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doc_第1页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doc_第2页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doc_第3页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doc_第4页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类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耳闻目睹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依依惜别或勉励之情。等等。【考点透视】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考查热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两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逐步由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从题型上看,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还是比较阅读题等,其考查范围无外乎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感情倾向,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分析近年中考卷后,可把诗歌鉴赏题主要归纳为 “景物意境类” “诗眼炼字类” “名句赏析类” “表达技巧类” “情感内容类”五种表现形式。 【典例分析】 一、景物意境类 (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情景交融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进而营造出诗词美妙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中的哪些字词形象地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等。 典例第1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白玉条”是形象的说法,要判断这比喻贴切与否需紧扣诗中的景物描写,考虑诗人景物描写的侧重点及所观察的位置等。答案示例:“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第2题要求对诗句赏析,赏析时应展开想象描绘诗句画面,突出景物特点,同时点明景物中蕴涵的人物情感。答案示例: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技巧点拨明确诗中具体景物景象;概括提炼景物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尽可能再现和重塑当时的情境氛围。景物衬托诗人的情感或景物所蕴藏的哲理。 思路指南景物特征情境再现诗人情感(生活哲理) 常见误区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只单纯关注景物忽视了景与情、景与理的关系,导致理解错误。 二、诗眼炼字类 (2008年湖北省恩施市)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解析古人常把在节骨眼处炼得好的,使全句飞扬流动的、令人越品越妙的字,称作“诗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古人作诗作词追求一字传神,所以诗词中那些最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也就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意境的把握,描述诗歌意境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而应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答案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第2题考查的就是炼字,炼字这类技巧的赏析主要是从它的表达效果方面去谈自己的理解谈所用字词的准确、形象及其意蕴。赏析这两处的精妙,应结合原句,看前后关系,看与诗歌主题关系,比较原字词与改换字词的区别。示例: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技巧点拨肯定好或肯定某个字词更好并说出自己观点。展开联想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词还原到诗中,再现诗人描绘的情景。比较或点明字词表达的感情或烘托的意境。 思路指南观点明确词义解释字词还原效果比较 常见误区单纯地就字论字,脱离诗歌本身简单地解释字词含义。 三、名句赏析类 (2008年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_(2)烂柯人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解析名句是诗词精华所在,或者形象生动,诗意横生;或者蕴涵哲理,启人心扉;或者情真意浓,格调高亢。诗词名句千古传诵,往往在景、情、理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常见的设题形式有: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名句所展现出的画面;解释名句的含义;体悟名句蕴涵的哲理;名句所抒发的诗人情感等。 典例第题考查对诗中典故的理解,平时阅读诗词应注意这方面的积累。答案:(1)怀念故友;(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第2题考查对诗中名句的赏析,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无疑就是颈联这两句,诗人借助景象阐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解答时要重点体会其蕴涵的哲理。答案示例: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技巧点拨紧紧抓住名句中传神意丰的字词。探究名句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尽可能在全诗的基调范围内,想象名句中更多的细节。 思路指南抓关键词理解名句内容展开想象再现名句意境结合全诗感受名句情感联系生活领会名句哲理 常见误区未能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名句韵味;只囿于名句本身,不能将名句与生活衔接。 四、表达技巧类 (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古诗词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主旨的一种手段。明确诗词的表达技巧,会便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如何描绘景物的;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等。 典例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解答时要先紧抓住题干中“凄清冷漠”的要求,然后从诗句中寻找合适的词语。答案:空、闲。第2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写法的理解,理解情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目及第1题题干中的提示,这首诗的后两句景物优美,但诗人情感却是伤感,两相比较可知其写法。答案示例: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技巧点拨熟悉这些常见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有象征、用典、映衬 (又分为正衬和反衬)、小中见大、对比衬托、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以乐写哀等;修辞手法,有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 思路指南结合诗句或词语具体分析准确指出表达技巧探究技巧要表现的内容(或抒发的情感、揭示的道理) 常见误区对常见的表达技巧不熟悉;将表达技巧与诗歌语言特色混淆。 五、情感内容类 (2008年海南省)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诗言志”,诗词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情感而作,没有任何思想情感的诗词是不存在的。所以阅读鉴赏诗词,一定要在了解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诗词中所蕴藏着的诗人的情感内容。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诗词中阐述了什么哲理;这首诗词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典例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要注意时节是“早春”。答案:小雨;草色(小草)。第2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回答这道题要综合整首诗的景物描写所烘托出的诗人情感,答案:流露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技巧点拨从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身世、经历、志趣等方面去把握情感。本诗的创作背景、诗中渲染的景、诗中常见的意象等方面去探究情感。 思路指南结合诗人经历创作背景体味诗词中传统意象揣摩诗词营造的意境 常见误区仅停留在诗歌表面浅显情感的把握上,而没有深入挖掘诗歌中蕴藏着的情感。 