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拓展】白居易的智慧 (2)_第1页
【作者信息拓展】白居易的智慧 (2)_第2页
【作者信息拓展】白居易的智慧 (2)_第3页
【作者信息拓展】白居易的智慧 (2)_第4页
【作者信息拓展】白居易的智慧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信息拓展】白居易的智慧非常喜欢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不用提他的其它作品,光是这两篇,已经足以使他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特殊的地位。这几天在西安讲学,又想起了他的长恨歌: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这些句子令人一唱三叹,久久不能够自己。白居易能够写出这些富有感染力的不朽的诗句,与他自己丰富的爱情经历是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在借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写他自己,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治疗!在那个时代,除了利用艺术让自己的情感升华,这些天才文人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在感情生活方面,他竟然与陆放翁有某些相似,他们在年轻时都有着青梅竹马、刻骨铭心的恋情,他的恋人是湘灵,放翁则是唐婉。放翁与唐婉尚有一段短暂的婚姻,而他却只有空想念。下面转两篇文章。以后若有时间,还可以深入这个题目,挖掘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他写的怀念湘灵的寒闺夜:“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这正是他写出“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体验的基础。 难得可贵的是,诗人在长恨歌中融入了对国家兴亡的思考,使该诗具有巨大的容量。有评论说,该诗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政治批判,也不无道理。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有评论说:“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作为一国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 “倾国”一词,本意是指国色天香,使全国人为之倾倒的美色,在这里却成了双关语。“倾国”成了政权的倾倒。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样的君王怎么能够不亡国呢?我以为,大凡伟大的作品,总是多主题的,或者可以多角度解读。该诗既深刻地关注、批判了政治,表达了诗人与社会生活的连接,又缠绵地描写了爱情,利用诗歌畅快地进行了感情投射、宣泄,进行了自我治疗。这充分体现了白居易的智慧。(在西安交大的白居易雕像后面。香山居士仿佛沉思着,慢慢地从我面前走过据说,白居易当年就居住在这个位置。)长恨歌教学资料补充 这首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07年1月,白居易35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归徐州符离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职)。此后几年间,他除了与当地一些青年文士诗酒高会,登山临水,仍在继续读书,为应进士科做准备。不过,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还要数他与邻居少女产生的恋情。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邻居,长得活泼可爱,粗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湘灵的一颦一笑。 到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虽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他也说:“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前两首都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灵对自己的思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最后一首则述写了这段恋情的苦衷:“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是说,两个人难以相伴,看来这种爱情很难有结果。同时,在这首长相思中,也能够看出他日后所作长恨歌的影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810)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他在这段时间多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其中“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人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四句,则反映了他和湘灵对婚姻的绝望情绪。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冬和元和一年(807)秋,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他在一首题为冬至夜怀湘灵中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在一首题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另一首题为寄远:“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叶落,引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盩至任县尉,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他在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已作了左拾遗,这时的他已三十七岁了,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白居易婚后和杨氏夫人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和八年(813)还写诗思念湘灵。一首题为夜雨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此心安可忘!”另一首题为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须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尘覆青铜。今朝一拂试,自照瞧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元和十一年(816)夏天,白居易在翻晒衣物时,再次见到了他已保存了十八年的湘灵在和他私订终身时给他做的一双鞋子,情不自禁,又写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苦赠我者谁?东邻蝉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色暗花草死。”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五十三岁,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他还特意绕道符离,看到“变换旧村邻”,原来的邻居,湘灵一家已经搬走了,再也不知去向,这时他才最终为这段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的恋爱悲剧划上了句号。 关于白诗描述的女子,世人大多记住的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家中歌妓樊素和小蛮的声名随着白居易的诗句一直流传,但很少有人知道,樊素与小蛮终究都不是他心灵最深处至爱的女子。