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我国古代大凡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治国必先治吏”,“治民必先治官”,“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创建共和制国家的时候曾经深切的说过“一个国家除了官吏之外,还有什么重要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民主政治深入民心的历史进步,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许多突出性的成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新的福祉。但同时,官员的腐败问题却正在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形势愈演愈烈。许多政府官员,特别是一些国家高级官员的形象危机问题和腐败犯罪问题正在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极大阻碍。官员治理问题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当前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反腐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仍需继续。中国古代“吏治”作为古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其中存在许多消极的方面,但是古代吏治建设中的许多廉政主张、肃贪措施与法律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它的成功之处在今天仍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因此,如何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利用中国古代“吏治”中的积极因素,以消解现代廉政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阻碍,从中寻求一条充分适合中国本土资源的现代法治之路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力图为当前我国廉政法制建设与反腐工作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源。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历史时期的典型和成功的“吏治”实践过程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了解、重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优秀的统治者依据国情、民情制定的重要吏治制度、措施及律法或者有关吏治的政治主张,挖掘它其中的精华部分。从夏商周到秦汉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它的存在和发展从未间断过。例如,它其中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考课管理制度、监察监督制度、惩贪立法以及对官员的教育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自身独特与成功的地方,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取其糟粕,取其精华。其次,通过对中国古代吏治历史的剖析与认识,明确的得出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与失败、得与失之处,以至于我们在借古今用之时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再次,在明确中国古代吏治成败与得失的基础上,引导出中国古代吏治实践对当前我国廉政法制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工作带来的巨大启示。通过给予的启示,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做的中心工作,所迷失的地方,所欠缺的东西,以便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定方向、找对方法,为人民办实事。关键词:“吏治”; 廉政法制; 启示IAbstractIn ancient China a knowledgeable people can recognize that rule will streamline thefirst , people will first officer, the safet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due to the bureaucracypure and turbid.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forerunner Mr. Sun when he founded the Republichas profound said, a country besides the official, what is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alongwith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into historical progress, the workof party to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and combat corrup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crucialperiod.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have made manyoutstanding sexes, brought new welfare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 But at the same time,officials of corruption are in a variety of new forms, the situation worse. Many governmentofficials, especially senior officials in some countries are becoming a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of our country. Official governance issues with is as important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current condi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nti-corruption imminent, the delay for a long timewar will continue to. The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tical lifeof ancient country,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lthough there aremany negative aspects, b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official many advocates,corruption measures and legal system with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at time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national society. Its success intoday still gives us grea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value.This paper will make a tho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hineseancient official, to our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law system against corruption andanti-corruption work to provide new and valuable historical resources.