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谈比喻》(北师大).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谈比喻》(北师大).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谈比喻》(北师大).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谈比喻》(北师大).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比喻教学设计洛阳市 李金霞老师 教材分析谈比喻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选自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版),是比喻与用典一文的节选。选入时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讲述道理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先说明比喻这种表现手段在选声命名、选形造字、道理说明等场合的广泛运用,进而讨论了比喻在意义表达上的周延性和模糊性问题。学习时,请注意文中所谈的比喻与一般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是不一样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有关启功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作者有关“比喻”的观点,了解比喻这种表现手段广泛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有关“比喻”的观点,了解比喻这种表现手段广泛运用;【教学难点】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积累字词。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启功先生的一生都在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谈比喻,学习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题目解说。选自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版),是比喻与用典一文的节选。选入时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2、简介作者、作品。启功(1912-2005),当代学者、著名书画家。字元伯,满族,北京人。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3、课文背景。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先说明比喻这种表现手段在选声命名、选形造字、道理说明等场合的广泛运用,进而讨论了比喻在意义表达上的周延性和模糊性问题,以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3、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写生字。(见课件)2、积累成语。以偏概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金口玉言: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多用讽刺)。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洋洋大观:形容事物或景象十分丰富多彩,盛大壮观。4、 精读课文,深入感悟:1、作者在谈到“选声命名”和“选形造字”时主要举了哪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在“事物的命名”这一部分中,主要举了对“天”的命名,认为这个命名,实在是出于无奈。此外,还列举了“鸡、鸭、鹅”这些模拟叫声命名的事物,强调这类若干名称,都是牵连借用而来。在“文字的创造”部分,作者首先举了“人”字的创造,认为选形也是出于无奈。另外,还举了“山、川、日、月”等字以及虚词的由来,认为这些字的创造虽然难于捉摸,但大都应该是模拟或通过比喻的手法而得来。2、作者为什么认为古代训诂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提示】后世人探讨某个词的起源或较为原始的取义,也就是解释古代词义,这就需要训诂。但是,古代的语言比后代的要简单得多,先秦时期一二字的词,汉代人仍用一二字作解释,显然已经不太够。此外,由于一切语言和其中各个局部都来自比喻,也会出现不周密、不确切的问题,因此,作者说古代训诂学存在着一定局限。3、启功先生是如何评价语言模糊的? 【提示】作者认为,语言的模糊主要是由于一个词比不恰、钉不住,在句中切不齐、放不稳造成的。语言模糊容易产生误解,与说者、听者注意不够和语言环境显示不全等因素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比喻并非完美无缺的有力佐证。不过,在日常说话、写文章时语言又不易要求太精确,如果随时随地都要加上限制词、解释词的话,说话就成了大问题。4、对于明代的许太元所编的喻林,作者有哪些感想? 【提示】喻林这部书范围广泛,经史、小说、佛典无所不包,但是所说的只是扩大作用后的比喻,也就是行文中的比喻部分。这些比喻只是狭义的比喻,事物或道理的比喻,或说生活事物中的比喻,因此局限性很大。如果对每一物一事,用声比拟、用形比拟的确切情况都说得一目了然,喻林这部书显然是不够的。总之,比喻在现实运用中非常广泛,非要加以重视不可。5、启功先生的这篇文章在阐述道理方面有哪些特点? 【提示】首先,作者说理时层层铺开,先谈选声命名,再说选形造字,结论是都来源于模拟或比喻;然后谈比喻在意义表达上的周延性和模糊性,条理清晰。其次,作者善于旁征博引,说理时古往今来的实例顺手拈来,略加分析,便妥贴自然。最后,作者谈道理不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说着温情,听着亲近,这种文章非常易于接受。5、 再读课文,探究技法1、立足于汉语,追求民族特色。启先生所有关于语言文字的论述,都是立足于汉语,寻求汉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古今汉语的异同,追求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民族特色。2、立足于现象,不为无根游谈。启先生研究和论述汉语言文字,总是立足于现象,就是说,从问题出发,从材料出发。由此出发的研究和论述,就可以不再无的放矢,不再游谈无根。3、立足于应用,摒弃高论标榜。他重视比喻与用典在汉语表达中的作用,揭示汉语诗文的声律,也可以说是意在引导现代人们高水平的创作。尤其是他对于汉字书写的种种“破除迷信”的论述,更可以作为汉语文字学实际应用的利器。六、课堂训练 阅读“比喻的扩大”内容,完成下面题目。1、作者认为为什么比喻会出现扩大的现象? 【提示】作者认为说明的道理如果复杂,联缀的事物增多,语言的内容当然也要扩大和复杂,那么比喻自然也会增加。2、如何理解“不外乎是药外的糖衣、催眠的乐曲。借着对方听着有趣味的机会”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作者用“药外的糖衣”“催眠的乐曲”等比喻,说明储备的小故事只不过是用来引起对方兴趣的佐料。3、“冗赘的长篇文章常见,隽永的短篇文章少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原因是因为语言源于比喻,而比喻往往又有自身的局限,缺乏周密性,因而一遇到复杂的语言,就会出现这种现象。4、“一个华人和一个洋人不经翻译也打不了嘴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文学家也争不了各自的学术问题”这句风趣的话语是用来说明什么道理的? 【提示】作者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强调不但思想交流要有共同基础,即使口角争辩,也须有共同的语言。七、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了解了比喻这种表现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