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反应过程的模拟.ppt_第1页
煤反应过程的模拟.ppt_第2页
煤反应过程的模拟.ppt_第3页
煤反应过程的模拟.ppt_第4页
煤反应过程的模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煤反应过程的模拟 在所有的煤处理过程中 煤粒的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属于速率限制步骤之列 即它们控制着煤处理过程的特性与规模 这些反应对细微粒子 氮 含硫组分和其他污染物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 1煤反应的组成 煤粒反应 模型 煤粒组成 在任何反应过程时刻 煤粒由下列四部分组成 1 水分 2 原煤 3 焦炭 4 灰分 矿物质 煤粒可被已挥发的物质所包围对煤反应过程的恰当描述则需要对煤粒的这些组成部分的每一个过程进行模拟 Gray 煤反应分为两个部分 原煤中挥发分析出残余焦炭的氧化反应 原煤中挥发分析出 惰性的或氧化的环境中加热煤粒可能变软 变成可塑的 并经历着内部的转变水 气体和焦油物质 热解pyrolysis devolatilisation 热解 程度煤粒总重量的百分之几变到70 80 几毫秒或几分钟取决于煤粒尺寸 煤种及温度条件 焦炭 或 炭 Char 焦炭的电子扫描显微镜片33微米的Pittsbturgh粉煤 0 21m s火焰传播速度 火馅前沿后方10mm处的焦炭 1000 焦炭 碳含量增加 氧和氢减少 仍含有一些氮 硫及大部分矿物质 常常是球形的 特别是小颗粒 可能膨胀到一个较大的尺寸 使内部呈高度多孔焦炭的特性取决于原煤煤种和尺寸 还取决于热解的条件 残余焦炭的氧化反应 1 T足够高 残余焦炭直接与氧接触而氧化非均相反应气态的氧扩散到焦炭颗粒并进入其中 在焦炭颗粒表面被吸附并反应通常比挥发分析出过程慢得多小颗粒 几秒钟 大颗粒 几分钟或更长时间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煤种 温度 压力 焦炭的特性 大小 表面积等 及氧化剂浓度 残余焦炭的氧化反应 2 其他的反应物水蒸气 CO2 H2也可以与焦炭反应速率与氧反应的速率相比则要慢得多挥发分析出与焦炭的氧化可以同时发生 尤其是在非常高的加热速率条件下 本章内容 着火挥发分析出挥发分的燃烧非均相反应给出与氧气和CO2反应的速率数据 4 2着火 特别复杂 还不能给予恰当的描述或归纳主要描述方法 诱导期 熄灭距离 火焰传播 可燃极限 回火 吹熄和熄火煤的着火特性强烈地取决于煤粒的布置方式与形态 1 单颗煤粒 2 煤堆与煤粉层 3 煤粉云 不同形态情况下的煤的着火特性差别很大 单颗煤粒 不产生颗粒的相互作用问题这种布置方式提供了基础资料 而且对于非常稀疏的煤粉火焰可能提供实际的了解 煤堆或煤层 存在于移动床 固定床 储煤堆及煤粉层中煤粉云 cloud 存在于粉煤燃烧器 工业锅炉 悬浮式气化器 煤矿的粉尘爆炸以及流化床系统 后者更为稠密 定义 没有一个合适的简单定义一般定义 燃料与氧化剂达到一个连续反应的过程 经常用可见火焰来鉴别着火 然而 有时反应也能在低温下很慢地进行 没有可见火焰热力理论 当一个可燃物容积中热产生的速率超过热损失速率时 则着火便发生 着火时间 在特定的一组条件下 达到某一温度或出现可见火焰 或达到燃料的一定消耗量所需的时间 不存在唯一不变的着火时间 影响煤的着火温度和着火时间的变量 煤种系统压力挥发分含量气体成分煤粒尺寸煤中水分含量煤粒尺寸分布停留时间气体温度煤的浓度或质量表面温度气体速度矿物质百分数磨煤后煤的老化强烈地取决于煤粒的形态着火温度和着火时间的范围也如此 影响着火过程物理和化学过程 来自气体和热颗粒对煤的加热速率煤的热解速率气体燃料和氧化剂组份的扩散速率热解产物与氧的气相反应速率 