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邓稼先第一课时 设计:贾福垠【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3、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第一课时【导入课题】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1、 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邓稼先。2、 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3、 掌握生字词。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 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 学生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无垠殷红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2根据拼音写汉字然不同划育妇皆知马革尸出不穷家户晓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3每家每户都知道。()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三)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二学习成果展示各组同学将要点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定代表同学总结性发言。提示其他同学要在书上将重要内容划下来,作上批注。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拓展与探究】一速读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4、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教学反思 2、说和做第一课时 设计:贾福垠【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难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自主预习案】(一)积累词语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结合书注和读一读,写一写的相关内容,积累词语,并标示出疑难。(方法提示:圈画、积累文中的美词、生词、难字,特别关注成语、四字短语及多音字。)2、提出疑难,交流解决。3、随堂检测,听写A字音、字形:衰微(shui) 赫然(h) 迭起(di)高标(bio)锲而不舍(qi) 兀兀穷年(w)沥尽心血(l)心会神凝(nng)迥乎不同(jing)一反既往(j) 慷慨淋漓(ki)弥高(m) 校补(jio) 漂白(pio) 目不窥园(ku) 望闻问切(qi)群蚁排衙(y)炯炯目光(jing)诗兴不作(xng)潜心贯注(qin)B词义:(1)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2)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3)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4)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5)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6)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7)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8)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9)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10)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11)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12)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13)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二)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3、展示学习结果。【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着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3、展示学习结果。明确:作者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小结: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明确: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无暇及此( )赫然而出( )目不窥园( ) 沥尽心血( )仰之弥高(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1)迥乎不同:(2)锲而不舍:(3)潜心贯注:(4)兀兀穷年:(5)气冲斗牛:3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该文的作者是_(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越坚,_。(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气冲斗牛,_!(6)他,是 的巨人。他,是 的高标。 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三、拓展练习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3、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4、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第一件事:-第二件事:_第三件事:_5、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答:过渡句是_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 3、回忆鲁迅先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4、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3、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二、合作研讨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四、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第二课时 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虔( )诚 紊( )乱 肋( )膜 噢( )的一声 抽屉( )解剖( ) 遭殃( ) 踌躇 ( )( )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2、识记作者。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4、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选做题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4、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知识链接】一、有关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家居涑水乡(山西省西南部),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元年(1086),起任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资治通鉴()卿()邪()涉猎()孰()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孤:古义_今义_博士:古义今义)(2)但当涉猎(但:古义_今义_)(3)见往事耳(见:古义_今义_耳:古义_今义_。往事:古义_今义_)(4)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今义_)3、辨析一词多义当:当窗理云鬓()就:蒙乃始就学()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当涂掌事()见: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孙权劝学 吕蒙()学鲁肃()学2、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3、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4、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第二课时合作理解探究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当堂检测:1、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称谓是不一样的:“卿”是_;“孤”是_;“寡人”是_。2、解释加点词。(1)当涂掌事当;(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3)治经为博士邪治;(4)但当涉猎涉猎;(5)见往事耳见:。(6)蒙乃使就学乃:;(7)卿今者才略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刮2、翻译下列各句(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4、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1)孙权:(2)吕蒙:(3)鲁肃:拓展延伸: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卿今当涂掌事 今()(2)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3)但当涉猎 但()(4)恐已暮矣 暮( )(5) 盲臣安()敢戏君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_3 晋平公担心学欠好的原由是_,吕蒙不肯学的原由是_.(不超出五个字)4.比较赏析:(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描写,表现出孙权_的性格特点,鲁肃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的意思,他这样理解的理由是_。5、平公曰:“善哉!”句中“善”字有哪些含义。6.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_ 教学反思 5、 黄河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与背景1、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年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2、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