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平压模切机设计【7张CAD图纸+毕业论文】【答辩优秀】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8页)
编号:47168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5-08-13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孙**(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45
积分
- 关 键 词:
-
半自动
平压模切机
设计
全套
cad
图纸
毕业论文
答辩
优秀
优良
- 资源描述:
-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3
1.1选题依据3
1.2课题的意义4
第二章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方案选型5
2.1送料模切机构5
2.2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10
2.3运动循环图的拟定15
第三章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传动设计16
3.1电动机的选择16
3.2传动比的分配19
3.3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19
3.4 V带传动设计20
3.5减速器的齿轮设计22
3.6轴的设计26
3.7轴承的选择和校核31
第四章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模切机构设计33
4.1平面六杆滑块机构设计33
4.2链条及链轮的设计34
4.3凸轮机构的设计35
总结37
致谢38
参考文献39
英文文献及翻译………………………………………………………...40
摘要
机械设计是工科高等学校机械类,机电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我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体运用和实践。半自动平压模切机是印刷包装行业压制纸盒、纸箱等纸制品的专用设备,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从拟定运动循环图出发,通过查找机械设计手册,比较不同方案,选择了最合适的传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并且对其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几何参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计算。设计完成后,用Auto CAD画出半自动模切机的装配图以及相关的零件图。该模切机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效率高,易操作等特点。
关键词:机械设计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Auto cad
Abstract
Mechanical design is engineering colleges machiner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and other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we have to learn the basics, but also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use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emi automatic platen die-cutting machine is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to suppress cartons, cardboard boxes and other paper products, special equipment, is widely used. This departure from the intended motion cycle chart, Mechanical Design Handbook by looking to compare different options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transmission and executive bodies, and its working principle, structure design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in-depth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s. Design is complete, use Auto CAD draw semi-automatic cutting machine assembly drawings and associated parts diagram. The cutting machine has a simple and compact structure, high efficiency, easy op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Semi automatic die-cutting machine AutoCAD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依据:
本课题其研究的目标为设计可实现对各种规格的白纸板,厚度在4mm以下的瓦楞纸板,以及各种高级精细的印刷品进行压痕、切线、压凹凸。本课题主要研究模切机总体方案设计,模切机传动系统的设计,主执行机构设计(机构选型)及其结构设计,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强度和力的计算,产要求绘制所设计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模切机的装配和重要零件的零件图。








- 内容简介:
-
NOVEL METHOD OF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OF THE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DESIGN Abstract: A novel method of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of the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is presented.