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甲骨文字大体上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文字风格衍变可以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据殷代卜辞,把占卜人群,分为五个时期。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溯时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征。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表作。此类大字是用大力刻凿而成的,笔划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时代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时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卜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这一时期新兴的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占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工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乍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If wanting to learn Chinese Calligraphy, youd better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 Chinese Character, just from jiaguwen, used in Shang Dynasty (about the 16th 11th century B.C.), has a long history, over 3000 years. Generally, we think jiaguwen the oldest Character because it is the earliest, mature and systematic Chinese Character we found, today. In the long history, Chinese Character comes down in the continuous line, although the scripts change as the times. The scripts of Chinese Character are made up of jiaguwen, jinwen, xiaozhuan, lishu, caoshu, xingshu, kaishu and so on, but kaishu and xingshu are used often, now. Jiaguwen This kind of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one discovered from the remains of shang Dynasty. Because these Characters were carved or written on the tortoise shells and the bones, it was called jiaguwen. It is the oldest Chinese character, we found. The square turning is the main way of writing (or carving), and smooth turning is rare. Its lines are thin mostly. 文字的出现代表着文明的进程。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三千三百年的两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也出现了象形文字;印度文字出现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左右;中国有系统的书写文字-甲骨文,则出现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殷商首都,今日被称为殷墟的河南安阳小屯村。 洹水之滨的殷墟 三千多年来,甲骨便埋藏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这个小村落。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而且有系统的书写文字之一。但是甲骨文并不是原始的图画文字,已经具备构字法则(传统所谓“六书”)、句形文法,可以想见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必定已历经一段长时间的发展。 周武王灭商后,商代的文字仍为周人所继承,历经西周、东周及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进一步统一文字,汉字的书写仍不断传承与发展,至今已历三千多年,然而古老的甲骨文却在历史洪流中逐渐淹没。 自古以来,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便常有古物出土,农夫在翻土犁田时也常挖出一些龟甲骨头,上面隐隐有刻字,有的还涂红色。这些骨头便被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为治疗外伤的金创药材。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1845-1900)偶然地在甲骨上发现有刻字,据说在八国联军的前一年(1899)王懿荣因患疟疾,请仆人到中药店抓药,他的好友刘鹗在检查药包时,发现“败龟版”上有古代刻字,甲骨文的重要性始重现于世。一时之间,成为各方搜求的焦点,被盗掘、盗卖的甲骨不知凡几。民国十七年(西元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展开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将甲骨的发现带入科学的世纪。殷墟的考古工作收获丰富,一共出土了两万多片的有字甲骨。从此,甲骨不再孤零零地出现在古董商肆中,伴随着甲骨出土时的遗物与遗迹,提供了研究者了解商代历史、进入商代文明的第一手材料。 本草纲目记载败龟版可治疟疾不止。 甲骨重见天日,但也开始了疯狂盗掘的时代,盗掘出的甲骨分别流散到欧、美、日各地。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开启了科学考古的世纪。根据估计,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到1928年殷墟考古开始,三十年间,遭私人盗掘的甲骨大约有八宗,总数达数万片。 书法理论前言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不认真研究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而希图在书法上有所作为,这是难以想象的。只是古代书家去今久远,他们的实践和思维方式以及记录这些方式的文字,都与今天大相区别,而且从数量上说,先秦以降,书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实在难以领略。为了给这些书界朋友提供必要的方便,我们撷取了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书论,并作简要的评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今天的书法的创新和发展有所裨益。 中国书论源远流长,有特色有创见有影响的论述很难一一搜求。又因为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评论,除了有其“客观性”,还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因“见仁见智”而流派纷呈,因此直到今天,还很难有一个人人都满意的关于“书法的定义,这也就给文章的选录带来了困难。但作为一门发展了两千多年的独立的艺术,对其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毕竟有了不少共识。根据这些共识,参照现代艺术理论的一般体系,我们从书法艺术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欣赏与批评论五个方面,对古代书论作了梳理和选择。