【实战演练】 (一)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三、四句中写了山农“_”“_”这两个劳动场面。 2.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作简要赏析。 (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品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四)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王维的这首诗中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席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论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2.“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_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_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1. 焙茶;晒谷2. 能抓住诗中山村环境之美的特点,并加以赏析即可。示例:“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二)1.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意思对即可)2.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意思对即可)(三)1.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2.拟人手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充满活力,富有情趣。(四)1.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五)1.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2.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答出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即可)(六)1. 萧瑟苍凉(凄凉);孤寂愁苦(悲伤)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延伸拓展探究发现为了激发考生的阅读思维,张扬考生的阅读个性,展示考生的才华,命题者还会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链接几则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拓展考生的思考面。常见的问法有:联系文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例题2008年徐州中考卷:阅读记住回家的路,完成下面题目。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并联系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论。材料一、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听着优美的萨克斯乐曲回家,总会让天涯游子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材料二、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解析解答材料探究题的一般步骤:(1)读懂材料。要求能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并明白这些材料组合的规律。(2)归纳材料。就是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本题的两则材料是以记住回家的路的主题“不论走多远,都别忘记家”来组合的,材料一主要写常回家看看、回家为大家所传唱的原因,材料二引用了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表达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这个“家”。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不论大“家”还是小“家”,都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答案示例人们应该关注生活家园,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家园,才能活得充实,才能像钱学森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抵挡住名利诱惑,公而无私,投身于祖国的事业,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变形试题(2008临沂卷)阅读出访月宫的嫦娥,完成下面题目。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探月专家选择长征三号甲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依据。材料一:长征一号家族是我国最早研制的火箭。它的运载能力较低,适宜发射低轨道小型卫星。长征二号家族均为两级火箭,主要服务于发射高度在200千米-600千米的低轨道航天器。长征三号家族均为三级火箭。其中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乙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们分别能将2600千克和5100千克的探测器送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材料二:上世纪90年代,国家要求研制长征三号甲火箭,为当时国内具有最高水平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提供运载工具。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研制。在充分借鉴原有长征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能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卫星的发射需求。至今,它与“东方红三号”卫星“联姻”过10多次,每次均有和谐而美好的结局。材料三:到2007年10月,长征三号甲火箭共承担了15次发射任务,每次都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成功率达到100。答案示例长征三号甲运载能力大(推力大);有多次成功发射类似卫星的经验;可靠性高。 中考语科技作品阅读的主要题型与解题技巧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中考出题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反映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所以科技作品的阅读,一向就是各地中考的重要内容。只有熟悉科技作品阅读题的各类题型,提高相应的解题技巧,才能更好地应对中考。 从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看,科技作品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判断说明顺序;(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辨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6)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或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8)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如2007年金华地区中考卷选用的科技作品是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共有四道阅读题:14读了本文,你觉得氢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哪些优点?15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分别说说什么是“固体燃料时代”、“液体燃料时代”和“燃气时代”。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7许多网友读了这篇文章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其中,第14题考查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特征能力。第15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16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第17题属开放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考查。可以说,这几道题考点突出,充分考查了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对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的把握,以及领会科学精神,关注环境和科技发展的理解和表达等各种综合能力。 中考科技作品的解题基本策略: 1.关注文章标题,整体感知,熟悉文章内容,把握大意。标题是文章的纲,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说明中心的概括,有些则提供了说明内容的关键信息。