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课程申报表——环境评价与规划.doc_第1页
同济大学课程申报表——环境评价与规划.doc_第2页
同济大学课程申报表——环境评价与规划.doc_第3页
同济大学课程申报表——环境评价与规划.doc_第4页
同济大学课程申报表——环境评价与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同济大学精品课程申报表所 属 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 程 名 称 环境评价与规划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环境科学与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环境工程 课 程 负 责 人 杨海真 申 报 日 期 2005年12月 课程网站地址 同济大学教务处二五年十二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杨海真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年4月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教授电 位工学博士职 务评价室主任传 真55570681所在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环境管理与规划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的主要课程: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1环境评价与规划专业基础课357002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基础课33903环境保护概论专业基础课21120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0-2004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届数4届,学生总人数120人。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 2005.05-2007.05 环境评价与规划第一负责人 同济大学本科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教学获奖情况: 1) 2002.12 获2002 年度同济大学奖励金教师系列二等奖2) 2005.12 获2005 年度同济大学优秀本科教学二等奖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研究课题:1. 城市污水处理厂智能化控制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万元,2000-2005,第三完成人;2. 高速公路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研究,江苏省交通厅,25万元,2003-2005,项目负责人;3. 苏州市生态规划,苏州市发改委,162万元,2003-2005,专题目负责人;4. 苏州市循环经济规划,苏州市经委,58万元,2003-2005,项目负责人;5. 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115万元,2005-2007,项目负责人.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1. 杨海真 赵金宝, 活性污泥全模型二沉池模型的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ISSN 1000-3975, 2003年增刊, 2003;2. 吴桂标 杨海真 陈银广, 表面活性剂对污泥沉降及脱水性能的影响, 中国给水排水, ISSN 1000-4602, 17(1), 20013. 王闯 杨海真 顾国维, 改进型序批式反应器(MSBR)的试验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ISSN 1000-4602, 19(5), 20034. 王磊 杨海真, 城市污水处理厂模拟基础研究, 给水排水, ISSN 1002-8471, 30(1), 20045. Bongming Ye, Xueli ji, Haizhen Yang et al,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of PM2.5 in Shanghai for a 1-Year period, Atomspheric Environment, Feb. 2003, Vol.37, No.4;(SCI)近五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城市污水高效低能耗除磷技术,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2000() 城市污水简易高效处理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八完成人),2005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叶伯明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5.04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65982690学 位硕士职 务传 真65982690所在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评价与规划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 环境评价与规划 专业课 3学时 3届 合计约160人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上海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研究(Research of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in Shanghai Urban Area), 通用汽车公司资助,1998-2001年,项目负责人;(2)上海市大气中微小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1-2003年,第6完成人。(1)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大气颗粒物中多种元素, 岩矿测试,第二作者,2002年12月; (2)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of PM2.5 in Shanghai for a 1-Year perio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第一作者, Feb. 2003;(SCI收录)(3)多水源给水管网宏观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三作者, 2004年9月; (4)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mineral components of PM2.5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第二作者, May 2005;(5) One-year recode of organic elemental carbon in fine particles in downtown Beijing and Shanghai,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第三作者, June 2005;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娟性别女出生年月1977.12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位博士职 务研究生班主任传 真65982690所在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影响评价室 200092研究方向生态规划与环境评价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 环境评价与规划 专业课 2学时 1届 合计29人。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1.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上海市环保局,20022003,专题目负责人;2. 上海佳通轮胎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审批),上海佳通轮胎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3. 江苏省常熟生态市发展规划,常熟市市政府, 20022003,专题目负责人;4. 江苏省太仓生态市建设规划,太仓市市政府, 20042005,专题目负责人发表的学术论文:1.王娟,陆雍森.活性染料废水的电解絮凝预处理研究.给水排水,2005,31(2)2.王娟,陆雍森.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研究.四川环境,2004,23(6)3.王娟. 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环境保护科学.2004,30(4)4.王娟, 杨海真.城市雨水利用的理论、实践与展望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2A)5.王娟.小城镇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其监测方法研究综述.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5)6.王娟,杨海真.论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3A)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王娟等,活性染料废水的电解絮凝预处理研究.华东给水排水情报网第十四届年会优秀论文。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少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1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659826901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65982690所在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影响评价室 200092研究方向城市生态规划、环境信息系统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选修课、周2节;20042005(上学期);6人;(2) 毕业论文,2004届,1人;(3) 2004级环境科学系本科生暑期实习,2005.7月,31人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1. 上海市闵行生态区建设规划,上海市环保局,2003.112004.10,技术负责;2. 上海市莘庄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莘庄工业区管委会,2004.11-2005.12,技术负责;3. 宁波市甬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子课题GIS空间数据库系统,宁波市环保局,2005.32005.11,项目负责;4. 流域非点源分布式模型不确定性的概率分析,宁波市科委博士点基金,2005.12006.12,项目负责;5. 中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闵行区科委,2005.42005.11,项目负责。发表的学术论文1. 王少平,程声通,贾海峰. GIS和情景分析辅助的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环境科学,2004,25(4):32-37.2. 王少平,俞立中,许世远,程声通. 流域面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水科学进展,2004,15(5):571-575.3. 王少平,候继雄,程声通. 中国省域可持续发展压力的量化与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 :5-10.4. 王少平,程声通. 赣江流域生态区划. 地球学报,2003,24:174-17.5. 王少平,俞立中,许世远等. 基于GIS的苏州河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2002,22(6):520-525.学术研究奖励6. 北京市生态需水量预测研究,2004年度北京水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5;7. 基于GIS的苏州河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研究获得2002年中国环境科学优秀论文奖。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杨海真男1956.4教授环境工程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叶伯明男1965.4讲师环境工程主讲教师、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王 娟女1977.12讲师环境工程主讲教师、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王少平男1969.11讲师环境科学主讲教师、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陆雍森男1936.6教授环境工程顾问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本课程教学队伍除了课程负责人以外,目前由三名教师组成,均为中青年教师,其中两位具有博士学位,一位具有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均为课程相关领域,具有培养成为本课程优秀主讲教师的潜力。