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论语从商到周有1个大约5百年的变革时期(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 说到变革时期,今天1代人经历过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变革。变革,就是说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清王朝到新中国的大变化。在今天,我们仍然处在“改革开放”时期,这就是说,这个变革时期还没有结束。我们时代的变革(从鸦片战争算起)已经过了百多年,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那么,我们时代的变革何时结束呢?1位伟人说过:今天的胜利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1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这位伟人说的很长的路就是我们时代正在经历的变革时期。 今天的社会由政治,经济和文化3大领域组成。今天的胜利,是说,实现了政治的变革。而实现经济的变革和实现文化的变革,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的变革,因此进入全新的时期,则是需要远比政治的变革长得多的时间。实际上,从明朝末年,明清之际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如果这样算,那么,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变革已经快400年了。 从商到周经历了大约5百年的变革时期方才迎来春秋战国的辉煌。在商时代是怎样的社会形态呢?读者一定记得道德经对商社会的描绘。在商时代是“享太牢,春登台”,是“小国寡民”,出现了“唯之与阿”的差别,是对道的探索。等等。在巫祠中兴时期,圣人宣讲极为活跃,以道思想的宣讲为标志,商文化达到辉煌的高峰。 接下来,(公元前1300年,以殷墟为标志商殷灭亡)公元前1千年,开始了西周新时期。新的时期产生出来新的思想,道的宣讲衰落。在西周春秋这新的时期里,新的思想怎样呢?就是说,从公元前1千年以前的圣人宣讲到5百年以后战国时期的法家(士)社会群,这中间的西周春秋经历了怎样的过渡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细读过论语就发现,这5百年间出现了1个叫做“子”的时期,子这个社会群的代表就是赫赫的孔子。 公元前500年以后进入战国,战国时期社会的主旋律思想是法家思想。这个时期,“士”这个社会群浩浩荡荡组成客卿政权。公元前2百年,随着秦*的结束,高度集权的法家思想受到冲击,出现高度自由化的庄子思想。西汉初年,曾经实行过道思想的无为主张,叫做无为而治。至此,我们的祖先时期(古中华,中国古代史)经历过了圣人宣讲,经历过了子的宣讲,经历过了士社会群,中央集权的皇帝政权拉开了帷幕(皇帝政权历时2千年,存在到近代。从近代以后就是我们时代的社会主义变革时期。) 从上面的时间表可以知道,子宣讲的论语时代在西周春秋这500年间。历史的顺序是这样的清楚:三皇,那是我们祖先与野兽搏斗,用火,筑巢的原始时期。巫祠时代,那是祭祀主持人和氏族首领联合领军的时期。商时代,氏族首领组建起来在人工生产的基础上的社会组织,历史上叫做朝代。商周之际,辉煌的商时代的社会思想被系统的总结出来,这个时期的文化大师叫做圣人,圣人的思想成果叫做道。周春秋时期,1大批的文化人叫做子,子这个文化群编制出来我中华第1部历史书,尚书,产生出来第1部专著,就是论语。 论语书初成在周春秋,流传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唐宋时最后定本。经历从周初到唐宋2千多年,才是今天看到的定本。论语是1部谈话录,由1段1段“子”的谈话汇合成1部书。全书20章,每1章包括若干段的谈话。这20章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各个章相互重复。论语实际上是讲学提纲的汇合本。论语的20章是: 1学而2为政3八佾4里仁5公冶长6雍也7述而8泰伯9子罕10乡党11先进12颜渊13子路14宪问15卫灵公16季氏17阳货18微子19子张20尧曰 周以后,发生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变化。所谓官府,其实就是商巫祠对文化宣讲的垄断。所谓民间,就是巫祠衰落以后,文化教育向诸侯国的普及。接受讲学的学生发展成为后来的士社会群。道德经81章。每1章是1次宣讲的底本。论语呢?每1段谈话就是1次讲学的提纲,或者说讲学的中心内容。2部古书,道德经和论语,虽然都是宣讲,但是从内容到形式却发生很大的变化,表达了2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代。道德经在周以前时期,论语在周以后时期。 说到讲学,在周代,论语课并不是主课,主课是尚书。初始的论语只是配合尚书讲学的副科,想象是以子的名义教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辅导课。论语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大以后的事情。 读者一定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引出来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打架的事情。史记原文: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可是,怎么就没有古文论语和今文论语打架呢?可知,在秦时,论语的初始本散存在民间学府,统一定本的论语还没有编出来,在内容上远没有今本论语这么丰富,这么权威。 在周春秋时,从事讲学的人称作子。子讲学,前面说到,有尚书和论语。而尚书和论语实际上是对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战国以后,讲学大发展,出现不同的门类,形成学派,名称也发生变化。战国以后的学派有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等,而儒家是指从事尚书和论语讲学的这1个学派。读者知道,尚书讲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历史从尧开始。司马迁作史记,历史从黄帝开始,儒家不接受。儒家从事历史课和论语课的讲学。 说尚书和论语传承于商文化还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看出来。