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规划设计10000字论文.doc_第1页
小流域规划设计10000字论文.doc_第2页
小流域规划设计10000字论文.doc_第3页
小流域规划设计10000字论文.doc_第4页
小流域规划设计10000字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县西陵低山丘陵区小流域 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姓名:刘乐学号:2009074010213班级:林学0902班指导教师:李玉灵 徐学华日期:2012年9月11目录:1、清西陵地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1.2 社会经济状况 1.3 土地资源条件 2、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 2.1布局原则 2.2工程总体布局 2.3布局三效益 2.4立地条件 3、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 3.1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 3.2 小班区划 3.3 整地方式、规格、要求、时间 3.4 苗木栽植 、苗木等级 3.5灌溉、补植及抚育管理 3.6 造林技术、典型设计 4、经济林设计 4.1效益分析 5、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问题 5.2 建议 易县西陵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前言清西陵乃是清朝皇家陵墓所在地,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清西陵尚有一定面积的人工林,主要以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和侧柏 ( Platycladus oriental-is) 为主,这些人工林为清西陵增姿添色。近年来,由于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当地农民的人为干扰,使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遭到了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西陵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规划造林地,依退耕地、宜林地的条件,选择油松、侧柏、刺槐、核桃、仁用杏、沙棘、柠条、枸杞、山桃、山杏等19种适生旱地树种,实行乔灌树种混交、生态林与经济林搭配,并采用集水整地、防渗保墒、保水剂、中幼林密度调控等抗旱造林系列技术,营造低山丘陵生态林和经济林。使该项目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发挥有力的科技支撑。设计的原则:l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l 坚持植物配置多样化,做到三个结合:即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树与经济树相结合;l 坚持营造与保护相结合,加强现有植被的管理和保护,使造林工作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稳步地推进。1.清西陵地区概况1.1 自然地理条件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的西北方向,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1)地貌 清西陵的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920,东经 11521,海拔高度一般在70250m之间,泰陵广场海拔高度98. 0 m,山最高峰海拔1 121m。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冈峦起伏,群山环峙,环境幽雅,气候宜人,陵区内河道纵横,林木丛茂。(2)气象条件 该区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560mm,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0%集中在6、7、8月份,年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9,大于10积温4265,无霜期190天,年平均日照2745.1h,最大冻土深62cm,年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18.0m/s。年平均蒸发量1905mm(3)土壤 本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碳酸盐褐土居多; 另外还有淋溶褐土,为洪积扇形地,土壤为中性的砂壤土,山区稍偏酸性,低山丘陵土层薄。本区内岩石为石灰岩和片麻岩,大理岩穿插在石灰岩当中,部分是黄土。(4)植被 植被覆盖度为70%,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人工林为主,乔木以油松、侧柏、刺槐、毛白杨等人工树种为主,尤其分布着较大面积的油松侧柏人工林,;灌木以荆条和酸枣、胡枝子为主,草本植物有白草、大油芒、黄花蒿、紫花地丁等。1.2 社会经济状况 下辖17个行政村,4200户,总人口1.61万,其中农业人口1.57万,全镇少数民族人口占42.共有9个满族村,满族人口43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27,。