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外国语2011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_第1页
镇江外国语2011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_第2页
镇江外国语2011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_第3页
镇江外国语2011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_第4页
镇江外国语2011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质量反馈 题号一二三总分(一)(二)(三)得分(提示:1.本卷分三部分,共20题。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如写在本卷上则无效。)得分评卷人一、语文积累与运用(共28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要求正确、工整。(2分)b益 jun刻 xi取 di慢 2默写。(10分)(1) 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2) 中庭地白树栖鸦,_。(王建十五夜望月)(3) 海纳百川, _;_,无欲则刚。 (4) 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冰心冰心诗四首)(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6)苏轼浣溪沙中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是:_,_。 3学了本册的前三个单元,老师想请同学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请为你的手抄报取个比较有文学色彩的名称 。(1分) 请你再设计两个与文学有关的栏目,并写出栏目名称。(2分)栏目一 栏目二 宋浩同学设计了一个“读书文摘卡”的栏目,请你按要求填写(3分)读书文摘卡读 书 文 摘 卡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者_ 译 者 贾文浩 贾文渊 内容摘录 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说说你欣赏的人物,并联系故事情节阐述理由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片断,仔细阅读后,请选择46处(不得超过6处),用规定的符号(不必全使用)加以修改。(4分)(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为了升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学校举行了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内容具体,有优秀书藉推荐,有学生作品展览,有生活剧表演等等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道理。5语言运用:仿照例句,再写两个比喻句(2分) 例: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_, _ 。语文是 _, _ 。6诗歌赏析: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2)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并写两句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名句。(2分) 二、阅读理解(42分)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列题目(12分)(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鲁迅的社戏)7用原文填空。(2分) ,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8“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这段动作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答: 9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景物?请摘录其中一句话进行赏析。(4分)答: 10“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文中的“他”指代什么?这里描写的心境和选文第一段有何不同?(4分)答: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7分)【甲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乙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译文)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 (5)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11解释句子加方框词的意思。(4分)(1)明察秋毫( ) (2)项为之强( )(3)安敢( ) (4)鞭数十( )1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A 至之市 B. 项为之强而置之其坐 驱之别院C 观之正浓 D. 何不试之以足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4甲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5分) 15乙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冰心的散文腊八粥,并完成后面的题目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桑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18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18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_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合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1979年2月3日凌晨)16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适当的一句填入第5自然段的空格内(只写序号)。()(2分)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17. “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由“供佛”转到“纪念母亲”,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文中写为纪念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4分)_ _18.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作者写对“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与下文有何关系?(3分)_ _19.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泫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