4 3挥发分的析出 对于高温下细煤粉的热解 直到625 675K挥发分析出才明显开始加热使键断裂 使挥发分从煤中逐出影响挥发分析出速率的变量温度 停留时间 压力 粒径和煤种终温可能是最重要的变量 褐煤及烟煤挥发分析出的重量损失速率 1 煤挥发的程度对两种煤来说都是终温的函数 其变化极大 小于5 到大于60 这一挥发分析出的程度显著地与 工业分析 水平不同 2 对于小煤粒 10 200 m 和高温来说 挥发煤粉所需的停留时间很短 3 这两种具有明显不同化学特性的煤 有着类似的挥发分析出的特性 煤的热解产物分布 两种煤具有显著的不同特性对烟煤来说含有很多液态产物或焦油对褐煤来说含有很多气体产物 包括水 不同产物的比例随热解温度而变 粒径对挥发份的影响 对于小煤粒的试验 其产物的分布和挥发分析出速率看来都不随其直径有明显的变化对于大粒径则显示出与细煤粉不同的特性较大的煤粒不能快速或均匀地加热 不能用单一的温度来表征整个煤粒的温度 炭的内部表面提供了发生二次反应的场所 在靠近煤粒中心所产生的热解产物向外流动而逸出 期间 它们可能裂解 凝结或聚合而产生某些碳的沉积物 颗粒越大 沉积量就越大 得到的挥发分产量较小 挥发分析出模型 预报挥发分析出速率的模型Badzioch和Hawksley的单部反应模型Kobayashi等人的平行反应模型Antony等人的多个平行反应模型Solomon等的预报挥发分析出速率及其产物分布的模型 Badzioch和Hawksley的单部反应模型 假设 挥发分析出是一级反应过程 反应速率与煤中剩下的挥发分的量成正比dv dt k v v 4 1 k Aexp E RT 4 2 总 挥发量v 与工业分析挥发量分的关系v Q 1 vc vp 4 3 Q与vc是实验确定 vc 0 15适合于所有试验过的非膨胀煤 评价 用来描写热解的一个满意的单步反应要描写许多不同的实验数据 这种方法就缺乏灵活性不适合描写非等温热解参数vp Q vc A和E取决于特定煤粉 限制了模型的通用性 Kobayashi等人的平行反应模型 Kobayashi等人 1977 建议用下列一对平行的 一级不可逆反应来模拟热解 4 4 反应速率方程dc dt k1 k2 c 4 5 4 6 k1 k2是Arrhenius形式的反应速率系数化学当量参数Yl与Y2可以用工业分析时已挥发煤的百分数 Y1 以及在高温下被挥发的百分数 Y2 通常接近于1 来估计 评价 1 在瞬变温度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 这两种煤及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重量损失符合得非常好在概念上的根据其挥发分产量随温度的变化可由第二个反应进行解释 而不用Q因子 评价 2 参数Yl Y2 Al A2 E1 E2将与特定的煤种有关 因而其通用性受到限制 Antony等人的多个平行反应模型 Antony等人 1975 假设热解的发生经历一系列无限多个平行反应活化能是一个连续的高斯分布形式 频率因子是一个公共值 4 7 其中 4 8 评价 对Anthony等人 1975 的实验数据及Suuberg等人 1977 的实验结果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整理方法 然而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数据极少进行对比 仅仅需要四个关连常数 因此是吸引入的 由于要对特定煤种确定v k E0和 等参数而其应用受到限制 平行反应模型vs 多个平行反应模型 1 都给出了很好的结果 系数的数目 4对5 的差别被认为是次要的 方程 4 6 平行反应模型 中的系数可从事先的资料中获得 例如Y1就可以取工业分析的挥发分含量 而Y2则可近似取1 daf 平行反应模型vs 多个平行反应模型 2 