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美学讲稿第一讲 概论生活与美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 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的其它名称一、 生活与美1)、生活与审美的距离 生活的功利性 审美的非功利性2)、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二、“美学”一词的产生 汉语中有“美”和“学”,但是直到现代才产生美学一词。它是日本人对德语的“Aesthetik”的翻译。美学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 (Aesthetik)这门学科,他因此而被成为“美学之父”。 德文中的Aesthetik本义是指“感性学”,是指感性知识的完善性。 什么是感性?它包括感觉、可感觉之物和感性活动。人的心意功能的划分 认知逻辑学 (真) 伦理学 意志情感 (善) (美) 美学(Aesthetik)的本意为感觉学或感性学。作为美学学科的命名者,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在已有的哲学学科的分类中,相对于认识的有逻辑学,相对于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相对于情感或者是感性认识的却没有一们学科。为此他创立了美学,并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亦即美。三、美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k) ,作为一门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学作为感性学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也就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具有丰富的意义。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第二讲 西方美学概述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美学也是如此 。 什么是西方?西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历史发展中有不同意义。1)古希腊2)罗马帝国3)近代欧洲:最主要是德英法三个国家4)现代的西方:以美国为中心。 一、 古希腊 古希腊美学有三个发展阶段 1. 前苏格拉底时期宇宙论美学,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分别从整体、和谐和对立的统一等来探讨美。阿拉克西曼德认为美是整体。整体与非整体相对,同时整体是存在者的整体。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和谐。这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从这种理论出发,毕达哥拉斯认为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形体是球形。赫拉克利特认为美是对立的统一。这是对于和谐的根源的解释。对立的统一就是逻格斯,它贯穿于整体之中。 2、柏拉图 美在理念 美感是迷狂 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他认为美区分为美的理式和美的万物。美的理式不仅高于美的万物,而且也是美的万物的根源,美的理式不是一种特别的理式,而是作为纯粹的理式的自身。美感就是迷狂,是灵魂对于理念亦即真理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首先见过真理,然后远离真理而凭附肉体,但可以通过回忆,忘却尘世而回归天界,即达到真理自身。这样的过程便是迷狂。对于艺术,柏拉图将它看成是对于模仿的模仿。这在于现实是对于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因此艺术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3、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他是古希腊思想的哲学和美学大集成者 。他认为美在于有机的整体。一个整体包括了开端、中间和终结。这三个要素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关于美感,尤其是关于欣赏悲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与柏拉图的模仿说不同,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而且认为艺术的模仿是真实的。他甚至认为诗歌比历史更为真实。二、中世纪罗马帝国1) 中世纪思想的主题 即上帝、世界和灵魂,由此形成了理性神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由此形成了理性神学(目的论)、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当人们讨论上帝、世界和灵魂时,也涉及到美的问题。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普洛丁是古希腊和中世纪交界处的思想家。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他是古希腊哲学的终结者,也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开创者。但他的思想更接近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普洛丁认为美在太一或神。太一或神是最高的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它如同太阳一样放射光芒,形成世界心灵和个体心灵等。现实世界的美就是神的光辉的反映。奥古斯丁认为一般的美就是整一和和谐。但现实中的整一和和谐并非事物自身的属性,而是铭刻了上帝的烙印。这在于上帝自身就是整一和和谐,并且将自身的这种特性赋予到所创造的事物身上去。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普洛丁和奥古斯丁的思想。他认为美具有三个因素。首先是一种完整和完美;其次是适当的比例与和谐;最后是色彩鲜明。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美的最后根源,这是因为上帝就是生命的光辉。三、近代欧洲 虽然法国和英国等许多民族国家的美学都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如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的经验主义主义美学,但惟有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一般称为德国古典美学)达到了起光辉的顶峰,从而和古希腊思想相媲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谢林和黑格尔等。