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1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2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3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4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 课程 古代汉语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适用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 东南亚文化交流对外汉语专业本科 东南亚文化交流方向方向 一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一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和和任务任务 古代汉语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 主要任务是通过文选教学和通论教学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 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文言作品 另外 针对专业特点 还要注重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 并培养学生能运 用古代汉语知识独立讲解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 二二 古代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古代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教学中要贯彻文选与知识相结合 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 则 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 词 句为主 突出常用词 常见句式和典型例句 知识的讲授以基 本的 规律性的知识为主 2 讲授方法拟采用以对比法为基础 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 动手 在示范讲授以后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启发式教学法 穿插讲授关于 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 用现代社会制度 文学作品 影视等方面实例 激起学生探究古代文学文 化 阅读古籍的兴趣的激励性教学法 实践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务必指导学生学会工具 书的使用 并进行足够的训练 有选择地精做精讲课后练习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三 教学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内容 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 分前后两个学期 每周 3 学时 共 105 学时 第一学期讲授内 容 通论知识涉及古汉语文字 词汇和语法 古汉语文选涉及 山海经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等 这是学生接触古汉语知识的初始阶段 教学进度宜慢 讲解宜细 对典范的名篇更 要精讲详讲 细嚼慢咽 做到字词句 三落实 形音义 三落实 使学生在中学获得的古汉语知识 得到深化强化 同时也为第二学期更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期讲授内容 通 论知识涉及古汉语语法 音韵 古注 修辞 古汉语文选涉及 论语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吕氏春秋 韩非子 诗经 楚辞 等 文选中 还要有带古注的篇章和无标点 无注释的白文 要求学生在掌握先秦散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韵文 骈文和两汉以后各种文体的作品 了解其语言风格 掌握其语言特点 从而使 学生具备独立阅读古书 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必须对文选和通论两部分都必 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占学时数的比例为 4 6 或 5 5 通论以汉字 工具书使用 词汇 语法 为主要内容 兼及一些音韵常识等 常用词和典型例句的教学贯彻始终 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 况自行决定 学时分配学时分配 章节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 论 2 2 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4 3 文字 10 4 词汇 8 5 文选 左传 四篇 战国策 三篇 史记 三篇等 14 6 语法 一 实词部分 8 7 语法 二 句法部分 4 8 文选 论语 三篇 老子 两篇文选 庄子 两篇等 孟 子 两篇 16 9 语法 三 虚词部分 4 10 文选 孟子 两篇 天论 节选 荀子 五蠹 节 选 韩非子 等 10 11 音韵和诗词格律 6 12 古汉语知识综合应用 4 13 文选 七月 诗经 伐檀 诗经 古注 3 14 古代文化常识 10 15 教学实践 2 16 合计 105 课程内容与具体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具体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 2 学时 一 要求 1 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2 明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 要点 1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的 是指古代汉民族及其祖先所使用的语 言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2 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3 古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 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依靠古注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原著 能胜任中学文言文语言 方面的讲解工作 4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 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 文选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知识部分 包括文字 音韵 词汇 训诂 语法 修辞 诗词格律等 5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运 用对比的方法和着重记住典型例句的方法 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 要多读 多练 勤查 三 难点 1 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 2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工具书的使用 4 学时 一 要求 要了解工具书的编排体例 掌握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二 要点 1 工具书的注音方式 直音 反切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2 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 按照音序编排 按照号码编排 3 常用的工具书 文字方面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 经籍籑诂 康熙字典 中华大字 典 汉语大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典 词汇方面的工具书 尔雅 