西陵镇劳动力约为8000人,占总人口的50,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1.3 土地资源条件 全镇有山场9.6万亩,其中宜林山场7.6万亩,有林地5.4万亩。该地区是省市县重点工程造林区防护林区和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造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7。 该区水土流失特点以水力侵蚀为主,目前已基本治理,水土流失轻微。2、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2.1布局原则根据对以往治理经验,通过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和方案比选,结合当地生态旅游特点,合理确定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和配置。采取乔、灌、草并举,网、片、带结合的配置模式,在规划区内科学布局。治理措施的布局应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立体配置方面:根据西陵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由分水岭至沟底,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毛沟,后主沟;先坡面,后沟道分层设置防治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层层拦蓄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措施相结合。水平配置方面:以居住地为中心,道路为骨架,建立近、中、远环状结构配置模式。居住区房前屋后及主题广场发展园林式绿化;附近建立以水平梯田为主经济林开发区,发展果品采摘;远离居住地区域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景观林生态保护区,对现有人工林进行全面保护,对疏林地进行生态修复,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蓄水保土和抗蚀能力;中间地带通过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建立优良苗木繁育基地。2.2工程总体布局(1)远山地区:坡度一般20以上,对疏林地,以封禁治理为主,辅以人工措施,采取鱼鳞坑、水平沟整地,营造本地特色松柏风景林,充分依靠自然修复能力,使植被得到恢复。(2)中山地区:坡度一般15-20之间,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建立苗圃地,集约经营。(2)近山地区:利用低洼地及荒地改建为人工湖,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主题广场,餐饮住宿等开发建设体现生态理念,尽量减少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并配套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使景观与自然和谐。在交通便利,土层较厚、水源较好、小于8的坡地整修梯田,结合优良林果引种,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果品采摘园,主要树种有核桃、李子、柿树、树莓等,采取“果+瓜”种植模式,近地面覆盖,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等。发展特色经济林,同时结合水利配套工程,计划合理布设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坡度在8-15之间、土质好、土层厚、有水源条件的山坡地,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以发展优良绿化苗木基地为主。2.3布局三效益全县“两湖、三古、五架山”为整体框架,以影响全县生态安全的山系、水系为重点,本着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发展了以山杏、侧柏、刺槐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以板栗、枣、柿、杏、核桃为主的经济型防护林;以杨树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及农田防护林等造林模式。一个较为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日渐发达的产业体系即将在易县建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正呈几何级数递增的趋势,发挥着其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造福着易县老区人民。2.4立地条件按照主导环境因子组合的方法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并作立地条件类型划分表。其方法为: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其命名方法为:因子级别(程度)。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 土层厚度(60cm厚)河北省易县西陵地区解放后营造了大面积人工林。造林树种有油松、侧柏、杨树、刺槐等,林令大都在二十年以上。造林地有坡地、阶地、河滩地,坡地的母岩既有片麻岩,又有石灰岩。它的地形及土壤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地区具有代表性。类型可分为阳坡、阴坡、半阳坡、山顶、底部。其中流域影响植被生长的因子是水分、光照、温度。