1、 康德 康德的美学理论是从其哲学的建筑结构出发的。他将人的心意的整体能力分为三个方面:认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欲望的能力主观客观哲学科学我能认识什么知真理论理性认识论我愿意什么意善实践理性伦理学我希望什么情美判断力美学 康德依据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第一,质。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它不涉及到欲望和概念。第二,量。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第三,关系。美是没有明确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美是不凭借概念而被认为是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关于美的判断是一种感觉,同时区分于非快感。不仅如此,它还是非利害的感觉,区分于生理和道德的快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 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2、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游戏冲动说” 出发点:人性(人格与情境)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的对立.游戏冲动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得以和谐,共同游戏。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席勒不是从心灵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他认为人自身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个是不变的人格,另一个是变化的情景。人格是主体、理性和形式,情景是世界、感性和物质。这在绝对存在中是统一的,但在有限存在是分离的。作为有限存在,人始终有两种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形式(理性)冲动。前者要有绝对的实在性,后者要求有形式性。文化教养的任务是对于这两种冲动界限的确定,并使之达到发展。这会在人身上唤起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与强迫相对,游戏是自由活动。 席勒认为,作为自由活动,游戏冲动克服了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片面和对立。感性冲动意味着感性的强迫,形式冲动则意味着理性的强迫。因此问题是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所有方面达到自由。游戏活动正是强迫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共同游戏。如果说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那么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生命的形象,是广义的美。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此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3、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作为对于绝对理念的演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逻辑学,关于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第二,自然哲学,关于理念异在和外在化的科学;第三,精神哲学,关于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它自身的科学。A.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分三个(由低到高)。 艺术(直观)宗教(表象)哲学(概念) 在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艺术,它的形式是直观;其次是宗教,它的形式是表象;最后是哲学,它的形式是概念。艺术和美处于绝对精神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不是康德和席勒美学处于其思想结构整体的中间位置,也不是谢林的艺术作为哲学的最高官能。在这样的关联中,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个规定实际上强调了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C.艺术发展的历史 象征性艺术:物质形式超过精神内容崇高风格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四、现代西方 一般的现代,指后黑格尔以来的思想,它排除了近代,包括了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是存在和语言,但存在是其根本问题。这又具体化为个体的存在及其经验。这种从理性到存在的转变是现代美学从传统美学分离的根本性的标志。当然现代美学可以划分为不同维度:首先是存在的维度;其次是心理的维度;最后是形式与符号的维度。其中存在的维度是现代美学的核心。一般将现代西方美学区分为人本主义的和科学主义的、逻辑的和经验的、内容的和形式的,但这必须在所说的三重维度中予以更具体、更深入的阐明 。1、 存在维度此处所谓的存在是与思想相对的存在。存在对于思想具有优越性。因此不是思想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思想。(1)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亦即人类有意识地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也被称为劳动和实践。将人规定为劳动的动物正是对于传统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命题的否定,同时也给予这个命题更本原的基础。(2)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 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与马克思的存在不同,尼采的存在是人的生命及其冲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应译为创造力意志)。