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构思简介.doc_第1页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构思简介.doc_第2页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构思简介.doc_第3页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构思简介.doc_第4页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构思简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精品课程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外阅读资料汇编第七章 公园设计榆 林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贺学林第七章 公园设计 课外阅读资料之一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构思简介2002年举办的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竞赛不仅是举办城市的盛会,也是中国园林设计界一次难逢的盛事。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联合参加了此次投标方案的创作。“重在参与、勇于表达、学习提高”是我们参加赛事的初衷。下面是这一方案构思的简要介绍。1设计目标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的最终结果是应该向世界呈现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这一“出色”可归纳为“新北京、新奥运”主题的体现,既要体现古老北京对奥林匹克的理解与贡献,也要体现永恒的奥林匹克理想。上述主题的具体化就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绿色”是可见的整体形象,“人文”是灵魂,“科技”是实现前者的支持手段,这是我们对设计目标的理解。2整体构思2.1应该是绿色环境,而不是建筑奥运会的举办将使北京整体布局中出现一个新的中心区域,这一区域将以什么形象出现?本届奥运会将在什么环境中举行?会后又将留下什么?这是我们首先思考的。纵观历届奥运会,其场馆建筑尽管千变万化,但大规模的绿色环境却是共同的特点,这种规模是以整个城市和地区完整的绿化体系为基础的。而这正是北京城市建设所匮乏的。近20年北京城市的发展,大片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其速度远远超过绿色树木的增长;奥运会场馆周边建筑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合围而来;北京环城绿化虽然正在建设之中,但更多的却是体现在在图纸上,绿色仅仅停留在“点缀”的水平,还不到“环境”的层次,从现状难以想像会呈现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面对现状本方案基本的构思就是从环境出发,做到:营建一个绿色环境中的奥运会;留给后人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活林地;以奥运会为契机,带动并完善北京整体的生态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满足奥运会比赛功能的前提下,方案采用以下手段:(1)摒弃追求建筑形象的手法,大部分比赛场馆设施均采用半地下或覆土式,整个区域地表以园林绿地覆盖。主赛场为山坛形式,赛后改建为自然山林景观。(2)建筑群集中,以换取最大的绿色空间;综合体育馆采用复层形式,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3)将主要机动车交通集中于北辰东路及中轴路地下部分,同时减少车辆对绿地的穿插分割。(4)改造地形地貌,建立以林地为主的开放式园林,即:以人为本、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并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联通的绿地。(5)充分发展地下空间。(6)建立绿色交通系统,使人可以从每个场馆轻易进入绿色环境之中。