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分化摘要近年来,网络社会在中国迅速崛起,社会生活网络化程度也大幅提高,社会生活空间也被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而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将现实社会中分散的原子化个体联结成了网络时代的新型网络群体。庞大的网络群体在网络互动中通过符号象征、信息交流、价值传递和意义共享而达成的建构性社会认同,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权力,而且它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针对网络时代出现的这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社会认同理论概念以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成果的描述,了解研究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关注点,如关注社会认同展开的特定空间,主动建构性,以及对现实社会管理发挥的重要作用等。并通过了解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分化的背景,得出现代社会认同的特征,以及如何建构新时代的社会认同。关键词: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分化;建构性认同The era of social networking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摘要中英文部分待正文确定后再修改。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hinese degree of social life, the network has greatly improved, social living space is divided into re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Widely used micro-blog, Micro message and other social networking tools, will be scattered in the social reality of atomic individual connected into the new network group in the network times. The huge network groups in the network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dentity symbol, information exchange,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meaning and value to reach, has become a powerful social force and social power, and it is also the realistic social influence. In this era of network new social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identity of era of network point of concern, such as specific social identity of spatial attention, activ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role etc. And by understanding the era of network social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social 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new era.Key words: network era;social identity;social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分化引 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网络社会迅速崛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从目前仍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来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不可限量。整个社会的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不仅表现在上网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更多的影响在于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近几年,微博等网络社会的交往载体在互联网的空间中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虚拟网络的生活中。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点对点的无数连接,像黑洞一样瞬间扩散,形成一套区别于传动媒介权力控制之外的社会信息沟通网络。网络空间,曾经被视作是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虚拟世界,而且是带有风险和消极色彩的交往空间,但在现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兴起,这个虚拟世界因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热情参与和积极互动,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应。在社交网络构成的空间里,人们彼此不再以传统交往形式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在网络的空间里,用象征性的符号通过横向连接实现互动沟通,脱离了时空的限制,与此同时,网络参与者通过网络互动而进行的观念沟通、价值判断、意义追求,凝聚成了网络时代异于传统认同的新型社会认同。近两年,我国网络热点事件的数量不断攀升,社会整体面临着社会认同危机与社会认同分化的问题。社会认同与常说的“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全社会的精神支柱”紧密相连,事关重大,但在网络时代,网络互动对一个社会的信息权力、话语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能表现出呼风唤雨的作用,更甚推动着既存现实的发展走向,所以需要对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和讨论,以便于更好的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本论文立足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互动,通过整理与分析经典社会学的交往理论及当代网络社会的相关论述,结合中国社会网络化的现实情况,探索和总结网络时代社会认同分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研究网络时代社会认同分化的意义。一、关于社会认同的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英国社会心理学家Tajfel最初提出的社会认同定义具有一定代表性: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定义还是从个体立场出发对社会归属一致性的认识,它的核心问题是围绕“我是谁?”“谁和我一样?”而展开的。社会认同理论源于欧洲,在英国社会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但在Tajfel开启社会认同研究新思维之后,该理论先后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得到充分重视和大量研究。虽然国内关于社会认同的研究起步晚,但在近十年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过去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均对社会认同提出过理论性界定与操作性定义,其中心理学多数遵循Tajfel的原始定义,社会学则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中国的国情与文化,对社会认同作出如下界定: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侧重“表达某种社会情绪和价值观念”,“表达社会成员对身份、主要制度安排、社会转型过程的认知和评判”。国内社会学家中提出的比较典型的社会认同定义有李友梅教授,郑杭生教授和方文教授。