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师编述,徐醒民老师讲述)李炳南 教授编述徐醒民 老师讲述目次缘起.1正文.2一居家.9二在校.23三处世.27四聚餐.46五出门.56六访人.65七会客.75八旅行.81九对众.88十馈赠.94十一庆吊.101十二称呼.104附说.111缘起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着一套的排演。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 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 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编者谨识)(一)居家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二)在校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三)处世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四)聚餐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十七、碗中不留饭粒。十八、不对人剔牙齿。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五)出门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二、见长者,必趋致敬。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八、不立在路上久谈。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六)访人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八、谈话应答必顾望。九、将上堂,声必扬。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七)会客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三、每门必让客先行。四、入门必为客安座。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八)旅行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九)对众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五、不隔席谈话。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八、不向人喷水吐痰。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十)馈赠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七、长者赐,不敢辞。(十一)庆吊(吊之繁体字)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五、临丧不笑。六、里有殡,不巷歌。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十二)称呼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附说)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常礼举要讲解这堂课与大家共同研究常礼举要,这一本书大家都有了,小小的本子,这本书有一些同学已经听老师讲过。 所谓礼与佛家的戒律是一样的,要执持。佛家的戒律在家人当然马虎一点,出家的有定时的诵戒,为什么要定时的诵戒呢?就是每诵一遍自己检讨自己任何事照着这个戒律做到了没有,它有这个意思。我们学礼也是如此,礼在五经里(现在讲十三经)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从国家到个人讲得很详细、非常多。这本常礼举要是从那边摘录出来的这简单条文,虽然简单,但现在学起来都是实用的。老师给我们编这些条,都是看现在都能用得上的,就写下来,我们一边研究,一边就照着这样办。史记孔子世家里最后讲到赞,他曾经说他自己到山东曲阜孔庙参观,那个时候是汉朝,他还看到孔子一代一代传下的学生,还经常在孔庙里研习礼:诸生以时习礼其家。这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里有这么一句话。可见从孔子讲礼,一直到汉历代,以至于到清朝都是讲礼。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无论过去听过与否,现在讲的不必多,一条就是一条,按照这样做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或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帮助。