(7)将简单实用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景观环境建设与养护管理之中,并使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2.2强烈的中轴线为绿色环境注入灵魂: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古城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历届举办城市相比,其特色更是独树一帜,为出色的盛会设计奠定了基础。继承弘扬北京中轴线的气势,延续这一轴线的韵律节奏是本方案之灵魂。2.2.1本方案将北京中轴线分为如下3部分(1)传统中轴:从永定门至钟鼓楼,全长7.8km,串起古代的城市建设成就。(2)城市中轴(北京总体规划中轴):南至南苑,北至森林公园洼里地区,长25km,贯穿北京新城的建设成就。(3)生态景观中轴:北轴自森林公园向北延伸,经小汤山镇结束于军都山长城节点黄花镇。其南轴自南苑经团河风景区,终点于大兴石佛寺永定河畔。这一新轴线以300m宽树阵形式,与入京输风道重叠,浩浩荡荡串联起北京的山、水以及绿地系统中的环城绿地,名为“生态景观轴”。上述三部分组成北京的大中轴线(暂称大中轴),以午门为轴线中点,南北各长60km。2.2.2中轴线上的“新景山”主体育场(名奥运山)北京传统中轴线通过城门与山体的分隔而产生强烈的节奏感,特别是景山的建造,形成轴线的高潮,这种节奏感又通过城门间隔的长短产生快慢的变化。依此规律,以相当于永定门景山的距离,方案在大中轴线上设置了山坛式的主体育场,相当于一座新“景山”,形成中轴线上又一个高潮与地标。大中轴线整合了传统中轴、城市中轴及生态景观轴,凝结了“天人合一”、“国依山川”的传统文化精神,也为“大北京”的未来构想进行了铺垫。同时大中轴线使自然的北山南水与人文城市贯穿一体,超越了传统轴线的界定,将北京城市形象推远至更广大的空间,展现出新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恢宏气势。2.3与大中轴恢宏气势融为一体的奥运会仪式以城市、山河为舞台的宏大场景,冲破拘泥体育场内的老套,将使本届奥运会仪式成为世纪绝唱。奥运会仪式是奥运精神的重要部分,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尤其强调这一点,它是将一个普通的体育运动上升至精神哲学高度的重要手段,历届奥运会无不在仪式上费尽心思。北京大中轴的文化与生态特征与“人文、绿色、科技奥运”理念相吻合,可以使人真正感受到奥运会在中国扎根后的新生命。本方案建议奥运会可采取如下仪式:(1)圣火传递由永定河畔开始,沿大中轴向北经南各庄片林团河风景区永定门前门天安门轴线传递,沿途的景观节点充分展示了北京风貌,至钟鼓楼时钟鼓齐鸣,钟声同时在主会场回荡,圣火再经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奥林匹克纪念大道直达国家体育场奥运山。(2)国家体育场会场点燃圣火同时,北部“生态景观轴”上的小汤山、黄花镇依次点燃圣火,并将圣火沿黄花镇前后三重长城垛口依次点燃,圣火维持至奥运会结束(3)北京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也将同时点燃圣火。上述宏伟场景将在神圣音乐中同步反馈至主会场大屏幕上。与山川古今的连接,使大中轴显示出永恒与尊严的气势,也使这一轴线上的国家体育场奥运山更具纪念意义。燃烧的奥运圣火使这一切焕发出活力:奥运会只有在北京才如此壮丽磅礴!也使得“新奥运”名副其实。3奥林匹克公园内中轴线的空间形象国家体育场坐落于中轴线上,形象为山坛式建筑,高60m,既是景观中心,也是奥林匹克公园的地标构筑物。坛体四个斜面分别植以大树,山口内为标准的体育运动场,构思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1)中国的坛式建筑总是与大面积肃穆的林地相结合,这与当今的生态思想相吻合,其北邻的森林公园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庄严隆重的氛围,有着强烈的纪念意义,可以彰显出奥林匹克精神的神圣,并与传统中轴的六坛一庙相呼应。(2)山的意向中国有着崇拜山川的传统,城市建筑追求依山而筑。自然山峰又演变为城市中的风水“镇山”。国家体育场奥运山对应于景山,形成中轴线新的景观高潮。这个坛、山与运动场的结合体被命名为“奥运山”。国家体育场奥运山顶部采用浮动式充气顶棚,其原理来自气球及飞艇,远观像一片浮云,在场馆举行比赛时,将充气顶棚牵引而来,以供遮阳挡雨,比赛结束再将其搬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轴路段作为奥运中心区的序曲加以改造,强调历史上大都的宏伟以及元朝一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与人文奥运的主题相呼应,体现第29界奥运会是一次新世纪东西文化交流的盛会。