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游褒禅山记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经历只注意直接经验,而王安石则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中,也就是在“倒回”来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经验过的事情作出了确证属实的解释既完成了朝向过去的调适,也完成了对未来的选择。调适过去,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准确的道说,并且是有创造性的道说;选择,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未来的限定条件,避免某些历史元素在未来重演。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他不顾大地主官僚和大商人的激烈反对,推行著名的变法。列宁称道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尽管变法最终归于失败,他的斗争与革新精神还是应该给以一定的评价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的一些议论文,往往都既是杰出的政论,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在对历史人物伯夷的评价上,就表现出他的不同见解。伯夷,“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人,有人却颂扬他。王安石则认为“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伯夷)分清了武王的仁与纣的不仁,表现了一个政治改革者的看法。又如答司马谏议书等等,这些作品,内容多为变法服务,有强烈的现实性,表现了作家的进步思想;在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政论文,不管长篇还是短制,都结构谨严,说理透彻,坚决明确的思想性和凝炼矫健的艺术手法相结合。所以历来都把它们当成政论文的典范来传诵。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又超过了他的文章。这是因为他的诗作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还因为诗作的艺术上也比较动人。他在短诗河北民中描绘了宋代统治者的虐政和民不聊生的惨状,在收盐中敢于明写官逼民反的事实,在叹息行中又能同情被镇压的反抗者,等等,流露出作者的愤激心情,从而使人读后突出地感到有变法的必要。王安石的罢相带来了创作上显著的变化是写景诗代替了政治诗的位置。历来的文艺评论家非常推崇这些写景诗,认为王安石并非只长于说理,他的捕捉形象的本领也是很强的。泊船瓜洲就是素为人们爱读的诗篇之一。总之,王安石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既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不容漠视的影响,又开有宋一代诗风。那么,说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革新家,决不会过分。改革的宣言理解的呼唤游褒禅山记主题探幽 中语参(1990年版)将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一文的主题概括为“抒发一个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新版教学用书基本沿用此意)这一概括与文章的表面意思十分吻合,但仔细想来却有两处硬伤:、主题平淡庸俗,落入窠臼,文章的价值仅仅在于在游山过程中对两个理性的观念获得了一种形象的认识,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文章的品位,低估了作者的水平。、主题的两个方面缺乏统一性。它把文章的两个观点统一在“治学处事”的基本要求之下,未能建立起一种必然的联系,名为“一个感想”,实为两个观点,文章结构也因之成为两方面材料的简单堆砌。这难道就是那个以勤奋严谨、追求完美著称于世的大作家王安石的本色吗?孟子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因而有文学欣赏的知人论世之说。对游文主题的理解,离不开对文章创作背景以及这一背景下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认识。文章写于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当时作者刚刚辞去舒州通判的官职。宋史王安石传载: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三年也。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皆祖此书。辞去舒州通判之后,王安石担任的是提点江东刑狱的官职,这是朝庭对他的任命,更是他的个人选择,因为在此之前他曾一连谢绝了当朝政要对他的种种举荐,放弃了馆职、谏官、群牧判官这样一些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京官职位。王安石为什么对提点一职情有独钟呢?担任提点刑狱四年后的嘉三年,王安石入京担任度支判官,随后给皇帝上了变法改革的万言书。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宋制:“度支判官以朝官以上曾历诸转运使、提点刑狱充。”提点刑狱的经历是进入度支司的一种资格,而度支司是“掌天下钱粮之数”的行政机构,作为度支官员向皇上提出变法理财的主张则是分内之事。王安石选择担任提点一职正是为了能顺利进入度支司,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史实及分析表明,舒州通判离任后,是王安石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开始踏上自觉变法改革的道路。在担任舒州通判之前,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在此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治理措施:“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显然,这些措施已具有他日后变法改革措施的刍形,这说明到了舒州通判离任的时候,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形成、变法理想的确立是完全有可能的。变法改革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然而也是一项充满艰险的事业,一个人选择这样一种事业,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不难想像,这种选择充满了激烈的思想矛盾和斗争,特别是当生活为他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自由,而其他一些选择无论从世俗上、从人性上都显得美好、具有诱惑的时候,这种矛盾冲突就愈加激烈、愈加持久。舒州通判离任后,王安石所处的正是这样一种困境,可以肯定,在那些日子里,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时刻盘踞在他的心头,拂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写于此时的游文,只能是这一思想感情的产物。对变法改革事业的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是游文的心理基础,也是游文的表现内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一把解读游文的钥匙。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把钥匙来对游文作一番解读吧。先看第一点议论。“夫夷以近”几句隐含的是作者对现实中人生道路的比较认识:平夷的道路(馆职等)总是无所作为,而通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变法后兵强国富的大好局面)的道路总是“险以远,至者少”。对“志”、“力”、“物”三者的论述包含的是作者对变法事业前景的估计:“能成功吗?不一定,因为成功的因素有三个,事业的成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放弃吗?接着,作者表达了“尽志”的愿望:“不,决不放弃。我要竭尽全部的努力,换取无悔无讥的人生。”这是作者立志变法的含蓄宣言。