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写议-浙江工商大学.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写议-浙江工商大学.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写议-浙江工商大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写议金刚经中的哲学【摘要】 由金刚经所反应的佛学不同于哲学的地方,在于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而佛学更接近于科学。人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本身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显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实践者必须做到:心理极度安静,进入极低耗能状态;减少杂念、抛弃概念;减少主动思维,不要执著任何具体的形象和理论。【关键词】 金刚经 哲学思想 实践 佛教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佛教思想有着大量的著作,汇成了宏大的思想宝库,而金刚经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 历史上广义的大乘佛教泛指当时的北传佛教。现代狭义的大乘佛教一般专指汉传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 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的考试,就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这盛。金刚经以“空慧”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因此历来弘传甚广,特别为惠能 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以后的禅宗所重视。传说惠能就因此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 “空”, 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此经主要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智觉,就得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从以上的介绍中,大家都会很容易地会认为金刚经所讲述的哲理其实就是一种唯心主义哲理。因为哲学所要表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唯物与唯心的问题。但佛学不同于哲学的地方,在于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而佛学更接近于科学。哲学的正确与否,需要人类的社会实践去证实。而佛学则不同,佛经中所讲的道理,更加要向着人的内心去求证,佛家所讲的禅定,就是一种从内心求证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佛学或者说金刚经中所讲的哲学也是唯物主义的重要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种则是内向的,针对大脑和人体的实践活动。前一种活动产生了科学和哲学,后一种活动则产生了神秘学和宗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的大脑则是人体长期进化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脑中包含了人类乃至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因此,人脑是全息的。人的大脑中隐藏了人类太多的未知,也许佛学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人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本身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显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实践者必须做到:心理极度安静,进入极低耗能状态;减少杂念、抛弃概念;减少主动思维,不要执著任何具体的形象和理论。概念的存在会引起思维的自主活动,而思维正好是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障碍,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摒弃概念和思维的重要性。佛告诫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说,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总是自我、有他人、有众生、有高低长幼的概念,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在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说,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世人。在金刚经中,佛提到了著名的四句偈语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算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提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如何不执著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时,每施一东西,即作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此布施行为将积累多少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也就是要对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财物不产生任何的执著,方能证得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人们的爱好和习气,也是影响修道成功的原因。这些爱好和习气干扰了大脑内部的能量分布和平衡,理所当然是影响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佛要求摒弃的东西。佛家强调“舍”,就是说把什么都要“放下”。金刚经里提到“布施”,“布施”到了极处就是“无我”。试想,连“我”都要舍弃,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这就是佛家“以逆这顺”,“誓成无上正果”的大无畏精神。能达到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