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design is made by finding the related optimal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The diagram of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is drawn. In the diagram, the relation among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the oscillating angle of the rocker and the length of the bars is shown, concisely, conveniently and directly. The method possess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That it i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nder the transmission angle by directly choosing in the diagram, according to the given requir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can be improved to gain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effect by the method. Especially,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in practical use. Keywords: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Optimal transmission angl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INTRODUCTION By conventional method of the crank-and-rocker design,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parameters for optimal transmission. The figure-table design method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an help achieve this goal. With given conditions, we can, by only consulting the designing figures and tables, get the relations between every parameter and another of the designed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Thus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can be realized. The concerned designing theory and method, as well as the real cases of its application will be introduced later respectively. 1. ESTABLISHMENT OF DIAGRAM FOR OPTIMAL TRANSMISSION DESIGN It is alway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exes that designers pursu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property of the transmission. The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is widely used in the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How to improve work ability and reduce unnecessary power loss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the oscillating angle of the rocker and the ratio of the crank and rocker. The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take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and property of the mechanism, which mainly indicate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The aim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of the mechanism is how to find the maximum of the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The design parameters are reasonably combined by the method of lessening constraints gradually and optimizing separately. Consequently, the complete constraint field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is established. ntsThe following steps are taken in the usual design method. Firstly, the initial values of the length of rocker 3l and the oscillating angle of rocker are given. Then the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K is chosen in the permitted range. Meanwhile, the coordinate of the fixed hinge of crank A possibly realized is calculated corresponding to value K . 1.1 Length of bars of crank and rocker mechanism As shown in Fig.1, left arc GC2 is the permitted field of point A . The coordinates of point A are chosen by small step from point 2C to point G . The coordinates of point A are 02 hyy cA (1) 22 AA yRx (2) where 0h , the step, is increased by small increment within range(0,H ). If the smaller the chosen step is, the higher the computational precision will be. R is the radius of the design circle. d is the distance from 2C to G . 2c o s)2c o s (22c o s 33 lRld(3) Calculating the length of arc 1AC and 2AC , the length of the bars of the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point A is obtained1,2. 