总体数值模拟程序要求一个能获得挥发分气态产物的成分 残余炭以及挥发分释放速率热解模型 方程 4 4 平行反应模型 的第二步模型获得了这些组成 已知原煤 daf煤 的元素组分 并规定了炭的成分 主要是碳 时 则可从质量平衡算出挥发分成分Y1和Y2 不同的温度历程 使两步竞争反应过程所释放出来的总挥发分中产生了不同量的 不同成分的挥发分 无限个平行反应式本身不便于描述其所得产物之成分 预报挥发分析出速率及其产物分布的模型 Solomon及其同事以煤的结构簇为基础的 并利用了煤的构成中每一个官能团的通用动力学参数主要观察为尽管煤的总体挥发分析出速率随煤种变化 但煤中各个官能团 即醚族 羟基 焦油等 的反应速率系数与煤种无关焦油的化学成分实质上就是原煤的有机成分 定量测量煤的成分及有关每一官能团的一套参数 它对所有的煤都是有效的 就可以进行预报 四种煤和相应焦油的红外光谱 假设对于每一个这类官能团 焦油 来说 其热解都服从各自的化学反应过程 于是由煤中释放出来的某一化学组分 如CO OH或CH4 就h会按照两个独立的一级反应过程进行这些组分本身的释放过程当焦油释放时 焦油中也释放这种组分的一部分 假定每一组分 包括焦油 的热解反应速率是一级反应Wi Wi0 1 exp kit 4 9 Wi是挥发分析出时释放的官能团的重量百分数 Wi0是原煤中有机部分的官能团的重量百分数 ki Aiexp Ei RT 4 10 Ai和Ei由挥发分析出时官能团组分与时间关系的实验数据确定 4 4挥发分的燃烧 挥发分产物 挥发分产物焦油 碳氢化合物液体 碳氢化合物气体 CO2 CO H2 H2O HCN已经从挥发分析出过程中所得焦油中鉴别出几百种碳氢化合物成分 它们多半是芳香族 挥发分氧化反应过程 1 从煤或炭中释放挥发分 2 在炭孔中焦油的凝结并再聚合 3 通过运动煤粒的小孔中释放出碳氢化合物 4 碳氢化台物裂解成较小的碳氢化合物分子 产生局部的烟粒子 5 气态碳氢化台物的凝结以及烟粒子聚团 6 正在挥发的煤粒与氧化剂 即空气 的宏观混合 7 挥发分云与氧的宏观混合 8 气体组分氧化为燃烧产物 9 由于已挥发的产物与氧的反应而产生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 10 反应流体对炭粒的传热 在非常高的燃烧温度下 这一过程使煤的质量消耗达70 或更大 挥发分氧化反应过程对于控制氧化氮 烟粒子的形成 煤火焰的稳定和炭的着火非常重要 复杂性 Thurgood和Smoot 1979 甲烷氧化中 包含了41种基本的自由基反应 Engleman 1976 甲烷氧化包含了322个反应 在涉及几百个化学组分及许多反应的非均相湍流流动中 要严格的进行挥发分反应过程的研究是不现实的 在高温条件下 挥发分的氧化反应过程很快对于某些目的 诸如对煤的总体燃尽率而言 则不需考虑挥发分的氧化反应然而对于其他某些目的 氮氧化物的形成或烟粒子的形成 受这些挥发分的氧化反应速率的控制 挥发分氧化反应计算方法 局部平衡法总体反应速率法 局部平衡法 气体温度足够高 则我们假设挥发分产物和氧化性气体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当挥发分离开煤时 假定它们与当地的气体立即达到平衡 不需要知道所释放的化学组分的情况下 也能估算出气体的温度和气体的组分需要挥发分的元素组成及挥发分析出热 近似认为等于零 在挥发过程中释放的元素资料可以从测量中得到 局部平衡法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煤火焰的多方面问题的研究如出口或当地的气体浓度及炭的耗尽时间 甚至在湍流系统中也适用 总体反应速率法 使用条件当挥发分和氧化性气体不处于平衡状态 诸如由HCN形成NOx或在富燃料区中形成烟粒子方法将各种不同燃料 CH4 H2 CnHm等 的化学反应速率归纳为一个总体反应 如 4 10 k Aexp E RT 4 11 Siminski模型 