就是拿修道来讲,我们听老师这么讲过啊!懂得礼,礼就是秩序。办事和研究学问都要讲究秩序,拿现在来讲,一般是说科学的办事精神,名词不同,事实上都是一样的。现在来讲是科学的办事方法,科学的办事精神。对过去的中国文化来讲,就是讲礼,礼就是有条不紊,无论是在人事、自然界都是有条理、有秩序。古人讲的礼在十三经礼记注疏讲过,就拿天下来讲,天文、星象都是不乱的,若乱了,这星球碰那星球这还了得啊!这就是天地间自然的一种理。拿地球来讲,地球上动植物也都有组织、有秩序,我们人在天地之间,人为天地的三才之一,天地之中,人是主宰、是万物之灵,当然更要讲究礼。因此,礼无论是自然是人生,都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勉强的。不遵守礼,才是不合乎自然,破坏秩序。礼是合乎自然,讲礼是遵守礼,那合乎自然的本末秩序就是合理,要了解这个大前题,所以曲礼上讲:人有礼则生,无礼则亡。一个人有了礼,懂得礼,依着这个道理做,他就能在天地之间,在人类社会,能够生存发展,如果没有礼的话,就很困难,在人类社会到处碰鼻子,招来很多的障碍,就是不在人类社会上,就是在荒郊野外,原始森林里,如西洋人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在荒岛上,这也要讲究礼,为什么?那是自然的,礼的包括范围很广,生活起居、一举一动合乎自然的理则,这就是礼。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这都是礼。 我们自己在生活上,若不讲究自然法则的话,就把自己身体各方面都破坏了,破坏自己。所以无论讲自然讲人类社会,都要讲求礼。我们修道的更要配合礼。这段讲过后,我们看常礼举要,这本书是一篇一篇按秩序编的,也是一类一类的分门别类。常礼所谓常,示礼、礼之大要,举共礼之大要。(1) 居家 日常在家庭里要注意那些礼?因为五伦社会里,家庭为基础,怎么知道家庭为基础呢?一切学都是从家里做起,我们现在讲教育,学校的教育固然很重要,家庭教育亦非常重要,家庭有良好的教育,他的本质就好,将来到学校到社会上,基础不错。虽然社会风气不太好,受了很坏的影响,但家庭教育好的与家庭教育不好的比较起来,究竟是好得多。基于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讲居家的各种礼节,第一条就说: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吾人的教育就是整个文化的整体来讲,孝是一个基本的伦常道德,所以一开始就讲为人子,做人的子女要怎么样?要不晏起,就是早晨起来不要起得太晚,要很早就起来。晏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太阳已出来了。早晨的时光,太阳已出来,普通天刚刚明的时候没太阳的。太阳已经出来的话,时间就不早了,很晚了。二、就是直接的讲时间很晚了。无论那一个意思,讲时间很晚了就是不错。早晨不要等到父母都起来了,自己还没起来,等到父母在叫我们了,还不起来,这就不合乎礼了。年轻人睡眠贪睡的比较多,尤其是十九岁、二十岁是最好睡的,最不知道醒,但依礼来讲,不能晏起。要训练,训练早就起来,起来以后,也不能一起床,自己把衣服一穿其他事就不管了。衣服和盖的被子,都要自己整理好,衣服除了穿的衣服穿好以外,还有睡衣,睡衣早晨起来不要穿了,不穿了也要把它折好,放好,每天放在固定的地方,被子也要把它迭好,每天如此。 军队里,男同学服过兵役的就知道,军队里受训的时候,早晨起来棉被都一定要迭得方方正正的,这样要求作什么呢?就是训练我们做一切事要有秩序,有条理,不要乱,每天如此。拿现代科学名词来讲,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不简单,无论是任何动物,行动的训练不是一下子就能训练得好的,是慢慢的,日久天养成习惯,就会直接的反应了,能直接的反应,什么样的行为就大致差不多了。有秩序,长久这样训练的话,不知不觉身体就这样反应,这一点对我们修道念佛的,可是很有关系,我们为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常这样的念呢:不念时心里也想呢?这就是有门入,从行为上训练起,一生的训练到最后,到临终那一念,那一念头到处跑不能管束自己,但行为训练到成熟的时候,就是到生死关头,直接的反应自自然然的就不会乱,一心不乱包括这个行为上面,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懂得家庭教育的,从小孩子时就要这样长时地训练他,让他把衣服,被子折迭好,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为什么要自己整理呢?大人也可以替他办啊!不是大人办不了,而最重要的是要教育,让他养成办事独立的一种精神,什么事情要自己办,这是一层。再者晨昏必定省晨起早晨,昏是晚间,礼记曲礼中讲,凡为人子人子之礼是什么呢?冬温而夏凊凊不是三点水,是两点水,一个青天白日的青字。冬温而夏凊是什么呢?冬天要给父母所睡的床铺,内地的冬天或者是用暖壶或者用火炉,这火炉是特别捂在被子里的,外边很保险,放在里面很容易一下子把被子暖了。夏天呢?凊是一种清凉的,清爽的,夏天天气热,做子女的要把父母亲所睡的寝室的床铺,把他所用的垫子,席子抹得干干净净的,汗气没有,再把它扇得很凉爽,冬温而夏凊。 