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DS新人类電子PCB Layout設計標準編號EDS-01-01生效日期 2010/08/17a=0.25mmb=0.2mmc=1.0mmd=0.5mme=3.0mmf=1.0mmg4.5mmh=33.5mmdacebghf為提高PCB LAYOUT 設計質量, 保証其電路的可靠性與有效性, 制定本設計准則及規定, PCB LAYOUT人員請遵照執行.1. Bonding IC:(圖1) 圖1為Bonding IC Layout 分布示意圖. 1.1 底座設計:1.1.1 底座PAD尺寸如圖2;1.1.2 底座中心必須開“+”字膠溝,以便IC粘貼后烘干不易脫離.1.1.3 底座須與IC“GND”引腳連接.(視IC規格而定:N型基材底座接VCC;P型基材底座接GND.)IC: Die = a x ba+0.25m/mb+0.25(圖2)ab1.1.4 底座對角須標示“+”,以方便Bonding IC時對位. ( 見圖2 )1.1. 5 Bonding 區內不得防焊. 1.2. 打線金手指 .( Bonding finger )acb1.2.1 IC晶片打線點至 PCB Bonding點距離d: 2d5 mm, 一般取4.55mm (見圖3), dga=c=0.22mmb=1.5212.052mm (一般取3.55mm)(圖4)(圖3) 1.2.2 打線金手指 PAD尺寸(見圖4), 寬度 a與間距c 取0.22mm, 長度b=1.52.0mm 1.2.3 金手指Bonding圖形, 除特殊要求外,原則上采用圓形d5mm;如果做不到,則加可折拆之板邊10.2.3貫孔與導線安距: 銅鉑導線邊沿與貫孔盤的絕緣間距0.6mm. 焊盤與導線安距: 銅鉑導線邊沿與相臨焊盤的絕緣間距0.5mm.10.2.4貫孔與貫孔安距: 貫孔銅盤相互間絕緣間距1.0mm. 10.2.5 兩元器件PAD之安距1.2mm.(有外殼元器件應根據實際尺寸而定)10.2.6 線與測試點安距0.3mm.10.2.7 線轉角部份不應出現銳角或正角, 以45度為佳, 或圓弧形.10.2.8 導線寬度一般不得大于焊盤尺寸.如大于焊盤尺寸須散有用熱線.10.2.9 一組平行導線應保持等間距, 兼顧調整線徑與間距.10.2.10印制導線在不影響電气性能前提下, 應盡量避免在焊盤處填充大面積銅鉑, 以免易造成虛焊, 必須采用大面積銅鉑時,應局部開窗口排气.10.2.11 布線(尤以電源正負線)力求路徑短捷, 不得過細過長, 以減小連接阻抗及干撓. 10.2.12 電源正負線不允許過Carbon或貫孔.10.2.13 銅鉑焊盤,過孔與引線連接處要作淚滴. 10.2.14 PAD引線應與元器件方向垂直.10.3 CARBON層. 10.3.1 最小線徑與線距: 線距 0.6mm, 線徑 1.0mm, 為減少阻抗, 應充分利用空間, 加寬線徑. 10.3.2 板邊沿之線寬 2mm 10.3.3 線與板邊沿間距 1mm 10.3.4 Carbon貫孔邊沿距按鍵邊沿間距 1mm. 10.3.5 線路地(GND),電源正負極(VDD、VCC、VSS供電線,復位(RESET)需用銅箔層走線,不允許過貫孔使用Carbon層走線. 10.3.6 設計I/O口走線時應盡量利用銅箔層空間, 使用銅箔層. 在必需經Carbon層走線時應遵循阻抗最小設計原則(線長盡量短, 線徑盡量粗)和I/O口線路阻抗均勻分配原則. 避免因某些I/O口Carbon線阻抗過大造成不能key in現象發生. 當某個I/O口Carbon阻抗可能2k時, 應考慮用跳線減少Carbon層過線長度. 注: Carbon阻抗計算方法: Carbon線長/ Carbon平均線寬x 30+ 貫孔數x60 = Carbon阻抗 10.3.7 若Carbon阻抗計算值為 IC所對應的PCB碳墨線阻抗標準值70%,需將Carbon阻抗最大的線段兩端標注:CA1, CA2. 字符. 10.3.8 PCB板確認簽樣時, 電子工程師需將Carbon阻抗最大的線段兩端實際阻值量測出并標注: “CA1, CA2Carbon阻抗值 K” , 供作IQC檢驗依據.10.3.9 附: IC所對應的PCB碳墨線阻抗標準: IC 上拉電阻 Carbon EM78862B: 51k 10k 20k 4.5k EPV6300 75K 15K KC8731 內置 120K KC8379 內置 120K11.字符與標示: 11.1 必須在元器件安裝面標示對應元器件標號. 