李友梅教授提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社会组织、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郑杭生教授从社会互构论视角来界定社会认同,认为社会认同就是意义共同性,也就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对自己在社会中所获利益、所处地位、所扮角色、自我赋予或他者赋予相似或相同的认定、认可”,即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4。方文教授凸显了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5。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由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做出了某些操作性界定,例如,按照王春光的定义,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6。不论这些学者对哪个角度出发来认识社会认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观念,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表现。而在本文中,笔者要研究的是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也就是在界定“社会认同”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应当将现代的社会认同区别于传统社会学所说的关于角色与角色设定的认同。传统社会学中的角色认同指的是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强调社会成员寻求他们在社会中出于何种层面,获得何种身份、地位和角色,是带有强烈顺从意识的、被动的归属性心理接受过程。但在今天,网络社会的强势崛起,唤醒了社会成员独立自主选择的自我意识,尽管在网络互动中还可以看到归属于某共同体的力量凝聚倾向,但人们已经不再是被动地关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属于哪一阶层,而是对社会的存在状况或发展态势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诉求意愿,有的人还会表达对社会应当如何的看法,提出自己对社会的评价和要求,这就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认同。对比传统的社会认同,或共同体所强调的归属感,网络社会的社会认同则是一种无需借助外部影响、几乎完全内化的更加稳定的观念力量。(二)、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面对急速变迁、复杂分化、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的社会现实,西方社会学家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以“时代的问题意识”为己任,对社会认同分化与整合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来的社会学家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关于价值观念内化为社会成员心理结构并支配社会行动的论述,米德关于符号互动、姿势对话和概念他人的论述,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等等。不仅国外的社会认同理论在不断发展,国内的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认同研究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譬如李友梅、黄晓春和肖瑛等都集中研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现实社会中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建设社会认同的问题。李友梅教授在文章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7中表示,无论社会认同有多少属性种类,无论结构形态如何,最终社会认同都会指向“福利渗透、意义系统和社会组织”三方面,当三者的判断、认知、评估被人们特别关注时,它们也就成了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而且她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社会中出现了社会阶层间的福利渗透失衡、社会组织结构复杂化和意义系统多元化的现象,即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之间出现了不匹配关系,导致社会认同难以对社会整合提供有效支撑。另外,学者张海洋分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论述中国的民族认同兼有族群认同、国民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三重含义,他认为这三种认同在中华民族各族成员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排斥。此外,刘少杰也建议应当注意感性意识层面社会认同的分化与整合研究,周晓红探究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郑杭生思考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办法,何明升分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等等。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本土的社会认同现象,丰富和发展了社会认同理论,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8。首先,利用社会认同理论来解决群体偏见及群体刻板印象。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针对社会流动和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可通过社会认同路径来解决。如国内已经有学者做出了针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模糊化倾向,并且这种社会认同状况已经有明显的代际差异现象,也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上更具有模糊性。其次,解决国内民族认同问题也可以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我国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征,而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民族认同、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偏见的关系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已经不单纯只是民族认同问题,而是与祖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后,社会认同理论可以解释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建立在关系中,获取身份是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动机所在,整个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9。虽然关于社会认同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在有些研究中,社会认同被局限在个体对社会和群体的认识与评价中,而忽视了社会认同的整体性和社会性,另外一些研究过度强调社会认同的自发性,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管理者的引导、整合作用认识不足。而在本文中所研究的社会认同是与网络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认同,由此需要特别关注一下以下几点:第一,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社会认同展开的特定空间,即网络空间。网络为社会群体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和开放的活动领域,社会成员参与协商和决定的过程更加高效,同时也更自由和多元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缔造了不需要面对面交流,不要求时空就能感知彼此共享命运的公众网络。网络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日常生活中的原子化个体吸引到公共议题上来,在交流互动中通过自身对议题意义的理解,建构集体认同感,并以这个为中心迅速扩大,将薄弱的个人力量演变为社会整体性力量。这些不仅是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鲜明特征,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网络舆论能够给社会现实带来深度影响的原因。第二,需要特别关注网络社会认同的的主动建构性。网络时代的到来,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同我们现有的社会一样,是一个承载文化意义的社会。