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 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 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 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 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 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 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 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 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 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 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庾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 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 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 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 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 ,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 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 论用笔十法,窦臮、窦蒙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 、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书史、 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 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杓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 、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 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 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 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 、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 ,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 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 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 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 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 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 批著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 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 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 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 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 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 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 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 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 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 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声明:本站书论精粹资料主要参考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责任编辑: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崔尔平选编)、古书论精华译评(黄山书社 杨福生、傅爱国、蒯文铮合著)、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等,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我们一直在积累,其中个别文章校对的不够仔细,请读者谅解!如需引用请与原出版社及作者联系。请尊重作者版权,不得以此谋取个人利益!谢谢! 【两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崔瑗草书势 赵壹非草书 蔡邕笔论九势 【两晋】 成公绥隶书体 卫恒四体书势 索靖草书状 卫铄笔阵图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记白云先生书诀 【南北朝】 王愔古今文字志目 虞龢论书表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僧虔论书笔意赞 江式论书表 颜之推论书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古今书人优劣评草书状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袁昂古今书评 庾肩吾书品 释智果心成颂 【隋唐五代】 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传授法用笔论 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 李世民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 孙过庭书谱 张怀瓘书断书估二王等书录书议文字论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 蔡希综法书论 窦臮 窦蒙述书赋并注、述书赋语例字格 徐浩论书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李华二字诀 李嗣真书后品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韩方明授笔要说 卢携临池诀 释亚栖 论书 林蕴拨镫序 张彦远法书要录 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 李煜书述 【两宋】 欧阳修六一论书.