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various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history of typical andsuccessful practice of bureaucracy explored a wide-angled process, understanding and focuson analysis of each historical stage excellent ruler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conditions, thecondition of the people importa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asures formulated bybureaucracy or about politics and law, mining it one of the essential parts. From the Xia to the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song and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uninterrupted. It one of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officials, for example, system, take an examination of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monitoringsurveillance system, the legislation to punish corruption as well as to the officials of educationproblem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has its own unique and successful, the key question ishow do we take its dregs, takes its essence.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official, clear that Chinese ancient official of success and failure, gain and loss, so that we canIIdeeply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 by using.Thirdly, bas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s on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leading togreat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ancient official practice brings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law system against corruption and the anti-corruption work. Through the inspiration, we canrealize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our current, do the work of the center, the lost place, thelack of things, so that we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find theright way, do the right things for the people.Key words:bureaucracy; integrity legal system; inspirationIII目 录引言 . 1一、选题 . 1(一)问题的缘起. 11学术价值. 12应用价值. 13学术综述. 2(二)研究方案. 5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2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53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6一、古代“吏治”的相关概述 . 7(一)“吏治”的概念阐释. 7(二)中国古代“吏治”的历史沿革. 81尧舜禹时期:原始萌芽阶段. 82夏商周时期:初步发展到成文阶段. 83秦汉隋唐时期:重大转折到成熟完善阶段. 94宋元明清时期:日臻齐备阶段. 11(三)中国古代“吏治”的主要内容. 131官吏的选拔任用. 13(1)选任以“廉”的选官标准. 13(2)荐举、科举考试选官制度. 14(3)回避制度. 162官吏的考核管理. 17(1)以“德”为主的考核. 18(2)以“绩”为主的考核. 183官吏的监察监督. 19(1)最高监察机关或专门官员的监察监督. 19(2)对地方的监察监督. 20二、中国古代“吏治”成败得失及其原因 . 21(一)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及其原因. 211皇帝重视“吏治”. 212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 22IV3全面“考核”保提拔,严格“问责”法律化. 234重视官员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臣. 23(二)中国古代“吏治”的失败及其原因. 241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 252皇权至上,“天下之法”沦为工具. 253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庇护和放纵. 26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强化. 27三、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 . 27(一)加强“吏治”建设,为政者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271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念. 272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念. 29(二)加强“吏治”建设,必须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 301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致使从政官员不能贪. 302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致使从政官员不敢贪. 313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 32(三)加强“吏治”建设,必须强化“官德”教育. 331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 342随时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 35结束语 . 37参考文献 . 38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40致 谢 . 41V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研究引言一、选题(一)问题的缘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吏的权力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是皇权的延伸。