3、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3.1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树种选择遵循的原则为:适地适树,符合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速生优质丰产,能够取得最佳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便于经营,有一套成功的栽培技术、培育经验;尽可能选择在当地分布广、生长快、经济性状好、抗逆性强的优良乡土品种,以增强生物的稳定性;在选择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同时要兼顾景观需要。经过综合考虑,共选择油松、侧柏、刺槐、核桃、仁用杏、沙棘、枸杞、柠条、山桃、山杏等10个造林树种,其中针叶树种2个,阔叶树种1个,经济林树种2个,灌木树种5个。其配置模式如下:油松+山杏(桃)带状混交林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生态林建设模式,选用油松、山杏(桃)进行带状混交,混交比例1:4。侧柏+山杏(桃)带状混交林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生态林建设模式,选用侧柏、山杏(桃)进行带状混交,混交比例1:4。侧柏+沙棘带状混交林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生态林建设模式,选用侧柏、沙棘进行带状混交,混交比例1:4。刺槐+柠条带状混交林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生态林建设模式,选用刺槐、柠条进行带状混交,混交比例1:4。核桃+枸杞带状混交林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生态林建设模式,选用核桃、枸杞进行带状混交,混交比例1:8。仁用杏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经济林建设模式。核桃栽培模式:此模式为经济林建设模式。3.2 小班区划造林作业设计以造林作业区单元编制。造林作业区原则上为一个小班。当小班造林类型不同时,可划分为若干个的小小班,但在同一个小班中立地、林种、造林技术措施、权属等条件是基本一致的。小班区划调查采用现地调查的方法。(1)全面踏查:首先对造林调查区域进行全面踏查,按照作业地点选择预选作业区域。(2)小班区划:为了保证区划的准确性,对预定作业区域采用对坡勾绘,将确定的小班界线落实到1:10000的地形图上。对于地类插花严重的小班,划为复合小班,目视次要地类所占比例,标注到图上。(3)小班调查:深入现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地类、坡度、坡向、土壤种类、土层厚度、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状况等,填写小班调查记录表。3.3 整地方式、规格、要求、时间造林地的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本项目区采用反坡梯田带状集水造林的整地方式,通过高质量的整地并结合径流收集和土壤蓄水保墒等措施,使极有限的降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地带随等高线布设,乔木带宽1.0m,深0.6m;灌木带宽0.8m,深0.6m。带内每隔2.5-3.5m做一个20cm高横挡,田面反坡20外侧修筑高25cm、宽30cm的地梗,以拦蓄径流和泥沙。集水坡面处理:早春或雨季浅翻,深15cm,清除所有杂草及根系,耙平,再将坡面压实拍光。较平缓的坡面可保持自然坡面。年降水少的地区可相应采取涂层等防渗技术。必须严格执行技术要求,按规格标准完成整地工序,最大限度达到蓄水保墒的能力。 整地时间为雨季,秋季第1次大雨后进行。3.4 苗木栽植 、苗木等级苗木规格、起苗及保护措施:造林所用种苗都必须采用一级种苗。为提高造林成活率,起苗时主根必须达到要求深度,并保持根系完整。苗木一旦出圃后,要随运随栽。栽剩苗木,一律及时假植。为防苗根干燥、碰伤、苗木失水,运输时必须用铁皮运苗箱、聚乙烯袋或草袋加以包装,并定时洒水,防止袋内发热。针叶树苗栽植时,可用生根粉或根宝浸根,以促进生根成活。栽植方法:栽时苗木要垂直放置于植树穴中央保证根系舒展,不窝根;分层回填土,先把肥沃湿土填于根际四周,填至坑深一半时,略向上提苗使根系舒展后踏实,再填余土,分层塌实,使土壤与根系密切结合。灌足底水,水充分渗入土壤后,覆上干土,厚度5cm左右。也可覆盖地膜、石块、秸秆、塑料等,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栽植时间:无论大小苗木或针、阔叶均应以春季造林为主,具体时间以苗木芽膨胀前为主,总的要求是开始造林期宜早不宜迟,必须充分准备,集中劳力适时栽植。在错过春季造林的情况下,雨、秋季造林应作为辅助造林季节,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秋季栽大苗必须要主要水分条件,雨季栽植针叶树必须在透雨后进行。3.5灌溉、补植及抚育管理浇水灌溉:乔木树栽植时要浇水1-2次,有条件的第2年、第3年各浇水一次。补植:春季造林于当年秋季,秋季造林于次年秋季检查成活率。凡成活率在90%95%以上者视为合格。不达指标者需补植。补植按原造林树种株行距,采用原造林苗木或略大于原造林的苗木补植。幼林抚育:加强幼林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促进树冠及早郁闭的一项重要措施。幼林抚育的中心内容是浇水、松土、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松土除草:在造林后3年内一般要求每年扩穴除草1次。病虫害防治:要针对不同树种、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管护棚建设:为管护好林木,并为贮存肥料、农药等提供场地,应根据造林地块分布情况和现有管护条件,营建(或扩建)管护棚。