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导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导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导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导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导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重点难点】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林庚( ) 袅袅( ) 陆厥( ) 橘徕( ) 柳恽( )涔阳( ) 征戍( ) 橘颂( ) 冉冉( ) 沈佺期( )无妨( ) 陇首( ) 寒砧( ) 门栓( ) 得鱼忘筌( )桅杆( ) 漂泊( ) 疏朗( ) 亭皋( ) 秋风袅袅( )窸窣( ) 迢远( ) 翩翩起舞( ) 灼灼其华(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筌: 二、文本解读1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第1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段: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第46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 。第7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2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3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4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o) 得鱼忘筌(shun) 疏朗(sh) 翩翩起舞(pin)b皎皎(jio) 窸窸窣窣(su) 褐绿(h) 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 四处漂泊(b) 触及(ch) 空气湿润(rn)d寒砧(zhn) 冉冉升起(rn) 凄清(q) 笑声爽朗(shun)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阅读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问答问题。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b“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相去无几距离不远,差别不大c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一面足以完全能够用来,够得上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那么”8本文题目是“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9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答:“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10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点)答: ; ; 。【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在地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近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功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写于1983年立春(林庚青与绿)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须: 2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3怎样理解“青”比“绿”“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 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 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 4“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两个成语,结构有什么不同?从表意角度分析两个“qng”的字形为什么必须两样?两个成语结构上的不同点: 两个“qng”字形有别的原因: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二、1第1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第23段:区别“树叶”和“木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 “木” 字。第46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落叶的因素”季节、情感的暗示性;二是“树的颜色”不同季节颜色的暗示性。2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苍白、生硬之感。“树”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3“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5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基础达标】1d(a.“筌”读qun;b.“窣”读s;c.“灼”读zhu。)2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3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4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5c(关键在于“木”字。)6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歌中的意境。)阅读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问答问题。7d(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8不是。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9“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