林荫大道自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至主体育场的中轴路,以下沉式起伏的路径加强行人对主体育场形象的视点变化。林荫步行街四环路以南段,为“民族体育文化公园”,安排民族体育景观并与中华民族园相呼应。奥林匹克纪念大道四环路以北为“奥林匹克纪念大道”,安排奥林匹克运动主体雕塑群,其中以“奔流”群雕为主导,群雕“奔流”由最初的粗犷岩石渐变为运动的人群;人物由古希腊人渐变为现代人,向着奥运山奔跑,周围水景与之相呼应。岩石又可作为留言墙使用,参加本届奥运会的所有运动员都可以在此刻字留名,附近安置世界级雕塑大师的体育作品。4景观结构4.1整体为起伏自然的林地景观改造四环路至辛店村路区域内的地形:(1)中轴路辟为奥林匹克纪念大道。(2)中轴路两侧地块各自朝东、西两个方向逐渐升起成为坡地,使纪念大道处于浅显谷底地带,沿着坡地大量种植大树,由谷底大道上观望两侧,可以强烈感受到林荫绿色。纪念大道两侧低坡带特别采用了生态水渗透系统,加之自然渗水,植被长势强盛,更增强绿色笼罩的感受。林荫的感受同时也可影响到4条横向道路。(3)纵轴地势由成府路向北逐渐升起,与主景奥运山相互呼应,成揖趋之势。地表高程依次为:信息中心地块高程20m、国家体育馆地块高程25m、综合体育场馆地块高程30m,最高点不超过奥运山高程的一半。由中轴路北望,奥运山成为夹景的中心。(4)所有坡地竖向做成自然丘陵状,土方整理时作出峦、谷、山脊等诸多地貌单元,避免单一的斜面。变化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助于小气候的形成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4.2从人工园林景观向自然景观过渡的绿地序列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区域由南而北,形成不同风格的绿色空间,由人工绿地向自然绿地景观过渡。中央景观轴由景观林荫大道、纪念性空间序列、主题公园、中国民族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雕塑、人工湿地组成。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林带中的古代文化遗址。土城河规整的城市河道景观。中华民族园人造的人文景观。现状奥林匹克中心森林环绕的体育公园。新闻中心半规整的林地公园、下沉式天井空间内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建设保留地森林主题公园、丘陵林地。中心体育馆森林主题公园、半丘陵林地、下沉式天井空间内的中国古典园林。奥运山城市中轴线景观控制点,庄严的纪念林地。奥运村胡同及四合院景观。森林公园自然式森林、湖面、丘陵、湿地、溪流。清河半自然河道景观。生态景观轴300m宽人工树阵,延伸的城市中轴线,其中安置步行小道及自行车道,严禁机动车通行。5道路交通系统构建立体的中轴路交通体系,保持中轴路景观完整。(1)交通依托北四环、北五环以及八达岭高速路将进入园区的主要机动车交通安排于高架的北辰东路,并与安贞路相接,沟通北三、四、五环路。顶层路面架空10m,可直达比赛场馆;地面层仍为市政道路。(2)2+2 疏散交通体系每个场馆建筑都至少安排水平两个方向,垂直两个层面的疏散体系。大量的下沉式广场与天井的使用,使人可以轻松地进出场馆。(3)立体的交通体系地下分为两层,地下7m为机动车道层,各方向地下道路相接成网,并留有大量停车空间。中轴路下20m为地铁交通8号线。具体安排如下:国家体育场奥运山安排三类交通线路:a.地下:直接连接8号地铁线;地面:直接疏散至环山道路;四面斜坡分别设步行道连接环山道路。b.中轴路以西的区域交通:这里场馆相对较少。中心体育馆及射箭馆、文化休息公园等处,除东面使用中轴路三层立体交通外,西向可使用北辰西路。c.中轴路以东区域交通:这里集中了多个比赛场馆,人流集中,因而引入北辰东路架空道路,直接与场馆衔接。(4)中轴路面作下沉式,以增加绿荫郁闭效果人的视线透过林干才能看到区内所有场馆立面。林荫步行道减少与其他交通的交叉,渗透到各个场馆绿地之中,并通过生态景观轴与城市其他绿地、风景区相连,形成整个城市体系。(5)鼓励使用自行车,开辟自行车专用道由于轿车的急剧增长,北京城市交通面临瘫痪,有必要检讨交通工具的导向,重新提倡使用自行车。(6)建造高水准独立的绿色步行系统,强调其林荫下的舒适性。6生态规划(1)广泛开发水源屋顶、路面、广场安置集雨管,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利用中水及附近河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