吏治的状况既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利益与社会的安宁,同时也反映了皇权是否受到挑战与侵犯。官员犹如人民,他可以缔造一个国家也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吏治”的成败关乎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兴亡。因此,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都对“吏治”尤为关注。于是就产生了“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治国莫要于惩贪”、 明主治吏不治民”等许多经典的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在对官吏的治理当中,如何实现廉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国古代“吏治”作为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惩贪立法、考课、监察以及俸禄制度等诸多方面。历史上出现过的吏治清明盛世,多与这些制度的创立与运作分不开。其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厉行反腐倡廉、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的今日之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如何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利用中国古代“吏治”中的积极因素,以消解我国现代廉政法制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过程中的阻碍,从中寻求一条充分适合中国本土资源的现代法治之路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学术价值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吏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非常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古代“吏治”产生的时代背景、吏治原因及其采取的主要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中国古代“吏治”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当代启示,尤其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的社会民主法治建设与预防高级官员腐败犯罪的价值研究还是相当的少,而且即使有研究的,其内容都还不够完善系统。中国封建社会治贪而又亡于贪的教训说明,反腐倡廉要从法治开始。如何将中国古代典型的“吏治”法律制度法治化措施用于我国今天的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法制研究的核心任务。对中国古代“吏治”过程中固有的经典法治思想和优秀见解进行深入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会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预防从政官员腐败犯罪提供有用资源,弥补理论界对中国古代“吏治”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我国传统法律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对其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法治文明。2应用价值“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也”。研究历史,并非只是为了简单地充分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开拓未来。中国古代“吏治”作为历朝历代贤明君主统治国家采用的重要手段和古代文明法治的主体,它的许多惩贪立法、官吏任用考核、管理、奖惩与监察等制1“ “度在两千年之后的现代,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例如“执法不避权贵、刑无等级”的法律制度可以指导我国立法、执法、检察监督机构在惩治贪贿立法、廉政执法和监督的过程中自觉树立“官员犯法,与人民同罪” 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从而杜绝我国当今执法机构“以罚代刑” 的严重现象。再如,“贪者罢黜,廉者升迁”的制度有助于引导执法人员与从政官员在思想上深刻的树立起“贪污腐败者,必将严惩不贷”的观念,从而促进执法者依法办事和从政官员时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正确地运用和行使公职权力,为人民服务。同时,中国古代“吏治”过程中规范官吏任用考核与管理的严格程序、重要措施以及总结的实践经验,都将会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预防从政官员腐败犯罪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的有益成分和重要的指导理论。3学术综述中国古代“吏治”作为整个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实践之路不仅广泛的涉及到人民、官吏、社会和国家的治理领域,还涉及到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领域内(尤其是法律领域)的成功探索。中国古代吏治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形式新颖多样且成功之处比比皆是,历史从古至今都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在应对官员治理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许多国内学者对它其中蕴含的精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变得更加重要且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吏治”的研究成果虽然比较多,但许多成果质量欠佳,不能够提出实质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许多提出的方案严重的脱离当前中国官员治理领域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以下是当前国内许多相关学者对中国古代“吏治”研究的基本情况,而国外对于中国古代“吏治”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几乎很少,很多的研究借鉴的只是当前我国在特殊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许多权威学者提出的官员治理措施和制度。关于中国古代“吏治”内涵的研究何谓“吏治”,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吏治”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如下解释:宁可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所谓吏治,就是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及治绩。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J.新湘评论,2010 年 23 期)刘建基指出,所谓“吏治”是“包括官吏的设置、配备、选拔、任用、升降、奖惩、考核、监察、教育、培养、道德、操行、规章、制度等有关官吏管理的诸多方面内容”。(中国古代吏治札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在张羽新和张双智的著作中,他们对“吏治” 进行了最全面的解释:即,我国古代把百官通称为“吏”或“官吏”。