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才女俞明诗.doc_第1页
名门才女俞明诗.doc_第2页
名门才女俞明诗.doc_第3页
名门才女俞明诗.doc_第4页
名门才女俞明诗.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门才女俞明诗(续)应博友的要求,将这篇文章再写详细一点,因此有了这个续篇。俞明诗,字麟洲,清同治四年生(18651923)。她的父亲叫俞文葆(1932?1898?),是浙江绍兴斗门镇历史上的望族,过去这个家族的人官不是做得很大,真正的崛起是从俞文葆这一代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了。俞文葆为咸丰辛亥年(1851)的恩科举人。历任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县)、东安县(今衡阳市属)知县,后任知府,他们也属于宦游一族,在那里做官就在那里安家。中举人以后,长期在湖南做官,因此在善化(今长沙市)安家。娶妻梁氏,(1840?1899?)育有三子一女,都在长沙出生成长。长子俞明震,字恪士,清咸丰十年生(18601918);次子俞明观,又名明鼎,字用宾,清同治元年生(18621897);三子俞明颐,字寿丞,一作寿臣,清同治七年生(18681938);女即俞明诗。俞文葆大概在1882年左右因经常生病而废职。在长沙赋闲养病,其间俞明诗和她母亲梁夫人两人朝夕侍奉病人汤药,三个兄弟尚还弱小,每谈到父病,几兄妹徘徊无主,常常相对饮泣,实在令人同情和怜惜。俞明诗有个堂姐叫俞镜秋(18581899),嫁给江西萍乡人李有棻 (18411907),字芗垣,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1877年分发湖南候补知府,1882年任沅州知府,也在长沙安了家,两家常有走动,相互照顾。李有棻有个故人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修水人,乃晚清著名维新派后任湖南巡抚陈宝箴(18311900)之子。陈宝箴与俞文葆同为咸丰辛亥年(1851)的恩科举人。1869起就在湖南做官,1875年署理湖南辰永源靖道事,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1880年(光绪六年),改官河南省之河北道。在长沙城、凤凰县都安过家,因此陈宝箴与俞文葆其实早就认识。当时陈三立一直陪侍在其父任所。1882年陈三立取道长沙回江西参加乡试,李有棻作为湖南的一个现任知府,理所当然地在长沙接待了陈三立这位官场上的故人。陈三立的原配罗氏(18551880),是四川雅州府知府罗亨奎的女,原籍江西武宁,大家闺秀,能诗有才,1873年方19岁随父在重庆酉阳知县任上赘婿陈三立,花烛夜答陈三立诗有“深宵瞥见无多语,各自低头看烛花”之句,亦隽永。1876随父陈宝箴官湖南湘西凤凰县署中,生陈衡恪。今凤凰县城有陈衡恪纪念馆。1880年一家人随陈宝箴到河南去做官,途经安徽颖上溜牍湾,中道病卒,年二十六。葬湖南省平江县。罗孺人墓志铭是湖南省双峰县人杜俞(18541916)字元穆,撰写的。陈三立有再哭罗孺人绝句十六首(其四、五、六、七、八):四、苦忆千春斗酒卮,洞房香暖笑花枝。珠帘银烛浑如梦,惆怅深宵却扇词。(癸酉春,余迎亲酉阳州。定情之夕,卿答余诗有“深宵瞥见无多语,各自低头看烛花”之句。)五、小雨蛮江放别船,垂杨到处碧于烟。夜深携手殷勤说,世世生生似月圆。六、宜家窈窕共相怜,香茗才华敢自贤。最是小姑同不寐,满窗风雨剖衡莲。(衡山之莲名衡莲,为湖湘之冠。)七、洞口桃源着病身,淡妆温雅出天真。有时索笑低头语,夫婿秦嘉是可人。(湘中所居室曰小桃源。)八、卿还怜我我怜卿,美满恩情过一生。绣罢帘钩鹦鹉睡,半弯凉月诵诗声。伊人亦是才女,看来陈三立先生对亡妻还是很有感情的。古时候礼教,父母死了有三年丧期,妻子死了有一年丧期,居丧期间是很多事情都有禁忌的,例如,赶考、做官、婚嫁、娱乐、华服、会客一律停止,只能在家居丧。陈三立妻死居丧一年,现在已两年,早免过了。