试笔 苏轼论书 朱文长续书断 黄庭坚论书 宣和书谱 米芾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 赵构翰墨志 董逌广川书跋 朱熹晦庵论书 陈槱负暄野录 姜夔续书谱 赵孟坚论书 【元代】 陈绎曾翰林要诀 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盛熙明 法书考 吾丘衍学古编 赵孟頫 论宋十一家书阁帖跋 【明代】 解缙春雨杂述 丰坊书诀 项穆书法雅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祝允明奴书订评书 徐渭 【清代】 傅山 冯班钝吟书要节录 笪重光书筏 宋曹 书法约言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评书帖等节录 吴德旋 初月楼论书随笔 万经分隶偶存 何焯义门题跋 朱履贞书学捷要节录 钱泳书学 阮元南北书派论节录 何绍基 杨守敬 包世臣艺舟双楫节录 刘熙载艺概节录 周星莲临池管见 朱和羹临池心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近现代】 章太炎 于右任說文解字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 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 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 ,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 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 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 ,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 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是時,秦滅書籍,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 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 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 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 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 ,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 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 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 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 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 ,以耀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 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 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鄙 夫俗儒,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 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 ,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 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 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 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 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全文翻譯作者:台湾大学臺大中文系徐富昌編来源:.tw/-往古的時侯,伏犧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的取於它物,在這個基礎上,才創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生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文字用於社會之後,)百業有定,萬類具明。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說,臣子應當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這就是說,倉頡創造文字是為了宣揚教令、倡導風範,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運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後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為字,是說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書意味著寫事像其事。(文字)經歷了五帝、三王的漫長歲月,有的改動了筆畫:有的造了異體,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體各不相同。周禮規定八歲的士族子弟進入初等學館學習,學官教育他們,先教六書。六書的名稱,)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義是:字形、結構看起來認得,但須經過考察才能知道它所體現的字義,上下二字即屬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義是:用畫畫的辦法畫出那個物體,筆畫的波勢曲折同自然物的態勢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屬此例。第三叫形聲,形聲的含義是,按照事物的性質和叫法,挑選可相比譬的聲符和義符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屬此例。第四叫會意,會意的含義是:比聯起事理有關的字素,構成文字;摻合字素的意義,可以得知新字的字義或旨趨,武信二字即屬此例。第五叫轉注,轉注的含義是:立一字為頭、為根,創制類屬字,類屬字對根字的形音義有所承襲,與根字意義相通,考老二字即屬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義是:沒有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個同音字代表它,令長二字即屬此例。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異。(不過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寫六經,左丘明著左傳都還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體、意義仍為學者們所通曉。再往後(到了戰國),諸侯們依靠暴力施政,不服從周天子;他們憎惡禮樂妨害自己,都拋棄典籍(各行其是)。中國分為七雄並峙,田畝的丈量方法相異,車子的規格尺碼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規定,說起話來方音分歧,寫起字來相互乖異。秦始皇初滅六國,丞相李斯就奏請統一制度,廢除那些不與秦國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負賈規範文字,)李斯寫了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寫了博學篇,(它們)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體,有些字還很作了一些簡化和改動,這種字體就是人們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始皇焚燒經書,除滅古籍,征發吏卒,大興戍衛、徭役,官府衙獄事務繁多,於是產生了隸書,以使書寫趨向簡易,古文字體便從此止絕了。從這個時候起,秦代的書法有八種體勢,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蟲書,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書,第七叫殳書,第八叫隸書。漢朝建國以後有草書。漢朝的法令規定,學童十七歲以後開始應考,能夠背誦、讀寫九千個漢字的人,才能做書史小吏;進一步是用書法八體考試他們。通過郡試之後,上移給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試,成績最優的人,被用為樞秘處的秘書。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寫得不正確,尚書史就檢舉、彈劾他們。