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doc_第1页
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doc_第2页
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doc_第3页
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doc_第4页
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王文文儿童的天性是爱智慧或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然而,受传统人伦关系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儿童的这种天性慢慢减弱甚至消失.为保持儿童这种爱智慧的天性,应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权利,地位和能力,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千奇百怪的提问,这是儿童爱智慧的一种表现.哲学的本质是对智慧的热爱或追求,所以要满足儿童对哲学智慧的需求.1.爱智慧是儿童的天性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求知是源于对智慧的爱,探索和追求.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是新奇和陌生的,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就会满脸好奇并不厌其烦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是迫切地想知道身边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是怎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问题,他们的提问开始具有了哲学色彩,而且具有原始性的,是一种原始的哲学思维.这种原始的哲学思维始于儿童的好奇心,他们思考的内容主要是事物的起源,天地形状以及事物的最简单变化和关系.儿童的哲学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思辨性,很容易产生原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瞄例如我小的时候在哪里呢?【这几乎是每个儿童都问过的问题.很多问题在不同时期都被儿童所提出,而且他们并不满足于简单或者模糊的回答,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追问答案的时候,他们不仅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也在思考成人给出的回答,如果他们觉得回答中还有困惑,他们还会继续追问,直到觉得问题没有疑问为止.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慧,或者说是对智慧的热爱或追求,这种爱智慧的本质在儿童身上似乎是先天就有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0问而心理学上认为儿童的天性是玩,儿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玩什么,怎么玩上.实际上,玩和爱智慧之间又是密切配合的,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究事物的本质,他们兴致勃勃地把闹钟玩成了零件,目的是看看闹钟到底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它里面的针会一圈圈走动,为什么走到固定的时间就会响等问题,在儿童的脑中不断出现,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儿童便将好好的闹钟变成了一堆探索的零件.儿童对智慧的热爱和玩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儿童爱智慧的表现是提问和玩,玩是儿童的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做哲学,两者都是儿童的天性,一个是哲学意义上的爱智慧,一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玩,两者的本质都说明了儿童的天性是爱智慧.2.儿童天性的减弱或消失儿童的天性是爱智慧,儿童在幼儿时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向幼儿园老师和父母提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并且追问到底.然而,到了他们成年以后,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渐渐减退或者消失了,甚至是有了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不愿意把问题提出来.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笔者认为,一是传统教育方式的结果.教师有固定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开学之初教师要设计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方式就会显得呆板和不合时宜.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并且会放弃很多对学生恰到好处的教育机会.教学应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在互动中会出现很多教学计划之外的教育良机.在课堂互动中,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并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压制,从而忽视了儿童爱智慧的天性,更没有尊重儿童爱智慧的天性.二是传统人伦关系中家庭教育的结果.刘晓东教授说道: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做工具,而没有看到儿童自身也应当做目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只能从属于成人,围绕成人运转.嘲在传统人伦关系中,儿童处于人伦关系的底层,失去了话语权和独立思考的权利.闻这种传统的儿童观和人伦关系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估儿童的能力和缺乏对儿童的理解,当儿童向家长问到难以解答,难以启齿或者很不耐烦的时候,家长就回答不知道或者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有的家长甚至会不负责任地随便回答几句来敷衍儿童,长期下去,儿童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尊重,相反,当他们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想提问,或者不在乎提问的答案,从而导致儿童的天性减弱或消失.3.尊重儿童的天性爱智慧是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就是儿童哲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人手,改善和促进儿童哲学教育,使儿童更好地发展.首先,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权利,给儿童提供学习哲学的机会.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给儿童提供学习哲学的机会是有可能的.儿童的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建筑智慧的工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虽然不能专门为儿童提供追求智慧及专门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但是教学中的哲学主要是渗透哲学,应该训练儿童的一般思辨能力,是对智慧的无限追求.在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哲学问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只要教学任务灵活把握,给儿童提供爱智慧,思维训练的机会是可能的.儿童追求智慧,思维状态是良好的,是积极主动的,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学习.其次,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地位和能力.家长和教师面对儿童千奇百怪的问题时,要认真对待,最好是能够形成对话.针对某个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可以以抛问号的形式和儿童对话,一问一答,启发儿童进一步思考,满足儿童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总之,以尊重儿童的这种爱智慧的天性为出发点,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良好的发展,是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参考文献: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林德宏.儿童的哲学世界J.南京大学: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4).3美加雷斯?皮?马修斯着,陈国容译.哲学与幼童M.北京:三联书店,1989.44苏苏霍姆林斯基着,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5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6魏卿.文化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儿童观及其现代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上接第53页)片,40片到80片,有层次的区域材料引领幼儿不断朝着最近发展区前进.2.体现生活性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区域活动的主题内容创设成了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农家小屋美美渔村等活动区,力求让幼儿亲身体验生活,让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在区域活动中介入环境,激发其探索环境的热情,发挥创造性,增强趣味性,改变活动区成为摆设,缺乏教育功能的现象.3.增强牢固性有时,我们可能会过多地追求区域材料的美观和造型,而忽略材料的实用价值,使得区域材料成了一种摆设.在区域材料的设置上,我们不仅亲手制作丰富实用的材料,还定做一些牢固多样的玩具,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材料.那些一碰就坏,一玩就乱,操作性不强的材料,是不利于幼儿动手动脑练习的.根本谈不上对幼儿的发展有利了.4.保证多样性幼儿总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一面,有的酷爱建构,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善于描述,我们便提供多种类型的材料让幼儿来选择和表现.如在我们身边的树活动中,我们改变了参观后便让幼儿画树的传统做法,在美工区里提供了积木,纸条,泥,棉签,图书等材料让幼儿充分自选,通过搭,卷,折,贴,捏,画,讲等多种方式来展现树的多姿多彩,使每位幼儿都能按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事物,同时获得潜能发展的机会.5.提高参与性通过幼儿集体构思,游戏,调查,制作和家长参与等过程,让幼儿成为计划者,参与者,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