1.2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min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min (see Fig.2) is determined by the equations3 nts 322142322m i n 2 )(c o s ll llll (4) 322142322m a x 2 )(c o s ll llll (5) maxmin 180 (6) where 1l Length of crank(mm) 2l Length of connecting bar(mm) 3l Length of rocker(mm) 4l Length of machine frame(mm) Firstly, we choose minimum comparing min with min . And then we record all values of min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40 and choose the maximum of them. Secondly, we find the maximum of min corresponding to any oscillating angle which is chosen by small step in the permitted range (maximum of min is different oscillating angl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K ). Finally, we change the length of rocker 3l by small step similarly. Thus we may obtain the maximum of min corresponding to the different length of bars, ntsdifferent oscillating angl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K . Fig.3 is accomplished from Table for the purpose of diagram design. nts It is worth pointing out that whatever the length of rocker 3l is evaluated, the location that the maximum of min arises is only related to the ratio of the length of rocker and the length of machine frame 3l / 4l , while independent of 3l . 2. DESIGN METHOD 2.1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design given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and the maximum oscillating angle of the rocker The design procedure is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given K and , taken account to the formula the extreme included angle is found. The corresponding ratio of the length of bars 3l / 4l is obtained consulting Fig.3. 18011KK (7) (2) Choose the length of rocker 3l according to the work requirement, the length of the machine frame is obtained from the ratio 3l / 4l . (3) Choose the centre of fixed hinge D as the vertex arbitrarily, and plot an isosceles triangle, the side of which is equal to the length of rocker 3l (see Fig.4), and nts 21DCC . Then plot 212 CCMC , draw NC1 , and make angle 9012 NCC . Thus the point of intersection of MC2 and NC1 is gained. Finally, draw the circumcircle of triangle 21CPC . (4) Plot an arc with point D as the centre of the circle, 4l as the radius. The arc intersections arc GC2 at point A . Point A is just the centre of the fixed hinge of the crank. Therefore, from the length of the crank 2/)( 211 ACACl (8) and the length of the connecting bar 112 lACl (9) we will obtain the crank and rocker mechanism consisted of 1l , 2l , 3l , and 4l .Thus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property is realized under given conditions. 2.2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design given the length of the rocker (or the length of the machine fram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We take the following steps. (1) The appropriate ratio of the bars 3l / 4l can be chosen according to given K . Furthermore, we find the length of machine frame 4l (the length of rocker 3l ). (2) The corresponding oscillating angle of the rocker can be obtained consulting Fig.3. And we calculate the extreme included angle . ntsThen repeat (3) and (4) in section 2.1 3. DESIGN EXAMPLE The known conditions are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travel speed variation 1818.1K and maximum oscillating angle 40 . The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realizing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is designed by the diagram solution method presented above. First, with Eq.(7), we can calculate the extreme included angle 15 . Then, we find 93.0/ 43 ll consulting Fig.3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and . If evaluate 503l mm, then we will obtain 76.5393.0/504 l mm. Next, draw sketch(omitted). As result, the length of bars is 161l mm, 462l mm, 503l mm, 76.534 l mm. The minimum transmission angle is 3698.462 )(a r c c o s 322142322m in ll llllThe results obtained by computer are 2227.161 l mm, 5093.442 l mm, 0000.503 l mm, 8986.534 l mm. Provided that the figure design is carri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Auto CAD circumstances, very precise design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4. CONCLUSIONS A novel approach of diagram solution can realize the optimal transmission of the crank-and-rocker mechanism.