再来是昏定而晨省这个定字就是床铺上用的被子,夏天用的席子,要去检查,冬天的被子毯子,要把它铺迭好,夏天用的垫子要把它安置好,这叫做定,定就是安的意思,这是晚间的事情,一定要把父母亲招呼就寝了以后,再回到自己房子里边去睡觉,不能说父母还在那儿还没有睡,自己老早就跑去睡,这在古时候是不许可的,现在当然有许多已不大讲究了,老早自己就去睡了,其实礼应让父母亲先睡,睡安、睡好,一切都安然了,自己再去睡,这叫定。 晨呢?早晨要去省,省就是要到父母房间去看看省察省察,看看父母这一夜是否睡得好,早晨起来,再问父母有没有吩咐的事情,这都是必须的。在古时候的建筑,比如说中等以上的家庭,父母是一个房子,子女各有自己的房子,不在一起住的时候,早晨起来要更早,到父母房子里去问安,如果是贫寒之家,房子没有那么多,这个时候也要知道父母习惯在什么时候起床,这个时候到父母房子那里去省察,看看父母这一夜是不是睡得很安,这是省。定是指晚间讲的,省是指早晨讲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小时候就这样训练,训练到习惯了,到自己有了年岁了,父母更年高了,年高更是要这样做。 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做啊!在外国人常常有这个事情,大概在工商业社会,我们台湾现在也有这种事情了,子女读完大学以后,各人就业了,不能跟父母再住在一起,到别处去住了,这是没办法的。往往子女不住在家中,父母年纪老了,或者是有父母在一起,两位老人家互相还有个照应,如果是父亲先去世,或者母亲先去世,只有一位孤单的老年人,一个人守在自己的空房子中,往往有了病,死在房子中还不知道,不只是美国人,其他外国也常常有这种情形,往往死在房中好几天才被人家发现,为什么呢?有些老年人不一定有病,但年纪高时,天气一转变,身体有点毛病,别人还没什么注意,他一夜之间天气一变化,早晨就起不来了,往往有这种情形。所以,做子女的从小就要训练养成习惯,到了父母年纪老的时候,他就更要注意了,晚间要去给他铺好床,当然要观察他的身体是不是很好,早晨去看,重要的也是要注意父母的健康如何。 晨昏定省这是尽子女的一种孝道,古来人人讲养儿防老,积榖防饥现在人觉得这句话落伍了,养儿怎么防老,现在社会很多结构都改变了,然而所谓:养儿防老除了衣食的意义以外,还有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临终时,更需要子女来照顾,若子女不能照顾而送到医院,在医院不见得要子女来照顾,因为医生护士只是把他当病人看待,好多情况了解得不那么周全,而子女看自己父母则情况不同,这都是要从小开始一点一点在行为上面去练习,去尽孝,这是一条。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这也是在曲礼讲的,这是从那里摘要出来的: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有这几句话,我们就讲这两句坐不中席这是讲吃饭的,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这个自古以来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哪儿是首席,哪儿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训练的话,父亲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这一点不知道的话,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这家子弟家教不好,如果有人不含蓄的话,马上就表示出来,这就教你难堪,社会上如此,佛家也讲礼节,在严林寺庙中,正式的过堂那不必说了,就是非正式的过堂,普通的吃饭的席位也要讲究。出家有所谓戒腊,比如说你年纪比他大,但你受戒比他晚,戒腊就比他小,你就应该坐在比他次的位子。就有一位戒腊很新的沙弥,他忘记了就坐在首席的位子,其余的就说:你去年才受戒就坐到首席的位子,那我们坐到那里去?在佛家的戒律讲得非常严格,你要看身体,主人坐在哪里,首要的客人坐在哪里,你都应该了解。 坐不中席是什么呢:座位、桌子有方桌、圆桌两种,我把它画图出来给大家参考: 按照方桌子是这样的,按照号码,一号二号,分别是第一及第二客人坐的席位,家族是以辈份来序的,社会上则以年龄、道德来序,坐的位子就按照这号数次第,空的那个三角形是主人的位置,主人坐在最末的位置,方的是如此。圆的桌子是按照钟表形的,排的时候先当中的,一号是坐在靠房子里面的,背对门口的即是末位,这是中餐的坐法。西餐则不同,无论是四方或长方桌,男女主人是面对面,女主人在第一个位子,男主人在最末,两旁是客人,愈接近女主人那一边,位子就愈大,同时男客人是间隔坐的,中间则坐女客人。 按照中国的曲礼讲:男女不杂坐男女不能间杂坐席位,应该要分开的,但西洋人认为男女杂坐是一种礼节,应该如此。所以中西文化正好是相反,我们没法批评人家,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吃西餐必须守西餐的礼,我们若不习惯他的西餐,不参加就是了,你要参加就得跟随那种礼。 