如今條令雖在,卻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講習,士人不通漢字之學很久了。漢宣帝時,徵召到一位能夠讀識古文字倉頡篇的人,宣帝派張敞跟著那人學習。(在這以後)涼州的地方官杜業,沛地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讀識古文字。漢平帝時,徵召爰禮等一百多人,要他們在未央官講說文字,尊奉爰禮做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楊雄採集大家的解說著了訓纂篇。訓纂篇總括了倉頡篇以來的十四部字書,計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該書了。到了王莽執政攝行王事的時候,他要大司空甄豐等人檢校書籍,以標榜自己盡力於制禮作樂之事。這期間對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動。那時有六種字體,第一叫古文,這種文字出自孔子住宅牆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過字體又同古文有別:第三叫篆書,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書,即秦朝的隸書,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創制的;第五叫繆篆,是用在璽符印鑑上的文字;第六叫鳥蟲書,是寫在旗幡等物上的。魯恭王拆毀孔子住宅,(無意中)得到了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還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左傳。一些郡縣、諸侯國也往往從地下發掘出前代的寶鼎和器物。它們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這些古文字資料)彼此多相似,雖說不能再現遠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況卻能知道大概了。世人無知,極力否定、詆毀古文,認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現行文字的寫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牆壁,偽造出來的不能知曉的文字;(認為古文)是詭變正字,攪亂常規;(認為擁護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於世。很有一些儒生(喜歡憑著臆斷)爭著搶著解說文字和經義。他們把秦朝才有的隸書當做倉頡時代的文字,說什麼文字是父子相傳的,那裡會改變昵?他們竟然瞎說:馬字頭作一人字是長。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寫中字的一豎。掌刑官解說法令,竟至於憑著拆析字形來臆斷刑律,比如苛人受錢(原義是禁止恐嚇人犯,索取賄賂,苛是訶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說,苛字(上為止,下為句),意思是止句。類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這些解說)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體相違。粗俗淺薄的人,欣賞自己習見的東酉,對於少見的事物則格格不入,(他們)沒見過宏通的學問,不知道漢字的規律、法則,把古文典籍看成異端,把無稽之談當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看得神妙至極。(他們)探究聖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一句,便說倉頡篇是黃帝時代寫的,說那句話寓有黃帝仙去,讓幼子承嗣的深意。他們迷誤不通,能不違背事理嗎?尚書記載,舜帝說;我想看看古人繪製的圖像。這話表明舜帝制訂制度,必按舊典行事,而不穿鑿附會。孔子說:我還能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又說:(這種存疑精神)現在的人沒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聞不間,(而是擔心)人若憑著自己的猜想去解釋古史古事,那就會弄得是非沒有定準;巧言詭辯將給世上的學習、研究者造成疑團、困擾。文字是經史百家之書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條件,前人用它記述自己的經驗傳示給後人,後人依靠它認識古代的歷史。孔子說本立而道生,這是因為(確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奧的道理,而不會再受困擾。現在我敘列篆文,參照古文、籀文,博採諸家之說,做到出言無論大小,都確鑿有證,在考稽的基礎上撰寫出自己的說解。我想用這部書總編萬物,剖辨謬誤,使學習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達文字的妙意。我採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聯字頭的辦法編排文字,使它們不相錯雜。萬事萬物都能從本書裡見到,沒有哪一樣不涉及、不記載的。遇到讀者不易明瞭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資說明的東西比喻它。書中提到孟喜的易經,孔安國的尚書,毛亨的詩經以及周禮左傳論語孝經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論。敘文開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錄。(本書收編漢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解說詞總計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本書在部首排列上,把一部放在開頭,編排漢字按照類相同則相聚的原則進行,使事物按照群體分開;同條者牽屬一處,同理者貫連一起,排字有序,不相雜亂,依據字形逐個地繫聯字頭;從一字起頭,申引、繫聯開去,探究了上萬個漢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從而可知變化至於窮極而復歸於一。時在漢朝,聖德熙熙,燦如日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行堯帝之道創建了大業,中華內外盡受漢皇之恩,這恩澤如雨如潮極大極盛。(皇家)隆興學業,選拔人才不遺細民百姓;學士們知道治學之要,研討(文字非常)精深,他們的見解可以傳示後人(所以我採編以成此書)。這時是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我是許氏的苗裔,祖宗應從炎帝、神農算起。遠祖縉雲氏輔佐過黃帝,遠祖共工氏的帝位被高辛氏接替,遠祖太嶽氏輔佐夏禹,太嶽氏的後人呂叔護衛周朝,被周天子分封到許,托庇祖宗護佑,許氏世代相繼。自那以後許家又從許地遷到汝南,從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水邊。我仰慕聖人,不揣冒昧想挨近聖人之門。聖門高大得怎樣?像南山一樣崔巍。我想中途作罷,但又不能。我已經用盡了魯鈍之才,可惜道味未通,聽到疑也只能記個疑。我推演聖人造字之意,編述了自己的淺薄見解。我對這門學問懂得不多,倘若有明顯錯誤,希望通家糾正它。 许慎简介 草书势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注草书势,崔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张衡、马融等为伍,官至济北相。崔瑗书法师法杜度,擅长章草,在书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文见晋书列传第六卫恒传 这是流传至今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而且是论草书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于此尤具代表性。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弥足珍贵。文章在讲了书法的起源之后,重点讲了草书的产生,指出由于“官事荒芜”, 出现了比大小篆简略的“隶书”;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这就说明,草书是由于政事繁忙,为适应书写简易快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符合实际的。任何一种艺术,起初都是为了实用,后来才出于审美的需要,逐渐使之完善成熟。