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莫泊桑《项链》教学:能不能让玛蒂尔德死去_第1页
【课外阅读】莫泊桑《项链》教学:能不能让玛蒂尔德死去_第2页
【课外阅读】莫泊桑《项链》教学:能不能让玛蒂尔德死去_第3页
【课外阅读】莫泊桑《项链》教学:能不能让玛蒂尔德死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莫泊桑项链教学:能不能让玛蒂尔德死去上课铃响了,我走到讲台前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世界四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莫泊桑的项链,感受作家的”,话还没说完,早有胆大的学生在台下嚷道:“我们在英语课本中早已读过了。” 我愣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了。从哪里入手呢?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后,问:“读过了?那大家从中读到了什么呢?”这一下轮到学生发愣了。于是,我便讲了一个故事:“美国财富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问题: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哥斯达黎加的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一位劳动部长是想做一家饮料公司的经理。几位商人的回答最是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更有甚者,想退出人的世界,化为植物。也有一些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这个故事让人沉思:为什么这么多人厌倦自己的工作呢?或许是应了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我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没有了风景呢?也许是他们忘记了寻找。同样当接触到一篇熟悉的课文后,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新的风景。下面我们用20分钟的时间来重新阅读这篇课文,然后独立思考,将发现的风景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 20分钟后,课堂开始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一位姓宓的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前面的同学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发现了新风景。我呢,对作家的写作风格感兴趣,并且把对作家风格的认识,通过课后练习四,续写女主人公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表现来表达,题目是惊雷过后。” 下面他开始朗读写的文章: “玛蒂尔德,我今天太高兴了,这个月的薪水不用再还债了,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没有理她的丈夫,只是呆呆地看着天花板,嘴里念叨着什么。 “玛蒂尔德,你说什么?完了?完了?什么完了?”他见她一直念着“完了”,不禁问她。 她缓缓地掏出一挂钻石项链,嘴角不断抽搐,想说什么,却怎么也无法表达清楚。 他眼神里充满惊恐,但却强装镇静,轻轻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四万法郎十年,青春,上帝啊!我们用四万法郎可珍妮给我的只是一串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当年我丢的只是冒牌货!” 他只感到眼前发黑,玛蒂尔德和那串项链在他眼前旋转,一切都扭曲了。十年的劳苦工作使他的腿早已不再健壮,他昏倒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几个农妇照旧在河边洗衣服,忽然有一个说“那是什么,好像是件衣服,我们去看看。” “啊”当看到水中有个投水自尽的女人时,她们一哄而散。 看上去是一个女人,穿着一条半旧的漂亮长裙,而她的脖子上却挂着一串价值不菲的钻石项链。 当他读完这段文字后,整个教室热闹开了。这种通过续写来表达自己见解的方法,是许多人包括我也没有想到的,玛蒂尔德这个结局更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师:用续写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确实是宓同学发现的一道新风景;但是我推测,同学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他为什么要“残忍地”让女主人公走上绝路。我们先请宓同学说说。 宓:首先我要纠正老师的说法,不是我残忍,而是作者狠心。我读过莫泊桑的不少作品,比如骑马,其中的主人公出生于小资产家庭,他也有类似“假项链”的遭遇,明明家庭不富有,却偏偏要像富人一样骑马,结果撞倒了一个无赖老太太;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把这个老太太供养起来,导致家里被吃穷。虽然作者对他不乏同情,但最终也没有让他发一笔横财来改变处境。还有修软垫椅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下场更惨。因此,我认为若干年后如果作者还继续将项链写下去的话,也不会因为同情玛蒂尔德而将她写活的。 师:宓同学非常善于思考,他是从作家的写作特色、风格等角度来推断人物的走向的。确实,作家的写作习惯往往是顽固的,常常会出现类型化的情况。因此,我们在解读某一作品时,往往需要联系作家的其他作品。我不知道听了宓同学的理由后,大家的看法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我有些动摇了,觉得宓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师:有没有坚持自己看法的同学? 生:我还是坚持不应该让她死去。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应该让一个好人,在吃了十年苦后,后半生得到平安。 师:我们在解读作家作品的时候,像宓同学那样仅考虑作家的创作惯性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同一作家的作品是多样的,作家往往要尝试突破自己的作品,不断以新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譬如,我们在第三册读到苏东坡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江城子就风格迥异,好像出自两个人之手。但是,仅有读者的美好愿望也是不够的,因为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我们通过阅读作品而创造的世界有时不尽一致。因此,要真正读懂作品,应该走进作家创造的作品世界里,而不是仅仅经过而已。下面请大家继续讨论。 生:我还是赞同宓写的结局,但理由不同。我觉得文本已有暗示:“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可见其虚荣心并未改变,一旦有机会,就会像春天的小草一样疯长起来。因此,应该给她一个教训。得知项链是假的,她肯定会有走向绝路的可能性。 师:你的意思我懂了,玛蒂尔德太爱慕虚荣了,应该让她尝一尝红颜薄命的滋味。 生(补充):对,她身上有两个“小”:出身“小”职员之家,又嫁了一个“小”书记员。赖以骄傲的资本只是她的美貌,美貌成了她虚荣的倚仗,但是虚荣常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生:既然讲从文本出发,那我也从课文中找依据。我认为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是当时的风气。课文开头,用了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意味深长,可能表明在那个社会里,评价女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相貌。玛蒂尔德孜孜以求的也就是住高大的房子,过奢华的生活,与男子交往,甘做物质的奴隶、男子的玩物。因此,作者是借她的不幸来批判那个丑恶的社会。如果最后让她自杀,肯定不是作家创作的本意。 生:我要补充。作者说过:“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可见作者将主人公的不幸归结于一个偶然因素。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观点,它对“成全”一词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说这个丢项链事件成全了她,我很有同感。一方面,让她找到和感受到了丈夫的真爱,丈夫在艰难的日子里与她患难与共;另一方面,如果让玛蒂尔德不丢项链,真的有一天置身于上流社会,说不定在她年长色衰的那一天会被抛弃,到那个时候说不定真的会生不如死。 师:大家注意抓住一个字、一句话来琢磨文本,说明已经开始进入文本细读状态了。确实,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能说是读过了。但是,在细读的同时,又有赖于整体的感知,这样的细读才有可能走向深入。玛蒂尔德的未来是坦途还是绝路,就要我们从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来推测了。 生:从其发展来看,玛蒂尔德变得坚强,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作者的期望,也是我们的期望。许多描写的文字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她是一个普通人,想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 生:作者在描写这个人时,除了其爱慕虚荣之外,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相反却有赞扬之意。毕竟她身上的善良与天真、勇气与责任感是不少人所没有的,作者不会让这个缺点明显、优点也不少的女人死去,如果作者让她死去,是违背情理的。 师:你们两位的发言已经注重对人物与文章的整体把握了。 生:我要强调的是,人物的行动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她丢失项链时,我们讨论过她应对的几种办法:说实话,出于面子,出于自尊,行不通;一走了之,不是她的性格;耍赖,又做不出来。最后她走上了十年还债之路,3650天,让她变得坚强,因此面对新的打击,她会很伤心,但是不会倒下。要自杀的话,早在十年前就发生了。这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 师(总结):今天的交流主要是围绕宓同学的一则短文来展开的,讨论广泛而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重视了文本的细读细磨。要使阅读真正有效果,对文本细读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在细读细磨中见真功夫,从森林中找出一树一叶来咀嚼;二是重视文本的整体阅读,从一树一叶中窥见整个森林;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