本课程教学队伍每年负责环境学院各本科专业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几年学生人数在140人左右。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计算机虚拟现实等手段,课堂教学讲解重点、难点,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以专题讲座或邀请知名专家专题报告等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现多媒体教学及网上自学,并逐步开始实施双语教学。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定期请学院资深教师和本课程责任教师听取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并予以指导。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学院的开始招生,逐步开展本课程的双语教学,进一步培养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以适应知识全球化的需要。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环境评价的概念,80年代进入规范和建设阶段,受此影响,我校于1990年以来相继在环境工程、给排水及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开设了“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作为教材的环境评价(初版)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不少院校选作为教材,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内容、方法与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初版的环境评价难以反映学科的发展水平,由我校陆雍森教授编写的环境评价教材自1998年出版以来,受到了业内的好评并获优秀教材三等奖,以很高的发行量被国内大多数高校列为指定教材,1999年出版了第二版,并多次印刷,该教材也一直被我校列为本课程的指定教材,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1994年后“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的授课对象逐步扩展至环境工程专业函授本科等,1998年我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专科专业时,同样将本课程定为环境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环境科学专业的设立,本课程目前已成为本校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群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授课对象的逐步扩展,也带动了课程基础建设的不断进展。1994年“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列入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大纲,1994年列入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博士生教学大纲。本课程每章均附有学习指导和习题。教学内容涵盖了环评学科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当今环境学科中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是我校教师多年环评教学、科研的结晶。近年来,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并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课程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凝聚了我校几代人的努力,出版该教材的陆雍森教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并多次收到学生好评的杨海真教授,还有本课程教学队伍中其他几位中青年教师,都为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环境规划与评价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依据,它通过环境评价来实现污染预防政策,是全面实现可持续的一种基本手段。本课程面向对象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给排水专业的本专科学生,课程涉及十分宽深的学科领域,它不是工作程序的方法学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理论框架结构的学科体系。因此,本课程教学目的旨在通过环境评价与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讲授,结合案例研究,将各层次理论和方法学在实际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讲授给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课程最大特色在于将环境评价与系统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并将Microsoft Excel软件引入环评,使得不需编程就可求解许多环境评价问题。教学构思与方法上,本课程对基本概念的叙述由浅入深,内容安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对方法和技术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序号知识模块学时1绪论:环境评价的范围、对象、发展简史第一章 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22第二章 污染源调查和评价23第三章 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24第四章 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指数法)25第四章 环境质量评价(模糊数学法)26第四章 环境质量评价(聚类分析和概率统计法、生物指标法)27第四章 环境质量评价(权值分析、区域环境质量评价)28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工程分析)29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工程分析)210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预测模式)211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预测模式)212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河流水质模式)213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河流水质模式)214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噪声预测模式)215第六章 风险评价216第七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17第八章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2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环境质量的定量表示方法和评价方法,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对拟建的建设项目和拟进行的开发活动进行模拟,能够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点建立模型,预测未来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课程的难点是应用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评价。使用的数学工具很多,包括微分方程、概率论、模糊数学、运筹学、聚类分析、线性代数等。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启发式教育,对于基本概念讲清、讲透,基本模型从原理上推导,讲解各种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融会贯通,帮助学生理解。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程度的课程设计内容,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工程项目考虑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他们将来从事学术研究及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能力。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要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融会贯通,能够在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后缩短摸索的时间。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通过一个实际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化工企业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掌握环境影响识别、污染源评价、环境质量监测布点和评价、不同环境要素环境影响预测等方面的方法。学时为2周。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在第三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的时机进行课程设计。集中布置任务和讲解,以及指导教师答疑相结合的方法。4-2-4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内容为对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力,对国家法规的执行情况和文本的规范情况。考核方法为对课程设计的文本打分。4-2-5创新与特点1. 来源于实际的评价例子。2. 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现有教学计划将环境评价(2学时)和环境系统模拟与优化(5学时)二课程合并为环境评价与规划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环境评价(陆雍森教授,已退休,获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和环境系统模拟与优化二本教材。随着环境法的颁布及生态规划相关理论的发展,需要在该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更加符合现有课程教学需要的新教材,目前本课程教学队伍已和化学工业出版社联系确认,由杨海真教授负责,教学梯队其他成员参加近期编写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两本教材并出版。目前我们正加紧准备本课程的网页建设,包括课程概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授课录像、习题及相关链接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看课程情况,通过网页实施师生互动,并对网页内容实时进行更新。另外,在教学中还不断使用扩充性资料,包括代表性文献分析,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本课程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形成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灵活多用的教学特色。本课程的教学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在课堂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及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对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将有关课件复制,在课外进行学习和复习,并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与教师联系,提问并得到解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获取最新的环评相关发展动态,包括从网上寻找,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拟采用双语教学。完善网上教学知识库、习题集、试题库建设。本课程已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综合性习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习题的解答,提高对知识的综合性理解水平,同时逐步培养其解决综合问题的思考和资料引述能力。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在课程教学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