11.2 所有元器件標號須與電原理圖完全一致,不得有遺漏. 11.3 每個零件要有正確符號,元器件极性/IC等引腳序號要正確標明.開孔尺寸需標出(含方孔)11.4 元器件標號規定如下:11.4.1 集成塊: 標號: “IC”, 符號 : IC規格與型號除特殊要求不標示外,一般放置在IC符號方框內. 11.4.2 三极管:標號: “TR”符號: 11.4.3 二极管:標號: “D”符號: 11.4.4 電阻:標號: “R”符號: 11.4.5 電容:標號: “C”符號: 11.4.6 電解電容:標號: “C”符號: 需標明電解電容量值. 2200大電解需放置扎帶孔(孔3mm) 11.4.7 保險絲,標號 “F”符號 需標明規格: 列如 250V 800mAT.11.4.8 連接線,符號: “CN”用方框 “ ” 標示,用 “ 1 ”或“1”指明第1引腳位置. 11.4.9 變壓器次級引線: 變壓器符號:“T” 次級單線圈雙引線:雙引線符號:“W1” “W2”(或AC Inprt 表面焊接) 次級線圈多引線,用英文字母標示相應引線顏色. 如: 紅色“R” 綠色“G” 黃色“Y” 棕色“BN” 黑色“BK11.4.9 跳線: 長度為5, 10, 15(mm),用裸跳線,符號“J”. 長度超過20mm,用PVC軟跳線,符號“JP”. 若跳線焊接面與安裝面相同,在跳線兩焊盤間加印寬為1.2mm,絲印線段,以加強跳線與其下方過線絕緣.11.4.10 熒光管: 符號: “TUBE- 型號”,如:TUBE-63G,(63G燈管)11.4.11字符高1.2-2.5mm,線寬0.12-0.25mm.11.4.12必須標示PCB使用機型,料號,版本號. 排序規定: 料號 版本號.(有鉛PCB料號將10位 “#”改“.”) 例如:08-XXXXXX#. XR&D-211.4.13內安裝螺釘裝配標示: 若PCB板內安裝螺釘較多(6), 安裝孔一般需放置“ ”標示 (直徑=4.6mm,線徑=2mm).安裝孔旁用 “”三角符號標示,尖角指向孔中心,以方便裝配作業.11.5 無鉛制程PCB須加“LF”Mark.11.6 為使pcb 裝配生產工序有追溯性, 以便質量控制管理, 在pcb 銅鉑白油層合適處并排放置8個白油小方塊(尺寸改為4x4mm), 分兩行佈置(4X2), 其間隔為0.5mm. 無白油層盡量可考慮采用綠油防焊層作. 參照圖.( 圖1 )12.其他注意事項:12.1 電路原理圖有選項時, 要充分了解后, 再進行 PCB Layout 作業.12.2 外接電源線佈置, 應考慮方便裝配和理線為原則. 12.3 Bonding IC注意反面用Carbon或銅鉑遮光.12.4電池安裝方向是否正確,電池應方便安裝且不易迭出. 12.5上下蓋間PCB板均有元器件時, 須考慮裝配后應無短路和干涉.12.6 “off”鍵盤與“Reset”鍵盤設置. 12.6.1按鍵面板上有“OFF”鍵, 在PCB板零件安裝面作“Reset”鍵盤, 其鍵位由機構要求定, 若機構無位置要求,則位置隨意.12.6.2按鍵面板上有“CA”鍵,在 PCB板零件安裝面作“off”鍵盤, 鍵盤位置隨意. 12.6.3按鍵面板上無“CA”鍵與“OFF”鍵,須同時在PCB板零件安裝面作“Reset”鍵盤和“off”鍵盤,鍵盤位置同12.6.1, 12.6.2項之要求. 12.6.4 所有不電鍍PCB銅鉑面OFF、Reset Key須用Carbon作.12.7 螺絲孔等安全距離. 12.7.1 外安裝螺絲孔5mm, 內安裝螺絲孔4mm范圍內; PCB板雙面都不允許有任何導電體與元器件.12.7.2 鉚壓孔(熱熔柱) 5范圍內不得有導電體, 10范圍內不得放置元器件.12.7.3 在PCB Layout 過程中, 有不可避免之干涉時應與結构負責部門事先討論.12.7.4 在PCB Layout 過程中, 無法滿足此標准要求時, 應在不影響電氣性能的情況下,作具體應變處理.12.7.5 隨電子技術日新月异, 本標准有不敷使用或變更時, 將適時增加或修正. 12.8 PCB板沖模確認樣片上需標示”n/m”字樣,(廠商完成)分子數“n”表示該PCB在菲林印刷中位置, 如印刷菲林有16片PCB板,則n依序從1至16,分母數“m”表示PCB板在沖模中位置,如沖摸為 4連板 ,則m依序從1至4.13. PCB Layout文件制作:13.1使用PROTEL繪圖軟件Layers选層規定:13.1.1銅鉑面(hip元件放置面),放置在頂層Signed Layers Top.若Copper需另層放置. 