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docx_第1页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docx_第2页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docx_第3页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docx_第4页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 摘要:本文以韩非子一生的遭际为出发点,详细论述了韩非子以“法术势”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韩非子思想中的精华与有失偏颇的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此外,本文也从激励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对韩非子思想进行了评述,指出韩非子的激励理论的不对称性及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可持续性。关键词: 韩非子 激励理论 思想述评一、韩非子生平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年无确切记载,史家尚有争论,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今河南省新郑)的公子,虽贵为皇室后代,但由于是嫡出,所以韩非并不受韩国国君的重视。战国末期,弱小的韩国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韩非虽为贵族阶层,却并未沉迷于声色犬马。韩非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为韩国的富国图强呐喊。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子存世的著作并不多,其思想主张主要体现于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经典著作中,后人收集其文章,编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子的治国思想的产生是与韩国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公元前403年,晋国三分,韩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其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韩国国势在韩昭侯时代达到顶峰。昭候之后,韩国的贵族阶层逐渐腐朽,同时也由于其地处中原,被魏国、齐国、楚国、赵国和秦国团团包围,生存空间极其有限,韩国的国力日渐微弱。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韩非生活的时代,正是韩国国运衰颓、国家机器不堪一击,整个国家已经苟延残喘的时候。作为皇族的韩非,出于其特殊身份所催生的使命感,高举变法的大旗,提出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试图像申不害当年那样通过变法再造强盛的韩国。不幸的是,韩非的变法主张并没有得到韩国国君的认同,当然也没有在韩国得到实施。韩非曾多次向韩王提出振兴国家变法富强的计策,均未被韩王采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与冥顽不灵的韩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王嬴政,他读了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之后,对其才华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攻韩,韩王被迫起用韩非并派韩非使秦劝谏秦王暂缓攻韩。韩非到秦国后,秦王极其忌惮韩非的过人才华,秦国臣子也对韩非加以迫害,韩非最终在牢狱之中被迫服毒自杀。在韩非离世仅3年之后,位列七侯之一、建国173年之久的韩国就为秦所灭,成为秦统一中国道路的第一个祭祀品。二、韩非的思想体系1、 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广泛汲取老子、荀子、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思想观点,创造了一套自己的治国理论。韩非子思想体系的滥觞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无为”思想,荀子的性恶论及前期法家人物的变法思想。这些先秦思想家的思想,是韩非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道家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有对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的评论。在韩非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道家思想的论述,如“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韩非子主道)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法与道是一对统一的范畴,这两者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在韩非子饰邪中韩非就写道,“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道法成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法,知道之故,故佚(逸)而有功。” 道即支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韩非很认同道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思想,他认为在治国方面也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韩非也很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虚静无为,少思寡欲,顺应自然,最终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韩非把这种“虚静无为”的态度引入他的“术治”理论。他认为君主要先使自己虚静,不表现自己的好恶,不表现自己的智慧,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在韩非子难三中,韩非就提出了“术治”的原则:“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在韩非子扬榷中韩非也指出,“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使其凝固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显然,韩非认为君主要有效地控制臣下治理国家,必须使用“术治”,而君王使用“术治”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暗藏,达到一种看似“无为”的状态,这样才能防止大臣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意图。当然,老子与韩非的思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更多的是指一种治国的态度,而韩非的“无为而治”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一种有效控制臣子的手段。韩非思想体系的第二大基础是荀子的“性恶论”,当然他也吸收了荀子“法后王”“通权论”“刑罚论”“尊君论”等思想。韩非曾师从荀子,深受其“性恶论”的影响。在荀子荣辱一文中荀子对人性本恶的观点进行了具体论述,“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些本性如果不加约束将会向罪恶演变,因而必须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荀子的“性恶论”已显偏激,韩非更是将荀子的“性恶论”推到极致。在韩非子备内一文中,韩非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归于利益的驱使,他认为“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显然在韩非的眼里,人与人的联系本质上是利益的联系,利益可以超越亲情友谊,成为支配人的根本力量。概括来说,韩非的性恶论有两层涵义,一是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天性,因而他倾向于把一切社会关系都归结于利益关系,利益至上原则是一切社会交往的最高原则、根本目的和前提。与其他先秦的思想家相比,韩非眼中的人更接近作为现代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经济人”。