李有棻非常同情陈三立青年丧妻,向陈三立传达他妻子俞镜秋的话:“公子诚续图娶者,无如吾妹贤。”陈、俞既是世家;父辈又都是官场中的同僚;二人亦是才子配佳人;且有堂堂知府作大媒;禀告双方父母斟酌,也是急于促成女嫁男婚,早完秦晋。于是纳彩订婚,有了一个由李太守当大媒的婚约。当陈三立从江西乡试返回长沙,已是秋闱摘桂,中了举人,自然是锦上添花。1982年秋末就在长沙办了喜酒,陈三立的父母因路途遥远不能来参加婚礼,陈三立便入赘俞家,在长沙住了下来,一则可以照顾久病的岳父俞文葆,二则能专心攻读准备参加会试。俞家赘入的这位姑爷,可以说是高梧引凤。此人真不是一般的人,乃是人中之杰,誉满三湘的饱学之士,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他的学识、治学、教养给俞家三兄弟乃至俞明诗的人品、学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是这个道理。1886年陈三立会试中式;1888年俞明震乡试中举人;1889年陈三立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1890年俞明震参加庚寅恩科会试,中进士三甲六十二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连续两年,丈夫和哥哥都中了进士,授予官职。这样的喜事,这样的恩荣,这样的高贵,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的荣耀,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能也不多见。然而俞明诗非但没有常人的骄宠奢逸,反而“居处温温,终其身无疾言剧色,不解樗博嬉弄事,垂为戒,子弟仆妪无敢犯者”。1983年陈宝箴罢浙江按察使职,回长沙居住,新媳妇才第一次见到公婆。俞明诗作为陈家媳妇,深得翁姑喜爱,陈三立的父亲后来任湖南巡撫的陈宝箴认为她通文字,习礼仪,明大谊;陈三立的母亲黄夫人也喜欢她那淡雅朴素、摈弃浮饰的性格。且不论俞明诗婚后照顾婆婆, “迭育子女,提携劬瘁;量其少长,曲施教督”。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十八岁的新媳妇,新婚过门就成了陈三立前妻所生的一个七岁小孩陈衡恪的继母,对前妻所生的孩子视同己出,抚爱有加。并且她“屡举其行谊为诸弟率,所最笃爱者也。”后来陈衡恪也将俞夫人视同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样的女性,其品行贤淑,冰雪聪明,当然有她先天的禀赋,也与两个伟大的家族的良好教育和优雅的家庭氛围分不开。俞明诗除了撫育陈三立前妻所生的衡恪(18761923)以外。她自己又生4子:隆恪(18881956)、寅恪(18901969)、方恪(18911966)、登恪(18971974),。生3女: 康晦 (18931962) (嫁张宗义)新午(18941981) (嫁俞大维)安醴(18961937) (嫁薛琛锡).。俞夫人一共生了七个子女,不要说抚我畜我,长我育我的艰辛,就是十月怀胎,生我劬劳,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何况她撫育的八个子女,个个都出类拔萃,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新编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其中就有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恐怕翻遍辞海也难再见。这陈家也真是名门了!再看俞家,俞明诗的父亲俞文葆在湖南的官虽只做到知府,于1882年就因病弃职,但有政绩,多美声。长兄俞明震,无论是当官和办学,都是一流的,他的学生鲁迅多次在文章中怀念这位恩师。子孙繁衍,不乏有益社会的人材,子孙辈做官的也做得越来越大了。二兄俞明观,字用宾。光绪二十一年(1895)署湖南洪江县(属今怀化市)知县,寻以病卒,正当盛年。生有二子:俞大绪,俞大经。弟弟俞明颐当官办学,很有政声。