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一教学目的: 1、 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2、 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二教学重点: 写作编辑 诗歌赏析。三教学难点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教法设计 :合作探究 赏析评价五。学法指导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六教具使用 课件七课时安排1、 课外活动两周。 2、 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八。板书设计九教学步骤(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a. 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b. 诗词编辑:c. 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d. 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e.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古诗词的编辑: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诗词的欣赏: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古诗词的朗诵: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分,二等奖分,三等奖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十教后感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学习过程:一、导入1、看图猜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诵读感知一读,读准字音簧(hung)竹 清冽(li) 披拂(f) 佁(y) 然 俶(ch)尔 翕(x) 忽 寂寥(lio) 幽邃(su)二读,读得流畅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三读,读出节奏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四读,读懂文句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2)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1)心乐之(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3 、补充省略的内容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五读,概括文意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2、话题品析活动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课文整体感知,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四、小结“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板书设计:景 情小 石 潭 作 者幽 寂 忧愁苦闷凄 清 凄凉寂寞附: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习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正确把握教材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学生小组讨论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这样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近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生:“全石以为底”。师:还有呢?生:“卷石底以出”。师:还有呢?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师:还有呢?(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谓“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