现代经济理论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它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显然还不够完备,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它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有着过于严苛的假设。韩非对人性的推定过于片面,同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一样,这也决定了他的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将利定为社会生活的原则与儒家思想将“义”确定为社会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极不相同的。二是基于人性恶的论点,韩非认为只有严厉的法度而非儒家的思想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比如在韩非子八经中,韩非就认为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于利益而非仁义原则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统治者就可以用奖赏来激励臣民为自己效劳,用刑罚来禁止臣民为非作歹。这就是韩非法治理论的逻辑。在韩非子显学中,韩非认为“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韩非的“性恶论”是他对国家微观主体人的基本假定,这个假定既是他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也决定了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局限性。韩非思想体系的第三个基础是法家前期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思想。韩非继承了商鞅推崇“耕战”及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继承了申不害“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的“术治”的理论,继承了慎到君主应该有“令则行,禁则止”的“势位”的观点,并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法术势”理论。2、 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对与法相关的理论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关于什么是法,韩非认为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 ),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关于法的作用韩非子在韩非子诡使也有具体论述:“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关于立法与执法的原则,韩非在韩非子有度中写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的法治理论建立于其“性恶论”的人性论的假定之上,他认为单靠道德的约束力很难战胜人与生俱来的好利本性,认为道德约束是一种很有弹性有约束,常常会产出所谓的“私”。只有通过法令所确定的奖赏及惩戒机制,才能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继承自商鞅,他与商鞅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各种规则都要以法的形式公开呈现出来,国家的各项事务应该用法令来规范,而立法的过程不应该受权贵的干预。通过法治,赏罚的规则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下来,并且对所有人一律平等,这样人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韩非同时指出商鞅的理论的缺点:缺乏“术”。他认为,在要求民众守法的同时,也要使君王拥有驾驭臣子的“术”。这就是韩非的“术治”思想。简单来说,韩非所谓的“术”就是君主驾驭和控制群臣的行政手段和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为了达到“术治”的目的,韩非强调君主要注意“术不欲见”,要“以功伐决智行,以参伍审罪过”,而不能妄“听左右近习之言”(韩非子孤愤)。韩非认为“术治”是国君必须学会的策略,一旦一个君王没有“术治”的能力,则会有严重的后果:“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韩非的“术治”思想对韩国当时的国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韩国当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国内却依旧政治腐败,忠言无法得到采纳。正是着眼于此,韩非认为国君自身一定要有利用赏赐及刑罚控制群臣,同时避免闭目塞听,要善于采纳忠臣的谏言。韩非的“术治”思想主要来自申不害,但他认为申不害“徒术而无法”,容易导致“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显然,韩非认为法令不会因为国君的变更而变更,因而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君王实行“术治”的策略上,韩非一是主张君王要有暗藏,二是主张君要善于独断,要将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后者正是韩非所提出的“势位”理论的核心观点。韩非子所指的“势位”就是指君主所居的高位,君主所具有的依法刑赏的权势,正如他所说的,“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定法)韩非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在战国晚期那样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那么这个国家肯定无法威慑民众,从而也很难生存下去,“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韩非子人主)在韩非了难势一篇中,韩非强调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突出君王的威势是十分必要的,“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中者,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的势位理论主要来自慎到。慎到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先秦思想家,韩非深受其行法治、无为而治、因天道顺人情、执政为国的思想的影响。“法术势”理论是韩非治国思想的核心所在,是他的变法思想的精华。他认为像韩国这样的处于乱世的弱国,其君主一定掌握“术治”的手段与“势位”,从而这个国家才能有一个具有绝对统治力与高超领导力的领导核心;这个国家在制度建设上一定要实行赏罚分明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违法的可能性;同时在制订政策时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做到了以上几点,在弱肉强食的乱世,这个国家就能生存下来,就能富国强兵,抵御外侮。3、 韩非的中央集权论与耕战思想在韩非子亡征中,韩非指出,“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韩非已经把中央集权提高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韩非的绝对君权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处于历史过渡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势力日趋减弱,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之间互相恶性竞争,因此形成诸侯争霸,互相兼并,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格局。而在这样的乱世,一个小国要生存下来,必须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韩非认为,只有国君对国家拥有了绝对的统治力,这个国家才能有能力生存下来。耕战思想也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在韩非子五蠹中,韩非提出了他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争于气力”的大背景下,韩非还提出当时人口增加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韩非的尚武思想是与战国晚期的形势分不开的,一方面是生产的发展使得诸侯割据日益严重,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威,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使得各个诸侯国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乱世就成为一种平常的状态。