此种存在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同一的永恒轮回,是生成和变化。由此他回到了古希腊的开端处,找到了日神和酒神精神,特别是酒神狄奥尼苏斯的狂欢和陶醉,以此他反对苏格拉底(哲学)和十字架上的上帝(宗教)。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尼采的虚无主义一方面断言最高的价值已经去值,喊出上帝已死,另一方面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并希望超人的诞生。基于这种对于存在及其历史的理解,尼采的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可以表达为五个基本的命题:1、 艺术是权力意志最明显的形态;2、 艺术要从艺术家来把握;3、 艺术即存在者的创造和被创造;4、 艺术是针对虚无主义最突出的反抗运动;5、 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但尼采美学的核心是将美、美感和艺术的本性理解为陶醉,即生命力的丰盈和剩余。由此尼采还说明了它们的人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根源 。尼采美学的现代性在于:他以生命亦即存在来反对理性,这不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性,还是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同时他将艺术看作存在自身的直接表达,而不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或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这实际上是对从苏格拉底经基督教到黑格尔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传统的彻底颠覆。(3)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解释学美学奠定基础。海德格尔早期探讨存在的世界性,其根本问题为人生在世和人走向死,这也意味着人生于无和人走向无,而这比人是理性的动物更为本原。 中期:历史 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中期讨论存在的历史性,其基本观点为存在的历史既是真理的显现又是真理的遮蔽。认为美或艺术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因此美就是存在的显现。 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晚期思索存在的语言性,其主要思想为作为纯粹语言的道不仅言说而也沉默。2、 心理维度在心理维度的美学中,主要包括了表现主义、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1)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所谓直觉是心灵的综合作用,是在概念形成之前的心理状态,但它是概念的基础。(2) 立普斯的移情说认为审美经验的构成既不在于对象自身,也不在于情感自身,而在于人将主体情感移入对象。此时对象成为了对象化的情感,这样一种情感就是审美的本性。 (3)精神分析学注重的不是人的一般的心理事实,而是与表层心理结构不同的深层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本我。它是人的本能活动,追求快乐原则;第二、自我。它是人的认识过程,按照现实原则;第三、超我。它是人的道德良知,遵循至善原则。总之,人的本能自身不是绝对自由的,这引起了人生现实的痛苦。然而艺术正好在此成为了人类的欲望的补偿。所谓补偿就是转移、代替和陶醉。作为如此,艺术是性欲潜意识的升华。3 形式和符号维度形式主义美学 代表人物:贝尔 主要观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在此是指艺术品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关系。而意味则是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因此它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能激起这种审美情感的的纯粹关系。于是艺术的本性不在于表达传统美学所规定的美,而在于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只要这样,即使所谓的丑也能激起审美情感。西方美学2.1 古希腊美学:美在整体(世界)2.2 中世纪美学:美在上帝2.3 近代美学:美在自由2.4 现代美学:美在存在2.5 后现代美学:美在无规定第三讲 中国美学一、基本主题中国美学对于审美经验的论述非常广泛,对于美、美感和艺术也有不同的规定。但究其根本,中国美学认为美是作为“道之文”,美感是“大乐与天地同和”,艺术是“文以显道”。这基本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主题。第一:美论。美为道之文。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关键性的语词,但也是最模糊、最歧义和最无规定性的语词。道的本意是人所行走的道路,但也指人的道说和言说。这使道本身获得了两种最主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指人之外的存在的根据,是天下万物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另一方面是人对于这种道所思考出来的道理和学说,如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在道与人的关系上,是道规定人和人亲近道。因此人要悟道、知道、得道并行道。但道本身还有区分,如天道、人道等。 道的显现就是文。文是痕迹,是轨迹。它具体表现为天文、地文和人文。天文是日月的运行、阴阳的转化。地文即地上的山水,草木。人文也就是文化,特别是文字和文章。如果将天文和地文合而为一的话,那么这三种文实际上也可以分为自然之文和人类之文。自然之文是已给予的,但人类之文是被创造的。作为道的显现,美具有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态。这也可以说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美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人们在自然世界里发现了道的最原初的显现。这甚至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美的观念。艺术是对于自然美的再造。 第二:美感论。中国古代美学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这里的大乐就是美感,因此可以说美感就是与天地同和。