所以说这个礼不论是中国或外国,规矩虽然不同,但是一定要遵守它,这个原则不是会变的,譬如吃西餐时,刀叉怎么拿法,拿面包是拿那一边的,除了饮料及酒可以端起来以外,盘子就不能端起来这样吃,人家会说你一定没吃过西餐,这都是礼。这里讲为人子坐不中席在家庭中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诉小孩子不要坐在主要的位子,因为主要位子在家中是父母尊长所坐的,你到外面坐客,人家是正式宴会,他首要位子是主要客人,你是不是主要的客人呢?这个不了解的话,那你就不如礼了,会招来人家的笑话。 我们学礼只是个原则,坐不中席是一个原则,除了入席以外,其他凡是讲礼节的场合都要注意,譬如不是宴会,你到一位朋友家,有三、五位以上的客人,那你就要看房间的方向,愈在里面的位子愈尊贵,那你就要让在场那些年纪比你高的坐在里面,而你就坐在外面,还有现在一般集会的典礼,有台上或台下的,一般台下位子愈前面愈尊贵,而台上愈接近主席的愈尊贵,你不能一下就跑去说我跟主席坐在旁边,那就不行了,要坐到外面来,以此类推,坐不中席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行不中道,在古时候,家庭中都讲究礼教,到一定的年龄,男女应该异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有男子走的路,所谓中道不要走在中间,各有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在礼记中讲,所谓礼不是为某个人讲的,而从普通人到皇帝都要遵守,所谓中道古时候皇帝走中道,上朝时臣子只能走左右两旁,中间不能走,是尊敬皇帝。在家做子女的,他父亲在家中,就等于皇帝一样,所以称父亲为严君中道是父亲所走的,做子女的不应该走中道,这也是尊敬长辈。 我们现在可取其精神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譬如在马路上,我们也要尽量靠边走,否则就很容易发生车祸。家中的门,也是靠边走,你让人家这都是礼貌。所以行不中道含有礼让的意思在上头。比如现在大建筑物都有电梯,人家电梯门一开了,你站在旁边有次序地进去,如果你不守秩序,在当中一站,等着进去,那人家怎么出得来呢?你靠到一边礼让人家,就到处不会惹人讨厌,主要的意义在此,原则都是可以应用的。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曲礼中说: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无论时间的长或短,都要禀告父母亲,因为告诉他以后,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这是一个;再者,一般所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现在交通这么复杂,就更难说了,所以告诉父母之后,到那里去,何时回来,父母了解了,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他就可以打听,如果不告诉的话,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这是不孝。 就拿一个团体来讲,它都有管理的,比如说到外面旅行,也要受带队的人指挥,你不能随便地不告诉他而单独地行动,出门时要禀告,再推广来讲,比如说要出远门,或者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能回来,这不但要告诉父母,也要告诉尊长,向他告辞,这是一个礼节。 再说反必面是指作子女的,按时回来了要去见父母,看看父母的颜色、健康状况是否安好,等于晨昏定省一样,反必面是必须要注意的。一则就自己来讲,看看父母是否和原来一样,再者就父母来讲,回来时禀告他,让他安心。为什么呢?做子女的不知道,你自己有了子女,做了父母时,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心理,子女年纪小当然不必说,就是年纪大,成年了,在父母眼中,你还是小孩子,他恐怕你一举一动还是毛毛躁躁,恐怕在外面有疏忽的时候,发生事故。 就拿到外面郊游来讲,年轻人喜欢冒险,登山玩水那里都有勇气去,可是这在礼上就不许可。父母在,不登高,不临危父母在世时,你不能攀登很高的地方,也不能去危险的地方,因为万一发生危险时,父母的心里会怎么难过?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应该要替父母着想,不能为所欲为。反必面就是回来时要告诉父母,使他心里安心,所以礼并不是要限制人家,让人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而是一个人有了良知良能,他天性要如此,必然是这样做的;有些人不这样做,他是学坏了,违背了天然的理。 比如牛来讲,母牛养的小牛,母子常在一起,如果用人为的力量把小牛牵走,母牛会一直在叫。小牛也在叫,母子分开来,叫了半天,再把小牛带回来,这下可不得了,两个联合起来在一起叫,好不容易能会面了,高等的畜生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他的天性就是如此。现在有些人学了坏风气,自己毫不在乎,可是想想看是愧作了这个人,应该如此吗?