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语文苏教版必修五).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语文苏教版必修五).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语文苏教版必修五).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语文苏教版必修五).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语文苏教版必修五).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昆山柏庐高级中学 昌晶晶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第三篇课文。本专题多为说明文,重在激发学生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本文作者贾祖璋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使之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式感知整篇文章,再加上点拨法和提问法解决问题,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有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效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2.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用投影仪放映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学生齐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为了爱吃荔枝的杨贵妃,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新鲜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那荔枝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得美人骚客对它推崇备至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贾祖璋一起来揭开荔枝的神秘面纱。【设计意图】通过历代文人对荔枝的赞颂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相关资料介绍(1)作者介绍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早在30年代,他就出版了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出版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2)文体介绍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 (1)课文题目用的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共7个字,却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是旧历,按公历算是七月。 荔枝丹荔枝的颜色。 (2)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此题内涵丰富,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2、把握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哪些内容。注意每段的关键句子,找出关键词来归纳。(分段落回答,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选代表发言,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第一部分(1):引子。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11):具体说明荔枝生态方面的知识。 2)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3)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4)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5)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6)壳膜:白色 7)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8)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种子:种子的形状、形态、颜色及种子的退化。10、11)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12-15):荔枝的生产及其有关知识 12)产地:中国南部 13)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14)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15)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3、明确说明顺序 作者介绍荔枝的生态是按怎样的先后顺序进行的? 提示: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全文按照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5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的顺序逐次展开;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文章结构图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不按先花后果的生长、成熟顺序说明,而要先说果实后说花? 明确:作者由外壳一直说到内核,亦即由表及里;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荔枝果先外观后内部的先后顺序的。另外,本文题目是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见重点是介绍成熟时的荔枝的果实,为了突出介绍的重点,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所以先说果、后说花先主后次也是恰当的。何况第1段摘引的荔枝图序中的片断也是关于果实部分的内容,因而先果后花也显得行文自然。 (2)第8段是否硬塞进本文的?明确:这一层里,第8段还介绍了荔枝的贮运,很明显,贮运不属果实的范畴,但贮运主要是解决荔枝肉鲜美而易变质,与果实关系甚密,何况不耐贮运实际上也是荔枝肉的一个特性,所以放在“肉”后一并介绍。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明确:不能。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4)介绍荔枝生产方面的有关知识为什么按照由实而虚的顺序进行安排? 明确:因为产地和荔枝谱是客观存在,而且与现实中的荔枝生产有直接关系,理应先说,而有关移植以及生产销售的前景,是发展方向,是对将来的展望,显然是虚的,理应后说。 (5)从荔枝的生态到生产,以荔枝的生态特点为主,其它生产方面相关知识为次,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因为荔枝的果实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荔枝的生态特点已经基本稳定,人们认识已经很充分,而后者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安排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小结:从全文看,先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再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的,符合普通读者对荔枝的认识要求。从介绍果实的层次看,先介绍壳,次介绍膜,再介绍肉,最后介绍核,这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说明的。从介绍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情况的层次看,先介绍产地历史,次介绍果谱,再介绍移植教训,最后提出发展生产的建议,这是按照了解历史经验到借鉴历史经验的由实而虚的逻辑顺序来写的。【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体会文章语言文学性的特点。其次通过关键词的筛选,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科技小品(科普小品)2.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说明顺序。相信大家都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文章,其主要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由主到次,有实到虚,给我们留下来一个荔枝知识的整体形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是研究文章是怎么说的,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说明的目的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提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二、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赏析文章(1)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直接写荔枝?明确:引出说明的对象,使读者对鲜荔枝的形态有个初步的印象;引起阅读的兴趣;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2)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明确:1)下定义“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作用:下定义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说明事物的本质。 2)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 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作用: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3)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打比方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生动。4)列数字,准确、科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作用: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 更具说服力。 5)运用插图,本文在行文之中插入荔枝果、叶的图形,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果实的结构,既直观、形象,又层次清楚,还省略了许多文字。通过这样的说明,读者对于荔枝的形态特征便一目了解了,即使没有见过荔枝,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作用:变抽象为具体,能增强说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既直观,形象又层次清楚。 6)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看课文的引用说明。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陈辉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 史书记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 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 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3)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的语言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本文语言的特点? 科学性: 1)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加上“大多数”语言更加准确,因为荔枝不完全是深红或紫色,还有淡红色、淡黄色等。(数量上的限制)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时间上的限制) 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加上“也许”,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语气上的限制) 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加上“盛”,圈定的范围比较小,不是任何一个生产荔枝的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范围的限制)5)大量诗词典故的引用,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总结:本文在数量、时间、范围、语气方面加以限制,使语言简洁、准确,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文学性:本文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其语言在准确、周密的基础上,非常注重形象、生动。如第4段用“呈心脏行、卵圆形或圆形”、“微微突起”、“浑圆或尖圆”等形象性的词语,及“细长如指形”、“圆小如珠”等生动的比喻,把荔枝果实的形状具体地描绘了出来。另外,文中所引用的描写荔枝的古代诗文,第3段说明荔枝的颜色,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等处,亦不乏形象生动的特点。【设计意图】在上节课对文章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与语言特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由此对科学小品的特点有具体的体会,同时学鉴赏科学小品的角度。三、课堂总结本文以短小的篇幅、科学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丰介绍了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