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乐感文化,或者是忧乐圆融,而不同于其它的所谓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第三:艺术论。中国古代美学关于艺术有许多规定,但最根本的是文以显道。这也就是说,艺术的本性是道本身的显现。汉语“艺术”中的艺本意是指种植,是对于植物的栽培。它不同于单纯的对于植物的采集活动。作为最广义的文化行为,它与自然相对。在这样的意义上,它是人文。同时艺还主要被理解为技艺、手艺,因此美术家和音乐家和工匠一样,都是对于技艺的运用。在这样的关联中,它不是道自身。 艺与道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美学的主题之一。并不首先存在一个在艺术显现之前的道,然后艺术要去显现这个道。艺术作为道的显现,就是让道自身显现,让道第一次作为道自身去存在。同时艺术的显现方式是独特的。它是作品,是感性的,是情感的。这不仅意味着文道合一,而且意味着艺术在道的种种显现方式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道禅分论鉴于中国思想和美学不是如同西方是个人系统性的建构,我们不讨论中国美学个体性的思想,只是分析它的基本主干。虽然中国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潮流,并具有复杂的演变,但一般认为,其基本主干是儒道禅三家。它们主宰了中国思想的历史,并影响了一些非主流的思想。1) 道家美学第一,美在自然。在儒道禅三家中,道家也许是最早的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自身,或者是作为自然的道。第二,道家所说的美感是对于道的经验,它也是对于无的经验。第三,道家所理解的艺术就是对于道的表达。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 儒家美学第一,儒家美学认为美在礼乐,在于仁。第二,儒家美学的美感是中庸。第三,儒家美学特别指出艺术不仅有关人性的塑造,而且是人性塑造的最高境界。3) 禅宗美学第一,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禅宗认为美在意境。意指心灵,境指视界。第二,禅宗美学将美感规定为妙悟。妙悟是非理性、非逻辑和非概念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行为中的判断和推理。第三,就艺术而言,禅宗美学主张如同参禅一样地从事艺术创作,如所谓参诗如参禅。 第四讲 美的多重语义1.美的字源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说文解字又说:“甘,美也。从口含一”。“羊大为美”将美关涉到一个具体的现象,肥的羊或羊的肥。显然这不是关于美的哲学思考,也不是为美作出一个定义,而是一个具体的描述或者例证。 除了“羊大为美”一说之外,还有“羊人为美”一说。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那么“羊人为美” 则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要的。2. 美的一般用法 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美的上述两种意义几乎丧失殆尽。美发展了极为丰富的语义。第一,美指一些事物,它们能够引起人的感觉愉快。如美景、美物和美人,它们诉诸人的视觉;美音和美声,它们诉诸人的听觉;美食和美酒等诉诸人的味觉。第二,美指人的感觉,特别是身心愉快的感觉。当我们说“这很美”的时候,不仅指事情本身的一种特性,而且也指人对于这种事物的感觉状态。它相对于感觉一般和感觉很差。一种美的感觉状态有种种征候,如兴奋、陶醉、得意。第三,美指良好,与坏相对。它是对于一个事物存在的肯定。某事物不仅在此存在着而且根据某种价值尺度是合理的。第四,美指完美,与欠缺相对。某事物不仅是一个存在者,而且是一个完满的存在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完美无缺。第五,美指善良,与邪恶相对。美在此具有道德的意义。特别是当我们对于某一人格和品德用美来进行形容时,美往往就是一种道德的善。第六,美指艺术。如美的艺术等,它相对于应用艺术。这种艺术一般被称为纯粹艺术。第七,美指审美。它不同于认识和道德,是一种非功利和无利害的行为。 在上述关于美的日常语言意义的一般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美一方面可以是对于事情自身的描述,另一方面可以是人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同时美的语言意义并不是纯粹美学的,相反,它除了日常语言中和“好”可以置换外,还具有认识和道德的意义。这似乎表明了“美”字的语义的歧义和混乱,但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3. 美的哲学意义 虽然美的哲学语义与美的日常语义有些关联,但它们却具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我们可以说,哲学的语义是对于日常语义的分离。因此美的哲学语义必须保持自身的明确性和严格性。 因此在哲学意义上的美就等同于美的本质。它有各种不同的名字,如美自身、作为美的美、美的基础、美的根据,还有美的本源和美的来源等。关于美的本质的分析往往形成了三条道路。 第一条是唯物主义的道路。它认为美的本原在于物质。美是某种物质的属性和物质所具有的普遍的发展规律。 第二条是唯心主义的道路。它认为美的本原在于精神。美或者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或者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第三条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它认为从物质出发或者从精神出发都是片面的,不能回答美的真正本原问题。唯一的出路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它一方面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立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了美。 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为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它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而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如何生成出来的。通过对中外美学史上探讨美本质路径的梳理,理解并掌握关于美本质的几个著名命题:“美在理念说”、“太一流溢说”、“美在关系说”、“美是无利害的快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即直觉”。