这是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长者包括父母师长,比自己年纪大的,都是长者,还有同一个家族,他年纪比我小,可是辈分比我高,也是我的长者,或者是外戚,比如说你的年纪比你的小舅舅还要大,但他是你的长者,他给你东西,你也得跟长者一样看待,不能一手就接过来,必须两手接着才合乎礼。 这个奉在这里读作捧两个字一样,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两手捧起来承受,接受下来,所以这个捧就跟受字一样。受字楷书是这样写法,象形字上面是两个手,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一个冂下面又是一个手,双手接才合礼。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他交付的东西,深怕把它掉下来,双手捧起来的话,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 学礼要举一反三,我们从长者那里接受东西要用两手,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而且按照礼应该是齐眉,或者最低限度当胸拿高一点,比如说我们上香时拿过去,长者他负有教导的责任的话,马上就要纠正你的不对;在外面,这长者没有负教导你的责任的话,他在心中就会对你的父母师长不以为然,这种简单的平常的礼都不教。你看我们很细微的举动,就给父母师长招来侮辱,这是自己的罪过。现在我们不管人家懂不懂道理,我们送东西给人家,照着规矩来,人家不会以为你怎么这样落伍,都会对我们有好感。不但对长辈,对平辈也应该这样。总之,我们东西交给人家,授给人,授是教授的授,除了受字外,旁边还加个手字边,三支手,我们从造字里面想,更是要自己看重。尤其在现在常有颁奖,颁将时是上面颁发证书、奖状或奖牌,他当然是长者。长者也要双手递过来,接的人更要用双手稳妥地接过来。若是由你颁发给人,则要稳妥地让他抓好了,你才放手。如果对方没接好,你就放手,那奖状在典礼场合中,这么一掉下来,就很失礼了,掉下来的奖状是一张纸或一个木头牌子,也还罢了,若是大理石雕刻的,那就粉碎了,当时,该难堪呢?所以从小对这些事情就要训练一举一动,走路、手所交付的,所接受的都要稳重。 行为上的训练,做事一向如此稳重,自然地就习惯了一切的礼,而能一体万用。就拿写字来讲,从小就要练习一笔一笔的不要苟且,上了国中、高中就变了,到了专科、大学写得就不成样了,他一横一直都是波浪式的,画得让人看不出来。你平时写的字,让对方不了解,有时邮政划拨买书,对方看不懂地址是几巷几弄几号,可能把书寄到别处,你就无法收了。 再讲到现在一般的考试,普考、高考也好,你的字写得不正规的话,看卷子的先生一看就头痛,你文章写得再好,其他学科也答得很正确,他一看就不行,就算现在用计算机阅卷,你数目字写得不对,数据处理也就错了。所以,总要守住规矩,要从小到大训练不苟且,从写字到做人做事,一切都不能草率,这样做什么事都一本正经,规规矩矩,你修道办事没有不成功的,这也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同样去考试,你字写得比别人端正,他就比不上你。其他一切无不是如此,所以两手奉接表示尊敬、稳重,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则是一体万用。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这是走路时的规矩,你跟长辈一同到外面去,走的时候,你要在长辈的后面。徐是慢慢的,跟在他后面,你不能说长辈走得这么慢,我跟在后面不耐烦,就超前走吧!我来引导他,我快一点,也许他就会更快一点吧!这就不对了,不能这样做。他慢是他的体力衰了,不能够快,你要耐心的跟他后面走。 在曲礼中也有讲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年纪比我大了一倍,以父亲的礼来对待他,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年纪比我长上十岁,我就把他看成我的长兄、兄长。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比我大了四、五岁,我跟他一起走的时候,所谓肩随之是可以并排,但也不能完全成齐的,你稍微比他肩膀后一点,所以随字就是你的肩随着他的肩,这比较宽一点。假如长十年兄长,长以辈比我大上廿岁,这样的话,我只能跟在他后面,而不能用肩随,是应该这样的。 对父兄是如此,在社会上对一般年长的人,我们也应该如此。礼是原则性的,比如上汽车或者火车,也应该让长辈先上,你在后面帮着扶持,避免他不小心跌倒。再如长辈骑车子,你也骑车子,和走路的原则一样,还是要跟在后面,不过有一个可以变通,这里是讲的跟长者到达某个地方去,那当然要跟在后面,假如不是同时出发,而在半路上遇到,你又有必要的事情,这就可以权变了,你可以跟他打招呼,禀告清楚,恕恕罪,有事得先走,取得长者的谅解,就可先走。若泥于呆板,反而觉得礼碍手碍脚了。所以在五四运动那些人,也许自己不善读书,也许他故意找麻烦,他遇到这到地方就指出来告诉那些先生,你守礼就是有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其实那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礼是通乎人情,不是死板地那么讲,死板板是不懂,没有彻底了解。