辞海 辞源 汉 语大词典 经传释词 词诠 诗词曲语汇释 4 掌握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查阅 三 难点 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文字 10 学时 一 要求 1 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汉字的结构原则 明确分析汉字结构对了解词义的作用 2 了解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的产生和特点 二 要点 1 汉字的形体构造 1 六书 六书的名称 含义及其由来 六书的内容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 借 2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A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常见结构 特殊结构 变体结 构 B 什麽是部首 部首与偏旁的区别 部首的演变 3 汉字形体结构分析与古书的阅读 A 探求本义 六书中的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是有 关汉字构造的方法 体现形义的内在联系 是分析字形 探求本义的依据 其中 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是纯表意文字 其字形即表示本义 形声字的形符与字的本义有关 可凭借 形符去探求其本义的范畴 B 辨明通假 c 假借与通假的异同 2 汉字的形体演变 1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 金文 小篆到隶书 楷书等几次重大变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称为古文字 隶书 楷书等称为今文字 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中的重要转折点 是古 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2 汉字形体的演变对分析汉字形体构造的影响 A 字体由小篆变成楷书之后 有些象形 字不再象形了 B 以象形为基础的会意字变成楷书后 有些字已看不出原有的表意作用 C 小篆变成楷书后 有些本来不同的形体变成了同一个偏旁 再也看不出它原有的表意作用 D 汉字部首的归并 改变 使有些字的部首并不表示字意的范畴 E 形似偏旁辨误举例 3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1 古今字 A 什么是古今字 B 古今字的产生原因和途径 C 阅读古籍 要了解古今字的 关系 要联系上下文来掌握词义 2 异体字 A 什么是异体字 B 异体字形体上分歧的几种情况 3 通假字 A 什么是通假字 B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C 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4 繁简字就是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合称 由繁趋简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社会上使 用简体字要以 文字简化总表 为标准 5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三字的区别 三 难点 六书理论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三字的区别 文选 6 学时 山海经 两篇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淮南子 女娲补天 负版传 水经 注 巫山 巫峡 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 第四章 词汇 8 学时 一 要求 1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表达特点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 了解本义与引申义的 关系 掌握辨析词义的方法 二 要点 1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和词义的表达特点 1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A 上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 复音词居少数 B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单纯词 叠音词 注意叠音词与单音节词重叠使用的区别 联绵词 联绵词的特点和类型 复合词 专名复合词 加缀复合词 偏义复合词 同义复合词 其他复合词 复合词大多数由词 组逐渐凝固而成 词组凝固成词的标志 防止以今释古 把两个单音词连用误以为复合词 防 止以古律今 把复合词误以为词组 3 明确掌握常用词的重要性和掌握常用词的方法 2 古今词义的异同 1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三种类型 A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主要是汉语中的基本词 其次是一 些非基本词 B 古今词义迥异 C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教学中注意求同辨异 着眼于异 2 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历史发展的观点 注意词义的时代性 切忌以古律今 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2 词的本义 一是指词的有文字形体可考 有文献资料为证的初始意义 二是指词的能 派生出引申义的基本义 3 词的引申义 A 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 B 引申义的种类 直接 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C 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 由局部到整体 有时则由一般到个别 由泛指到特称 由整体到部分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词义的引申 D 词 义引申的基本类型 放射型 连锁型 综合型 三 难点 古今意义有同有异的词 文选 14 学时 左传 四篇 郑伯克段与鄢 齐桓公伐楚 齐晋鞍之战 晏婴论季世 战国策 三篇 范雎说秦王 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 史记 三篇 孙膑 韩信破赵之战 西门豹治邺 华佗传 三国志 报任安书 司马迁 谏逐客书 李斯 论积贮疏 贾谊 答李翊书 韩 愈 张中丞传 后叙 韩愈 第五章 语法 一 实词部分 8 学时 一 要求 1 了解古代汉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 2 了解名词用作状语的语法作用 3 掌握使动 意动 为动三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4 掌握古代汉语数词 量词 代词的主要特点和语法功能 二 要点 1 什麽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2 词类活用 1 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主要是名词 形容词 数量词等的活用 2 词类活用的条件 3 需要特殊理解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 A 动词的使动用法 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 名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A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 名词的意动用法 C 怎样辨析使动 用法与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处动用法 3 名词用作状语 A 普通名词作状语 B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 日 月 岁 用作状语 名词 用作状语是否词类活用现象 4 代词 1 古今汉语代词的区别 2 人称代词 A 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 余 朕 B 第二人称代词 汝 女 尔 若 而 