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in the practical use. In conventional design of mechanism, taking 0.1 mm as the value of effective the precision of the component sizes will be enough. nts译文: 认识曲柄摇臂机构设计的最优传动方法 摘要: 一种曲柄摇臂机构设计的最优传动的方法被提出。这种优化组合设计被用来找出最优的传递参数。得出最优传递图。在图中,在极小的传动角度之间 , 滑移速度变化系数,摇臂的摆动角度和杆的长度被直观地显示。 这是这种方法拥有的主要特征。根据指定的要求,它将传动角度之下的最优传动参数直接地表达在图上。通过这种方法,机械传动的特性能用以获取最优传动效果。特别是, 这种方法是简单和实用的。 关键字: 曲柄摇臂机构 最优传动角度 滑移速度变化系数 介绍 由曲柄摇 臂机构设计的常规方法 , 在各种各样的参量之间很难找出优化组合的最优传动。通过本文介绍的图面设计方法可以帮助达到这个目的。在指定的情况下,通过观查设计图面 , 我们就能得到每个参量和另外一个曲柄摇臂机构设计之间的联系。由因认识最优传动。 具体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以及它们各自的应用事例将在以下介绍。 1 优化传动设计的建立 优化传动的设计一直是设计师改进传输效率和追求产量的最重要的索引的当中一个。曲柄摇臂机构被广泛应用在机械传动中。如何改进工作效率和减少多余的功率损失直接地与滑移速度变化系数,摇臂的摆动 角度和曲柄摇臂的比率有关系。这些参数的合理组合采用对机械效率和产量有重要作用 , 这些主要体现在极小的传输角度上。 认识机械优化传动目的是找到极小的传输角度的最大值。 设计参数是适度地减少限制而且分开的合理优化方法的结合。 因此,完全限制领域的优化传动建立了。 以下步骤被采用在通常的设计方法。 首先,测量出摇臂的长度 3l 和摇臂的摆动角度 的初始值。 然后滑移速度变化系数 K 的值被定在允许 的范围内。 同时,曲柄固定的铰接座标 A 可能被认为是任意值 K 。 1.1 曲柄摇臂机构杆的长度 由图 Fig.1,左弧 GC2 是点 A 被允许的领域。点 A 的座标的选择从点 2C 到点G 。 nts 点 A 的座标是 02 hyy cA (1) 22AA yRx (2) 当0h,高度,在 range(0 , H ) 被逐渐增加。如果选的越小 ,计算精度将越高。 R 是设计圆的半径。 d 是从 2C 到 G 的距离。 2co s)2co s (22co s 33 lRld(3) 计算弧 1AC 和 2AC 的长度,机械杆对应于点 A 的长度是 obtained1,2 。 1.2 极小的传动角度 min 极小的传动角度 min (参见 Fig.2) 由 equations3确定 322142322m i n 2)(c osllllll (4) 322142322m a x 2)(c osllllll (5) m a xm in 180 (6) 由于 1l 曲柄的长度 (毫米 ) nts 2l 连杆的长度(毫米) 3l 摇臂的长度(毫米) 4l 机器的长度(毫米) 首先 , 我们比较极小值 min 和 min 。 并且我们记录所有 min 的值大于或等于40 ,然后选择他们之间的最大值。 第二 , 我们发现最大值 min 对应于一个逐渐变小的范围的任一个摆动的角度 (最大值 min 是不同于摆动的角度和滑移速度变化系数 K ) 。 最 后 , 我们相似地慢慢缩小摇臂3l的长度。 因而我们能获得最大值 min 对应于杆的不同长度 , 另外摆动的角度 和滑移速度变化系数 K 。 Fig.3成功的表达设计的目的。 它确定了无论是摇臂的长度3l,最大值 min 出现的地点,只与摇臂的长度和机械的长度的比率3l/ 4l 有关 , 当确定3l时。 nts nts2 设计方法 2.1 认识最优传动设计下滑移速度变化系数和摇臂的最大摆动的角度 设计步骤如下。 (1) 根据所给的 K 和 , 通常采取对发现极限角度 的解释。 杆的长度的对应的比率3l/ 4l 是从图 Fig.3获得的 。 18011KK(7) (2) 根据工作要求选择摇臂的长度3l, 机械的长度是从比率3l/ 4l 获得的。 (3) 任意地选择固 定的铰接的中心 D 作为端点,并且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令一条边与摇臂的长度3l相等 (参见 Fig.4),令 21 DCC 。 然后做 212 CCMC , 连接 NC1 ,并且做角度 9012 NCC 。 因而增加了交点 MC2 和 NC1 。 最后, 画三角形 21CPC 。 (4)以点 D 作为圆的中心, 4l 为半径画圆弧。 弧 GC2 交点在 A 点。 点 A 是曲柄的固定铰接的中心。 所以 , 从曲柄的长度 2/)( 211 ACACl (8) 并且连杆的长度 112 lACl (9) nts我们将获得曲柄摇臂机构包括 1l , 2l ,3l和 4l 。因而优化传动加工会在指定的情况下进行。 2.2 认识优化传动设计 下摇臂的长度 (或机械的长度 ) 和滑移速度变化系数 我们采取以下步骤。 (1)根据选择的 K 确定杆的适当比率3l/4l 。 此外,我们得出机械 4l (摇臂的长度3l) 。 (2) 摇臂对应的摆动的角度可以从图 Fig.3 获得。 并且我们计算出极限角度。 然后根据 2.1重覆 (3) 和 (4) 3 设计例 子 已知的条件是 , 滑移速度变化系数 1818.1K 和最大摆动角度 40 。 提出曲柄摇臂机械优化传动图方法设计方案。 首先, 通过公式 (7),我们能计算出极限角度 15 。 然后,我们通过表格 Fig.3 查出 93.0/43 ll以及 和 的值。 假设 503 lmm, 然后我们将得出 76.5393.0/504 l mm。 然后 , 做 sketch(omitted) 。 最后 , 算出杆的长度分别是 161 l mm, 462 l mm, 503 lmm, 76.534 l mm. 极小传动角度是 3698.462 )(a r c c os322142322m i n llllll 结果由计算可得 2227.161 l mm, 5093.442 l mm, 0000.503 lmm, 8986.534 l mm。 在运用 Auto CAD 制图设计的情况 , 可达到非常精确设计结果。 4结论 认识图解法解答曲柄摇臂机构的最优传动。这种方法是简单和实用的。通常在机械设计中 , 将 0.1 毫米作为最小有效精度是足够的。 nts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设计 学 院: 兴湘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号: 2010962920 姓 名: 李小冬 指导教师: 赵又红 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nts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毕业设计 说明书 题 目: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设计 学 院: 兴湘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号: 2010962920 姓 名: 李小冬 指导教师: 赵又红 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nts湘潭 大学兴湘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的设计 学号: 201096920 姓名: 李小冬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 赵又红 系主任: 刘伯希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 1)实现对各种规格的白纸板,厚度在 4mm以下的瓦楞纸板,以及各种高级精细的印刷品进行压痕、切线、压凹凸。 ( 2)每小时压制纸板 3000张。传动机构所用电机转速 n 1450r/min。 ( 3) 工作台面离地面的距离约 1200mm。 ( 4)所设计机构的性能要良好,结构简单紧凑,节省动力,寿命长,便 于制造 。 ( 5)分析半自动平压模切机工作原理和技术及构思方案(含方案比较)。 ( 6) 完成 模切机传动系统的设计、机构设计(含执行机构、控制夹紧装置等的方案设计、运动分析和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主要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绘制所设计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模切机的装配图及主要的零件图(AutoCAD绘图)。 ( 7)设计说明书一份,电子文档一份。 ( 8)英文文献翻译(含原文)。要求:原文 3000个单词以上,中文翻译要求通顺)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 (1)模切机总体方案设计。 (2)模切机传动系统的设计。 (3)主执行机构设计(机构选型)及其结构设计。 nts 三、进度安排 各阶段完成的内容 起止时间 1 收集资料、查询相关文献 2012 年 1 月 8 日 2 月 20 日 2 掌握模切机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 ,进行方案构思与设计 2012 年 2 月 21 日 3 月 8 日 3 完成传动系统及机构设计和主要零件设计计算 2012 年 3 月 9 日 3 月 31 日 4 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草图 2012 年 4 月 1 日 5 月 2 日 5 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 2012 年 5 月 3 日 5 月 15 日 6 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英文文献翻译 2012 年 5 月 16 日 5 月 26 日 7 交毕业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 2012 年 5 月 27 日 5 月 28 日 四 、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的收集资料有:机械设计手册、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相关文献 1朱保利,吴晖等编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出版 2004 . 2孟宪源,姜琪主编 .机构构型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 3黄继 昌、徐巧鱼等编 .实用机械机构图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 4 张维凯,王曙光 . AutoCAD2007中文版标准教程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2007. 5 濮良贵,纪名刚 .机械设计(第八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孙恒 ,陈作模 .机械原理 (第七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成大先主编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nts湘潭大学 兴湘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 学号 2010962920 姓名 李小冬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设计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选题 1.是否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2.难度、份量是否适当; 3.是否 与生产、科研、 社会 等实际 相 结合 。 能力 1.是否有查阅文献、综合归纳资料的能力; 2.是否有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 3.是否具备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 4.是否具备一定的外文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5.工科是否有经济分析能力。 论文 (设计)质量 1.立论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充分,结构是否严谨合理;实验是否正确,设计、计算、分析处理是否科学;技术用语是否准确,符号是否统一,图表图纸是否完备、整洁、正确,引文是否规范; 2.文字是否通顺,有无观点提炼,综合概括能力如何; 3.有无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有无创新之处。 综 合 评 价 该同学所完成的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的设 计基本原理正确,传动系统设计合理。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论述合理,设计计算方法正确,格式符合要求。所绘制的装配图与零件图错误较少,基本达到工程图的要求。该同学具备了一定的 专业理论的 综合运用 能力 ,正确制定设计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能力,设计能力,计算机制图,及外语能力, 具备了工程师的基本素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体现了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所完成的工作达到了本科毕业设计要求, 推荐成绩为“中等”, 可参与答辩。 评阅人: 2014 年 5 月 日 nts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鉴定意见 学号: 2010962920 姓名: 李小冬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35 页 图 表 7 张 论文(设计)题目: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设计 内容提要: 本课题是设计半自动平压模切机以用来 实现对各种规格的白纸板,厚度在 4mm以下的瓦楞纸板,以及各种高级精 细的印刷品进行压痕、切线、压凹凸 。其要完 纸板的装夹 ,输送 , 模切等工工艺动作 。 本设计由电动机提供动力,经过带传动连接二级 斜齿轮减速装置 ,再通过联轴联轴器使分配轴与减速箱的输出轴相接 , 然后带动执行机 构进行动作。通过传动系统减速达到每分钟模切 50 次的要求。设计的重点是模切机构 部分 ,设计采用上模固定下加压来实现模切的功效,下冲头采用六杆机构进行加压,结 构简单,有较好的增压效果,而且能实现要求的下降 上升的动作要求 ; 纸片用刚性弹 簧夹固定 , 刚性弹簧夹具有刚 性弹簧力的作用,可以自动的将纸板夹紧,且可准确平稳 的实现走纸运动;刚性弹簧 夹的张开用凸轮来实现 ,其要完成的动作是上升停歇下 降停歇上升 ,以实现纸板的装夹 ,利用凸轮的轮廓曲线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上述复 杂 的 动作易的实现上述复 杂的 动作,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送纸机构采用链传动 ,链条可 以便于弹簧夹的安装 ,在送纸过程中要实现纸板的停止和运动及链条的停歇 ,这个过程用 通过不完全齿轮带动链轮实现 ,且不完全齿轮机构来实现 ,其 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 ,造价低 廉,维修方便。 