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双三角概况(一)双三角地理范围的界定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界定,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北起新通扬运河,南达杭州湾,西抵宁镇丘陵,地势以太湖为中心呈碗状分布,因而也称“太湖盆地”,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本文所指的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共有16市,区域内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6个城市。1994年,广东省确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其范围包括广州市区及所辖的花都、从化、增城、番禺4市,深圳市,珠海市及所辖斗门县,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及所辖南海、顺德、三水、高明4区,肇庆及所辖高要、四会两市,江门及所辖新会等5市,惠州及所辖惠阳、惠东、博罗3市(县)。(二)双三角基本状况的比较长三角16市总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的1.1%,截止2006年底,长三角地区人口总数为9014.58万人,相当于全国的6.3%,但该区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665.13亿元,占全国的18.94%,人均GDP是44001.4元,是全国人均GDP10561元的2.76倍。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2006年底,珠三角人口总量为4547.1万人,GDP总值达21468.2亿元,占全国GDP的10.18。如表2.1表2.1 2006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基本情况比较土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公路里程(公里)长三角100241.59014.5861817珠三角220504547.133723资料来源:浙江省政府网、江苏省政府网、上海市政府网、广东省政府网,中国国家统计局 注:表中公路历程数据为2004年。二、双三角经济发展状况比较(一)经济发展的历程比较1.双三角开发历史都较早,但发展特点不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早在春秋时期,长江三角洲已是吴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大中小城镇遍布,市场繁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不过,由于明清时代的海禁,长江三角洲的手工业基本上都是为国内市场服务的。这与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手工业明显不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历史虽迟于长江三角洲,但其对外贸易早在唐宋年间已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远离国内其他人口密集地区,又没有通往国内广大腹地的河流,商品运输费用很高,所以,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手工业却受到市场制约,规模一直不大。这与长江三角洲形成明显差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主要靠农业,但土地资源有限,大量农村劳动力下南洋打工。说明当时尽管有广州这个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它并没有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大居民的发展问题。2.鸦片战争后,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而长江三角洲迅速崛起鸦片战争失败后,广州失去了唯一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大量海外商船开始北上,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这使得广州面临着来自其他通商口岸的挑战。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成为远东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后,使得当时地处东南一隅,交通不便的广州出现了衰落,也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下降。与此同时,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和外国商人纷纷来到上海开办银行、投资工业,开发实业。近现代工业开始发展,上海迎来了一段民族经济全盛时期。上海的迅速崛起,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中地位迅速上升。3.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使沿海经济发展速度不快 从“一五”计划开始一直到1978年以前,由于沿海地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没有安排较多重点工业项目,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缓慢,大多依靠地方政府提供的有限资金,建设了一批地方轻纺工业项目。因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鱼米之乡,在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加快,特别是在70年代中后期,与国内其他进行了重点建设的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更显得落后了。但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严重缺乏矿产资源的地区,发展轻纺工业成为地方政府首选产业,加上轻纺工业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这为以后两地经济快速起飞打下了基础,充满极大的发展机遇。4.改革开放以来,给双三角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发展差异明显然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与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相比,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显得较为滞缓,在19841988年间,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提高了0.4和1.3个百分点,而广东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二)经济规模的比较1.双三角GDP总量、GDP增长速度的比较(1)GDP总量稳步提高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如图3.1图3.1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受宏观调控的影响,2005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率均比上年有所减缓。其中,长三角经济增长13.5%,比上年减缓1.9个百分点;珠三角增长15.8%,减缓0.3个百分点。但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仍均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如表3.1表3.1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GDP增长率 单位:百分比(%)增长率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长三角16.0315.613.414.713.3珠三角15.415.6716.916.5616资料来源:整理2004-2007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04-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2007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上海市统计年鉴、浙江省政府统计局网、江苏省政府统计局网、广东省政府统计局网、上海市政府统计局网所得。2.双三角人均GDP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比较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角为1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从表3.1可以看出,长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珠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表3.2,3.3表3.2 2001-2005年双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 单位:元/人20012002200320042005长三角1013210762120871379515607珠三角1479914653160331668117477资料来源:浙江省政府网、资料来源:浙江省政府网、江苏省政府网、上海市政府网、广东省政府网,中国国家统计局。表3.3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 单位:元/人20012002200320042005长三角48865195560462907109珠三角582762106331资料来源:浙江省政府网、资料来源:浙江省政府网、江苏省政府网、上海市政府网、广东省政府网,中国国家统计局。注:因资料有限以及部分资料缺失,珠三角2001年、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无法统计。3.双三角财政收入的比较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入再创新高,总额为4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全国的比重为13.9%,比上年的12.7%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珠三角为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如表3.4 表3.4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财政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地区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长三角13221553196024133174珠三角7367698639361211全国163861890421715263963162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4.双三角社会消费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亿元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的同类指标。从增长速度来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速分别为11.4%和11.5%,长三角略高1个百分点,但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年增长18%,远高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的在三大需求方面要远胜于珠三角。如表3.5表3.5 2003年双三角社会消费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较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长三角6246.936419.9611.418珠三角3546.832945.7411.512.7资料来源:整理2004-2007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04-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2007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上海市统计年鉴、浙江省政府统计局网、江苏省政府统计局网、广东省政府统计局网、上海市政府统计局网所得。