妻子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生有五子五女,人才济济,长子俞大维更是“弹道学专家”,被认为是“中国兵工之父”,也是陈新午的夫婿。他们的儿子俞扬和是蒋经国的女婿。这俞家也真是望族了俞明诗有咏絮才,自号神雪馆主,旧说神雪者,列仙琴名,夫人好琴,因取此名。著神雪馆诗若干卷,可惜未刋印。近年陈小从,陈隆恪女,亦即俞明诗的孙女。公布一首俞明震故后,俞明诗作过大兄园林感赋诗云:前岁梅开约举樽,来探犹忆笑迎门。而今凄绝音容渺,惟有空房杖榻存。旧事万端随日逝,新愁千叠向谁论。忍寒花下通宵坐,欲待魂归落月昏。据我所知,此诗应该是作于1919年正月十七日。民国时著名文人王蕴章所撰燃脂余韵,其中有一章记录了俞夫人的几首诗,以下是原文:近时闺秀能诗者颇少。偶见纟隽秋华室诗话载陈伯严先生之夫人俞麟洲诗,伉俪能诗,每多相似。今观俞夫人所作,澹秀清婉,与伯严先生绝不相类,可贵也。和次云女士山居杂咏云:“钟声摇落万山巅,残醉模糊欲曙天。怪杀小鬟呼不醒,竹篱门外雨如烟。”。“登楼携得一枝箫,曙色含山浅欲描。几点疏星数枝柳,行人扶梦过平桥。”“松杉蓊郁小窗幽,午梦初回懒下楼。检点茶铛无个事,一双新燕落帘钩。”“隔帘烟雨望中迷,然竹人家住水西。闲倚小栏数残菊,晓云如阋一聲鸡。”“一声清磐掩柴扉,若有人兮住翠微。惆怅西风去年事,满庭梧叶雁初飞。”晓起云:“卷帘看燕子,池水腻如罗。草色花朝雨,箫声子夜歌。晓寒因雾重,春恨为谁多。抛绣依亭石,微吟带薜萝。”庚戌寒食病中作云:“病中忘却是春时,开过辛夷了不知。强起如烟疑化柳,未眠有梦欲成丝。”“年年药碗违寒食,夜夜残灯隔酒卮。雪外园林花满眼,纵能临赏已空枝。”庚戌寒食病中作是1910年寓居南京时所作。纟隽秋华室诗话是民国文人黄侃所作,这几首诗应该都是从神雪馆诗摘抄来的。俞明诗1923年逝于南京,享年59岁,1925年葬于杭州牌坊山之原。后来陈三立先生逝后与夫人合葬。长子衡恪也葬于此山之原。现将陈三立先生亲自撰写的俞明诗墓志铭附录于后,是文白夹杂的,有点佶屈聱牙,慢慢读吧,令人击节叹息。继妻俞淑人墓志铭癸亥之岁六月二十九日,继妻俞淑人卒於金陵散原别墅,享年五十有九。呜呼!淑人之生死,系余一身一家者,至重且巨,天持以谴余,俾忽忽不复有生之可乐者,盖自兹始也。淑人讳明诗,字麟洲,籍山阴,以父文葆公举京兆,复为宛平人。文葆公用知县官湖南,有声绩,寻病痹废,母梁夫人朝夕营护甚惫,淑人弱小耳,番出代母,母为减其劳。两兄明震、明观,一弟明颐,依依互怜爱,诉父病踯躅相对泣。初,余侍余父分巡河北,已免前妻罗淑人之丧,归应乡试,道长沙,故人李太守有棻之妻淑人之从姐也,李传其妻之言曰:“公子诚续图娶者,无如吾妹贤。”力媒合,於是试后就赘焉,淑人年十八也。明岁,余父罢浙江按察使,亦还居长沙,淑人始朝舅姑。久之,余父奖其解文字,习礼晓大谊,余母悦其“澹素黜华饰类我”。其后余父复起官湖北,移直隶,擢湖南巡抚,尽瘁国事,余颇侍侧,预挍捡。余母闭阁中,老多病,定省或微忤,则倚淑人缝其阙而赎吾过。时淑人迭育子女,提携劬瘁,量其少长,曲施教督。未几,海内屡更祸乱,既失余父母,复遭国变,偕淑人转徙江海间,几无宁居。余素不问治生,淑人综烦碎,禦艰穷,敛幽忧危苦於寤寐,不以少溷余,余亦相忘与淑人之所历矣。淑人居处温温,终其身无疾言剧色,不解樗博嬉弄事,垂为戒,子弟仆妪无敢犯者。余性卞急喜绳人过,且纵酒,淑人辄婉讽切谏,颇用资捡摄,其得不召祸伤生,由淑人也。壮岁患晕眩,遂成痼疾,然非甚剧,必起治事,模书鼓琴,悠然自遣。凡余所撰著,皆淑人力疾为细楷录副,至数十万言。故余丁扰攘污浊之世,往往杜门偃仰,累月不复出,为得淑人相师友,养德性永天趣,犹有以坚其志而自适其适也。著神雪馆诗若干卷,旧说神雪者,列仙琴名,淑人好琴,因取此。子五人:衡恪,罗淑人出,已后淑人一月殁,淑人屡举其行谊为诸弟率,所最笃爱者也;馀隆恪、寅恪、方恪、登恪。女三人:长适张宗义,次待字,三适薛琛锡。孙五人,女孙一人。淑人死,余遯而寄湖上,越三岁,乙丑十月十八日,始卜葬杭州牌坊山之原,於穴左留余生圹,并祔衡恪茔次。葬期迫,无从丐当世儒学锡埋幽之文,乃易顷所撰事状为志,加之铭,含哀自写,气尽肠绝。铭曰:儽然出湖曲之孱影兮,若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