皇帝或国家政权对百官的管理称为“吏政”,按职位配置百官成为“职官”,选拔、考课、任免官吏通称为“选举”,官吏的行为规范、道德操守称之为“官箴”。官吏牧民治事称之为“吏治”。历代王朝一般设吏部负责官吏日常管理,礼部负责官吏选拔考课等,都察院负责官吏的监督、监察等,并颁行相应2法律法规。同时,古代也将一切施政活动及相关事务统称为“政”。“在君为政,在臣为事”,“凡施行为政,布告为令”,故关于官吏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及施政活动,也可统称为“吏治”。(中国古代吏治文化文献集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以上各学者关于“吏治”含义的解释虽然表达形式各异,也真实的概括了古代吏治的基本含义,但随着时代吏治腐败新现象的不断出现,它内涵的范畴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应当跟随时代逐步的丰富。关于中国古代“吏治”产生及存在原因的研究中国古代“吏治”是在多种复杂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演变融合后的产物,其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规定性,当前国内学者对其产生及存在原因主要进行了以下论述:赵天宝认为,成为廉洁的清官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基础,这种追求是古代清官产生的内在动力,但同时,成为清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极其危险,甚至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这使得这些想成为清官的人也迫切希望得到法律的保护。(古代清官廉政思想及启示J.兰州学刊,2011 年 06 期)王勇飞,刘金国指出,平民百姓的期望是中国古代吏治产生与存在的群众基础。群众总是习惯把自己那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希望寄托在廉洁奉公的清官身上,同时希望明君能够制定贤明的法律惩治那些压榨老百姓的贪污官吏,使那些掌握强大权力的贪吏在贤明的法律面前向为民伸冤的廉洁官吏们低下他们那高贵的头。(反腐法治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张仁玺指出:清官爱民如子、为民伸冤、为民请命的光辉形象能够缓和官民冲突,有利于维护皇族统治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倡廉惩贪措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研究,2010,1.)张晋藩认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是儒家仁政思想主宰的文明历史,廉洁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也是古代法治统治的精髓,古代许多贤明的君主是永远也无法离开它的。(中国古代综合治国的历史探析J.行政法学研究,2011,2.)可见,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吏治产生及存在原因的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而对于其产生和存在的其他原因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即使有之,也只不过是泛泛而谈,缺乏理论根据和说服力,因此对此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中国古代“吏治”执行失败原因的研究贾育林认为中国古代落后的经济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经济越落后越容易产生腐败。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执行注定要失败。他指出:古代生产力的低下,物资财富的匮乏,刺激了人的自私自利性,一些官员为了满足私欲更加贪婪,贪欲越强,胃口就越大。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人民政法大学,2006,4.)张仁玺把中国古代“吏治”执行失败的原因概括为两方面:其一,封建社会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有权立法,也可以随时破坏法制;其二,古代惩贪律令有特权法色彩,往往是“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刑不上大夫”。缺乏公平、公正。其三,立法严而执法宽。 中国古代的倡廉惩贪措施J.法律文化研究,2010,3(1.)王亚南认为,封建王朝的官吏腐败却屡禁不止,形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个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究其原因还在于封建的专制制度。在专制的社会中,君主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依靠这种权力至多能抑制权力以外的腐败,却不能抑制权力本身。(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曾庆董,卢爱国指出:依靠官员自我反省教育的惩贪养廉之道是中国古代“吏治”执行失败的因素之一。他认为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官员“自省”法有消极的一面,而且这种“自省”大多是唯心的不切实际的,缺乏可操作性。关于古代的官员“自省”修养方法,刘少奇同志有过深刻的评价,他说:“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多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了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可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 中国古代养廉之道刍议J.湘南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1.)关于中国古代“吏治”历史影响的研究对其积极历史影响的论述:卜宪群指出,中国古代各朝代“吏治”的过程不仅创造了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繁荣昌盛时代,也使各朝代涌现出了一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操守气节的清官廉吏。 中国古代惩贪法制简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袁庭栋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古代“吏治”规定对于“请托” 漏题”及贿赂监考官等不良现象必须进行严重处罚。(中国古代任官考试制度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05,2.)李霞,何建春认为中国古代严格的科举制“考试选官”具有较强的廉政反腐以及选拔优秀人才的功能,它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映入选任制度,使选官上的主观恣意大大削弱,减少了人事滥用的腐败机会,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任人惟贤”的实现。科举制倡导的公开考试和公平竞争的考试选官精神具有现代法治社会的基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唐梦诗在她自己的文章中指出,为了避免任人惟亲,结党营私,古代“吏治”法律规定了任官回避制度,如唐律中规定:“凡同司联事及勾检之官,皆不得为大功以上亲。”宋朝官员“诸职事相干或统摄有亲戚者,并回避”。(宋会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清朝关于亲属回避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 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这,斩。古代任官避亲的精神对当代选任干部制度仍具有现实意义。