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渝产业结构及发展途径比较研究四川省统计局2011-02-14 08:56:07本文从川渝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对比入手,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培育等方面对两地产业结构发展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四川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推动四川经济更好发展提出建议。一、川渝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一)三次产业结构对比1、三次产业总体结构(1)川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显著降低1997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27.2%,2009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重庆第一产业1997年增加值占GDP比为20.3%,2009年降低幅度为11个百分点。(2)川渝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四川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较1997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为47.4%;而重庆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较1997年上升了9.7个百分点,高达52.7%。(3)川渝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9年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36.8%,在1997年基础上升高了3个百分点;重庆第三产业2009年增加值占GDP比在1997年基础上提高了1.3个百分点。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1)第一产业1四川和重庆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2009年四川和重庆农业和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均高达93.6%。而林业和渔业比重均为6.4%。2重庆农业占比较高,四川畜牧业发展较快2009年重庆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占比仍有58.1%;2009年四川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在1997年的基础上提高了6.1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1四川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重庆以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2008年,四川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都在1以上。通、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都是重庆的3倍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为1034家和868.6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502家和572.72亿元。2008年重庆仪器仪表制造业区位商高出四川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更是高达4.4,高出四川3.66。截至2008年年底,重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数就高达1330家,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7%,总产值占全国的5.6%。2四川采掘业优势明显从区位商来看,2008年四川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21、1.45和1.1,分别高出重庆0.94、1.02和1。从从业人数来看,四川上述三大采掘业平均从业人数为重庆的10倍左右;并且四川三大采掘业的企业数和产值都远远高于重庆。截止2008年底,四川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共计20家,工业总产值达432.25亿元,而重庆仅有4家,工业总产值仅为36.69亿元,四川的黑色有色金属采掘业共计255家,总产值达282亿元,重庆仅有49家。3四川以食品饮料制造业为主,重庆烟草制品业有优势四川饮料制造业占绝对优势,2008年的区位商高达3.73。同时,食品饮料制造企业数占全国总数的5.5%,总产值达2272亿元。而重庆烟草制品业具有一定优势,2008年的区位商为1.30,高出四川0.43。4四川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为主,重庆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为主四川省拥有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黑色金属矿。2008年,钒矿储量为692.18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4.22%,而原生钛铁矿更是占到全国的97.7%。重庆锰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87%。四川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8年区位商为0.81,重庆为0.54。四川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数366个,总产值达1215.13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3.88万人,分别高出重庆249家、904.81亿元和10.42万人。而重庆有色金属储量占优势。2008年锌矿储量为3639.1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84.99%,并且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区位商高出重庆0.57,为1.26。5川渝医药制造业具有互补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从药材类型来看,四川中药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种类达4500多种,约占全国的75%;而重庆以生产合成药为主。从技术水平来看,四川省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突出,2009年医药产业新产品产值达113.1亿元,居全国第四。从销售市场来看,重庆医药制造业的市场占有优势比较突出。(3)第三产业1川渝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比重有降低趋势2008年重庆三类典型传统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1.7%,2009年则降低为40.6%;2008年四川三类典型传统服务业产值比重为38.3%,2009年则降低为34.5%。2川渝服务业发展各有特色,重庆服务业优势明显。从区位商业来看,除住宿餐饮业外,重庆五大类服务业都较四川更有优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优势突出,2008年区位商分别高出四川0.44和0.51,重庆批发零售业2008年发展速度高出四川5个百分点。(二)产业科技结构对比1、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均迅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来。2009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24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5.6%提高到2009年的20.0%。而重庆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增加值347.02亿元,同比增长22.1%,2、川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较少,但四川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重庆更大。川渝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均偏小。具体来看,2009年四川省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2个,占全国比重仅为2.82%;重庆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仅有520个,占全国比重仅为0.97%。从实现总产值看,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较重庆更高。2009年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4.4%;而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比重的1%,而北京为最高,占全国比重为6.86%。表1:2009年川渝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经济指标比较地区企业数总产值(万元)企业数占全国比重(%)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四川1512268760682.82%4.40%重庆52061204100.97%1.00%北京169484193021931.57%6.86%广州1751188225333.26%3.08%上海1403337387822.61%5.52%全国53692611513927100.00%100.00%注:四川只统计成都和绵阳。3、川渝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行业各异四川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业、电信信息业、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四大行业,而重庆集中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表2:2009年川渝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分布表区域领域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四川先进制造业304.732.4新材料业21623电信信息业18219.3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177.318.8重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9426.2医药制造业75.9821.9电气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66.2219.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1.1711.9(三)招商引资项目结构对比1.从招商引资的来源看,川渝承接产业转移资金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就四川来看,2009年,在引进的国内省外资金中,第一产业新签约项目937个,金额272.63亿元,占合同引资总额的4.19%;第二产业新签约项目3549个,金额3693.83亿元,占比56.77%;第三产业新签约项目2256个,金额2540.2亿元,占比39.04%。