汉代草书在实用中提高技艺,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崔瑗草书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观其法象”。法象,本指人的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借用到草书直观上,则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观其法象”,就是观赏草书的艺术形象。而且文中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点。一则说,“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一则说,“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强调草书的动态美。书法本是空间艺术,是静止的,这里的鸟兽想要“飞移”;狡兔突然受惊将要“奔驰”,给人强烈的时间艺术的动态感。一则又说,“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草书的下点,如“燕”、“然”下面四点,笔势也有它自身的特色。一则还说,“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点出草书笔画的曲折、回旋、流畅。这些都是草书的特殊处。它较之汉代的正书篆、隶来,线条更流畅,更自由,更具活力,更富意态。那笔势“畜怒怫郁”,纵放出来,就会产生出奇异的情景。然则崔瑗在肯定了草书的这些特征之后,又指出草书的自由不是随意的。文中一方面写到“方不中矩, 圆不中规”,指出草书打破了篆隶要求对称平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写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表明草书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着“一画不可移”的规则和规律性。这种对自由与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是我国先秦美学就具有了的一条重要原则。崔瑗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再次体现了这一点。 非草书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若夫褒杜、崔,沮罗、赵,忻忻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扶拄挃,诘屈龙乙,不可失也。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之际,每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已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扪虱,不暇见天。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虱,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锐精,岂若用之于彼圣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鉴后生,不亦渊乎? 注赵壹,东汉光和间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灵帝时为上计吏入京。所作刺世疾邪赋,表现了对当时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不平。原有集,已失传。 非草书一篇,专抨击草书。其时草书渐行,赶壹欲仍返于苍颉、史籀,此事势所不许。故其文虽传,其说终不能行。法书要录、书苑菁华等俱载此文。 附录 赵壹与非草书何永胜摘 要:非草书是东汉灵帝时辞赋家赵壹所作的一篇赋文,历来对其褒贬不一,要真正的理解非草书还应该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赵壹本人的性情和处世的态度,将其还原到应有的历史背景之中去,才能理解他当时写这篇赋的真正的动机和目的。关键词:草书 鸿都门学 社会背景 文化背景 书写材料 对于非草书,我们一般认为它是最早论及书法的对草书进行非议的一篇赋文,文中对草书产生的渊源作了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对当时的习草之风之盛也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对这一流行时风予以了尖锐的批评,阐述了他对草书的认识和持有的态度。对后来的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对此篇的评价褒贬不一,以非议居多,或认为赵壹缺乏书法艺术的素养,根本不理解草书,更不应该对草书横加指责;或认为他是切实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否定了艺术的种种功用;或以是篇的生动描述为据,而作为书法艺术自觉化的重要标志。我认为要真正理解非草书,就必须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赵壹本人的性情和处世的态度,将其还原到应有的历史背景之中去,才能理解他当时写这篇赋的真正的动机和目的。此外,该文给予我们的一些信息,也是我们应该挖掘和做整体考察的。社会政治背景与非草书(一) 汉王朝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极力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文治”政策。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放在经济和文化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秦以前,文字的主宰多是一些达官贵人与皇亲国戚们的专利,普通的老百姓是享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的,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神秘的而又难以琢磨的东西。秦代虽然对六国文字予以了统一,对文字的发展与传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焚书坑儒”对于文字与文化的传播所造成的灾难,以及对后世文化人所造成的一种对文化恐惧性的心理是难以抹去的。汉皇帝的“文治”为文化和文字的重新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以汉皇帝对吏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文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对选吏和吏民上书书写的严厉要求,使得人们在文字书写的规范上和书写的准确上必须是使用的当时的正体隶书。 汉武帝还设立学官五经十四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楼梯运动考试题及答案
- 肺结核试题及答案
- 2026届贵州省贵阳市德为教育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人才来源考试题及答案
- 细骨料考试题及答案
- 动词名词试题及答案
- 迎新年幼儿园活动总结
- 现金出纳年终工作总结
- 肛裂护理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工会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LY/T 2501-2015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物种鉴定规范
- GB/T 748-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 GB 15763.1-2001建筑用安全玻璃防火玻璃
- 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黄相怀)课件
- 民间文学(全套课件)
- 专升本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
- 既有重载铁路无缝线路改造及运维技术探索
- 2022年教师副高职称评答辩范文(七篇)
- 高压罗茨风机选型参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