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裂项求和法.doc_第1页
教学案例:裂项求和法.doc_第2页
教学案例:裂项求和法.doc_第3页
教学案例:裂项求和法.doc_第4页
教学案例:裂项求和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案例:裂项求和法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 吴清平背景:新课程以其庞大的容量让奋战在一线的老师们吃尽苦头,每位老师都有课时拮据的感叹,如数列一章安排12课时,仅用于讲授数列的概念、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便嫌不够,而人教A版的教材中,在习题设置了数列求和的多种题型,当然也应补充该部分知识了。为了赶进度,争取完成教学任务,更为了充实知识内容,对例习题进行有益的补充,数列一章内容的传授总显得相当匆忙,学生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的机会偏少,课堂更多成了教师的表演与独白,虽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却郁郁寡欢,这种课,一点味道都没有,每当我反省学生究竟学会了那些东西时,总会汗颜:课程是按时完成了,但其有效性有多少?于是寻求突破。感觉中课程容量不应太大,更不要追求教师讲了多少,而更应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一节课专攻一、两个知识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模仿训练,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联系,那怕一节课只学会一种题型的解决策略,也比满堂灌,最终什么都没学到强多了。有幸参加两位教师同上一节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2课时),同样是对课本例、习题的拓展,教师A抓住“乘比错位相减法”展开,从等差、等比的求和公式的推导引出差比数列,引导学生探究获得该方法,从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课堂上围绕差比数列的求和,例、习题并不多,但由于聚集于某一点,把挺难的方法细化,学生亦明确了其中的关键。教师B则由数学思想方法出发,在推导等比数列前项和性质的同时,升华、提炼出多种思想方法,如错位相减法、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思想、函数思想、整体思想、待定系数法、转化与化归思想,本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对高一学生而言,不仅容量太大,而且拓展得太过了,一节课下来,听课老师都颇感吃力,更不用说学生了,这种课于高三总复习时使用或者更适合。课后的点评与反馈使我有所彻悟: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被动局面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精彩,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在数列求和的补充内容中,我最初设计了两课时,第1课时讲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并引申出求通项公式的迭加(乘)法,第2课时重点演练乘比错位相减法,并补充求通项公式的待定系数法(形如的数列。)当我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时,自己都吓了一跳:两课时的例题及练习共有20道之多,按此设计,即事能讲完也应相当赶,能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呢?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于是决定改变教学内容,裂项法是重要的求和方法,不仅渗透了化归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或者会有不可估计的收获吧教学片断:问题(课本第53页,习题2.3 B组第4题)数列的前n项和,研究一下,能否找到求的一个公式,你能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推广吗?生1(有点高兴):这个我会,把每项拆开:。师(追问):为什么会想到把每项拆开?生1:初中有遇到,老师说应该这样做。学生会求解让我很高兴,但他们是否真的懂得这种解题方法,还是凭记忆来完成?我没有把预设的解题方案讲请楚,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变式:求和:。生2(模仿):。我没有急着去评判其真伪,而是让学生去讨论。很快有学生指出其错误:生3:n = 1时,但。怎么办呢?仍由学生思考、讨论。生4(猜想):。理由:,所以;,所以;推广到一般:,所以。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太棒了!这是学生由衷的感叹,因为这种方法是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的,老师只是适时地作了引导,于是课堂气氛也热烈起来。但这只是初步应用,学生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因而我采取了乘胜追击的方法:练习1:求和:。根据类比,练习1的解决已水到渠成:生4: 。有什么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又如何?这是学生的心声,他们已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了。我及时地给出了练习2: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公差,求。不用我再费唇舌,学生已经而易举地完成了:生5:,所以。至此本节课达到了高潮,教学任务也在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究中实现了,对裂项相消法,学生已不再陌生。见学生解题兴趣空前高涨,而且离下课时间还算充裕,萦绕在我脑中的题目便再也阻止不了:练习3:求和:。这有何难?!生6:。“老师,你好激动哦!”我能不激动吗?!以上的解题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我只稍微作了点拔,却已充分融入与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来个有难度的!见学生意犹未尽,我便不再藏拙:练习4:求和:。确实有难度。怎么拆项呢?学生拆了半天,找不到好的头绪。“拆项的目的是什么?”我适时进行提示。拆项的目的是相消:每项拆成两项,第一项与前一式的第二项互为相反数,其和等于0!那么,练习4中,相邻两项相同的项是什么?这是拆项的关键。生7:因为,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这学期来最生动、成功的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不自禁地说:“老师,你好激动哦!”是的,我的激动与无限的灵感正是在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牵引出来的,当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进行思维,并快乐地产生一个又一个好的念头时,我能不忘情地投入吗?!2、对数学课,传统的认识是“数学即解题”,谁解题又快又准,考试分数也会较高,顺理成章的成了高材生。于是课堂成了“给出公式例题示范强化训练”的模式,教学目标便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解题机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便在慢慢地被扼杀了。然而,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应改变教师一手包办、灌输式的讲授方式;应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应呈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来龙去脉,甚至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家的探究过程,亲自进行合理猜想、合作探究并获得数学结论。本设计抓住了学生思维的软胁,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链,所有的结论(解题方法)都是学生通过探究而得到的,教师只是作了适时的引导,因此,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学生乐意接受并在不断的追问与修正中掌握解题方法,体会数学的本质。3、新课程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都有着丰富的新的理念。当我们重新审视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内容时,我们不自禁的要追问:课堂教学应教给学生什么呢?是传授知识,还是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回答是显然的,应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其它。可以分数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我们带上了“镣铐”,想“跳舞”也是心惊胆战的:如果学生的成绩提不上来,则一切的尝试与努力都是白费劲。本教学设计沿着数学发展的脉落,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