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问题.doc_第1页
中小城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问题.doc_第2页
中小城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问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城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问题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 根本措施是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为此, 国家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规范文件20余个。可见,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在逐步完善。对于由国家和省级审批的大型建设项目,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能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条例的要求, 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负责, 并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但对审批权限在市、县级的中小型建设项目, 在执行环境管理制度时, 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中小城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产生原因做简要分析, 并提出建议。1存在的问题及现象1. 1建设项目环评制度落实率不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过程中, 存在项目建成后, 补办环评审批手续的现象; 未经环评审批, 擅自开工的现象屡见不鲜。继而带来环境污染、污染纠纷等问题。某些地区环保部门丧失应有权力, 导致环境管理滞后, 继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管理被动、脱节和执法困难等。1. 2“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到位在落实“三同时”制度时, 存在着诸如只竣工, 不验收; 走过场、讲形式, 为竣工验收而执行“三同时”; 通过竣工验收后, 治理设施运转率、污染物排放达标率都得不到保证; 污染反弹现象严重等问题。据调查, 中小城市项目建成后, 治理设施能坚持正常运转的不到13,能长期坚持稳定达标排放的更是少见。因而, 使“一控双达标”等环保目标成为一纸空文, 环境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1. 3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使环境管理无从插手一些地区, 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 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引进项目、留住资金, 创造投资环境, 推出了类似“请进来, 扶上马, 送一程”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法规、条例形同虚设。在引进项目中, 不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 因而一开始就给保护环境埋下了隐患。特别是环保意识淡薄的民营业主, 正是看中了这一系列优惠政策, 钻政策的空子, 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办法, 达到其资本积累的目的。在短期内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而另一方面, 却不得不背上环境污染的沉重包袱, 造成环境恶化, 最终陷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1. 4“哑铃”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模式, 着重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而对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批复之后,“三同时”竣工验收之前的施工阶段, 环境管理较为薄弱, 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这种现象被形象的称之为“哑铃”现象。这种模式对于工业型的建设项目是可行的、有效的, 因其环境影响主要是在项目建成后才较为突出。而对铁路、交通、水电、石油(天然气) 开发及管线建设等施工期较长的工程, 在勘探选线阶段就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在漫长的施工建设期间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等到竣工验收时, 其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湿地、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破坏等生态影响已经不可逆转。1. 5缺乏完善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 是实现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现有的责任制度、处罚形式和力度等不足以形成威慑作用, 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执行起来困难重重。1. 6缺少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在我国,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则早就有了, 而实践中仍然非常缺少公众的参与, 因公手段、没有途径、没有动力参与, 而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恰恰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公众应该享有环境权和对环境的知情权。通过一定途径, 使公众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参与到环境管理工作中来, 实现环境管理的社会监督。2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2. 1健全各项责任制度(1) 建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责任制。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时, 严把环境管理审批关, 充分赋予环保部门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绕过环境保护部门、擅自开工的项目, 对当事人要处以重罚, 且追究第一审批职能部门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2) 健全环评法律责任制度和环评审批责任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立法, 除了纳入条例中有关法律责任内容外, 增加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长期后果负法律责任, 建立终生责任追究制。(3) 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监理制度。不仅要明确管理人的法律责任, 而且要明确执法主体本身的法律责任、违法抉择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监督不利、执法不严造成污染事故的, 追究其法律责任; 对违法排放的要严格查处, 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结合现行的监督机制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 加强对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管理, 进行工程施工期的环境监理。把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到最小程度, 实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有效环境管理。2. 2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分析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 协调各方面关系,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实现环境管理的长期效应。严把环评审批关, 充分行使好环保部门的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合理布局、是否清洁生产、是否达标排放、是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方面问题, 进行严格把关和全面衡量, 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 一律不得批准建设。2. 3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正确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对重大事件进行曝光, 对群众举报不允许一了了之。使公众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 通过法律手段对不履行法律职责的行政机关提起复议或诉讼, 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诉讼, 要求其停止污染、赔偿损失。不仅使公众有了参与的动力, 而且还必将对执法机关和排污者形成压力。可以实行有奖举报, 引导群众监督, 通过奖励手段把有限的行政监督化为无所不在的市场监督, 使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落到实处。2. 4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摸索一条适于市场经济条件运营的污染治理新路子, 建立企业排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激励和退出机制,即稳定达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不稳定达标的予以关停整顿。强化排污企业的自我监督环节, 改变了污染治理设施单纯靠环保部门监督管理的模式, 使排污企业由过去的被监督者变成监督者。更好的发挥了环保部门执法监督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确保治理目标的实现。2. 5创新理念转变经济管理思想和方式方法理念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 一个地方的生机和活力源于理念的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要多级领导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以理念的创新带动其他的创新。江苏省苏州市在理念创新上, 走在全国前列, 已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坚持“环境保护就是解放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 从而取得三个效益的统一, 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3结论中小城市应着眼本地特点, 因地制宜。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陈旧的发展思路, 把政策和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上来, 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