重碳氢化合物燃烧的动力学速率 4 12 长链和环状碳氢化合物的有限速率 4 13 T K 是温度 P Pa 是压力 t s 是时间 CH是碳氢化合物的摩尔浓度 kmol m3 Co是氧的摩尔浓度 kmol m3 E kcal kmol 是活化能 碳氢化合物总体反应的参数 方程4 13 碳与氢之比及n 和m 依靠炭的元素分析数据除碳以外 煤中的所有其他成分都可以组合在一起 并作一简单的物质平衡以确定碳与氢之比 然后该组的碳与氢之比可用来粗略估算总体反应的化学当量系数m和n 当焦油物是挥发产物的主要组分时 这一估算将结出合理的结果 Hautman模型 Hautman等人 1981 提供了H2 CO C2H4及烷烃 主要是丙烷数据 的总体反应速率表达式 4 14 4 15 4 16 4 17 在气体碳氢火焰中各主要组分的总体反应速率的综合 gmol cm3s 脂肪烃C2H2n 2的总体消耗速率 合并方程3 14和3 15 挥发分氧化反应速率 在1500和2000K下 当消耗50 的CnHm CnH2n 2 CO H2和HCN等几种气态反应物所需时间和初始反应速率 SR 1 P 0 1mPa 关于挥发分氧化反应速率其他的假设 a 等温条件b 假设是辛烷 所示的速率是指分解为C2H4 消耗时间是指分解为CO H2 c 假设是辛烷 d 假设是苯 e 假设煤中的水分在气体中占2mol f 燃烧成为CO 讨论 除了HCN及在1500K时的脂肪烃外 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非常快的 反应时间都小于0 2ms 由于这些反应都很快 因此一般不必要讨论挥发分的氧化反应问题 对于环状烃来说 最慢的一步 因而在高温下是碳氢化合物的控制步骤 是CO的氧化 DeSoete的HCN总体氧化速率 DeSoete 1975 的HCN与氧反应的总体氧化速率 4 20 其中k 1010exp 67 000 RT 4 21 根据这一表达式 在空气中消耗50 的HCN所需的时间与CO H2及碳氢化合物的氧化时间相比是非常长的 在1500K时是5s 2000K时是20ms 因此由燃料中氮形成NO常常取决于HCN反应的速率 问题 尽管对挥发分的氧化反应速率能进行某些估算 但气体湍流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得在实际燃烧器中的挥发分消耗的动力学计算成为一个更难的任务 存在更为不确定的因素 4 5焦炭的非均相反应过程 4 5 1影响反应的因素 炭粒耗尽所需要的时间 与气体湍流脉动时间尺度相比较 它通常是大的 是煤反应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范围可从30ms到1h以上炭粒非均相反应过程的模拟是复杂的 反应变量煤结构的多变反应物的扩散反应物 O2 H2O CO2 H2 的反应煤粒尺寸的影响 炭粒非均相反应过程的模拟是复杂的 内孔扩散焦炭中矿物质含量表面积的变化焦炭的碎裂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原煤中的水分含量由于这些不确定性 这一过程的模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煤种和所用的试验条件下的实验室的速率数据 一 温度的影响 限制焦炭氧化反应速率的步骤化学反应物的吸收反应产物的解吸气态扩散反应物或产物的容积气相扩散内孔扩散Walker等人 1959 和Gray等人 1976 存在不同温度的区域 或存在确定某种阻力起控制作用的工况 焦炭的非均相氧化速率控制的工况 I区在低温或煤粒很大时出现化学反应是决定速率的一步II区的化学反应和内孔扩散都起控制作用III区在高温时出现以容积中质量传递起限制作用为特征 反应速率与煤粒直径及氧化剂浓度的理论关系 1 任何试验所得的动力学数据都必须根据获得该数据的条件来解释I区实验测得的活化能是真实的活化能 