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案例分析参考答案.doc_第1页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案例分析参考答案.doc_第2页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案例分析参考答案.doc_第3页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案例分析参考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里面的案例分析参考答案(此答案已打印给你,主要是第12题在这里看一下或打印一下)1、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能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刑法1教学法规汇编P277 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这里所说的法律的特别规定,主要包括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民族自治地区作出了变通或补充规定,其他刑事法律有特别规定或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等情况。除了这些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以外,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只要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都应适用我国刑法。 本案的被告人奥格雷虽然是外国人,但他并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也不符合刑法的其他特别规定,故对其在中国领域内的犯罪行为,应适用中国刑法,由中国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 2、被告人陈某、金某的行为属于一般的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刑法1教学法规汇编P278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其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最基本的特征;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本案中的两被告的行为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 3、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王某的行为构成了不作为形式的过失杀人罪。刑法教学法规汇编 P281从客观方面看,王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王某负有保护陈某安全的特定义务,这种特定义务是由王某先行的行为使陈某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陈某是儿童,王某答应他将他带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的深水处游泳,这无疑使陈某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因而就产生了王某应当保护陈某的特定义务。 王某有履行保护陈某的特定义务的可能而未能履行。 王某的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即陈某的生命权。并且,王某的不作为与陈某的溺水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从客观方面看,李某的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 从主观方面看,王某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王某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预见到如果自己不陪同保护或把陈某带回到岸边。陈某很可能会发生溺水死亡的危险。然而他却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疏忽大意导致了陈某溺水死亡结果的发生,所以,从主观方面看,王某的行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4、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罪。P参考资料法规一书284 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李某明知山坡上有许多人,而与其子一道从山上向下滚石头,导致他人死亡。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放任的态度,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 5、李某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同上P285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本案中李某应当预见到烤油桶会引起爆炸,但他以为在自家院内,不会影响他人,疏忽大意没有采取任何防范和安全措施,致使油桶爆炸,当场炸死1人,重伤1人,烧伤几人。因而,可以认定李某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6、 赵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同上P286我国刑法典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特别防卫权。 行使特别防卫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客观上存在着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二是严重的暴力犯罪正在进行;三是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本案中陈手持砖块朝赵某脸部猛打,赵是在感觉到人身受到极大的伤害后,才拨出水果刀进行自卫;赵在陈倒地后及时中止了反击,并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虽导致不法侵害人重伤,但因符合上述行使特别防卫权的条件,因而应属正当防卫,受法律保护而不负刑事责任。 7、何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同上P287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己采取的紧急避险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何某在消防车己赶来救火,但火势仍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更多的火灾损失,迫不得已采取拆毁第四家房屋的行为,应属于紧急避险的行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8、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同上P289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区分的关键,就在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尚未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未遂。本案中,邓某已经开始实施的是犯罪的预备行为:为了报复赵某,准备了杀人的工具匕首,并了解到赵某一人在家的情况。 邓某尚未实施杀人的实行行为,因腹痛难忍,也即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因而邓某行为属于犯罪预备,不属于犯罪未遂。 9、王某的行为是犯罪既遂。同上P28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必须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时空性,即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第二,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第三,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第四,有效性,即行为还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到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本案中,王某主观上出自故意,客观上已将一瓶硫酸倒在刘某的面部,应属故意伤害行为。但后来他想中止犯罪行为,并将刘某医院送往医院,符合前述犯罪中止的前三个特征,但因已导致刘某严重烧伤,因而不符合前述的第四个特征。所以王某的行为是犯罪既遂,即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 10、本案中,陈某与王某不属于共同犯罪。同上P290依照我国刑法典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犯的罪分别处罚。 本案中,陈某和王某不听劝阻,一起对着墙壁练枪法,导致张某的死亡。但由于二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因而不属于共同犯罪,应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犯罪。 11、本案中,甲属于主犯,乙、丁属于从犯,丙属于胁从犯。同上P290 从他们共同故意形式的时间上来划分,是属于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按照刑法典的规定,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 本案中,甲对整个盗窃犯罪起组织作用,因而属于主犯;乙和丁起次要作用,因而是从犯;丙是被威胁下才参加犯罪活动,因而是胁从犯。 本案中,甲、乙、丙和丁四人的共同盗窃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盗窃犯罪行为之前就已经形成,因而属于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12、陈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教材P283) 陈某客观上实施了伤害吴某致重伤的行为,主观上又出自故意,因而构成故意伤害罪。 陈某犯罪时虽未满16周岁,但已满14周岁。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此外,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适用从宽处罚的原则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因此,陈某应对其所实施的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吴某的行为属于牵连犯。 P291刑法教学法规汇编1)吴某先实施了窃取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后又把包里的手枪、数十发子弹藏在家中,构成私藏枪支、弹药罪; 吴某盗窃他人提包的行为是原因行为,藏匿手枪、子弹是结果行为,两个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 14、王某对李某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罪。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本案中,王某明知自己持刀猛捅刘某腹部的行为有可能造成其重要器官受伤或者流血过多而导致死亡,但却放任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以致于刘某倒在地上后,王某不抢救而是扬长而去,这说明刘某死亡不死亡这两种结果对于王某来讲都无所谓。因此,王某在本案中是属于故意(间接故意)杀人。 15、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属于坦白。 P297(刑法1刑法教学法规汇编1)根据刑法第67条第2款的规定,成立特别自首,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成立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第二, 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根据有关的司法解释,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己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之后,自己如实交代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本案中,马某系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服刑过程中主动交代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的罪行,但其交待的罪行与他本人正在服刑的罪名相同,罪行较轻,应以坦白论处。依法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16、林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我国刑法典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特别防卫权。 行使特别防卫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客观上存在着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二是严重的暴力犯罪正在进行;三是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本案中,冯某故意寻衅,双方发生口角, 后冯某又用刀胡乱刺扎林某,又叫来刘某和曹某帮忙,林某是在感觉到人身受到极大的伤害后,才用碗砸打林某,欲求脱身,因而他的行为虽导致不法侵害人死亡,但因符合上述行使特别防卫权的条件,因应属正当防卫,受法律保护而不负刑事责任。 17、王某的行为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某些犯罪的某些特殊情况下,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可能造成但未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这种特殊类型的犯罪中止,需要具备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和有效性四个特征,缺少其中一个特征,都不能成立此类型的犯罪中止。 本案中,王某客观上实施了用鼠药杀夫的行为,主观上又出自故意,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但由于汤某在其夫吃下鼠药,到在地上痛苦呻吟的时候,及时中止了犯罪行为,将汤某送到医院抢救,并使汤某脱险,符合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