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4页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离婚案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我在网络上统计的数据来看,2005年我庭共受理民事诉讼案结案213件,其中离婚案件61件,解除婚姻关系的43件,撤诉10件,调解和好的8件。离婚案件案占案件总数的28.6%,解除婚姻关系占离婚案件案总数的70.4%。2006年我庭共受理民事诉讼案结案176件,其中离婚案件73件,解除婚姻关系的52件,撤诉20件,调解和好的1件。离婚案件案占案件总数的41.4%,解除婚姻关系占离婚案件案总数的73.7%。2007年我庭共受理民事诉讼案结案128件,其中离婚案件63件,解除婚姻关系的50件,撤诉12件,调解和好的1件。离婚案件案占案件总数的49.2%,解除婚姻关系占离婚案件案总数的79.3%。由以上数据可见离婚案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婚姻是两性结合的方式,是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离婚率的逐年上升自然会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离婚率持续上升呢?下面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来探究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一、结合我社会调查的情况,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离婚双方的个人因素1、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结婚一直是国人心目中的人生大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现状却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不断变迁。近几年来形成的“超脱”婚恋观,网恋、一夜情、“闪婚”等现象不断出现。而且主要集中在年轻的新新女性身上。这是由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特质所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多,模仿能力强,社会道德观念不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新新人类认为,现代社会的恋爱、婚姻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自己的感觉最重要,如果不合适就散伙,快结快离,互不拖累。婚姻观念比较淡薄,在对待离婚上态度不慎重而导致离婚可能性大大增加。2、草率结婚导致婚姻品质的下降。随着现代思想观念的解放,婚前性行为增多。未婚先孕呈直线上升。双方在一时冲动没有准备时怀孕,会导致强迫结婚。这样茫然结婚使得婚姻变得很牵强,因为也许对方在思想、性格、习惯方面并不适合你;也许他并不是你理想中的对象;也许小孩会成为你们生活的负担,种种不良因素为婚后的不幸埋下了种子。而且未婚先孕往往表现为闪婚,即双方从认识到结婚很可能不超过半年,这样草率的结合为日后的离婚埋下了隐患。3、相互了解少性格脾气不合。在现在的农村由于是中间人介绍而且相互见面的机会很少,相互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有的还保留着相亲、下聘、给彩礼等习惯,而且彩礼数额也相当“可观”在结婚前男方父母东拼西凑把彩礼凑齐,结婚后生活困难,俗话说:“贫贱夫妻百日哀”。夫妻之间也就会因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而大打出手而使婚姻无法维持。4、家庭暴力日益增长,使得婚姻难以维系。家庭暴力是家庭生活中最危险的“杀手”,在结婚后由于一夜情、第三者、经济问题、心理变态等而实施对对方使以暴力,它对婚姻的伤害是致命的。家庭暴力还有一种在家庭中常常发生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形式,那就是冷暴力。即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得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如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等。这些表现形式使得双方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交叉线变平行线,走向离婚的边缘。(二)、社会因素1、家庭功能的改变,家庭的重要性减少,聚合力减弱。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组织。它提供了社会教育、宗教、娱乐、经济、性节制等功能,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很高。随着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在今日高度分工的社会,家庭的多样功能已逐渐为社会其他的制度所取代,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人仅把家庭看成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家庭的重要性不复从前,同样会导致离婚率的提高。2离婚法律手续简化,导致离婚率增加。从2003年10月1日起,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姻登记手续相对简化,办理离婚手续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当天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以前很多人没有选择离婚主要是因为手续的繁琐,而且在法院办理也有好多相应的程序,现在手续简化后再也不想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这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原因。3、关于离婚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法律没有一个完整的配套规定。对损害赔偿的范围、数额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于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赔偿,我国只规定了可以有相应的补偿,但没有一定的标准,实际操作很难。只规定配偶有过错一方的损害赔偿,而没有规定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这对于仍想维护现有婚姻关系的受害配偶方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婚姻的继续维持。