反应级数是真实的级数 因为化学反应是决定速率的一步 II区测得的活化能大约是真实值的一半 而测得的或表观的反应级数n与真正的级数m有如下关系 Smith 1979 n m 1 2 4 21 反应速率与煤粒直径及氧化剂浓度的理论关系 2 III区这时容积气相质量传递是起限制作用的阻力 其表观活化能是很小的 一般说来在20000kJ kmol附近 Gray等人 1976 二 反应气体及浓度的影响 碳或焦炭与不同气体反应的内在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差别焦炭被蒸汽及二氧化碳氧化的速率的量级是相同的 一般地说要比碳与氧的反应速率低得多 与氢反应 即H2 焦炭 要比蒸汽 焦炭 CO2 焦炭的反应慢几个量级 在1073K 10kPa压力下 反应速率的相对关系 Walker等人 1959 3 10 3 H2 1 CO2 3 H2O 105 O2 在较高温度时 反应速率的差别没有这样大 但是只要有相当的氧浓度存在 则碳与H2 CO2和H2O的反应速率 相对而言仍是次要的 对于燃烧器而言 通常只需考虑与氧的非均相反应即可 Field 1964 在煤的气化器中 与蒸汽 CO2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在氧快速消耗殆尽以后 三 供料的成分 其预处理和热的历程 纯碳形式的反应性要比焦炭来得小由低品位煤得到的焦炭的反应性要比由高品位煤得到的焦炭的反应性强由同一原煤生成的焦炭在不同加热速率和温度下的反应性有差别某些差别可能是由于低温焦炭 没有全部热解 的挥发分的补充反应产生的 四 焦炭的内部和外部的表面积 较高的内部面积导致较高的反应速率在某些条件下 反应气体在反应前同样扩散到煤粒内部 随着燃尽度的增加 所得的反应速率先增加 随后下降解释1 Thomas 1977 孔的演化由于孔的膨胀露出越来越多的内部面积之故 其表面积继续增加到某一点 然后由于孔的结合和退化 其面积和反应速率就下降 解释2 Wen 1972 焦炭中不同的微观有机结构有着不同的反应性假设初始的高反应率是由于与脂肪碳氢化合物成分和充氧的官能团的反应 一旦这些东西被耗尽 则其低反应性是由于剩余的碳质焦炭之故 五 焦炭中存在的催化杂质 四个反应 C CO2 C H2 C H2O C O2 氧化物和碳酸盐起着催化作用Tomita等人 1977 矿物质对C O2反应没有催化效果含有如二硫化铁 石膏 高岭石和方解石的矿物质对C CO2反应起抑制作用对于氢的气化反应则既有正的催化效果 也有负的催化效果在低温下催化效果往往是更重要的在燃烧温度高的情况下 影响可能不大 4 5 2总体反应速率 总体反应速率 内孔反应对焦炭消耗率有影响 但机理复杂建立所测得的焦炭消耗率与焦炭的外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总体的 反应速率 一 焦炭的氧化速率试验数据的整理 烟煤焦的反应速率系数 Field 1969 非膨胀烟煤 Field 1970 膨胀烟煤 Field 1970 无烟煤和半无烟煤Smith I W 1979 快速热解焦炭 Young 石油然 Mulcahy和Smith 1971 Smith 1971a Young 比反应速率RpO 对于烟煤焦 无烟煤 半无烟煤 焦炭及热解炭的氧化反应 与O2 的总体实验数据 比反应速率RpO可表示成一级非均相反应RpO Og 1 km 1 kr 4 22 RpO是以外面积为基础的比反应速率 消耗的氧化剂 g m2s Og是气体容积中氧化剂的浓度 g m3 km是氧化剂向煤粒的传质系数 m s kr是氧与焦炭的反应速率系数 m s 确定氧与焦炭的反应速率系数kr RpO Og 1 km 1 kr 4 22 煤的比反应速率由煤粒的重量 初始的平均外表面积和反应时间算得如果规定了反应物和产物 根据反应方程确定二者的比例关系 