(试论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在蒲坚指出,中国古代“吏治”中的法律制度对荐举选官的责任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秦律有任人不善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惩之”。(中国古代行政立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秦昭王时宰相范睢,保举王稽和储安平为官,此后二人均犯罪被诛杀,范睢作为保举者也被处死。以上失职行为皆是“选人不如法”。荐举者要承担刑事责任,有效防止了举荐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任人惟亲,封官许愿的腐败现象。(中国古代廉政法治思想简史M.法律出版社,2003.)4(“对其消极历史影响的论述:江荣海指出,古代人治之下的荐举选官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任人惟亲、任人惟近、跑官要官和“权门请托”造成了“选举不实”、“百姓仇怨”。(古代选官制度略谈J.今日中国,2008,1.)学者翟中鞠提出:作为中国古代“吏治”重要理论之一的“民本”思想,其实并不是统治阶级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它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压迫。(关于我国廉政建设的法律思考J.社会与法治,2010,3.)曾金声认为中国古代的许多惩贪立法中有时也包含了需要加以清理的消极内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官抵罪,“官当入律”制度,“官当入律”后就使犯罪的官吏与勋爵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也加速了吏治的腐败,表现了惩贪法治的等级特权色彩。 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崔敏指出监察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吏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为了维护封建特权、皇权,封建统治者不愿将其监察制度规范化、法制化。同时,监察官在执法时,本身得不到保障,以身殉法、殉职者,屡见不鲜。(廉政含义范围之我见J.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刘莎莎在她的文章中对中国古代“吏治”的消极历史影响论述概括的最为详细。她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一,在古代“吏治”法律制度提出的行为规范中,“忠君”的内容永远高于“爱民”的要求;其二,中国古代“吏治”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过程常常遭到各种权势的干扰和破坏,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促进廉政建设的实际效用。(浅谈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J.法治与社会,2009,5.)(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主要是通过认真分析中国古代“吏治”过程中的优秀政治、法律思想和典型制度,挖掘其有利于完善当前中国惩贪法律的真实价值,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有用资源和启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吏治”的主要内容与当代启示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努力的阅读中国古代有关吏治古籍,对中国古代吏治的优秀思想和典型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将其中有用的制度与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每个阶段的历史不同,但某些社会现象是相同的,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分析典型社会现象,解决典型贪污案件,维护社会稳定。2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主要运用以下方法:(1)历史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本文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延传至今数千年,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这就要求对中国古籍文献的引用和分析不可少,只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通过认真阅读分5(析相关论著,从中受到启发,并将其中之精华加以吸收与具体结合,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并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意义。(2)理论与实际相对比并结合的方法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古代“吏治”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当时的环境限制与当前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与当前政治环境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借鉴古代并完善当前的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积极关注国家当前有关政策,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积极参与实际调查,从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去理性的分析。这样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并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3本选题的创新之处本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力求在如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把我国古代“吏治”过程中制定的典型制度和优秀思想的主要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用对历史统治者制定的惩治贪吏法律制度剖析的方法,分析其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及其时代背景,阐述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归纳其突出特点,探寻其发展规律,沉淀其历史糟粕,凸显其优秀价值。二是在挖掘古代“吏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国情和本土化趋向,并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念,提出我国现代廉政法律文化体系的建设构想,找到预防和解决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犯罪的有效方案。6一、古代“吏治”的相关概述古代“吏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官”与“吏”的管理效果的好坏。而在对官吏的治理当中,如何实现廉政、消解吏治腐败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国古代“吏治”作为中华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严谨,其涉及到惩贪立法、考课、监察以及俸禄制度与官吏的教育等诸多方面。