古书的文字实际上源自2个方面,口语的流传和文字的流传。文字的流传开始于甲骨文。甲骨文有1个特点,就是语法成分不完全,不是象今天汉语这样主谓宾结构。读甲骨文需要将缺失的成分补充进去。比如这1段甲骨文:“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这1段话说完整了是这样:“占卜记录:来自唐氏族的使者请求商邑的巫祠为唐氏族的祖先大甲,大丁,祖乙(祖乙就是商汤)作祭祀,或者帮助建立巫祠。唐氏族愿意交付百羌百牢作供品。”甲骨文的语法由尚书和鲁春秋继承。尚书是周时代的历史教科书,鲁春秋是鲁国官修的官史。周时代使用甲骨文语法等于是那个时代的官话,文言文。 口语的流传开始于始族时代的祭祀和氏族时代的巫宣讲。祭祀和宣讲都是流行的口语。读者读过山海经和道德经。山海经和道德经的时代比甲骨文还早,但是却像是晚时代的书,像是家常话,原因在于是对口语的记录。读者一定读过战国策和史记,其中绘声绘色的描绘,起伏跌宕的情节是对宣讲的继承和发展: 从宣讲到说书,从春秋时代的寓言到后代的评书说唱,一脉相承。 口语宣讲和甲骨文语言长时期的并行使用,特别要说到诗经。读诗经可以发现,有1些诗篇就像山歌和儿歌,琅琅上口,有1些诗篇却是象甲骨文难读难懂。这是口语和甲骨文2种语言并行使用的极好例子。秦汉以后,甲骨文发展为文言文,视为高雅,典型的例子当推科举八股文。口语的宣讲发展为诗词曲赋。在今天,成熟的现代汉语叫做普通话。 论语经历了2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从秦汉开始了皇帝时代,进入封建社会。西汉时独尊儒术,论语上升为儒家经典。不是有十三经吗?春秋古书在汉时整理出来五经,到唐时整理出来十三经,到宋时整理出来四书五经。十三经就是13门教育课的教材。读者受过教育,还记得中,小学课本吧?论语相当于今天的中小学课本。如果将课本中的数理化,外语这些现代知识去掉,还有什么?还有语文,历史,等。论语书中写的是常识和品德教育这些内容。论语20章,内容不出这个范围,显然,这些内容是启蒙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论语补充进了皇帝时代的内容,(皇帝时代的思想在今天时代叫作封建糟粕),除去这些内容,我们就进入了秦汉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语是怎样一部书呢? 史记中有1篇“孔子世家”是司马迁为孔子作的传纪。这1篇传纪收集整理了秦汉以前几百年间流传的关于孔子的事迹资料。确定的说,史记记载的传纪即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孔子,以至认为论语是孔子和孔子弟子编著。 从西周到战国千年间,古论语走过了口头流传的过程。读论语,实际上是对春秋战国历史的再探索。论语可是1项工程,远不是哪1个人可能完成的。 对于古书论语,本书从历史角度讨论。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集。什么文集?关于子的文集。子是谁?已经说过,是鲁诸侯国时代的讲学,授业的人。子是士社会群中的1个类别。对子这个类别,说得好听点,相当今天的教授,讲师。说得不好听,就是一帮子穷教书先生。论语就是关于一帮子穷教书先生的文集。(对于子的讲学,因为在子时代没有文字的讲义,自然与今天的教学不一样。子的讲学一定是口传。我们从论语,孙子兵法这样的文体能够看到口传讲学的痕迹。)子的讲学可能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递,然而,士社会群以子的传递创造出来新时代。 从800诸侯到周春秋的千年间,有4类社会群被畅销宣讲,留下来文集。1类是王侯首领。王侯首领的文集就是尚书,从尚书延续下来24史。1类是政治家的事迹。政治家社会群,战国时代的士的文集是战国策。士社会群在*中表现出来高超的谋略和胆识。1类是巫文化的宣讲人。巫文化宣讲人在古书中叫作圣人。关于巫文化宣讲人的文集就是道德经。对于道德经,本书已经读过。 上面3类社会群以其社会的地位,以其高度的欣赏性,以其历史的价值引起关注,流传文集,在情理中。第4类的社会群有文集流传,大约不在情理中。这第4类就是子社会群。子社会群的文集就是论语。 上面,本书对论语作了历史的定位。因为论语,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社会群得到了与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社会群同样高度的历史地位。本书说不在情理中,是说,古人竟然为穷教书先生立传,出文集。 因为论语,孔子得到宣讲,受到关注,演绎出来评书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故事中的孔子有血有肉,仍然是不失酸腐的文化人。关于孔子,本书将讨论到。只说,因为孔子的名气大,有人说,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但是,细读论语,发现不妥,于是,就改口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 那么,是先有孔子还是先有论语呢?当然是先有论语了。孔子是在鲁春秋时。鲁文化群讲学没有文字的讲义,完全是口传心记,而且,也不是今天这样的讲学内容。讲学借助子曰名义,(举例说到了子的生平,经历。孔子因此成为子曰说到的,鲁文化群的代表人物,或者叫作典型。)孔,义大,伟大。子,义文化人。孔子就是伟大的文化人。我们从孔子看到的并不是什么先圣先哲,而是鲁文化群。将孔丘冠名孔子,也就是将鲁文化群冠名孔子。 继续讨论论语。论语20章,各章的内容雷同。为什么雷同?因为有20个底本集合成为古书论语。就是说,论语是鲁文化群讲学的文集。就是说。论语讲学极其普遍,普遍得就象今天的普及中小学教育(直到大专讲学)。 在今天,如果太空旅游,预售票大约排到下个世纪。在鲁文化群时,人们听习惯了巫祠文化的神话,听习惯了圣人曰。突然,有了子曰。子曰就象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在子曰中,不再是神迹,不再是圣人的教诲,有的,是对人之间的真实关系的讨论。人们听人的道理,就象今天人去太空旅游那样的新鲜,那样的向往。鲁春秋以后,战国时,论语的人性论得到大发展。礼记书中提出了大同理想。西汉时,董仲舒看出来人性论的政治价值,于是,独尊儒术被制定为国策。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真理的。论语书中的子曰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没有什么玄妙的哲理。子曰只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子曰是真理。在今天,子曰的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