于是焦炭的消耗速率 氧化剂的消耗速率RpO 详见方程 4 26 氧化剂由容积气体向煤粒的传质系数km通过计算求得根据 4 22 Rp Og和km可算出每一实验的比反应速率系数kr 假定kr与温度的关系具有Arrhenius的形式kr Aexp E RTp 4 23 煤粒的温度Tp由测得的气体温度反算求得对不同Tp值的一组实验 其反应速率值可画成1nk与1 Tp的关系曲线 附加变量kp Smith 1979 选择画成与参数kp的关系kp是表达式中的反应速率系数 因此kp是以压力为基础的 单位为g cm 2s atmO2 1 经比较 则kr的单位为g cm2s g cm3 或cm s由式算出kr或kp的值 对实验数据的观察结果 1 对于一给定的焦炭或焦 与温度的关系可合理地 满意地整理为Arrhenius形式 说明是活化反应过程在给定的温度下 反应速率系数的值在各种焦炭之间差别很大例如在1500K左右 对于图上所表示的几种情况 其kp值大约在0 01 0 1 或在一个数量级 之间变化 对实验数据的观察结果 2 对于小的粉尘煤粒 20 100 m 来说 kp不是煤粒尺寸的函数 说明外表面积可满意地用来综合整理焦炭的氧化速率 即使反应可能在内部发生数据曲线的斜率可确定其活化能E对于这些数据而言 E值大约在75 142kJ mo1 18 34kcal mol 之间 对实验数据的观察结果 3 这些数据是以表面氧化速率为氧浓度的一级反应的假设来综合的 如被方程 4 22 所规定的或如kp的单位所表示的 实际上反应级数和活化能仍然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 根据几个研究者的焦炭 氧实验数据的综合 反应级数从零变到1 而E R从3000变化到30000K以上随着煤品位的增加 焦炭的反应速率系数减小 更重要的是 反应速率与测得的焦炭内表面积有关 二 焦炭氧化的总体模拟 假定氧化剂 例如O2 必须从容积气中扩散到焦炭粒表面而被吸附 并与焦炭中的碳进行反应 其反应速率与扩散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及所形成的特有的产物有关 例如 如果CO是产物 则反应速率要比如果产物是CO2来得更快 因为需要的氧较少 建立焦炭的反应速率与其外表面积的关系 总体模型 反应速率 假定球形单颗粒焦炭 非均相表面反应反应速率rk vsMpkr pApCOpn 4 24 rk是反应速率 kg s COp是焦炭粒表面上气相中氧化剂的摩尔浓度Ap是球 或相当于球 的外表面积kr是非均相反应的速率常数Mp是焦炭粒中反应物的分于量 例如碳 s是每一摩尔氧化剂生成产物气摩尔数的化学当量系数 即对于CO产物 s 2 对于CO2产物 s 1 p是考虑内表面燃烧的焦炭粒表面系数 整个焦炭粒的有效燃烧面积 相当的球形焦炭粒的外表面积 n是表现的反应级数 Smith 1979 1982 已经评述了炭氧化产物的问题 并认为一氧化碳可能性最大 氧化剂的扩散速率 类比于牛顿冷却定律 rdO kmMpAp COg COp 4 25a 该式只对滞止膜中等摩尔相遇扩散或非常低的传质速率才是正确的一般情况 扩散速率必需有一来自来自整体流动的贡献或由传质本身诱导的运动的贡献rdO kmMpAp COg COp rdCOg Cg 4 25b rdO是氧化剂的扩散速率 rd是总的扩散速率 COg是氧化剂的摩尔气体浓度 Cg是总的摩尔气体浓度 总扩散速率rd包括氧化剂rdO的贡献 因而方程 4 25b 隐含了氧化剂的扩散速率 炭粒的反应速率 取决于氧化剂的扩散的炭粒的反应速率rp vsrdOMp MO 4 26 当焦炭粒在作准稳态方式燃烧时 氧化剂的扩散速率必须等于氧化剂的消耗速率rdO rkO rp如果反应是一级反应 n 1 则方程 4 24 4 26 常常被直接消去rdO及未知量COp而合并成rp ApvsMpCog 1 kr p 1 km 4 27a 当反应级数不等于1时 