这个设计 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能达到主 要的 技 术指标。 nts指导教师评语 李小冬 同学对待毕业设计任务认真负责,积极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主动和老师积极探讨。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去确定设计方案,独立解决设计中问题的能力。所设计的干粉压片机的设计原理正确,控制方法得当。所绘制图纸基本达到工程图的水平,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条理清楚 、计算 正确,文字基本流畅。整个毕业设计工作量达到要求,完成质量较高,达到学士学位论文要求。 同意参加答辩,推荐毕业设计成绩等级为“ 中等 ”。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答辩简要情况及评语 答辩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意见 答辩委员会主任: 年 月 日 nts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期检查表 系 机电系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机 二 姓 名 李小冬 学 号 2010962920 指导教师 赵又红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题目名称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题目来源 科研 企业 其它 课题名称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题目性质 工程设计 理论研究 科学实验 软件开发 综合应用 其它 资料 情况 1、选题是否有变化 有 否 2、设计任务书 有 否 3、文献综述是否完成 完成 未完成 4、外文翻译 完成 未完成 由 学 生 填 写 目前研究设计到何阶段、进度状况: 分析确定了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设计方案;设计出了运动循环图;并通过计算分析,对半自动平压模切机传动机构,执行机构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画出了部分零件的 CAD 草图。 由 老 师 填 写 工作进度预测(按照任务书中时间计划) 提前完成 按计划完成 拖后完成 无法完成 工作态度(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真程度、纪律及出勤情况): 认真 较认真 一般 不认真 质量评价(学生前期已完成的工作的质量情况) 优 良 中 差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建议检查结果 : 通过 限期整改 缓答辩 系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注: 1、该表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填写。 2、此表作为附件装入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存档。 nts 湘 潭 大 学 兴湘 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的设计 姓 名 李小冬 学号 2010962920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机二 指导教师 赵又红 职称 副教授 填写时间 2014 年 3 月 20 日 2014 年 3 月 nts 说 明 1根据湘潭大学 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管理规定 ,学生必须撰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系主任批准后实施。 2 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 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 (论文 )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 2000 字。 5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 2 4 周完成,各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 nts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李小 冬 学 号 2010962920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指导教师 赵又红 职 称 副教授 所在系 机制系 课题来源 课题性质 课题名称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 的设计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的依据 :本课题其研究的目标为设计可实现对各种规格的白纸板,厚度在 4mm 以下的瓦楞纸板,以及各种高级精细的印刷品进行压痕、切线、压凹凸。本课题主要研究模切机总体方案设计,模切机传动系统的设计,主执行机构设计(机构选型)及其结构设计,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强度和力的计算,产要求绘制所设计方案的机构运动简 图,绘制模切机的装配和重要零件的零件图。 研究意义 :平压平模切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最普遍的类型,也是国内外生产厂家最多的机型。平压平模切机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模切,既能模切瓦楞纸板、卡纸、不干胶,又能模切橡胶海绵、金属板材等,既能人工续纸半自动模切,也能全自 动高速联动模切。半自动平压模切机的精准度比比一般的模切机要高。他的工作原理最具有代表性的。所以研究它也及其重要。平压平模切机分为立式、卧式两种。立式模切机俗称“老虎嘴”机,其特点 是精准度比圆压圆模切机好,售价便宜,突出的缺点是安全系数低,多年来始终 没 有彻底解决杜绝伤残事故问题,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在当今国家重点保证人身 安全并已立法的大环境下,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安全问题,必然要退出市场。卧式 模切机分为半自动模切机、全自动模切机以及带清废和不带清废四种。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精准度比较准确,效率比“老虎嘴”机高,比圆压圆低,处于中位。 近几年来,平压模切机是使用最广泛且技术发展最快的机型,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想有自己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技术创新,就得先搞懂基本设备的基本原理。为以后实现模切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做准备。 国内外对比: 当前,国外先进自动平压平 模切机的工作速度普遍在 7500 9000 张小时左右。瑞士 BOBST 公司生产的 SPRINT EPA106-PER 自动模切压痕机 (带全清废单元 )达到了12000 张小时的单机模切压痕速度。与此相比较,我国生产的自动平压平模切机工作速度较低,一般在 5500 7500 张小时左右。从模切精度上讲,国外先进自动平压模切机的模切精度通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