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doc_第1页
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doc_第2页
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doc_第3页
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doc_第4页
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汉王充所述“司南”确为何物,自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任民国政府中央博物院专门设计委员的王振铎先生(19111992),正式提出是方形铜盘上放一个瓢形磁铁矿勺,是磁性指南工具后,得到广泛流传。但无论当时他亲自主持制造该“司南”模型,还是后来科学院物理所协作制造该“司南”模型,都遇到了磁性不够强难以实现指南的问题,最后使用人工充磁的方法才勉强得到解决。结果有人开始在自然磁铁矿勺能否指南方面质疑,后又有人在论衡不同版本的“杓”“酌”字义上找出路,认为古本用“酌”,可训作动词的“用”所以“司南”即可能指“指南车”(2005年历博孙机说)。其实木质的杓和作为酒具的酌无论从名词字义上,或所指器物实际形态上并无多大区别,倒是北斗星柄之名为杓的定义值得探讨。其实已故考古学家罗福颐先生(19051981)在文革末期即已从考古学角度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考据,并做出了较为准确可信的答案。首先,他从相继出土的栻盘着手,看出该“司南”模型的地盘即“汉铜栻”地盘,该栻天刚(上半部分)缺轶已无从考据。“栻”即周礼中所记载的“式”,是一种天文占候的仪器,是古代天文学的成果,通过相对固定方位的地盘和在地盘上可以旋转的天刚,反映干支、时空、方位以及五星、八风、十二神、二十八宿相对方位的周期变化,兼备知天時处吉凶的作用。而新出土的整“栻”渐多,皆具天圆地方特点,即天刚为一圆盘,中心有轴能定位于方形地盘的中央并能旋转,其表面皆布类似的图形、文字、刻度等,以示天地间日月星宿随年月时辰周期变换方位角度的现象,“栻”更有一共同特点,即天刚正中都有北斗七星图像,且斗柄在天刚上的指向是固定的。这样就不难解释汉王充论衡是应的言辞了:“司南之杓”是指北斗之斗勺,即“栻”的天刚,“投之於地”即放在地盘上,“其柢指南”则正是“栻”使用的初式,即其斗柄应人为旋转与地盘方位相同指向正南,这恐怕是当时一般文化阶层普遍了解“栻”的基本摆放方位。王充在论衡是应中,在此以喻“断狱”应用客观规律基本常识慎重判断,不能指望用“屈轶”这种草来解决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王充著书立说的对象,显然正是这一般的知识分子,其比喻的内容不用太浅显,更不能太深奥让人不知所指,所以用人所共知的初式来比喻很恰当,是说要像摆放“司南(栻)”一样,用人力、智慧和规矩判定方向摆定方位。至于进一步的“旋式正纂,判定吉凶”则是专业人员的知识,在这里并未提及那是不必深究的内容。尤其当时讖纬之学流行,恐怕指南车知识的普及率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对栻的了解,至于磁性指南的知识从未见诸经传更谈不上普及了,所以很难想象王充会以此来作比喻。另外,王振铎先生所制司南模型地盘所参照的汉铜栻地盘中心,并没有轴或安装轴的小圆孔(以定位旋转天刚之用),但地盘圆形光滑的中部,低于铸有纹饰和文字的外部,形成一正圆型4mm深的浅坎,正好定位圆形的天刚,并能约束其在圆坎内旋转,正圆浅坎内表面光滑,不过是为了人为旋转天刚时阻力较小和避免角度偏差。这些都足以显示了“栻”即“司南”的外观。如按王振铎先生的设想在此放置瓢勺,首先正圆形浅坎失去了意义,瓢勺在地盘中心没有了定位,地盘的方向标志也失去了意义。就像罗盘的磁针如果在罗盘内没有定位,罗盘表面刻度再精密也毫无价值。再从考古发掘角度分析,至今尚未发现过立体的磁性斗勺哪怕是残片之类的实物,因此用科学的“二重证据法”手段无法证实该历史的真实。因此,1977年罗福颐先生即著有汉栻盘小考一篇,并配置了两个实物图样,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见偻翁七十自述中的著作目录,1980年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刊载)。由于新发现的新资料不断涌现,又对该文不断补充了新的资料内容,直到逝世前亦未能誊清全稿,直至1985年才由其女罗琨(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整理,发表在古文字研究第十一期上。