再看第二点议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一句是说:世上湮没真相,谬种流传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自己以及我所从事的事业在后世恐怕也将遭遇这样的命运。在这里,作者表现出对自己以及自己事业未来评价的关注,并流露出“谬其传”、“莫能名”的担忧。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身后的评价呢?在第一点议论中,作者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尽志”也有可能不至,而自己只求尽志,这一思想感情与诸葛亮所说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是十分相似的,与诸葛亮认为振兴蜀汉大业不能成功一样,王安石也清醒地意识到变法事业只是一个无奈的结局,生前之事既不可期,所以作者关注身后之名。那么在对身后名的问题上作者为什么会心存忧虑呢?从第一点议论来看,有两个方面可能引发作者的这种忧虑。一是对成功三要素中“物”的思考。“物”是外界的物质力量,包括君主的信任、世人的认同和支持等,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理解问题。王安石同样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卓异的人物往往不能为时代所接纳,一项先进的事业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普遍非议和责难,伴随改革事业的必将是世人的种种误解、曲解、乃至别有用心的诬蔑。其次是“尽志”而“不至”的结果预测。在王安石看来,只要“尽志”,“其孰能讥之乎”?然而熟读史书,深谙世情的王安石不会不知道,这并不是社会的普遍认识,自古以来,“胜者王,败者寇”,事业的失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事业的正义性以及事业从事者的才力品德的怀疑乃至否定。也许正是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思考,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当世之人对自己的种种不公正的认识必将随着历史的记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后世之人恐怕会尽信史书,人云亦云吧?接着作者写道:“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希望后世读史人拨开迷雾,剔除谬误,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事业给予准确的评价。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因此,理解的问题只能对“学者”而言,如果由此认定这是一个治学的话题,显然背离了特定背景下人物的特定思想感情。王安石一生遭受着太多的误解和毁谤,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呼唤理解是王安石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好多诗作抒发了不为人知的感叹。在咏史诗中,作者写道:“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黯黯犹承误,未俗纷纷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这首诗的意思是:英雄人物历经千辛万苦求取功名,最后将一生行藏付于史家,然而作为英雄人物总是精神难写,意志难画,因而史书上充满了糟粕,而后世之人却死守着书本上的千秋尘迹。这和“深思慎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一致的,给我们理解游文主题以很大的启发。综上所述,我将游文主题概括为:改革的宣言,理解的呼唤。这一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了主题的科学统一。有不少论者注意到游文主题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的新主题表明,游文两个观点,一写生前事,一写身后名,二者体现着一条十分自然的心理流程,这样,游文主题统一在特殊时期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之下。、使游文文体性质发生了改变,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价值。通常,人们将游文视作议论性游记散文,主题新解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使文章议论具有了浓烈的抒情色彩。第一点议论抒发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怀,阅读这些文字,一股悲壮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坚毅果断,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人格震撼力。第三点议论中一个“悲”字,下语沉痛,读来有一种天地悠悠、怆然泣下的苍凉感。这样,游文成为一篇议论抒情性游记(以抒情为主),它不是告诫教诲之作,不以观点之新颖、之深刻而见长;而是一篇抒情言志之作,以追求之执著,感情之深挚而取胜,这就避免了文章观点平淡庸俗的弊病,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价值。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游文主题理解的歧异是由分析角度的不同造成的。游文由记游和议论、抒情两方面的材料组成,如何看待这两方面材料的关系,即从成文过程看,是景在情(理)先,还是情(理)在景先,是理解游文的两种不同角度。依前者,文章为触景生情之作,情随景生,依后者,文章为借景抒情之作,景由情择。中语参是从第一种角度进行分析的,本文是从第二种角度切入的,我认为这是符合当时作者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符合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的。王安石强调“文以实用为本”,是一位具有强烈自觉创作意识的作家,是不大可能采取一种悠闲的创作态度,缘情为文、即兴为文的。中语参在按照由景而情的角度进行认识的同时,它又非常谨慎地写道,文中议论“可能还另有所指,不过借游山之事抒发心中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语涉关键,惜乎浅尝辄止,看来还是王公安石有先见之明,后世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啊!选自甘肃教育2003年姜涛游褒禅山记赏析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
- 高级讲师自我介绍课件
- 背诵量大的职业考试题及答案
- 北京高压电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北京高二数学月考试卷及答案
- 北航复试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 保险高管考试题库及答案c类
- 保卫室的考试题及答案是什么
- 电焊使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包头中考考试试题分析及答案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系统工程原理 -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 华为IPD流程管理全部课件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课件
- 2021年唐山迁安市教师进城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电工考核评分表(月度)
- 三菱变频器d700说明书
- 大象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课件
- 涉外导游英语口语实训教程整套课件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讲义教案(最新)
- 新疆新昊诚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万吨岩棉生产线项目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