所谓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是两个同时出去,一起到某个地方办事,这么讲的,原则是如此,还有变通的地方,这是要了解的。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无论古今中外,让人家坐是个礼节。站在那里总是侍候长者时,应守的礼。比如一国的元首,到他国访问,他都有侍卫长,你不能说元首到一个地方,站在那里,而侍卫长坐在那里,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元首坐下来,侍卫长站在他后面。为什么有站着有坐着呢?站在那里总是比较消耗体力,而坐着则比较安逸,坐着则不如躺下来更舒适。当然一般礼节,不能躺在那里,坐者比较合乎道理。所以有长者在场,他站着,我们身份比长者低,就不能坐下来。家中有客人来,对小孩来讲,客人都是长者,客人没坐下来,小孩也不能让他坐。 长者来,必起立长者到我们家来,我们还是坐着不动,这当然不敬,外国礼节也是如此。如果洋人来了,我们坐在那里不动,他也会见怪我们:怎么那么傲慢,我来了,你动都不动。所以一定要起来招呼,表示欢迎、尊敬,这也是要慢慢地养成习惯,有客人来,他的举动不待教,自然就表现出合乎礼节了。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长者的座位,就古时来讲,国家中有皇帝的,大臣的座位;家庭中有家长经常坐的位子,它有一定的位置,家长坐在那里时,你不能在他面前跑来跑去。踱字本来的意思,是赤脚在走路,现在一般人讲是漫步,踱方步。长者坐在那里,我们大摇大摆地在那里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是不合乎礼的。 按照礼来讲,长者坐在那里,我们做晚辈的人,没必要时不要经过他面前,有事情时,要小快步地走过,小的快步走。趋字,论语季氏篇,孔子的儿子叫鲤,鲤趋而过庭孔子在家中站在那里,孔鲤经过面前,趋而过庭不是漫步地走来走去,而是很快地走过去,这就是礼。 再讲到更重要的场合,在皇帝的座位前经过,更要注意,在朝庭中步伐走错了就失礼。官位再高,能力再强,连基本的礼都不懂,那就完了。宰相、大臣在朝庭中也有固定的位子,当皇帝办完事,经过大臣的位子,就是大臣不在那里,他走到空位子面前,也要表示礼貌,不能若无其事的没有一点表示。在古时,不但位子,就是君主所住的房子、宫门,大臣在外面马路上坐车经过那个地方,都要下车,表示礼貌,何况长者坐在那儿,你更不能旁若无人踱来踱去。尊敬长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办到的,所以古时的教育,从小洒扫、应对、进退都包括在其中。这些似乎都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办不到,因为他从小没有养成习惯,长大时就改变不过来了,好坏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由细节养成一个人的小节,小节就影响到大节、人格。细微的方面就是这个礼,慢慢地就养成一个真正的所谓君子,循着这方面去做,关乎一个人的前途,这是非常重大的影响。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这也是从曲礼中摘录出来的,在论语乡党篇也有两句话说孔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履是脚踏到面,阈就是门限,中门就是中间的门,古时正式的建筑都有三道门,这一家的主人都由中门出入,其余的人由两边出入。朝廷中的中门,只有天子出入,臣子都是从两边。现在寺庙中也是如此,中门平时都是关起来,而从两边出入,从那边进,由这边出,这是有一定的。立不中门本来是讲三个门的,假如像现代一般家庭只有一个门,则取其意思为,在家中不能站在门口当中,而要站在旁边,以免挡住别人出;再如上下楼梯,也要靠边走,不能在当中走而挡住人家。 过门不践门限你经过这个门,不要用脚踩门限,门限现在很少用,过去一般都有门限,就是门的下面有个木头横过来,跟地面是齐的,有的叫门栅比地面高一尺或二尺,它是活动的,可以放下来或拿起来,平常是放下的。所谓限是限制内外,有内外之分,也叫做阈。为何不践门限呢?注解皇侃疏有两层意思:第一,因为门限是高起来的,脚踩到门限上,身体提高了,这是一种自高的意思;再者,脚践在门限上,鞋底下有泥灰,把门限弄脏了,别人再过去时,古人都是穿长衣、长袍,拂在门限上,就把人家的衣服弄脏了,有这两层意思。 但是到了清儒焦循解释礼记时,又大不相同,他说门限在古时,从朝廷到一般人家,尤其是比较富贵之家,多半都有车子,放在房子中,出大门时,车了要开出去,门限就要拿走,不开车时,门限就放下来。开车时或有正式客人来了,门限撤除,就谈不上践门限的意思。拿这个就代表一个意思,这门限在朝廷来讲,是君主出入的通道,在家庭来讲,就是一家之主,家长出入的,为臣做子女的就不应该从长者、主人的通道出入,有尊崇长者的意思在当中。并不是说践这个门限。拿现在来讲,我们普通都没有门限,可以解释为,到人家门中,要先把鞋底擦干净再进去,同样道理,到人家家里作客,不要把人家环境弄脏,不践门限广义的精神是如此。