须則須放置在Mech 2层.13.1.2 Carbon層放置在底層Signed Layers Bottom,若Carbon需另層放置,须放置在Mech3层.13.1.3銅鉑面Carbon 放置在Plane 1层+ Mech4层.13.1.4 PCB方形冲孔及定位安裝孔等符号放置在Drill Guide鑽孔層层.13.1.5公共層放置在Mech 1层.( 所有層面均可直接選用軟件系統默認,)13.2使用Power PCB繪圖軟件Layers 选擇規定: 13.2.1銅鉑面(Chip元件放首面)放置頂層Top.13.2.2 Carbon面放置在底層.Bottom层.13.2.3頂層Carbon放置在Layer 5.13.2.4背文(絲印層)選擇默認或頂層Layer 7,底層選Layer 8.13.2.5頂層SolderMark放置在Layer 9. 13.2.6底層SolderMark放置在Layer 10.13.2.7鑽孔字符放置在Layer 11.13.2.8所有層面均可直接選用軟件系統默認,13.3 PCB Layout完畢后, 需制作下列文件;13.3.1線路原理圖( SCH),(打印件)13.3.2 PCB文件(電腦檔)必要時Copy(磁盤). 須另制作一個PDF文檔.13.3.3 PCB Layout各版層文件.(打印件) 13.3.4 Top Layer與Bottom Layer各1份.(單面銅鉑僅對應層1份)13.3.5 Top Solder Mask 與Bottom Solder Mask各1份.(單面銅鉑僅對應層1份)13.3.6 Top Overlay與Bottom Overlay.(若Layout中無則免)13.3.7 Top Carbon與Bottom Carbon(若Layout中無則免)13.3.8 Drill Draw.13.3.9 PCB沖模圖(非沖模之PCB免) 13.4. IC Bonding圖(僅COB板). (打印件)13.4.1需標明IC所有引腳序號.13.4.2標示幫定線.13.4.3使用IC之機型, PCB料號, 版本號.13.4.4 IC第一引腳標示. ( 對應PCB板標示 )13.4.5 PCB板元器件清單. (打印件)列表表示, 其項目有: 序號元器件名稱與規格,元器件數.值得注意的單片機PCB板的設計原則(1) 在元器件的布局方面,應該把相互有關的元件盡量放得靠近一些,例如:時鐘發生器、晶振、CPU的時鐘輸入端都易產生噪聲,在放置的時候應把它們靠近些.對於那些易產生噪聲的器件、小電流電路、大電流電路、開關電路等,應盡量使其遠離單片機的邏輯控制電路和存儲電路(ROM、RAM),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將這些電路另外制成電路板,這樣有利於抗干扰,提高電路工作的可靠性.(2) 盡量在關鍵元件,如CPU等芯片旁邊安裝去耦電容.實際上,印制電路板走線、引腳連線和接線等都可能含有較大的電感效應.大的電感可能會在Vcc走線上引起嚴重的開關噪聲尖峰.防止Vcc走線上開關噪聲尖峰的唯一方法,是在Vcc與電源地之間安放一個0.1Uf的去耦電容.如果電路板上使用的是表面貼裝元件,可以用片狀電容直按緊靠著元件,在Vcc引腳上固定.最好是使用瓷片電容,這是因為這种電容具有較低的靜電損耗(ESL)和高頻阻抗,另外這种電容溫度和時間上的介質穩定性也很不錯.盡量不要使用鉭電容,因為在高頻下它的阻抗較高.在安放去耦電容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l 在印制電路板的電源輸入端跨接100Uf左右的電解電容,如果體積允許的話,電容量大一些則更好.l 原則上每個集成電路芯片的旁邊都需要放置一個0.01Uf的瓷片電容,如果電路板的空隙太小而放置不下時,可以每10個芯片左右放置一個110Uf的鉭電容.l 對於抗干擾能力弱、關斷時電流變化大的元件和RAM、ROM等存儲元件,應該在電源線(Vcc)和地線之間接入去耦電容.l 電容的引線不要太長,特別是高頻旁路電容不能帶引線.(3) 在單片機控制系統中,地線的种類有很多,有系統地、屏蔽地、邏輯地、模擬地等,地線是否布局合理,將決定電路板的抗干擾能力.在設計地線和接地點的時候,應該考慮以下問題:l 邏輯地和模擬地要分開佈線,不能合用,將它們各自的地線分別與相應的電源地線相連.在設計時,模擬地線應盡量加粗,而且盡量加大引出端的接地面積.一般來講,對於輸入輸出的模擬信號,與單片機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