一种文化的存在必然有一定的价值,而网络文化价值的建构同样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同时又存在着价值判断和社会评价问题,所以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无论社会成员接受或喜欢与否,都要认识到,网络社会认同是一种最具社会性的社会认同,这种认同与个体希望角色和身份被社会认同不同,它展现的是被网络连接起来的个体怎样评价、认可和接受社会。第三,明确研究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创新现实社会管理。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网络社会已经深刻的嵌入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技术、观念、制度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更要探索适应新技术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研究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就是为了探索怎样在较为宽松的话语平台上把握当代网络参与者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望,通过关注公共热点问题探寻民心所向,从而找出现实社会管理中合理的解决办法,推动社会进步。2、 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分化整个第二部分结构有问题,只有(一)1.(1)(2)(3)。背景下面不能是特征,二者是并列关系,前后关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认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社会认同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群体的认识和评价,而在网络空间上,可能会出现一个小群体对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某些问题的形成统一看法,这就更加强了社会认同的整体性。针对网络时代社会认同与传统社会认同的差别,需要对网络时代社会认同出现的背景、特征以及作用进行分析。(一)、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生成的背景不用(一),改为1、社会认同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整个社会进入到网络时代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到有关社会生活的各种议题中,大家在网络空间里畅所欲言。针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得出,这就导致有相同看法或评价的网络参与者构成一个小群体,得出一个小群体内的结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关注自己在生活中属于哪个阶层“自己应当如何”的传统身份认同,而是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诉求意愿,很多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网络参与者形成一个个小群体,达成一种群体间的共识,这就促成了网络时代社会认同共同体的生成。网络的发展带动了网络社会的交往载体的增加和发展,现下最流行的微博和微信互动就是典型,很多网络参与者在这样可以不见面互相交流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与其有同样思想的人也会跟贴,这就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把目光聚焦到一个点上。再比如,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一种时尚,不论大家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在网上购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而怎么样才能使购物者买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往往大家会看看别人买过同类商品的评价。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恰好与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模一样时,社会认同原理就发挥了作用了。1、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特征改为2、1.1从原子化个体走向共同体想象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了不在场的交往。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但是物质的丰腴却阻挡不住精神家园的衰落,集中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不再像农业社会那样充满温情和集体意识。城市里,各家都住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大家都以一种陌生人的法则交往,狭隘的个人主义和自私主义情绪蔓延,普遍的漠不关心盛行,社会共同体渐渐走向原子化。这种社会现象表现为人际关系疏离、个人与公共世界隔离、社会失范和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等。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社会转型期单位制度变迁,使人们从一个个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逐渐步入利己主义的小圈。这种小圈里的个体,缺乏对公共问题的热情,不愿意思考解决公共问题的可能途径,往往以个体身份去表达具有普遍性的利益诉求,缺少组织的效力,而且社会走向原子化,以往社会制约的因素开始逐渐消失,自私自利的情绪必然导致社会失范,道德沦丧。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都不会愿意看到社会成员只顾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大社会,为了解决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此类问题,社会学提出将自上而下的社会建构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培育中间社会。而曾经一度被认为使现实社会成员蜷缩在各自屏幕背后而缺乏彼此间有效互动的网络空间,成功将原子化个体凝聚在公共话题下,将独立的个人连接起来,重新唤醒了现代人的共同体情绪,为建构中间社会培育了集体意识和向心力,并推动了公共性组织的建设。1.2.颠覆传统社会认同在前面叙述社会认同含义时说过,Tajfel定义社会认同为个体认识到它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并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个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定义解释的是“我是谁”、“谁和我一样”的问题。而社会学视角中的社会认同,更多的是迪尔凯姆式的“集体意识”,是一种通过社会成员的思想、判断、行动等方面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来的共享性观念体系,以及社会行动者以“集体意识”为基础对社会事物的象征性认可。而网络社会中的社会认同不同于传统社会学或者传统社会心理学界定的社会认同,网络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不是被动的参与某些事件,而是在主动表达诉求和愿望,是一种主动地建构性社会认同。认同的力量这本书中论述网络社会的社会认同时,称网络时代的信息权力为精神或心灵的权力,是通过符码影像呈现出来的社会认同力量。“新的权力存在于信息的符码中,存在于再现的影像中:围绕着这种新的权力,社会组织起了它的制度,人们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并决定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权利的部位是人们的心灵”10。这也就是说,信息权力存在于人们心灵中的观念力量,通过象征符号来传递,其基础就是人们的价值认同和意义接受。前段时间闹得比较火的“文章出轨事件”,从事情在微博上首次被揭发,到上百万的点击量及留言数量,仅仅一天时间,这是典型的网络事件经过网络技术的横向信息传递之后,面对共同意义的个体,针对这个事件的某些信息达成共识,在事实陈述、意见表达中结成群体。从个体认同联结为集体认同或群体认同,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网络互动构建社会认同的正能量,可以在短时间迅速形成和放大,但同样的,也可以形成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负能量和破坏力。卡斯特的书中描述,从美国民兵与爱国者运动、墨西哥萨帕塔运动、日本奥姆真理教运动等一系列由社会认同而引发的社会分裂运动,都可以看出破坏性社会认同是一股非比寻常的社会能量。