了解中国古代美学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理解并掌握美的本质,了解美的特征;学会用美的基本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辨析。 美是在人类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反映人的自由创造和生命活力的生动形象。4. 美的特征 第一,形象性。 第二,感染性。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具有这种特性。如人的美,如海伦,如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捻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第三,社会性。一方面是指美的产生与社会相关,另一方面指,美也具有社会功用。正如鲁迅所说:“美底娱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的美了。”当然美的最大功用,还在于它精神层面的慰籍功能。 第五讲 美的不同领域1.自然 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自然美也许是一种最常见和最直观的美,因此也是一种最自然的美。如日出和日落的地平线、星星、月亮,还有四季变化的风景等。自然一般有两种语义:其一是本性,也就是自然而然;其二是自然界,也就是矿物、植物、动物的整体,人也属于其中。这两种语义也有内在关联,因为自然界是最自然而然的,也就是最合乎本性的。人类对于自然首先是畏惧。其次是遵从。再次是征服。最后是友爱。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中,自然美展开了自身的历史。 自然美首先显现为田园。单纯的自然,而是也是文化。田园将人与万物聚集在一起,因此这里的万物都具有其人性的特征。它有春风秋月,夏雨冬雪,还有人春天播种的艰辛和和秋天丰收的喜悦。 自然美其次显现为山水。如果说田园是人直接生活的自然的话,那么山水则是人间接相关的自然。山水是群山和河流,是植物的兴衰和动物的栖息之所,与人类的家园具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如此,山水具有两重特性。一方面,它远离喧嚣的人间,使人们能够忘却尘世的荣辱而享受自然的宁静。另一方面,它可游,可观,更可交流对话,成为人无言的伙伴。在这两重关系中,山的雄伟和水的秀丽充分地显示出来。 自然美最后显现为自然,亦即整个自然界。此时的自然美既不只是人所生活的田园,也不只是与人相邻的山水,而是整个自然界。它包括了荒原和大海,白昼的蓝天和黑夜的星空。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人直接生存的地方,同时也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是作为自然自身。这也就是说,自然的形态、色彩、声音和运动本身就具有美学的意义。但它的显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由此人让自然作为自然自身显示出来,同时自然向人将自身显示出来。不管是环境、景观,还是生态,它们作为自然美,最直接显现的是其形式。第一是整齐一律。这就是说美的自然事物始终要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如直线就是同一性的延伸;又如四方体的每一面都是同一的。与此相关的是平衡对称。它在同一性中引入了差异性,将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结合在一起。平衡对称的特征在矿物结晶体、植物的样式、动物以及人的形体上面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第二是合乎规律。它不再保持自身绝对的同一性,而是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因此合乎规律的自然美是差异性向同一性的聚集。如椭圆和抛物线、蛇形线等。合乎规律虽然摆脱了同一性的僵化,但它自身还没有达到自由。第三是和谐。和谐在根本上是一种关系,但它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差异在和谐中是主导性的,但它们却消除了绝对的对立,而保持相互联系,且相互转化,共同存在。如大自然斑斓的色彩和万物的声音所形成的天籁等。但自然美的形式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包括了内容。首先自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和山水成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是人的心灵的投射物。作为心灵创造物的自然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心理的产物,如龙、风和四君子等。另一种是个体心理的产物。这种自然美与人在某时某地某种特定的感觉相关。最后,自然美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没有特定的内容,但它是有意味的。如直线的坚硬有力,曲线的轻巧流动,红色的热烈激动,绿色的安静和平等。2身体 西方人虽然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了关于身体的不同观念,但长期以来身体被理性所规定。上帝是理性的,但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理性的存在。惟有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一方面凭借理性区分于动物,另一方面凭借于动物性不同于上帝。作为理性的动物,人是身体和思想的统一体。因此人主要被描述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性。肉体是人的动物性,是其欲望和冲动。精神就是人的理性,它作为思想的最高的要素,是原则的能力,建立根据和说明根据。鉴于肉体和精神的差异和对立,肉体是邪恶的和肮脏的,精神是美好的和纯洁的。于是不是肉体规定精神,而是精神规定肉体。由此肉体要被控制,肉体的欲望要被禁止。这是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的基本原则。 随着现代思想对于传统思想的反叛,身体的意义得到了重新的理解和解释。不再是理性,而是存在或生命规定人的身体。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的身体就是其肉体性,而不是这个肉体性之外的其他什么。作为肉体性的存在,人的身体是其基本本能的冲动和实现。因此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欲望机器,是由欲望而来的不断的生产和消费。基于对于身体的这种设定,身体欲望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的机制和心理学的奥秘得到了前所未有揭示,并获得了哲学的意义。 