3.6 造林技术、典型设计主要造林技术包括选用良种壮苗、采用集水整地技术并配合土内深层防渗和蓄水保墒技术、栽植时应用保水剂或植树袋、栽植前用ABT生根粉或根宝浸根、大苗采取带土深栽、栽植后覆盖地膜或其它保墒材料、采用带状或块状混交等。以板栗为例:(一)板栗园地选择: 板栗园应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忌土壤盐碱,低湿易涝,风大的地方栽植。在丘陵岗地开辟粟园,应选择地势平缓,土层较厚的近山地区,以后逐步向条件较差的地区扩大发展。(二)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以当地选育的优良品种为主栽品种,如炮车2号、陈果1号等,适当引进石丰、金丰、海丰、青毛软刺、处暑红等品种。根据不同食用要求,应以炒栗品种为主、,适当发展优良的菜栗品种,既要考虑到外贸出口,又要兼顾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做到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三)合理配置授粉树 : 栗树主要靠风传播花粉,但由于栗树有雌雄花异熟和自花结实现象,单一品种往往因授粉不良而产生空苞。所以新建的栗园必须配制10授粉树。实践证明,信阳市用处暑红作授粉树较好。(四)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本措施。平原栗园以每亩3040株,山地栗园每亩以4060株为宜。计划密植栗园每亩可栽60111株,以后逐步进行隔行隔株间伐。 (五)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栗园丰产的重要基础。基肥应以土杂肥为主,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元素。施用时间以采果后秋施为好,此期气温较高,肥料易腐熟;同时此时正值新根发生期,利于吸收,从而促进树体营养的积累,对来年雌花的分化有良好作用。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追肥时间是早春和夏季,春施一般 初栽果树每株追施尿素0305公斤,盛果期大树每株追施尿素2公斤。追后要结合浇水,充分发挥肥效。夏季追肥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这时施速效氮肥和磷肥可以促进果粒增大,果肉饱满,提高果实品质。根外追肥一年可进行多次,重点要搞好两次。第一次是早春枝条基部叶在刚开展由黄变绿时,喷0.3-05尿素加03一05硼砂,其作用是促进基本叶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罐花形成;第二次是采收前1个月和半个月间隔lO一15天喷2次O1的磷酸二氢钾,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合效能,促进叶片等12官中营养物质向果实内转移,有明显增加单粒重的作用。(六)灌水: 板栗较喜水。一般发芽前和果实迅速增长期各灌水一次,有利于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提高。 (七)整形修剪: 板栗树修剪分冬剪和夏剪。冬剪是从落叶后到翌年春季萌动前进行,它能促进粟树的长势和雌花形成。主要方法有短截、疏枝、回缩、缓放、拉枝和刻伤。夏季修剪主要指生长季节内的抹芽、摘心、除雄和疏枝,其作用是促进分枝,增加雌花,提高结实率和单粒重。 1、短截:剪去一年生枝的一部分。短截可促进分枝,增强树势,紧凑树冠,减少雄花,调整营养物质的分配。对旺树、旺枝可采用延迟修剪,等萌芽后进行短截。 2,回缩: 是对多年生枝短截。多用于生长衰弱、结果部位外移,内膛光秃严重的多年生枝。 3、疏枝 :即对生枝、档光枝和内膛的纤细枝从基部疏除。 4、戴帽剪 :在不同摘心次数的新梢轮痕附近进行冬季短截。在新梢轮痕上留通2-4个小芽短截叫戴活帽修剪,如处理得当,则帽上小芽和轮痕下大芽才能抽生结果枝。在新梢轮痕上不留芽短截叫戴死帽修剪,使轮痕下大芽抽生结果枝。一般情况下,枝势不强的搞戴死帽剪,枝势强旺的搞戴活帽剪。 5、缓放: 缓放就是不剪。主要作用是分散营养,缓和树势。对旺树多采用缓放修剪。 6、拉枝和刻伤:对树冠内未采用摘心的强旺辅养枝,于春季树液流动到芽开绽期间将其拉平,并在需要发芽部位的各芽子上方进行刻伤,使其抽生强旺枝,到冬季修剪时,再将缓放拉平的枝回缩到抽生强枝的部位上。 7、摘心 :当新梢生长到30厘米时,将新梢顶端摘除。主要用在旺枝上,目的是促生分枝,提早结果。每年摘心2-3次。初结果树的结果枝新梢长而旺,当果前梢长出后,留3-5个芽摘心。果前梢摘心后能形成3个左右健壮的分枝,提高结果枝发生比例,同时还能减缓结果部位外移, 8、除雄: 在枝上只留几根雄花序,将其余的摘除。其作用主要是节制营养,促进雌花形成和提高结实力。 (八)疏花疏果和授粉:疏花可直接用手摘除后生的小花、劣花,尽量保留先生的大花、好花,一般每个结果枝保留1-3个雌花为宜。疏果最好用疏果剪,每节间上留1个单苞。在疏花疏果时,要掌握树冠外围多留,内膛少留的原则。人工辅助授粉,应选择品质优良、大粒、成热期早、涩皮易剥的品种作授粉树。当一个枝上的雄花序或雄花序上大部分花簇的花药刚刚由青变黄时,在早晨5时前将采下的雄花序摊在玻璃或于净的白纸上,放于干燥无风处,每天翻动2次,将落下的花粉和花药装进干净的棕色瓶中备用。当一个总苞中的3个雌花的多裂性柱头完全伸出到反卷变黄时,用毛笔或带橡皮头的铅笔,蘸花粉点在反卷的柱头上。如树体高大蘸点不便时,可采用纱布袋抖撒法或喷粉法,按1份花粉加5份山芋粉填充物配比而成。 (九)采收与贮藏: 1、采收: 板栗采收方法有两种,即拾栗法和打粟法。 拾栗法就是待栗充分成热,自然落地后,人工拾栗实。为了便于拾栗子,在栗苞开袭前要清除地面杂草。采收时,先振动一下树体,然后将落下的栗实、栗苞全部拣拾干净。一定要坚持每天早、晚拾一次,随拾随贮藏。拾栗法的好处是栗实饱满充实、产量高、品质好、耐藏性强。 打栗法 就是分散分批地将成熟的栗苞用竹竿轻轻打落,然后将栗苞、栗实拣拾干净。采用这种方法采收,一般2-3天打一次。打苞时,由树冠外围向内敲打小枝振落栗苞,以免损伤树枝和叶片。