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给过一个人,这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他初恋的情人湘灵。而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也分明有着白居易自己和湘灵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影子在。 白居易等人去仙游寺游玩为长恨歌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仙游寺为佛教重地,距离仙游寺约三十华里老子讲经、炼丹的楼观一带是道家圣地。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深信在人世之外另有仙界,人、神可以进行沟通,人世的苦可以在仙界得到解脱,人间的困厄通过修炼、礼佛、捐香等可以在仙界获得圆满。且唐时楼观本为“国观”,仙游寺以法王塔供奉佛祖舍利几近“国寺”,则李、杨悲剧发生之后,也有人可能在这两处官寺内供奉过李、杨的牌位进行超度。 这样李、杨的故事就如仙家重地,必然要由道家进行神话处理,在现实基础上延伸到仙界,在这首诗歌中长恨歌中出现的产生仙界寻找的情节则是十分自然的。事实上,这一传说在楼观道士、仙游寺和尚中是作为“真实”的神道活动发端的尽管也是基于幻想的。 其次,盩至一带地理位置和环境十分特殊,民间传说历来非常丰富。在仙游寺附近就有周穆王与盛姬玄池奏乐,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与萧史在玉女洞吹箫相恋、东汉马融在仙游寺劈石筑室读书、钟离在仙游寺独木桥渡吕洞宾成仙,龙潭虎穴、鸽子写经、嫦娥下凡等许多传说,除了仙游寺及其附近楼观形成的仙道氛围,有利于盩至文化的产生,盩至,位于八百里秦川南边,秦岭山脉的北麓,北边是周秦古都,南边是商洛重镇。秦岭在盩至附近有一部分为终南山,从文化背景上看,它处于三秦中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背景。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又处于周、秦、汉、唐历代古都附近,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声息相通。高山的幽静、超然,与临近文化中心、文化及相关载体十分发达这样的地理优势,就使得盩至成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神仙境地的交汇点,可能就会产生出一种汇集的效应。这样的环境就特别有利于孕育出文学的想象,使粗略的故事逐渐丰富成细节生动的民间传说。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王质夫和白居易等人在仙游寺游玩的时候,话及此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想绝对不是提及简单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身前的故事,很可能王质夫还综合了当地大量丰富的民间传说,像白居易、陈鸿提供了相当完整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情节,包括仙界传说。为白居易、陈鸿创作长恨歌及长恨歌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由民间素材、史实到文人创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仙游寺及其附近楼观形成的浓郁的仙道氛围,盩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达的民间文艺土壤,白居易以“语直”在盩至任职锻炼,与王质夫、陈鸿的相遇,神奇的人文环境,就构成了创作长恨歌的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国的文学宝库因而就留下了这样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珍品。 1998年由于在黑河修建大型水库,要向严重缺水的西安市提供水源,仙游寺及法王塔都被拆迁出原址,当时从中挖掘出了各种珍贵文物八百余件,包括佛舍利,隋唐时期各种精致的器物等等。拟在黑河北岸原样建造法王塔、仙游寺。2001年,黑河水库建成,黑河南岸历经1400余年的仙游寺原址自此淹沉湖底。而在青山碧水映照的仙游寺诞生的长恨歌却将永远地留存于世界。 长恨歌中还融合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长恨歌这首名作中还被融合进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这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盩至县,汉武帝是死于盩至县的五(木乍)宫,而这个宫就在仙游寺的附近,所以白居易在构思长恨歌时,就很容易把这两个皇帝的故事联系起来。另外马嵬坡,也就是杨贵妃被缢死的地方,与盩至也相距不远,所以那附近一定也遗传了不少的轶事,这可以看作是王质夫向白居易话及此事的素材,也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大多具有传说性。 总得来讲,一方面由于作者个人爱情悲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白居易所在的盩至县以及仙游寺这独特的创作背景,以及当地所流传甚广的各种传说影响,就使得白居易写出了长恨歌这样一部具有复杂主题的以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但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外也由于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本身性格的复杂性,比如说他一方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同时又是一个五十年太平天子,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白居易所持的态度就具有一种多重性。其中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又有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同情。所以也就呈现出复杂的诗歌主题的形态。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素材的讲述,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具体分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以及我们对长恨歌内容的分析、主题的理解,以及这首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一阕钗头凤,使宋代诗人陆游的爱情悲剧得以流传千古。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早于陆游三百多年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有和他相似的遭遇。 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的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活。这一年他29岁,应该说,年龄不小了,官也当上了,可以成家了,可是他仍然不娶,心中还是想念着湘灵姑娘,总想有一天能回到符离去相见。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可惜这次不是回符离定居,而是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和当年一样,他没有勇气去公开的和湘灵姑娘见面,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由于怕别人知道了,既不敢哭,也不敢说话,双方都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白居易有一首潜别离(白香山全集卷十二)写出了当时的情形: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这首诗写得很沉痛,千余年后读来仍令人为之嗟叹不已。 这次分别后,白居易和湘灵姑娘便再没有见过面。但白居易不能忘情,在诗中一再提到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白香山全集卷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