二、针对原因提出降低离婚率的对策(一)、应不断完善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损害赔偿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8条的规定:“在过错离婚损害赔偿中,过错方配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是由一方的行为造成另一方财产上的灭失或毁损、减少,主要是不忠的一方配偶将夫妻共同财产用作第三者的供养费用。精神损害赔偿,即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在配偶的婚外不忠行为中受到的精神伤害。人民法院应该根据有过错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婚姻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决定赔偿的数额。但是仅仅将不忠行为的责任方式拘泥于金钱上的赔偿,或是赔礼道歉这些轻而易举的民事责任方式,受害方大多会由于并未遭受太多的损失而重新踏入“雷区”。如此治标不治本。只有加大惩罚,才会让侵害方在婚外不忠行为前悬崖勒马,让未犯者对婚外不忠行为敬而远之。我国相关法律还应规定其他责任方式,婚外不忠行为给受害方的人格尊严遭到一定程度的践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恢复了受害方的名誉,也使侵害方在强大的社会压力和严厉的法律约束之下,对婚外不忠行为三思而后行。(二)、受害方在对方不忠行为中的取证权限因该适当放大。不忠行为一般比较隐蔽,取证难度很大,我国法律也没有赋予公民足够的取证权利,这也是法律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导致离婚诉讼中对受害方的取证权限上和证据的采用上应给予支持,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受害方。婚外不忠行为往往十分隐蔽,受害方难于取证。现实生活中由于“捉奸”,“私家侦探”弄出的闹剧屡见不鲜,但往往没有采取法律所允许的取证方式,法庭也不予支持。受害方大多无功而返。这极大地助长了婚外不忠行为的嚣张气焰,不利于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法律的天平显然失衡。鉴于此,我国法律应当扩大受害方在不忠行为中的取证权浅谈目前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据调查统计,近年来,在我国人民法院民事案件中,离婚案件占70%以上,且来自民政局协议离婚的人数不在其内,并逐年呈上升之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的终结意味着家庭的解体,在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离婚案件居高不下,值得令人深思。纵观目前的婚姻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的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现象,笔者在这里浅述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以期达到警示和参考作用。 一是家庭暴力伤透心这方面一般是以男性欧打女性多,这种男性一般存有大男子主义和强权主义,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夫权思想在这类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女方不堪忍受殴打时,便会起诉离婚,因这种原因发生的案件一般在农村,但在个别城市家庭也存在这种现象。 二是再婚以后感情浅由于离婚率增高,再婚人数也相应增多。再婚者中大多数人在感情上受过挫折,所以感情上的自我保护意识也特别强烈,这样就很难为对方付出,造成再婚家庭的不和谐。一些再婚者年龄相差很大,对生活的理解各异,共同生活中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一些再婚者为了填补离异或丧偶后的空虚,抱着搭帮过日子的态度,过分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草率结婚,为婚姻埋下隐患,另外,再婚者中,一旦发生纠纷,大多片面强调对方的责任,尤其是带小孩的再婚者,家庭成份复杂了,家庭关系也就很难处理好。因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关系处理不妥产生矛盾,这种婚姻基础薄弱、家庭成份复杂的婚姻很不牢固,也是导致再婚者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互相猜疑埋祸根 夫妻之间如果经常猜疑,家庭就会失去往日的宁静,失去和谐与幸福。对猜疑者来说,疑心生暗鬼,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往往就会陷入越猜越疑、越疑越猜的恶性循环之中。另外 ,被猜疑者无端受怀疑,自然会感到委屈。自已所爱的人不相信自已,怎么会不难过呢?久而久之,其对婚姻的离心率就会愈来愈大,继而失去信心,最后很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猜疑之重而走上离婚之路,导致婚姻彻底破裂。 四是第三者插足毁家庭近年来,“情人”成了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好些男人甚至把没有情人当成“没本事”的表现,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弃糟糠,纳新庞的现象在一些爆发户中愈演愈烈。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丈夫喜新不厌旧”、下联:“妻子吃醋不嫌酸”,横批是“和平共处”。人们对婚姻家庭普遍感到困惑和失望的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婚姻到底是怎么了?难道说找一个“情人”就真的能弥补婚姻的不足吗?在现实生活中,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离婚的现象举不胜举。 五是经济问题生裂痕经济问题确实是家庭中容易产生矛盾的一个问题,有的为孝敬父母的不平均而闹纠纷,有的为了一方私设小金库而产生矛盾,还因为经济拮据而争吵不断,久而久之,当矛盾冲突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方提出离婚。 六是草率结婚不可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农村女孩早早就辍学,来到城镇打工,开绐独立生活,由于年幼无知,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又孤立无援,很容易结交同龄的男孩。许多人认识不久便未婚同居,由于双方都不成熟,对婚姻缺乏深刻认识,便草率结婚,当感到婚姻并非理想中的“伊甸园”时,便整日打闹着要离婚。象这种对婚姻缺乏慎重态度,凭一时热情,在缺乏足够了解与准备时便草率结婚,终因婚姻质量不高而离异。 七是追求富有酿苦果在“金钱万能”思想的主导下,一些人贪图享受,给婚姻也附加上许多物质条件。把自已的爱情加在房子、车子、票子等条件上,把婚姻变成“第二次投胎”的跳板,宁愿嫁给比自已大好多岁的“大款”。用青春去赌明天,酿成悲剧。