文字较长又很专业,包括到1981年8月为止所能收集到的汉栻六种和六朝铜式一种的图样和介绍,并对栻盘的使用进行了考据,对于不是从事考古专业的人来看,恐怕过于繁沉,为普及起见1979年罗福颐先生又在自己笔记萤辉小识中录有一段文字,已很能说明问题,附录如下:前人对栻盘的误会 罗福颐自从一九七二年甘肃武威汉墓出西汉木栻,继之一九七八年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木栻,此二栻均是天地盘完好无缺,于此我们不能不自夸眼福,得见此二完整的古代文物。在此以前传世古栻多是残品,或只地盘或只天刚而不是完整的。过去日本人在朝鲜乐浪郡于汉墓中得天刚残存不足一半,又于同地另一汉墓中得残栻盘一,上下虽全,然存不及三分之一,日本学者虽努力复原,却不免有所违误,如此二栻均是西汉物,却在这个乐浪残栻上画入八卦,可证西汉时尚未曾有的。前人有对汉代栻盘发生误会,以为乐浪出的是栻盘,还有所谓“司南”的见于古典文籍中,其实西汉文辞家喜用别名,如汉人称“豕”曰“髟”,“牛”曰“突”,“肥羊”曰“柔毛”,“鸡”曰“输音”之类,可能“司南”即“栻”之别名抑未可知。前人以朝鲜已出有残栻,有人问司南之形式,于是他据栻盘作了地盘,以为古人记载天盘是有斗勺(其实是画北斗之形式),就以为天盘就是一个立体勺子。古人說斗柄指南(汉王充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于是认为用磁石做一立体斗勺,放在地盘上转动,这就是“司南”与“栻”不大相同的地方。又画图又作实物以示人自称这是汉“司南”,为自己的大发现。这种误解如当时栻出不多自难见怪,不过他雕立体斗勺置“栻”地盘上就说这是“司南”未免过于武断了,之于史实不能根据文献简单臆测,必须要见诸传世或地下的遗物才能证实。从近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古栻渐多,天刚上多有北斗七星标记并标有其他文字,却从未发现过立体的磁性斗勺,这似乎也可证实他的误会了。据记载、传说汉代道家用磁石制作斗棋等亦或有之,说汉栻盘用及磁石至今只能作为设想,有待地下遗物的证实,前后汉栻盘天刚上的斗是刻画上的北斗星状,并不是由立体的斗勺在地盘上转,有人不察以为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用磁石定向的开始,于是各博物馆亦互相仿制陈列,就又是误会中的误会了。我冒然否定前人的判断未免鲁莽,但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历史,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在浩瀚的史籍和日兴月异的考古发现中,用科学的“二重证据法”手段证实历史的真实才是考古学者的使命。完整的汉栻出土渐多了,我们对汉代栻盘的认识日渐清楚,推翻前人的误解,才能从旧的错误中解放出来,在新的基础上更快、更多地研究、考证中国古代各方面科学实践的真实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利用磁石定向的史实,正是今后的重任。从另一角度看,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古人实事求是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认识,比拖延时日等候国外觉察指出更有意义。附:汉栻两种左图:汉铜栻地盘,最早見奇觚室吉金文述五三四著录,今藏中國历史博物館,是王振铎先生所制司南模型的原始参照物。该栻地盘呈正方形,边长142mm,正中心部位平整光滑低于四周纹饰并起正圆形浅坎,直径89mm深约4mm,是安置天刚供其旋转的地方。圆坎外第一层书八天干,缺戊、已分属四维。第二层书十二地支,第三层书二十八宿,四维书己人门、戊天门、己鬼门、戊出门,据考“戊出门”即地户。左图:一九七二年甘肅武威磨嘴子六十二號漢墓出土完整的木栻:天刚(60mm)中心绘北斗七星,内层书十二神名称,外层书二十八宿名称。有刻度惜已残。地盘(9090mm)内层书天干地支二十个字(缺戊、已),外层书二十八宿名称。“四门”处未书文字仅绘出界格,各镶竹珠三枚,周遭共分182个刻度。自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王振铎先生提出司南是磁性指南装置,并做出了模型,其见解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同时也有人从科技和考据方面提出过质疑。到文化革命以后,新的考古发掘文物的不断出现,司南是磁性指南装置的论点受到普遍质疑,在考古界发掘出新的确凿实物之前,该观点基本被否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是被广大观众推崇的严肃教育频道,但在节目前后依然经常出现已被普遍质疑该司南的宣传广告画面,未免有碍该频道的严肃性。