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曲礼上讲,立勿跛站的时候不要像跛子一样,我们普通人站着要两脚着地,很正直地站在地上,跛子因为一只脚坏了,只有一个着地,另外一个悬空起来无法着地,这叫跛子形状。一般人常常右脚站着,左脚伸出来,腿还弯起来,站起来就跟跛子一样,在仪态方面是不对的。我们男同学服兵役时,立正时两脚站得稳稳的,稍息时,两脚仍是平均地着在地上,这才正确。以前的稍息不是如此,右脚着地,左脚往前踏一步,可以轻松些,那就是跛。一脚跛着那种形状是随便的,尤其我们与人家谈话,或是见了长者,平时养成这种习惯,那就很失礼了,所以站的时候,要有站相。 坐呢?勿展脚如箕坐在那里,应将两脚自然地放在地上。展脚如箕则是把两脚分开分得很大,箕就是乡村里用竹子皮编成,畚土的畚箕,上面是小小的,到前面展开成很大的面积,我们坐在椅子上,如果把两脚斜斜地撑开来,就跟畚箕一样,这样展开来是很不雅观的,尤其是女生更不可以。再说,把脚撑很远,人家经过时一不小心就给绊倒了,所以坐时不要展脚如箕。 睡眠呢?不仰不伏,右卧如弓。曲礼中说寝勿伏,趴着睡叫伏,它只说不可以伏,但可以仰卧或侧卧,仰卧就是仰着身体睡,侧卧就是侧在一边,侧那一边呢?它也没讲。我们老师比注解的高明,因为他这里讲不仰不伏固然不能伏,也不要仰,伏是不雅观的,仰更不好,因为在坐理上来讲,我们的五脏是在前面,后面是脊椎骨,仰的时候五脏张开来,所吃的东西压在上面,除了吃的东西不消化,伤害肠胃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不好的地方。最好是侧卧,但不是左侧,而是靠右侧,依照生理结构来讲,靠右的时候,里面五脏很自然弯一点,不是很直,因为我们人的身体结构,稍微有一点弯血气的运行很流畅,很合乎自然。所以古人的养生学上讲,立如松站在那里就跟一棵松树一样直;坐如钟坐下来就像一个大钟在那里,稳稳当当的,脚、身体都很直的,行如风走路就跟风一样,风是往前吹,是直的,走路就是一直往前走,跟风吹一样。卧如弓睡觉时就像一张弓在那里。过去我们老师讲卧如弓的时候,他还曾经做过示范。靠右边卧,右手托腮,右脚打直,左脚稍为弯一点,靠近右脚左手附在左大腿上面,仪态很壮严,也非常合乎卫生。所以道家的睡觉就是这么睡的,因为道家是练气的,这样睡的时候,气不会散,一个人睡眠时,最重要是不散气,而要聚精养气的。一个人的精气神是身上的三宝,晚上仰睡,精神一松懈,气一张开,精就流失了,往往有这个关系,所以,道家养生是侧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就同一个家庭来讲,同桌吃饭时,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另外预备特殊好吃的东西,某个人专门在那儿吃一份好的,别人不能吃,养成一种不平等待遇的观念。做家长的这样吃,就暗示家庭的子弟,他将来做家长也这么来,就不大好了。 当然,到子女成人以后,他来奉养父母的时候,那又另当别论。礼记上也讲父子不同席,专门叫父亲单独在一个席上,你弄好的东西,这是应该的,与这个不相关。这是指一家人在同一桌吃饭,或是有朋友,或是普通的宴会,所有吃的东西,都应该是大家一律同等的,你要专门预备某种最好的食物,一个人在吃,别人在看,这总是不大好,让人家觉得是不平等待遇。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吃东西不要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或者偏食某种东西,做家长的要好好教导子女。第一层,就偏食来讲,吃东西要平均,营养要平衡,身体才能发育正常,否则缺乏某种营养的话,将来身体不会好。再者,即使在营养上没有关系,专挑好的吃,不好的东西就不吃,养成这种贪吃的习惯也不好,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养成不要在饮食上这样挑剔。 论语中孔子讲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其志向是在求道,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他都能乐在其中,因为他志不在饮食,他有更高的乐趣。当一个人有更高超的志向时,对于其他次一层的,他就不大注意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吃得好,穿得美,专门在五欲六尘上讲究,你的道就不行了,不能说两者兼顾,这是自古以来都办不到的。 假如说我又讲五欲,又讲道,两者都兼的话,那是假的。凡是用过功的人都知道,他只要将兴趣放在任何一门学问或艺术上面,自然他对其余的就淡薄了,这是研究心理学就会知道的。他对食这方面特别注重,他的兴趣就在这上面,不用讲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他就没有道。所以在佛家口讲禅悦为食禅就是禅定,对于道上有了心得,能够入门了,兴趣在这上面就可以当饭,这是一点也不假的。 就拿我们现在念佛来讲,我们大概普通念佛或者做早晚课时,都是认为定下来,早晚课是定了,希望赶快把早晚课作完,等着要吃饭,看其他的书,或做其他的活动。