方程 4 24 4 26 仍是合适的 可用选代方法求解 p是考虑内表面燃烧的焦炭粒表面系数 整个焦炭粒的有效燃烧面积 相当的球形焦炭粒的外表面积 当 p 1时 其结果相当于方程 4 22 对于前述诸图所报道的数据而言 方程 4 22 是其基础 完整的炭粒的反应速率 方程 4 27a 是吸引人的 并经常被使用 但它忽略了如方程 4 25b 中所示的整体扩散项正确的炭粒反应速率表达式隐含着反应速率项 4 27b rpt是焦炭粒的总反应速率 颗粒焦炭的质量变化速率 追踪焦炭粒燃尽过程的简化方法变密度模型焦炭粒是高度多孔及燃烧在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 其密度变化而直径近似不变dmp dt Vpd ap dt 4 29 变直径模型 缩核模型 焦炭粒是一均匀的固体 按密度不变和直径收缩进行燃烧假设焦炭粒为球形dmp dt ap 2 dp2d d dt 4 30 变直径模型计算焦炭粒消耗时间所需各量 焦炭的内表面积可以比其外表面积大得多 如果焦炭的氧化基本数据已经以外表面为基础 则这一系数 p 已包含在kr中 因此它将取为1 模型的问题 内孔扩散影响kr值 但在方程 4 22 和 4 23 中没有被模拟 挥发分析出影响焦炭的特性 焦炭也改变了燃尽特性在氧分压变化不大的范围内确定了反应级数 m 对于CO2 H2O或H2反应得到的资料很少煤中的杂质明显地影响焦炭的反应性 灰可能积累在焦炭粒表面 从而增加氧化剂和产物的扩散阻力 在接近燃尽时 焦炭粒可以粉碎成更小的碎片高的反应温度能引起在焦炭表面上形成渣滴 模型的条件 由于煤粒反应过程的复杂性 一个实用的模型必须紧密地和同煤种 相似的压力 温度 尺寸和氧化剂的条件的实验数据相联系 4 6焦炭的内在反应速率 4 6 1背景 上面概括的有关焦炭反应的描述方法是以焦炭粒外表面积为基础的 它并不正式考虑下列任一个问题 1 焦炭氧化时的连续膨胀和热解 2 当焦炭被消耗时焦炭的多孔性及内孔结构的变化 3 氧化剂和产物在多孔焦炭中的内部扩敖 4 氧化剂与焦炭表面的内部反应 5 碳的结构与焦炭的杂质对燃尽的影响 6 在接近燃尽时焦炭粒的破碎 发展 焦炭的氧化可以在焦炭粒的内孔发生Smith 1982 指出 对于焦炭和焦来说 其内表面积大约从1m2 g变化到103m3 g焦炭反应的一个更真实的处理应是正式考虑炭内部的反应已进行的研究工作不同含碳固体的瞬时消耗速率rpi和m的测量焦炭消耗时预报总面积Ai的计算方法内部扩散阻力 考虑炭内部反应的焦炭的消耗速率 如果焦炭内部的特有的结构被描述清楚以及已知真实的反应级数 m 那么 在没有内部扩散限制时 焦炭的瞬时消耗速率可以从内在反应速率系数ki 以孔壁面积为基础的反应速率 算得 4 31 Ai为每公斤焦炭粒的总的平方米面积 4 6 2内在反应速率试验数据的分析 内表面积不是控制焦炭反应性的唯一因素不同的焦炭的反应性几乎差两个数量级 内表面积 BET 为200 220m3 g的两种焦炭的反应性比内表面积小于20m3 g的另外三种焦炭的反应性大一个数量级或更多 内表面积 BET Brunaver Emmett Teller 用氮气的吸收测得 反应性随温度及随焦炭的种类强烈变化制备方法的差别试验前的研磨或分类温度 压力和氧化剂较高温度下的反应性极高 各种焦炭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在较高温度下 内表面上发生的反应要少得多 因此 内表面积的变化并不显著地改变反应速率 在高温下 外扩散速率及表面反应已经成为焦炭消耗速率的重要控制因素 几种多孔焦炭质固体在氧中的内在反应性 Smith 1982 氧压为0 1MPa 1大气压 温度从700K变到2000K时 焦炭的反应性变化超过了11个数量级对于一种给定的固态燃料在固定的温度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