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_第1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_第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_第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_第4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8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的用法,辨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的古今异议。难点:1、体会悬念迭起的手法。2、正确认识“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陶渊明,学生自读注释,得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师补充: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又因他的洁身自好,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散文家。积累字词:豁(hu)然、阡陌(qinm)、俨然(yn)、垂髫(tio)、邑人。整体感知听录音或教师读课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什么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十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4、梳理结构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深入讨论,明确答案。(渔人的见闻为线索。)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朗读第1段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缘异复穷2、由文中“渔人甚异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展现在渔人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插图)点拨奇丽。3、渔人在沿途所见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唯独写到桃花林呢?文中哪一个字突出了这一点?这一个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点拨“异”,引出下文的桃花源仙境。4、这一段文字介绍了哪些内容?点拨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渔人驾船驶向桃花源的经过。5、概括本段大意。点拨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二)朗读第2段1、结合课文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才复开朗俨然交通2、请在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几句写了桃花源的境况。呈现在渔人面前的是一片怎样的景象?那里生活怎么样?突出了哪个字?点拨这里一片和平富裕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突出了一个“乐”字。3、为什么作者笔下将这个世外桃源描述得这样美好?点拨反衬出现实社会得动乱和黑暗4、这一段的内容如何概括?点拨舍船从口入,发现桃花源景。(三)朗读第3段1、结合课文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乃所具要咸妻子绝境间隔无论延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受到怎样的款待?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尚?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3、桃花源人为什么“不复出”?点拨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4、概括本段大意。点拨应要设酒食,了解桃花源人。(四)朗读第4、5段1、结合课文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两个“志”和两个“寻”。2、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点拨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3、渔人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文章以此作结有何作用?点拨与文章开端扑塑迷离的“入境”之路相照应,同时,又渲染了这个“世外桃源”的神秘。四、课内小结作者写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时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风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课时一、温故而知新1、指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示:我们已对桃花源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一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意图和特点。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写作意图学生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1)联系第一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查看上节课的内容,或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成)(2)散读课文,说一说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境况。(可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3)社会现实那么破败,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这么美满,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课文通过记叙和描绘桃花源记的美好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的向往之情。)2、写作特点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点拨诱导。(1)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要说明。(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此题学生能抓住一两点理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点拨例如:写桃花林,仅抓住最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从繁多的事物中仅抓住农耕生活中人们赖以修养生息的土地、屋舍、田地、桑竹。写人群,仅抓住无自养能力、易受伤害的老人、小孩来写,因为他们尚且“怡然自乐”,其青壮年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使之“大惊”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还“设酒杀鸡作食”,醇厚好客之风,顿感迎面拂来。读者从“鸡犬相闻”的闹声中深刻感受的是桃花源社会的和平宁静;从“皆叹惋”中领略的难道不是桃花源人内心中的自我庆幸与满足吗?所有这些叙述、描写,虽系文言,但晓畅易读。如写景物:“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层次丰富;如写人物:“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象鲜明;如写活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行为具体;如写语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联翩。三、巩固提高1、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至今常用的词语,请找出来仔细体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2、联系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