身体也是一个美学问题吗?如果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的话,那么它当然要思考身体现象;如果美学还宣称自身还是感性学的话,那么它更应该突显身体的主题。这在于身体自身是感性的,而且是最感性的。但美学并没有真正地思考过身体呢,特别是思考过身体的美。 身体的美学意义是在现代思想中被发现的。因为现代思想的主流是思考存在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们都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并由此是广义的感性主义和审美主义。所谓的美和艺术都置于存在之中。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尼采强调美是“创造力意志”的直接表达,并因此是人的生命力的实现。海德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存在的真理自身设入作品,诗意是人在此大地上的居住方式。在这些现代美学思想中,人的形象突显出来,他或者是马克思劳动的人,或者是尼采生命冲动的人,或者是海德格尔立于林中空地中的人。特别是在尼采的人形象中,身体的肉身性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这在于尼采关于美和艺术的本原的探讨在根本上是身体性的。从身体的视角来审视美学的历史,我们发现,传统美学一方面忽略了身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包含了思考身体的可能性。这在于感性总是作为身体的感性,它是一个在已思考中尚未思考的问题。现代对于作为存在的身体和后现代对于作为欲望的身体为身体美学则提供了许多思想的资源。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我们可以说,身体美是自然美的顶峰,是社会美的载体,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日常生活的美和科学技术的美也与身体美学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身体美学的构建不仅突显了身体美的独特意义,而且能导致审美领域的某种交叉和重构。 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身体在其历史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它们是反审美的、非审美的和伪审美的。这首先是“无身体”的思想。人们在思考身体和它的相关物时,往往遗忘了身体自身。身体在此是缺席的和不重要的。特别是在“身心”和“内外”的二元模式中,人们重心轻身,重内轻外。于是心灵美高于身体美,内在美高于外在美。他们忽视了身心的互动及其统一。 其次是对于欲望的误解。人们或者认为欲望是丑恶的,对它限制,主张禁欲主义;或者认为欲望是美好的,对它放纵,主张纵欲主义。但欲望本身只是欲望,无所谓美丑。欲望的问题在于它是否超出了其历史性的边界。因此关键是检查欲望给并予它一个历史性的度。再次是关于身体的技术化。在我们这个技术时代里,除了自然性的身体和文化性的身体,还出现了技术化的身体。人们不仅能够美容和美体,塑造“人造美人”,而且能够改变性别,重分男女。技术化在介入身体的生产的同时,也介入了身体的消费。借助于技术满足人的身体最自然的欲望在现代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鉴于时代的这种状况,关于身体的美育问题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其核心是关于身体的审美塑造。实际上,人们早就在从事身体美育的工作。如关于被感觉的身体的美育有体育和健美;关于感觉的身体的美育就更为多样,对外在感觉的训练有绘画和音乐,对内在感觉的训练有静坐和瑜珈;关于活动的身体的美育有各种礼仪等。这种种美育类型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身体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同步生长。第六讲 美学基本范畴 什么是范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就更为的重要。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一)优美与壮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态 。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优美有着直观愉悦的感性特点。在优美的心理体验中,理性因素不明显、不突出,主体仿佛无须借助思考,便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对象,唤起内心的美感,既没有心理冲突,也没有理解上的困难。 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同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中国古代同样认为美在于“和”。史伯:“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完整统一。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最后,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 2、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优美带给人类的美感特征 优美是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美的本质特征。它表现为现实对于实践的单纯的肯定,而不是二者的对立、冲突和斗争。而且排出了丑,而不是美丑并存。同时,优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实践结果,不表现实践的艰苦的过程。因此,在形式上,它是和谐的、相对稳定的。给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是单纯平静的。优美的具体表现 社会生活:融洽的关系和平静安宁的生活氛围。比如纯洁的友谊、爱情、亲情。同时劳动成果和产品往往也是社会生活的优美的重要来源。 自然景物: 艺术作品:优美的艺术不反映具有严重社会矛盾和斗争、具有不可调和性的内容,往往表现大团圆解决的东西,而且往往生动的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崇高与悲剧1、崇高: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相对于优美来说,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的出现要晚得多了。进入到大工业生产以后,崇高才开始在西方美学史逐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崇高的出现晚于优美? 