而重庆2010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仅196万美元,同比下降69.3%;而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额8.26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实际利用额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6%;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额8.24亿美元,同比增长59.4%,实际利用额1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2.从承接转移项目的产业结构看,川渝转移项目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项目比重较低。由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东部加工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虽然东部产业转移给予川渝等西部地区一个较好的机遇,但是低端产业的发展并不利于川渝的可持续发展。二、川渝产业结构发展途径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川渝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似,都是从初期发展农业开始,到逐步发展第三、第二产业。一方面是人们需求向更高层次转变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加快了川渝工业化进程。(二)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四川产业布局由五大经济区向现在提出的“天府新区”和高铁经济转变;而重庆的产业布局经历了三大经济区、一圈两翼和两江新区三大发展格局。一方面,川渝产业布局均因地制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川渝两地在产业布局上又各有特点,四川各大经济区在发展各自优势产业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衔接,而重庆产业布局更加依赖开发区,先后成立了北部新区和两江新区。(三)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川渝两地的产业园区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并逐步集中,这使两地产业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四川形成了七大产业带,重庆形成了国家级开发区4个,市级工业园区43个。但川渝两地产业园区分布均较为集中。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和遂宁六市产业园区数量占全省的比例在40%左右。重庆两翼园区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不超过10%。(四)企业发展方面川渝两地在企业发展方面均重视大企业和大集团。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267家;重庆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19家,民营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52.4%。两地在企业培育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重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重视工业企业间的对接,重视上中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并培育了新世纪百货和重庆百货两大零售业龙头。而四川培育了大量的钢铁和石化龙头企业,但服务业发展缓慢。三、四川产业结构发展存在问题(一)在区域间产业竞争方面统筹考虑不足自重庆直辖以后,两地各个领域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而合作不足。四川尽管拥有发达的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但与重庆的水运、保税港等相比,四川的交通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物流成本可能相对会更高,其提出建立西部物流中心优势并不突出。(二)四川争取政策优惠不足,产业结构优化速度过慢。四川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动的速度要明显慢于重庆。重庆在积极争取各方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其产业结构迅速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的发展势头非常清晰。四川虽也在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但巩固工业大省地位的任务仍很艰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受到更多重视。(三)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四川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发展地区,区域分布均较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市、绵阳市和德阳市。2009年,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5.8%,其中成都市为452.9亿元,绵阳市为245.8亿元,德阳市为118.7亿元。(四)产业发展呈现空心化现象近年来,四川努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引进了Intel、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但是,引进的跨国企业仍以产品组装或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对于四川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强。(五)四川产业配套能力弱,现有产业关联度低。如四川长虹每年原材料、零部件采购量上百亿元,90%以上来自省外企业。此外,本地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竞争恶性化也是产业链不合理的另一表现。缺乏产业配套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引进高科技产业,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六)教育科技等转化力度不够四川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外流现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也未完全与产业相符,缺乏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业务熟练的技术人才。在各类人才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不到4%。同时,四川的企业对人才的利用率不高,省内高校在川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七)企业规模过小,行业覆盖面窄,市场化程度不足四川企业规模总体较小,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生存空间很容易受到积压,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风险较大。并且,四川的大企业集团大多为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竞争力也相对较弱。同时,四川百强企业的行业覆盖面较重庆而言更窄。2009重庆企业100强覆盖行业包括了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设计和银行保险个类。而四川2009年100强企业主要以资源性工业企业为主,覆盖面相对较窄。四、促进四川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政策建议(一)立足四川发展实际,明确产业结构定位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稳一促二提三”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四川正处于工业加快发展的中期阶段,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发展仍旧是必然选择,关键是使“二三一”到“三二一”转变的过渡时期尽可能短,所以,应该采取“稳一促二提三”的战略路径:稳步发展农业,在保持工业较高速度增长、加快推进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并逐步地提高服务业比重。(二)三次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区域经济整体优化1、农业方面一是以建立农业产业园的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从人才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注重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农业带动下游工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2、工业方面一是要加大工业研发力度和创新活力,以技术进步带动川渝机械制造、油气化工、汽车制造和金属冶炼加工业的产业升级;二是要结合川渝优势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3、服务业方面一是切合川渝实际,及时抓住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机遇,大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在完善传统服务业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培育协作型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1、装备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四川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特色,而重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为主,两地合作可建立互补的装备制造业格局,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2、航空航天业的配套发展策略四川的整机生产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之一,而重庆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为航天航空工业的零部件生产奠定了基础,两地合作可提高川渝航空航天业的配套生产。3、医药制造业的产销一体化策略四川省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突出,形成了以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而重庆医药制造业的销售渠道更加广泛,两地合作可使川渝医药制造业实现产销一体化。(四)实施以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布局均衡化四川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建设都太过集中,应采取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区域间的产业布局更加均衡。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增强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圈对周边地区的技术扩散度。另一方面是促进四川各市州因地制宜的建立工业园,加大工业的集群化发展。(五)开拓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整体升级首先,要构建我省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