严禁一次将成熟度不同的栗苞全部打下。 打落采收的栗苞应尽快进行“发汗”处理,因为当时气温较高,栗实含水量大,呼吸强度高,大量发热,如处理不及时,栗实易霉烂。处理方法是选择背阴冷凉通风的地方,将栗苞薄薄摊开,厚度以20-30厘米为宜,每天泼水翻动,降温”发汗”处理2-3天后,进行人工脱粒。2、贮藏 :栗实有三怕:一是怕热,二是怕干,三是怕冻。在常温条件下,栗实腐烂主要发生在采收后一个月时间里,此时称之危险期。采后2-3个月,腐烂较少,则属安全期。因此,做好起运前的暂存或入窑贮藏前的存放,是防止栗实腐烂的关键。比较简便易行的暂存方法是,选择冷凉潮湿的地方,根据栗实的多少建一个相应大小的贮藏棚。棚顶用竹(木)杆搭粱,其上用苇席覆盖,四周用树枝或玉米、高梁秸秆围住,以防日晒和风干。棚内地面要整平,铺垫约l0厘米厚的河沙,然后按l份栗实3-5份沙比例混合,将栗实堆放在上面,堆高30-40厘米,堆的四周覆盖湿沙10厘米。开始隔3-5天翻动一次,半月后隔5-7天翻动一次,每次翻动要将腐烂变质的栗实拣出。为了防止风干,还要注意洒水保湿。 4、经济林设计4.1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 实施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对风沙区、水土流失区、平原基本农田的环境治理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风沙变绿洲、小雨不下山、大雨不离川的目标,风、雹等自然灾害明显降低。流域下游的6.7 万hm2 农田得到有效的保护,治理区域内的土壤地力得到显著提高,河水、大气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进一步净化,环境综合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城乡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局部小气候得到明显调节和改善,在清西陵由于景区内林木覆盖率高,年降雨量较其它区域多50100mm,且空气中负氧离子极高。同时由于植被增加濒临灭绝的花草及鸟兽又重返山林,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它的综合效益好,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生态效益特别显著,不仅使农业产量低、生态风险大的坡耕地变成了林地,同时还使部分荒山荒坡也造了林。此项目的典型推动可使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不断扩大,工程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恶劣的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从而产生多种综合生态效益,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项目建成后,实现了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经济效益 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紧紧依托现有林业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朝阳产业。旅游景点都是森林旅游景点,著名的国家级4A 级景区清西陵遍布着北方规模最大的古松林,千佛山属省级森林公园,蔡家峪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2007 年全县森林旅游收入达4 亿元。l 经济收入造林后经45年的管理,即到20142015年,营造的核桃、仁用杏、枸杞、山桃、山杏等都可进入结果期,开始取得效益。进入盛果期后各树种每年产量为核桃5.640万公斤、仁用杏0.504万公斤、枸杞4.464万公斤、山桃和山杏34.212万公斤。按经营期20年计算,总收入可达2119.656万元,其中核桃535.104万元、仁用杏151.200万元、枸杞385.664万元、山桃和山杏947.688万元。项目总收入扣除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费用后,销售利润961.728万元,所得税后利润798.240万元。l 财务分析根据项目各年度出产产量、收入和支出的测算结果,编制财务分析现金流量表进行财务分析。本项目:税前财务净现值(PNPV)167.07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5.5%,静态投资回收期(Pt)7.9年,动态投资回收期(Pt)9.4年;税后财务净现值(PNPV)131.208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3.5%,静态投资回收期(Pt)8.1年,动态投资回收期(Pt)9.9年。(3)社会效益 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建设调整和优化了全县农村产业结构,可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人们传统固有的生活陋习,提高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百姓树立起了“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地、造林就是建绿色银行”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建设,可以使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干事业的劲头已由过去的行政推动变成了现在的自觉发动。同时小流域林业生产工程布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