因为,大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崇高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大工业也增长了人们的见识和审美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欣赏比优美更为复杂的美学形态。康德就说过,欣赏崇高比欣赏美需要更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的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学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胜论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修辞效果。 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论崇高与美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认为“美感以快感为基础”,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础”。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他认为,美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他还认为美的愉快是跟质相连,而崇高主要涉及量。因此,一个是数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崇山峻岭、大海、天空。一个是力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黑格尔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型艺术联系起来。象征型艺术的特点就是内容压倒形式,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从而造成了艺术形象的变形与歪曲。如何正确的认识崇高的根源? 崇高的根源与美的本质一样,既然美的本质来源于人类实践,那么崇高的根源同样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当中。它表现为主体实践与客观现实的斗争过程,表现为现实与实践的冲突、对立、抗争,表现为美与丑并存的一种状态。在形式上,它呈现为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的斗争,表现了冲突的严重痕迹,往往是粗糙的、巨大的、坚硬的;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剧烈激荡的,夹杂着痛感的。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美。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痛苦。2、悲剧(或称“悲剧性”、“悲”)是以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以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类型,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形态中(包括戏剧形式的悲剧和其它种类的悲剧艺术) 悲剧艺术的发展简史 悲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公元前5世纪,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对酒神颂歌进行了改造,加入了戏剧成分、加上了第二演员,使得合唱抒情诗变成了独立的悲剧艺术。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悲剧理论的发展简史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或弱点,没有认识到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黑格尔:两种社会义务、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都是正义的、合理的,但都有片面性,两种善的斗争才是悲剧冲突的基础。 悲剧的真正根源:马恩经典作家: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他们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来解释悲剧冲突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冲突的必然产物。历史上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审美感受的基本特征:第一,悲剧以社会力量的冲突为矛盾基础,以非正义势力压倒正义势力为基本特征。车尔尼 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鲁迅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第二,悲剧是一种由悲伤、怜悯、恐惧的痛感过渡上升到惊赞、振奋的快感的复杂感受,其本质上与崇高相通。 第三,悲剧艺术之所以获得艺术“最高阶段和冠冕”的殊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体现着人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能够使人体察到深邃的哲理,从而获取强化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经验模式。(三)喜剧 喜剧:(或称“喜剧性”、“喜”、“滑稽”)是一种突显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喜剧性的艺术表现包括有戏剧形式的喜剧和漫画、相声等。的表现形态。 喜剧理论的发展简史: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 车尔尼雪夫斯基:丑是滑稽的基础本质。 马克思: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跟悲剧的根源相对。同样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力量的冲突。新事物取得或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对旧事物的一种否定。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是喜剧。 喜剧的特征 : 第一,喜剧的主要特征是不协调性、矛盾性。 第二,喜剧直接而突出的审美效果是笑。 