韩非很清醒地认识到了韩国自身的弱势及整个中国的形势,提出一定要增加国家的武力,才能自保,那些积极从军为国出力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荣誉。而国家的武备是要以足够的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所以韩非又提倡国家要奖励那些积极从事农耕的人,主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韩非子重视农业生产,他反对社会对辛苦劳作的农业劳动者的不公允评判:“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纯粹,整谷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慑之民”也;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谄谗之民”也;此六民者,世之所毁也。奸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此之谓六反。”(韩非子六反)他同时认为在加强农业生产方面,不能只关注农业产出,而应该将农业的产出和投入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农业活动的经济效益,“(君王)举事有道,计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谓功。今大费无罪而少得为功,则人臣出大费而成小功,不功成而主亦有害。”(韩非子南面)在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的同时,韩非认为商工之人不务正业,是国家的蛀虫,“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牟)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可见在韩非的意识里,工商业者的地位是远远低于农民的。当然,韩非的这种考虑是与他变法图强的终极目标相适应的。三、 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韩非的思想韩非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治国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耕战”的积极性,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杜绝人们违法乱纪的可能性。韩非认为人生来“好利恶害”并且极其“自利”,这种天性是无法通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来克服的。从他所秉持的人性观出发,韩非提出“法术赏罚”是治国的良策:“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舟便揖也,乘之者遂得其成。”(韩非子奸劫弑臣)从现代激励理论的观点来看,韩非“法术赏罚”的主张实际是指通过有效的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降低人们违法的可能性。在韩非看来,最有效的正激励莫过于物质激励,同时韩非也认为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要在“赏”的同时也要“誉”,“赏莫如厚,使民利之; 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韩非子八经)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法家思想为什么能在战国末期取得实践上的巨大成就,根本上在于法家所主张的政策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及这些政策被执行的彻底性。为什么这些政策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呢,因为这些政策比其他政策能满足更多人更多层次的需要。从动态的观点看,现代激励理论认为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力度进行。韩非所提出的激励机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本身的不对称性,即正激励与负激励所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不对称的。在战乱时期,正激励起着主要的作用,因为韩非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有道和作战勇猛的人都能得到奖励,受到惩罚的人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整个社会对奖励对正激励的关注度更高,严厉的刑罚并不会引起人们较大的反抗。但是到了和平时期,耕战对国家的作用相对减弱,国战功受到奖励的人减少,而由于刑法极其严厉,负激励在整个社会泛滥,最终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那么为什么极其严厉的负激励无法在和平时期被更改被软化呢,这与韩非所主张的极权体制相关,这一点可以从现代的委托代理理论来理解。古代的君臣关系可以看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在韩非的时代,君被认为是一个国的绝对的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的后代也是这个国家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君对国家的占有是神授的,是无需理由的。而臣是君所选择来对国家进行具体的治理的人。在处理君臣关系时,韩非认为臣对君要绝对忠诚,而君对臣要施行“术治”,君相对臣要拥有“势位”。在韩非看来,君相对于臣一定要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要依靠法治依靠国君的“势位”及“术治”能力对臣形成绝对的约束,但对如何约束君的行为,韩非却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从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来看,韩非所主张的约束机制是单向的,在结构上是不对称的。这固然是由于战国晚期乱世对加强君主权威的时代要求,但从长远看,这种机制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它缺少约束君主的机制,实际上就是缺少使得整个治国方略由法治转向德法兼治的动力,缺少降低乱世治国方略惯性的机制。另一方面,这种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君的个人权威形成的统治的不可持续性是很强的,万一前任国君的后代不够具有权威性,那么整个国家的就可能陷入内乱之中。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严刑峻法下的统治向来是不会长久的。韩非认为君与臣之间长久和谐的“委托代理”关系依靠“法术赏罚”就可以完美实现。现代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应当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建立:一是创立分权型的组织形式,二是建立风险分担的激励机制,三是设计有效的信息系统。显然韩非的主张并没有在上述三个方面有较大的建树,他主张君主要极端揽权,要独断,这与第一条途径相悖;他主张国家为君所有,臣绝对地隶属于君,这与第二条途径相悖;他主张依靠刑罚约束臣,同时君要有“术治”的能力,但对如何监督君的行为却不论及,这与第三条途径相悖。所以从现代的委托代理理论来看,他所主张的君臣关系是无法持续存在的。韩非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简单化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从而君臣之间的关系要靠“法术赏罚”来协调。从博弈的观点来看,博弈一方(统治者)进行赏与罚的作用都是使对方形成持久的预期,即赏罚都是按规则来的,这种预期的建立需要博弈方之间的合作与信任。而这种信任单单靠法令是无法建立起来的,这种预期的建立是一种法制文化熏陶的结果。而在整个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文化的作用恰恰是被严重低估的。四、 小结韩非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最大不同在于韩非将法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在法家思想的政策实践中,实际是靠法的强制性压制社会矛盾、掩盖社会矛盾,而非解决矛盾。而在韩非眼中,法似乎有辨别一切善恶的能力。实际上在生活中,善恶并不总是那么分明,法的作用也相应要大大减弱。法治固然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一套明晰的行为准则及激励机制,能在短时间提高整个国家动员经济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