如2008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卷中科技作品的题目是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题目本身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说明的内容。有些科技作品还有小标题,如2008年重庆中考卷选文梦幻视觉“水立方”,就采用了三个小标题:(一)阳光下晶莹的水滴;(二)奇妙自洁不沾尘土;(三)覆盖计划大量节水。从三方面来介绍“水立方”使说明的内容简明,结构清晰。阅读时注意标题提供的信息,便于快速有效地进行阅读。阅读科技作品时,需要认真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样就可以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基本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有一定了解,为接下来的答题做好铺垫工作。 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抓住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关键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了解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探寻文段的组合规律,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对不同的段落或不同的内容,要善于归纳,找出主要的信息来。通过这些,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 2、梳理文章条理,把握科技作品中的知识要点: 整体感知后,立即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条理,并尽快找到各知识要点。如08年长沙市中考卷题15: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鸟巢”作了介绍,请在空格内填上恰当的内容。只要梳理一下文章脉络,就可以发现文章四个段落分别从整体情况、外形结构、特殊材料和结构、人文意义等四个方面来介绍“鸟巢”的。通常来说,抓住说明特征,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是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知识点也是出题时考查的一些要点。阅读时,有意识地考虑一下文章哪些地方显示或提供了相关信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答题时才能明确范围。 3、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审题是关键,把题干要求明确了,答题才能有的放矢,快速找准解题的方向,明确解题思路。如2008年泰州市中考卷题16:第段和第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题干告诉我们如下信息:范围局限在第段和第这两处举例;这两处举例的作用是不同的;回答的内容要把两处举例的作用都分别说出来。如果审清了题干信息,答题就会快速有效。 再如2008年临沂卷中考卷题19: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其语言有着突出的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简要分析。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要求是从文中举例来分析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点;角度任选,可以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题干的重点信息不辨清,答题就会徒劳无功。 4、研读局部,前后对应,在文中获取和筛选信息。 科技作品可能会出现一些陌生的科学术语和信息,有些甚至是我们一时无法理解的,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解题的障碍,因为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让学生有依可循的,可能就隐含在行文中,只要仔细阅读相关之处,就可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如2008年宜昌市中考卷题12:请你根据第段相关内容,说说什么叫“震级”。学生只要细读第段,捕捉到有关“震级”的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有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做题时,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前后对应,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如2008年株洲市中考卷题12:细读第段,说说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两条。题干已经告诉我们“细读第段”,即答题范围在第段,同学们只要筛选这一段中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的有关信息,整合概括,列出两条。有些题目还要求同学们要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 5.理解文章内容,合理推导探究,灵活运用知识。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逐渐增多,此类出题灵活,面广,形式多样,便于考查学生对科技作品的理解、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时要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合理地进行推导探究,思维要灵活,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如200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卷题10: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答题既要理解地震是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又要对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反驳,揭示其无知或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此类题目的答案是多元的,具有不唯一性,但恰恰表现了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也能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知识,拓展思维,回答要言之有理,有时候也要有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大胆设想,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中考科技作品阅读的一些题型及解题技巧: 1.怎样给文章拟合适的标题或谈谈标题的好处/作用:(如08年南通市中考卷题7: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08年河南省中考卷题试卷12: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解题时应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有时还可以联系中心句和关键词,还可以结合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再加以概括出说明的内容或中心。作为标题,一般都是点明说明对象,表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功用,有些标题还以形象的说法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2.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如2008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题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解题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利用自己在阅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加以概括,做出答案。 3.从文段所介绍的内容中,分析其说明的是什么:答这一类题目,应当采用概括的方法,从说明文这一类文体来看,常常是说明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等方面,还有的是说明来历,变迁等等,总之,要从说明的内容上进行概括。 4.回答说明方法和所起的作用:首先应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 等常见的说明方法中准确判断出它的类别,然后再从语段中结合实例分析,看对说明的对象起到了何作用。一般情况下,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功用等,可沿溯上文,联系与它紧密相连的句子作答。 5.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有时则需要对应该词的含义范围等,从上文筛选信息,进行整理概括。 6.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在文段的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在段中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