第三,在喜剧这一审美类型中,没有像悲剧那样的由消极到积极、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转化过程,而是直接表现为一 种积极、快乐的体验二、中国传统美学基本范畴 儒家:高度重视美与善的同意,高度重视人的道德人格的修养,重视审美与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在艺术的情感表现上,强调以理节情。所谓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道家:极力追求人的内在精神人格的独立自由,追求一种不计利害、不以物役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从而将审美同超功利联系起来。 释家:强调顿悟与直觉。这是与审美和艺术创造十分接近的心理状态。 中和:这是我国古人对美的基本认识,决定着我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基本风貌。这个美学范畴包括了“中”与“和”两个方面。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是各种对立因素的表现。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都是和谐统一的。 风骨: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风就是情感的表现与抒发,这样才能感染人。风还跟气有关,也就是与情感相呼应得气质、个性,天才等,当它们表现于中时,也就成为作品的气势和感染力量。因此风与情、气相联。骨主要指的是作家的理性和人格联系在一起的。风与骨的统一,就是情与理的统一。 滋味:直接起源于钟嵘的诗品。但是,以味论美却是中国人很早就有的传统。钟嵘的滋味论,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强调了文艺的审美特征。从创作方面来说,没有必要过多的政治伦理道德,而要注重是否具有审美感染力。从欣赏方面而言,也不必要被动的接受它的教诲,而是要去品尝它特有的美。 传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来的。不仅仅指的是传达出人物的精神个性和内在生命。还牵涉到“形”与“神”的关系。要通过个体的感性存在去捕捉人生哲理或人生境界 境界: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至高核心。这个词语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对中国历史上意境说的确立与总结,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 第七讲 美 感1. 什么是美感1.1 什么是美感1)两种惯常的研究狭义的感觉 对美感的心理学研究 广义的审美心理结构整体对美感的认识论的研究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1.2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主要观点:跟美的本质一样,美感的探索途径仍然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从客观入手以及从主观方面进行思考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从主观方面寻找答案: 移情说 (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塔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流。 内模仿说:这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审美也是一种模仿,但是不是那种表现在筋肉皮肤当中的“外模仿”,而是表现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的“内模仿”。 简单的说,内模仿是审美主体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构成意象的内模仿,主体按照客体对象的形态、动作和运动的外在形态在内心里进行相应得摹拟和复制。这是一种意象的模仿 心理距离说:这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感观念。他主张审美应当保持一种自觉的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是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距离使艺术具有了“基准”的性质。 直觉说: 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美学家克罗齐。他的观点在美的本质中已经详细讲过,所谓“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关于美感,他同样持此观点。需要理解的是,他认为情感在没有被直觉所把握的时候,是不具备形式的,只有经过直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楼梯间保温层施工工艺规范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及实务指导
- 2025年抗心力衰竭药合作协议书
- 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 英语单元测试卷设计规范指南
- 女士护理中级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平安岗前考试之保险基础及答案解析
- 钢筋安全教育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招标采购行业从业人员考试及答案解析
- 考呀呀从业能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四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仪器仪表制造工(仪器仪表与智能传感应用技术)赛项实操 样题(职工组、学生组)
- 家用电动啤酒酿造设备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届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三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 《护理文书书写》课件
- 衣食住行见证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修订)
- 书法鉴赏 (浙江财大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培训课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 六孔陶笛带歌词48首曲谱
- 电测应力应变实验课件ppt
- 大学生研究生就业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