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民版.doc_第1页
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民版.doc_第2页
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民版.doc_第3页
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民版.doc_第4页
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所谓“谱乃一家之史”。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右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a b c d3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实行分封制 b进行封建改革c实行宗法制 d任人唯亲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在盟约中提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这反映了强调嫡庶区别 限制诸侯权力 维护宗法分封 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a b c d7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8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9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说明秦始皇a认为分封制不利统治 b认为自己功勋盖世c准备推行郡国并行制 d主张实行严刑酷法10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是a皇帝权力 b独尊儒术 c地方建制 d中央机构11.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12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1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15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16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a人事权与司法权 b人事权与兵权c司法权与财权 d兵权与财权17. “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1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19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0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21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22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2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4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 b为打开中国市场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为掠夺中国财富25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26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信中怒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27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唐景崧 丘逢甲 徐骧 刘永福a b. c. d.2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29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 b国共两党阶级利益趋于一致c美苏等盟国的压力 d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301937年8月9日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事,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团结抗战 b报刊在社会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春秋的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 d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31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确立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实行总统制 宪法由国会制定 国民一律平等,国家保护国民的合法权利a. b. c. d.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主人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6.抗日战争与甲午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a.是否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c.政府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3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38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39、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40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 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小题12分,第42小题5分,第43小题3分,共2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4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1)材料1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1分) “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材料2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1分)材料3(2)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3分)(3)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2分)(4)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该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2分)(5)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