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尊重社会成员的发言权,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那么强大的潜在力量终将一泻千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不对舆论加以引导和控制,听凭污蔑中伤和造谣诽谤的的言论盛行而无动于衷,结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要在这两者中间寻找平衡,除了加强法制建设,更重要的还是建构正面社会认同的发生机制。网络社会认同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社会力量,不能仅从消极方面以其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为依据,更重要的是在公开、自由的网络平台上,引导来自于基层大众的价值评价和意见诉求形成强大的促进社会向上发展的正能量。但是即便是负面的社会认同,我们也需要理性的分析,因为它一方面表现出在大众的视角内社会存在哪些问题,出现了哪些危机,另一方面又指导着社会该怎样构建才能解决问题,缓解和消除危机。1.3.整合型社会认同改为3、;并将上一段移到下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国内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社会现代性与传统性相互交织,人们的实践系统开放起来,比如选择的开放性、沟通的开放性、知识和经验的开放性等。与此同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分化等,使得个体、社群、阶层彼此愈发独立,价值观念和社会信念也走向多元化。现代化的社会中,在其核心价值认同稳定的基础上,应当可以容纳并统筹社会认同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成员普遍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失去信心,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动摇,那这个社会必然将产生混乱和动荡。例如,在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问题上,近年来发生了不少突发群体性事件,2008年贵州省的“瓮安事件”,2010年的“钱云会事件”,2012年8月陕西交通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大表哥”和2013年春节前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坍塌现场抹眼泪的“哭泣哥”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社会成员的负面社会认同,也是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更是一种集体性不信任的社会认同危机。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生于社会、长于社会,社会为个人和集体的行动都提供着意义和价值,为了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就要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新整合社会认同,缓解社会认同危机。整合社会认同主要从以下三点出发以下每点可以有具体的例子支撑。:(1)完善现实社会制度与管理。一个社会的制度与管理关系着这个社会的建设方向,是一个长期也难度大的过程。社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社会主体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多元主体在共同参与和社会行动过程中,通过平等协商、共同探讨,将社会认同的力量作用于社会的建设中;社会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的变革和创新,反过来也能够在人们的思想中塑造出新的社会认同。之所以将整合社会认同的关键定位于完善现实社会制度与管理上,是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社会认同表述的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对社会存在状况或发展态势产生的价值判断和诉求意愿。因此,诉说民愿、倾听民声以及回馈民心,才是整合社会认同的重要路径。(2)拓宽社会认同的表达机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网络的建设,为新时代公民表达社会认同提供了合适的工具。公民能够自发自由地持续参与公共议题的沟通与互动,这是“线上”赋予公民社会认同表达的新型权力。然而在保持“线上”渠道畅通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拓宽“线下”现实基础上的社会认同表达机制。只有形成开放开明的多种社会认同表达机制,才能更有效和全面的把握社会认同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认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3)与意见群体社会认同保持良性互动。社会认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在虚拟空间中所体现的社会认同危机,更主要的是现实中的危机主题与网络意见群体实现及时的良性互动。就现在来说,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都在公关网络方面加大了力度,就是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应对来自于各个层面的问题,化解或弥补意见群体的负面认同,为日后转变意见群体的认同取向创造机会。缓解社会认同危机,整合社会认同,都需要在认同的表达层面寻找突破口。三、结束语网络时代社会认同打破传统社会认同模式已经成为事实,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表达需要网络的依托,它是一种主动建构性的社会认同,表达了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诉求意愿,并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在结语中,笔者就网络时代社会认同分化的现象,提出几点关于社会认同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的建议。首先,要科学有效的推进社会认同的本土化研究。社会认同是具有地域性、建构性和动态性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等,从我国本土出发来讨论国人的社会认同,用社会认同理论来研究怎样消除当代中国群体偏见和冲突,促进群体间的和谐和繁荣。其次,切实加强社会认同理论的实践价值。现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社会文化变迁缓慢,很多风俗习惯和价值道德规范都还在传承,但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原有的稳定和固化的社会系统渐渐被现代化多样性的社会所取代,新的群体不断涌现,新群体中的人们要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稳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必然面临社会认同问题。因此,研究社会认同的学者专家就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变迁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研究分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自考常见误区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化学会考高一试卷及答案
- 2025通信安全员AB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
- 2025护理icu试题及答案
- 机电运输专业试题及答案
- 成都机场指挥员理论题库及答案(一级)
- 2023年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模拟考试题库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预防接种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协议书7篇
- 农村信用社葫芦岛市建昌县2025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工作人员定向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客观题及参考答案
- 出境人员行前安全培训课件
- 俄乌局势进展
- 绘本《其实我很喜欢你》冯玉梅
- 绿色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 可靠性试验管理办法
- 蓄电池组充放电记录表格格式模板
- 智慧交通典型城市案例及启示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