我作为普通退休工人,从兴趣出发对考古界对司南的认识略有了解,还想在网上搜索看还有什么歧义,那曾想搜索到的内容还是很多,五花八门但却缺少我所了解的内容,尤其一些用政治观点谈论科学,不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观点令人生厌。共产党人在建国后曾犯过这方面错误,经过总结历史教训得到了很大改观,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反面势力继承了衣钵,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说中国考古学界惯用的手段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其实,从明清的考据学开始,就是以“实事求是”,“无证不信”作为治学的根本方法,王观堂先生更为中国考古学总结出科学的“二重证据法”,因为中国的文字史料浩瀚,足以作为很多田野发掘的旁证,而国外这方面的条件则差得多,因为他们的文字史料相对较少。同时,宽广的知识面和敢于、善于想象的能力也是考古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很多考古专家都是据此初步认识文物,辨识出正确的古文字的,当然最终的正确判断还离不开更多实事求是的考据。王振铎先生把已出土的汉铜栻地盘同汉王充笔下的司南结合,做出的判断是具备合理性的,最后之所以能被否定,一是科学实验,二是考古新发现,三是同行专家实事求是的考据论证,至于“无中生有”“指鹿为马”那是政治家赵高的劣行为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再如: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说得一无是处,说和西方对比这是猴子的“科学”和人的科学之间的差别。 贬北宋沈括是无聊文人,把梦溪笔谈说成跟聊斋志异一样是搜集怪力乱神奇闻轶事的大杂烩。无知地引梦溪笔谈记述的一段,正是一千年前从水罗盘向旱罗盘转变的科学实践和结论,却视为弱智的自娱自乐。还说中国只有水罗盘,在海上根本无法准确指示方向,只能在陆地作为看风水的器具,没有一点实际应用价值,因为陆路出行也根本用不到罗盘。不难看出这种评论是多么不懂唯物史观,多么缺乏基本生活常识,多么幼稚可笑。恐怕连中国人在海上的针路记载是什么都不知道,却敢妄加评论!还有,对造纸术的评论亦然,中国的蔡侯纸原料使用的是廉价的植物纤维,制造工艺简单:制浆、抄制、干燥、压平,以廉价普及著称。和今天造纸术的原料、基本工艺别无二致,只是今天的原料基本改用了较贵的木材(利用的仍是植物纤维)来制浆,生产手段实现了机械化。而该文所指的古埃及纸莎草纸,使用的原料是单一的纸莎草,制造工艺繁琐费时,需要把长长的纸莎草茎剥皮取芯,再一层层揭开一条并一条地铺平,形成一张纸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再继续揭芯交叉地铺上一层,还要敲打、压平、干燥才能形成能用的纸张,纸莎草纸的制造受到纸莎草的长度和制造工艺的限制,幅面不可能太大,实际常常还需把多张纸莎草纸延边缘沾接形成长卷使用。这根今天的造纸术是毫无关系的。纸莎草纸现在在埃及虽未绝迹,但仅用于很少的民间艺人的纸莎草纸画,和中国尚存的宣纸业都无法相比。这是之所以一直被国际社会承认的造纸术是中国发明的原因。最后,作者竟总结出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考据和论证,完全是应戳穿的谎言,是很多“专家”“国学大师”赖以混口饭吃的谋生之道,是官方支持搞出来的,目的就是为继续维持专制统治寻找合法性,为抵制民主自由的理念寻找借口和依据。这更是无稽之谈,官方作为国家和人民的代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人民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信念难道有错?这应该是官方政府最基本的职责,是如何同维持专制统治、抵制民主自由挂上钩的?如果让这样没有责任心的自由主义者当政的结果,除了国破家亡恐怕别无出路了。同时,这和考古学的考据论证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很显然这已不是论证科学、考据历史,已变成了虚妄、不实的政治攻击。这同“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倒是如出一辙。综上所述,评论考据历史事件的真实是为澄清史实,是人类求知的本能,尤其“四大发明”的问题,属于对人类科技史的研究,对其实事求是的考据,无证不信的论证非常有意义。绝非专家学者赖以混饭吃的谋生之道,要不然怎么网上有这么多人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