乃 C 第三人称代词 之 其 彼 夫 本为指示代 词 由于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 借为第三人称代词 D 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 同形 E 谦称和尊称 都是名词 不是代词 2 指示代词 A 近指代词 此 是 斯 兹 之 尔 然 B 远指代词 彼 其 夫 C 无定代词 或 莫 D 旁指代词 他 它 E 特殊指示代词 者 所 3 疑问代词 谁 熟 何 胡 曷 奚 安 恶 焉 三 难点 怎样判别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判别与翻译 无定代词 或 莫 特殊指示代词 者 所 第六章 语法 二 句法部分 4 学时 一 要求 1 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 被动句的常见结构形式及其语法特点 2 掌握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其语法条件 3 理解古代汉语常见习惯句式的结构关系和语译形式 二 要点 1 判断句 1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2 古汉语判断句常见的表示法 A 用虚词 者 也 相呼应表示 B 用副词 乃 即 则 非 等副词帮助表示 C 用动词 为 表示 3 判断句中的 是 的词性与作用 4 判断句式的活用 表示比喻 表示复杂内容 解 释与说明 表示原因 2 被动句 1 古今汉语被动句的异同 2 意念上的被动表示法 2 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 法 A 于 字句 B 见 字句 C 为 字句 D 被 字句 3 宾语前置 1 什么是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其语法条件 A 疑问句中 疑问代 词作宾语的前置 B 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的前置 C 用 是 之 焉 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D 介词 以 的宾语前置 3 古代汉语行为数量的词序 4 古汉语其它特殊的词序 定中倒序 主谓倒装等 4 常见的习惯句式 1 如何 若何 奈何 如 何 若 何 奈 何 2 何以 为 何 为 3 何有 何 为 4 不亦 乎 5 无乃 乎 得无 乎 6 孰与 孰若 三 难点 宾语前置类型及其语法条件 习惯句式 文选 16 学时 论语 三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 子路从而后 老子 两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庄子 两篇 北冥有鱼 秋水 第七章 语法 三 虚词部分 4 学时 一 要求 了解古代汉语各类虚词的语法特点 掌握各类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 二 要点 1 副词 1 程度副词 A 表示程度高的 良 益 甚 颇 B 表示程度低的 少 稍 略 2 范围副词 A 表示范围大的 悉 咸 举 俱 B 表示范围小的 但 特 直 徒 第 弟 3 时间副词 A 表示过去时的 既 业 曾 尝 B 表示现在时的 方 会 适 C 表示将 来时的 且 将 行 4 情态副词 A 表示情貌的 亦 尚 B 表示态势的 固 殆 5 否定副词 不 弗 毋 勿 未 非 微 6 语气副词 盖 其 竟 岂 宁 7 指代性副词 相 见 2 介词 1 古汉语介词的语法特点 2 常见介词的用法 于 於 乎 以 为 与 因 3 与 的介词与连词用法的区别方法 3 连词 1 古汉语连词的语法特点 2 常见连词的用法 而 以 且 则 虽 然 与 3 连词性结构的用法 虽然 然而 然则 4 助词 叹词 1 结构助词 之 是 2 语气助词 A 句首语气助词 夫 唯 惟 B 句中语气助词 者 其 也 C 句尾语气 助词 也 矣 已 焉 耳 尔 乎 邪 耶 与 欤 哉 夫 D 语气助词连用 3 叹词 嗟乎 呜呼 嘻 5 词头词尾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三 难点 虚词的词性判定以及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选 10 学时 孟子 两篇 齐桓晋文之事 许行 天论 节选 荀子 五蠹 节 选 韩非子 去私 吕氏春秋 第八章 音韵和诗词格律 6 学时 一 要求 1 理解汉语音韵的一些基本概念 2 了解上古声韵的概况 学会运用上古音的知识辩明古音通假现象 3 了解古代诗律和词律的一般知识 掌握有关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求 二 要点 1 汉语音韵学概述 1 音韵学的范围 A 音韵学的定义 B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 四个时期 2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A 声 声母 声纽 字母 三十六字母 B 五音 七音 清浊 C 韵 韵部 韵目 D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3 古代的注音方法 A 直音 B 读若 读如 C 反切 2 古音说概 1 上古音音韵系统 A 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B 上 古音的声类 C 上古音的韵部 王力三十韵部 D 上古音的系统 2 中古音的系统 A 广 韵 的声母 B 广韵 的韵母 C 切韵 和 平水韵 3 古音通假 A 什么是古音通 假 B 古音通假的种类 C 如何辨认通假字 3 诗律和词律 1 诗律 A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B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字句数 押韵 平仄 对仗 2 词律 A 词调 B 词牌 C 词谱 D 词律 三 难点 中古语音的演变与现代语音的关系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第九章 综合运用 4 学时 一 要求 1 了解古书注释体例 方法 术语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2 掌握古书标点的基本要求 学会标点古书的方法 3 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韵文 通假字 破读字 特殊词语读音的处理方法 4 明确古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能运用古汉语知识翻译一般文言文 二 要点 1 古书的注释 1 古注的概述 2 古注的类别 传 注 义疏 章句 正义 集解 3 古注的方法 A 注释音义 B 疏通文章 C 阐述语法 D 分析句读 E 解释修辞 F 考证名物 典故 4 古注的术语 A 曰 为 谓之 B 谓 C 貌 之貌 D 犹 E 之言 之为言 F 读为 读曰 G 读如 读若 H 如字 5 古注的体例 A 传注体 B 义疏体 C 集解体 2 古书的标点 1 古书标点的意义 2 古书标点的要求 3 古书标点的方法 3 古书的读音 1 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 2 通假字的读音 3 破读字的读音 4 特 殊词的读音 4 古文的翻译 1 古文翻译的要求 信 达 雅 2 古文翻译的类型 直译与意译 3 古文翻译的方法 4 古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三 难点 古书的标点 古文的翻译 文选 3 学时 七月 诗经 伐檀 诗经 古注 第十章 古代文化常识 10 学时 一 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 要求学生了解古代的礼俗习惯和衣食住行等特点 二 要点 1 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2 古代的职官 3 古代的地理与历法 4 古代的礼俗 宗法 宫室 车马 饮食 衣饰 什物 四 教材和参考书目四 教材和参考书目 一 教材使用情况教材使用情况 指定教材 古代汉语 修订本 郭锡良等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配套性教学手段 配套性教学手段 陆善采 古代汉语 参编 用于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 实用汉语语义学 专著 用于古汉语词汇学教学 黄宇鸿 汉字学导论 主编 用于汉字学课程 古汉语修辞简论 参编 用于修辞学课程 合编 古代汉语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古代汉语 三基 教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