这样念佛不行,要养成其余的一切事情没有很高的兴趣,只有念佛才是最高的兴趣,我全天所做别的事情都是为了帮助我来念佛,我一天当中,念佛才是主题,你把心理或者兴趣一转变的话,念佛比吃饭还要有味道,这样念佛就差不多了,进步就很快了。反过来说,念佛也非念不可,但是比较起来,吃饭、吃好的东西兴趣较浓,念佛的兴趣较淡,如此要想解脱的话,就很难了,因为吃饭是五欲之一。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看到好看的东西,一引诱佛号就忘了,此乃道力抵不过五欲,所以儒家讲,不要耻恶衣恶食。子路是衣敝缊袍与衣狐褐者立而不耻,因此孔子很赞叹他,就是嘉许他的心在道上,其余的都不注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也可以如是学,要把心中的境界转变过来很难,但是要转,慢慢转,习惯是渐渐养成的。 世间万事万物觉悟了就是佛法,如何觉悟呢?唯识学讲一个转识成智我们的识都是迷惑的,智才是明了,要把迷惑的心,转成明了的心,就在一转念之间。转就是把世间万事万物一般人认为是这个样子,从一般人看起来,我们也是跟一般人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自己知道与人不同,虽然我们也跟人家一样吃饭、睡觉,但是吃饭时,我们心理与人不同。 在寺庙依照戒律是持午,过午不食,但是现在一般都办不到,晚上还是要吃饭,他却讲不是吃晚餐,而是进药石就是吃药品。我们的肠胃从中午吃了午饭后,一直到明晨,这么长的时候不吃饭,肠胃受不了,得吃饭,可是这不是吃饭等于吃药一样,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普通人三餐吃饭时,不把它当作饭,而很有兴趣的今天又吃什么好,明天到菜市场去挑选最好的来吃,那兴趣就集中在这上面了。如果我们修道人把它当药石看就行了,吃饭是维持色身的,需要这个色身来养我的慧命,为了这个色身,我们要吃饭,喝水,在外人看来,我们三餐也吃,也喝什么的,但是我们心中不是如此,这就对道不妨害了。所以,什么都是在转念之间,一转念就行了。 十二、食时不叹,勿训斥子弟。 吃饭时,不要叹气,自己心情不好,吃饭吃不下去,对同席的其他人也会产生影响。再者,做家长的教子弟要看时候,在饭桌上不要训斥子弟,他高兴地在吃饭,你却在此时教训他,心中一肚子不高兴,勉强把饭压下去,气体与食物两相冲突,一定会出毛病。自己情绪不好,一面叹气一面吃饭,身体也会受影响。当一个人情绪不好时,体内的气体与液体都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快,血液流通也快,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印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聘医师、医技、护理、行政、其他岗位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嘉兴市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攀枝花市盐边县事业单位春季引才考核的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湖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咸宁医院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15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招聘教育卫生干部10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安徽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2025年面向全县公开招聘村级后备干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山西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农林牧渔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招聘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人员10人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IBI-325-生命科学试剂-MCE
- 收单外包管理办法
- 分时租赁介绍课件
- 第七章-大学生创业实践案例课件
- 燃机三菱控制系统简述课件
- 全尺寸测量报告FAI
- (完整)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认识五线谱精选PPT
- 维力能醋酸钠林格注射液
- 五四制青岛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安全用药》课件(定稿)
- 直播场景搭建
- 专题复习七选五的解题技巧课件(共22张)-副本-副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