如王某女与李某离婚一案,1997年,年仅19岁的农村姑娘王某,来到县城谋生,后在李某40多岁,离异的饭店打工,李某垂涎王某的青春美貌,对王某处处关心,王则在羡于李的金钱与富有,打工不久,在李某以婚后饭店由王某经营的利诱下,王即以身相许,两人相处一年即领结婚证。婚后,王某才发现李某并非她想象的那样有钱,开饭店的资金也大部分是东挪西借的,并且发现李某其实还与饭店另一位服务员一直保持暧昧关系,王某随即提出与李某离婚。 八是一方有病姻缘散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一方身患疾病,久治不愈,或经济负担过重,另一方不堪忍受,从而提起离婚,这种情况下离婚的夫妻一般感情基础就不牢固。 九是性格不合难共处此种情况下双方在性格上确实难以共处,平时吵闹冲突不断,双方筋疲力尽,在一起生活如同受罪,离婚也就成为必然。 十是恶习导致婚姻亡这种案件在离婚案中也司空见惯,一般以男性居多,他们酗酒、赌博成瘾,不顾及家庭,许多女性便会考虑离婚。 看看这个城市的年轻一代,结婚率持续下降,婚龄在推迟,不婚者的数量在不断攀升。在上海,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下降到了10万对!另据上海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20岁及20岁以上常住人口126.33万人(10%抽样调查)中,就有未婚人口15.28万人,换而言之,整个城市的成年未婚人数可能已经达到150万人。还有一份数据能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人,到了1990年已经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2000年以后更是达到了4000万人以上!其中,理想对象难觅,成为单身者迟迟未走入结婚礼堂的主因。而新式的不婚主义,在目前的高级知识女性圈子中比较盛行,高学历女性中的不婚比例也比其他人群要高。心理学专家还指出,女性如果不婚,罹患忧郁症的比率是已婚者的二倍,但是如果已婚却不幸福,罹患忧郁症的比率却比未婚者多出九倍之多,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幸福婚姻难寻,也难怪更多女性不愿踏入婚姻。而对于中年的单身族群来说,婚姻变故是他们重回单身(包括单亲)状态的最重要原因。1990年以来持续至今的我国第三个离婚高婚期,产生了大批量的单身人群,包括单亲家庭。根据上海人口发展报告(2004)数据显示,1990年上海离婚人口占20岁以上总人口的0.98,2000年时已经上升到1.79。同一报告显示,2001年上海市的离婚结婚比为41.3,这意味着2001年每有100对新人结婚就有41.3对夫妇离婚。同时,北京2002年的离婚结婚率更是高达50.90%。2004年,中国民政部门共办理了161.3万件离婚登记手续,平均每天有4000多对夫妻宣告婚姻破裂。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加了28.2万对,比1984年增加了115.9万对。 在刚过去的这两年中,中国的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 2004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长21.2%,2003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33.1万对,比2002年增加15.4万对。 而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为80万对,到1999年这一数字就上涨到120.1万对,增幅达50%。 中国真的进入离婚的高峰期了?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婚姻半途而废? 上扬的离婚曲线 离婚率上升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现象。除了1983、1998和2002年以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攀升,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近20年。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张敏杰教授是婚姻问题方面的专家,曾著有中国的离婚态势一书,他认为,我们的确正处于离婚高峰期中,这是中国建国后的第三次离婚高峰,从上世纪70年代末持续到现在。2003、2004年的显著增长只是这根离婚率上扬曲线的最新组成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虽然近两年离婚率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公众仍然不必对此感到惊讶甚至恐慌。 长期从事婚姻问题研究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就几个离婚人数下降的年份分析了原因。她说,2002年离婚人数下降了7.3万对,这个下降幅度是1978年以来从所未有的。原因可能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关。由于90年代后几年的结婚人数比90年代初显著减少,而离婚群体又以青年为主,所以,离婚率略有下降是很自然的。 所以,在2002年下降的基础上,2003年离婚人数增加也在情理之中。对于2004年高达28.2万对的绝对增长幅度,徐安琪研究员认为,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10月开始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离婚登记程序,无须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夫妻当天就可以在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而且,与到法院进行离婚诉讼相比,在民政局办理离婚只需支付10元工本费,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也更有利于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因此,去年中国离婚率上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法规的出台。另一方面,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很有可能使一些夫妻推迟了离婚时间,而累积到了2004年。 一半以上网友认为当今离婚率过高近期,重庆市婚姻登记处数据披露显示,近12年来,重庆市约有260万对情侣结婚,约50万对夫妻离婚,离婚率约为20%,充分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离婚率确实居高不下。针对不断上升的离婚率,爱调研于2009年9月开展了一次名为“离婚率调查”的网络调研活动。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以上的网友认为当今社会的离婚率偏高;而只有不足20%的网友认为目前离婚率还较低。快餐式的婚姻已经成了目前的“流行趋势”。现代人大多讲究的是速战速决,合则结,不合则离,早就没了以往的那些顾虑。 面对这种现象,有专家称:离婚率偏高主要是“80后”的责任。