5.双三角外经贸发展比较研究2005年,长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20.2%。对外贸易均迈上新台阶。双三角贸易总额达9131亿美元,占全国的64.2%。其中出口额占全国的66%,进口额占全国的62.1%。如表3.5表3.5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全国比较单位:亿美元2001年2005年对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长三角1381641740502427592265珠三角1684776908410722701836双三角合计306514171648913150294100全国5097266124361421976206600长三角占全国比重(%)27.124.130.435.336.234.3珠三角占全国比重(%)33.029.237.328.929.827.8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60.153.367.764.266.062.1资料来源:中国国家政府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三)一体化程度比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它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一体化三个方面。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正阻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1.长三角的一体化第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开始日益得到重视,但由于目前缺少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也缺少积极承担区域一体化的微观基础,因此,区域内城市间合作空间还不大,城市间合作的绩效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长江三角洲中不同等级的城市群体系相对完善是上海市扩散效应和周边地区的正反馈效应相得益彰的重要基础。提高区域城市发展的分工与协作合作水平,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内在需要。第三、上海城市增长极与周边地区多层次的扩散圈上海对长三角其他15个城市的增长极扩散圈有如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短距离层次,是上海对其周边县市的扩散圈,如对昆山、太仓、嘉兴的扩散圈;第二层次是近距离层次,是上海对其周边地级市的扩散圈,如对江苏的苏、锡、常三市和对浙江的湖州等地的扩散圈;第三层次是中距离扩散圈,是上海对稍远的城市的扩散圈,如对南京、镇江、南通、杭州,宁波等市的扩散;第四层次是远距离扩散圈,是上海更远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扩散圈,如对泰州、扬州等城市的扩散圈。 第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优势不明显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也导致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科技创新合作有名无实。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广东的差距是一个客观现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还存在不少差距。这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投资过度竞争的衍生结果,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无为进而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结果。 第五、长江三角洲区域利用外资的不均衡性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存在着利用外资的不均衡状况,这反映各个子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的差距。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则比较集中于上海、苏州和无锡三市。2.珠三角的一体化作为中国城市经济群发展的先行者,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WTO和CEPA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仅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义。然而,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必须打破行政区经济,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由此整合珠三角各种资源,使珠三角在全球区域经济竞争中发展成为辐射力更强大的“大珠三角经济圈”,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四)发展模式的比较1.珠三角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源于广东的珠三角。在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背景下,广东与中央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央对广东充分放权,广东的市场经济路径选择基本上师承香港。香港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中亚当斯密理论运用最“彻底”的地区,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力量自动调节。所以,广东政府也以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管制为改革方向,导演了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普遍通过灵活变通使自己的权力得以实际放大。这种灵活性主要是规避当时中国计划经济中无处不在的种种审批权,“见到绿灯大胆走,见到黄灯快步走,见到红灯绕着走”的广东经验。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宏观经济背景相配合,这种发展模式特别有效。在当时的短缺经济时期,这种彻底放权的模式能够迅速调动各种资源,大规模制造供给能力,令广东的工业在短短10年时间内,在贫乏的基础上崛起到全国的前列位置。在珠三角内部,区域发展模式又有不同,珠江东岸的发展与香港制造业向祖国大陆的扩散直接相关。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叠加了台湾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了目前的轻型制造业基础,珠江东岸的制造业已经完全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成为跨国公司水平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珠江西岸早期的发展则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内生性集聚和进口替代为主,市场指向主要是国内。产业结构阴适应当时中国的市场需要,主体也是轻型制造业。在短缺经济结束后,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发展一度低迷。但由此引发了体制全面创新,目前正以海外上市、融资租赁、OEM加工(如格兰仕)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逐步扩大外向型经营的比例,同时他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2.长三角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内部,浙江的发展模式类似与广东。“苏南模式”合格“温州模式”成就了长三角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现象”和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不仅奠定了长三角发展模式并得到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长三角的发展模式与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基本相反(浙江除外),主要是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10世纪80年代上海一直在学习广东的经验,但由于其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基础,上海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政府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已有了成熟的认识,新加坡“强政府型”市场经济模式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以中央政府制定浦东政策为开端,上海开始了自上而下的经济革新之路。强势政府提供市场替代的行为,与上海长期的计划经济传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故上海政府的运作得心应手,在短短的10年内就令一个具有沉重历史包袱的特大城市焕然一新,上海因此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同样,江苏与上海一样对中央有良好的互动关系,苏州新家皮工业园的示范作用对江苏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到21世纪初期,缉拿告诉南部的工业结构全面转向外向型,江苏取代广东成为中国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江苏和上海吸引外资的模式,也成为珠三角学习的对象。同样,广州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成就,依稀可以见到上海20世纪90年代发展模式的影子。(五)发展特征比较1.增长源泉两大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的主产区,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2002年,全国GDP增长8%,而长三角的增长打到了11.59%,珠三角也打到了10.80%。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依次考察两大经济圈,可以发现他们增长的源泉各有侧重。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其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村民物品交换协议书范本
- 私人荒地转让合同协议书
- 离职合同终止协议书模板
- 门面出租协议协议书模板
- 鸡排店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股权转让服务协议合同书
- 锅炉运行及维护合同范本
- 碳钢计量罐采购合同范本
- 肉店转让合同协议书模板
- 生意交易合同协议书模板
- 220KV升压站运行规程(改后)
- 肠系膜脉管系统肿瘤的诊断
- 非标设备制作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爆破工程技考核试卷
- GB/T 9766.6-2021轮胎气门嘴试验方法第6部分:气门芯试验方法
- 操场塑胶面层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
- 粤信签小程序操作使用说明
- 医院季度院感监测信息及分析
- 福建省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考试
- GB∕T 15329-2019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织物增强液压型 规范
- 《组织机构代码证》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