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中国地图出版社).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陆变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课前准备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授课班级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 1 课时,共 1 课时课前准备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案【课前预习及要求】依据导学提纲自主学习课本,将正确答案的问题在课本上划出,将有疑惑的问题求助组内其他同学,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导学提纲上做出标记。【学习过程:】【模块一】自主学习一、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地 。例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 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 。世界最高山峰是 。2、海陆变迁的原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如世界著名的“低地国” 的 工程,日本的 工程等。3、大陆漂移学说:它是 国科学家 提出的。相关证据有大西洋两岸的 相吻合;拼合大陆几种 的相似性;非洲与南美洲多种 的相似性。二、板块运动1、学说内容:该学说认为,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 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其中 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 ,又包括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 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 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 ,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 ,多 和 。2、六大板块名称: 、 、 、 、 _、 。3、世界著名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和 。4、地球上的两大山系:一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 ;另一个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 ,由 和 组成。【模块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探究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交流展示,你不理解的地方)2.19世纪末澳门的面积只有10.3平方千米,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积为16.1平方千米,2000年扩大到25.4 平方千米思考:澳门的面积为什么会扩大呢?这是否属于沧海桑田的变化呢?3、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动手描一描并剪下来拼合一下,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南美洲大陆的 与非洲大陆的 几乎是 的。说明这两个大陆可能 。4、有趣的证据:拼合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会发现两侧的古老地层是相吻合的,就像撕碎了的一张报纸;而大西洋两岸都有的动物,如海牛和鸵鸟,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会如此一致呢?【模块三】【当堂检测】bc1、地球表层由 大板块组成; bc2、板块不断运动,形成大陆 ; c3、板块与板块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bc4、地球上的两大地震火山带是: 地震火山带 和 地震火山带。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B“落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 图C“日本的围海造田”,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二、 板书: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图“难道是巧合吗?”、图F“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H“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活动: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课后作业: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课后提高: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知识梳理收获反思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