他们认为“8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父母溺爱,往往比较任性。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在婚姻生活中忍让性、宽容度都不够,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稳定性下降。 但是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绝大多数网友并不同意“80后”自我中心意识过剩是离婚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网友们看来,当今社会人际关系过于复杂,不定因素过多;以及“快餐式生活”日益普及,人们的感情生活过于浮躁不安稳才是导致离婚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逐年增长的离婚率是社会的重大问题,不仅不利于家庭和睦,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我们提醒那些匆匆结婚又匆匆离婚的人们,婚姻不是儿戏,结婚须谨慎,离婚更要谨慎。 绝对美满的婚姻是没有的,婚姻对于夫妻双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宽容、理解、沟通,终成眷属的夫妻们,只有相互忍让,相互体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化解矛盾,真正解决问题。调查称中国离婚率增高造成恐婚族 多为80后? 4月13日,一对新人正在举办婚礼。当日,沈阳市春光明媚,大街上随处看到结婚队伍。据了解,由于今年是奥运年,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在2008年完婚。 中新社发 黄金昆 摄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你都30岁了,赶紧结婚吧!”今年“五一”假期,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某高校博士生孙涛只在家里待了1天,“太恐怖了,亲朋好友都在催我结婚,我只有逃回学校。”眼下,像孙涛这样的“恐婚族”不在少数。他们是对婚姻存在恐惧心理的一群人,他们并非没有遭遇爱情,而是对婚姻的恐惧让他们对婚姻殿堂望而却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题客调查网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521人参与),2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44.4%的人认为“恐婚族”多为“80后”大学毕业后恋爱3年,见了双方父母,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北京某外企员工小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走进婚姻的“围城”:“我们俩的老家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深圳。结婚的话还要摆两场喜酒。两地风俗也不一样,要准备很多东西,想着就麻烦。然后是结婚之后又要生孩子,无穷无尽的烦恼呀!”“我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结婚的话就定格了!”26岁的艾文从广州来到北京参加珠宝鉴定培训。虽然男朋友一直在要求结婚,她却不想定下来。“他觉得在广州有自己的店面,能赚钱就好了。但是我想以后有机会出国读书,我要充电!”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全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在此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同时,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族”是正常现象,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占28.4%。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石林认为,“恐婚族”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但是目前面临婚嫁的年轻人主要是“80后”。他们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整个“人生”也随着往后推移。而“8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由于家庭的宠爱,心理成熟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要晚熟,而且因为接触社会时间不长,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产生的种种焦虑使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现在离婚也太简单了,咱去吃个饭庆祝一下。”热播电视剧奋斗里向南和杨晓芸那对“毕婚族”(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一直磕磕绊绊,结婚还不到1年,他俩拿着结婚证又把婚离了。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型已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研究发现,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离婚率也会越高。另一项统计则显示:上海的再婚人次占总结婚人次的比重,达到了20%;天津为18.9%;北京则为17.62%。“结婚,男人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想到房子、孩子等问题,就感觉压力很大。想得越多越觉得没底,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磊和女朋友在一起6年了,但是婚期却一再延迟。对于“恐婚”的原因,此次调查显示,68.9%的人认为是“离婚率高、失败婚姻多留下阴影”;65.2%的人认为是“没有做好承担婚后责任的心理准备”;56.8%的人“担心婚后生活压力过大”;50%的人认为“对婚姻没有信心,维系困难”;43.8%的人同时认为“恐婚”是因为“心理年龄还不成熟”和“很难相信对方”;还有31.9%的人认为原因是“结婚成本过高”。“当前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了,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某外语培训机构员工陈小丽说,她有时候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法确定,更不要说去完全信任对方了。石林表示,“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漂”着的,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