同时,“吏治”在古代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完善与成熟,不仅为每个历史阶段的国家发展创造了和平的政治环境,也为此后的“吏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一)“吏治”的概念阐释在古代中国,也就是国家产生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度低下以及许多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当时并没有“吏治”一词之说,吏治只是被一些简单的国家管理形式或制度所取代。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与国家及其制度的完善,人们才开始有了对“吏治”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要搞清楚何为“吏治”,就必须首先解释清楚何为“官吏”。事实上,“官吏”一词在古代中国“吏治”中并非从整体上对其具体内涵进行解释,而是把“官”与“吏”分开并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来解释。在古代,“官”和“吏”亦各有其专门的涵义。官,一般指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例如在朝廷为官的官员与某些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地方官员。而“吏”则通常指那些官阶较低且地位低下的官员,其中大多数为地方性的官员。“官”大多数为读书人出身,并且通过国家举行的正规考试而走上仕途。“官”属于特权阶层,高高在上,许多事务几乎都交由“吏”去执行或处理,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中“吏”占绝大部分比例,人多且背景复杂,其接受儒家经典思想教育的程度有限,问题最多,因此也最难管理。这时,“吏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简单的指向为对“官”与“吏”两种阶层尤其是对处于低级阶层的“吏”的管理。随着古代“吏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完善,今天的许多学者对它的解释也更加深刻而具体。学者刘建基认为,所谓“吏治”是指:“包括官吏的设置、配备、选拔、任用、升降、奖惩、考核、监察、教育、培养、道德、操行、规章、制度等有关官吏管理的诸多方面内容” 。除此之外,张羽新认为,“吏治” 就是关于官吏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及施政活动。以上各种关于“吏治”含义的解释虽然表达形式各异,也真实的概括了古代吏治的基本含义。基于此情况,笔者在他们对“吏治”概念解释的基础上对“吏治”一词进行这样的定义,它指的是: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根据某种特定的阶级利益或一定程度之上的人民意愿,凭借国家设定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对服务于自己政权维持、巩固及发展官吏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进行管理、指挥、规范或约束时所产生的政策、制度、规则和律法的总称。从特定的一面来说,吏治又可以被表达为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各级官吏对民众进行管理和统治的方式与政绩。具体来讲,它主要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7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也叫“吏政”。(二)中国古代“吏治”的历史沿革1尧舜禹时期:原始萌芽阶段中国古代吏治的痕迹最早可以追溯至尧舜禹时期,虽然这一时期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没有开始形成,但在官吏所涉及的范围之内,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形式简单的吏治之策或比较原始的吏治规则。诸如官吏的选拔考核制度与惩贪法令等已经初现端倪,至此,处于人类最初阶段的原始社会也从此开始拥有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吏治之法。尧舜禹时期,并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谓对官员与官吏的称呼,官吏的最早形式相当于那一时期的部落首领和接受每个部落首领统领的属下。因而人类社会史上第一次吏治就从对部落首领及其属下的管理开始。早在尧舜禹时期不仅已经出现审案断狱的司法官吏,而且惩贪法令也规定了具体的罪名,官吏考核也被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夏书曰: 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其中“墨”就是针对部落首领及其属下不廉行为或举动所定的罪名。当时,君王对犯“墨”罪的首领等都要实施刑杀,这种刑罚方式最后成为了此后中国古代史上各个王朝惩治贪贿犯罪官员普遍使用的刑罚。由于尧舜禹时期处于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当时,后人所称的专门的惩贪法律并不真正的存在,直至到了夏朝才开始有之。除此之外,当时也已经建立了一些形式简单的官吏制度和具体的考核标准、方式。据尚书尧典载:“三载三绩,三考黜陟幽明。”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每隔三年时间,禹舜就要对自己的各个部落首领进行一次程序严格的考核,结果为凡是政绩卓越德行高尚者便能得到提拔和表彰,而对那些昏庸无能者便“罢官免职”。在对官吏的监督监察方面并没有形成特定的监察制度,而当时所存在的监督,只是氏族全体会议对部落首领的监督,这也是国家正式形成之后官吏监督制度建立的雏形。从总体角度来说,尧舜禹时期的吏治过程以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着,是整个中国古代吏治史的萌芽阶段。2夏商周时期:初步发展到成文阶段作为真正历史文明之始的夏商周时期,在官吏考核方面,君王也是据“德才优劣定其陟黜”,这一时期,正式意义上的官吏监察监督制度也没有建立,一切对官员的监察和监督都是通过君王的大概观察来进行的。在吏治立法方面,当时,夏商周就已经有相当完备的关于惩罚和防止官员贪污行贿的具体法律。自夏开始,就有司法官吏皋陶造律的说法, 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 的法令条文。 夏书曰:“昏、墨、贼、杀,尚书尧典左传,长沙:岳麓书院,19888“ 皋陶之刑也”, 犯“墨”罪者,处绞刑。汤灭夏之后,专门制定了禁止“三风十愆”的“官刑”。根据野史记载,商汤王所作的官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吏治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家居卫生保洁合同书
- 2025存量房屋买卖合同
- 《小小采购员》(教案)-六年级上册劳动苏科版
- 物流装车知识培训课件
- 段落设置课件
- “科学”概念的标识性及其理论与实践探究
- 2025医学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成人生物细胞分裂过程考试题目及答案
- 第九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说课稿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 2025至2030无线个域网启用照明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避光药品汇总
- 一年级下册竖式计算题大全
- 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制度
- 中国建设银行专用PPT模板
- 套管预留预埋技术交底
- 全国一等奖 宁夏教研工作平台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
- YS/T 677-2016锰酸锂
- 第20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学》课件)
- 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课件
- 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1课件
-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