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学讲稿(二).doc_第1页
投资经济学讲稿(二).doc_第2页
投资经济学讲稿(二).doc_第3页
投资经济学讲稿(二).doc_第4页
投资经济学讲稿(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其中又以第四节“投资与经济增长”为重中之重,教学形式及方法为课堂讲授加学术辩论,辩论题目为:经济增长决定投资规模。第一节 投资与资本投资概念通常与资本概念相联系。在第一章中已经给了大家一个关于投资的涵义,即投资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经济的和非经济的)而投入其中的资源和要素的价值量或货币量。关于投资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外有关投资的论述归纳如下:(1)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讲到,全部资财分为两部分,可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供目前消费。对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有两种使用方法,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2)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在通俗用法中,所谓投资,往往指一个私人或一个法人购买一件新的或旧的资产。偶尔投资一词,专指在证券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不过我们对购买房产、购买机器或购买一批制成品或半成品,都一样称为投资。一般说来,投资之意义,即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不论所增者是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但有总投资与净投资的区别。净投资乃一切资本设备之净增益,等于总投资扣除旧有设备之价值损失。(3)金德尔伯格、赫里克在经济发展一书中认为,物资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以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质形式存在,诸如机器、设备、建筑物和存货。这些生产物质是投资过程(或资本形成过程)的最终结果,在极大程度上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它们如果与其它互补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则代表着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一般说来,当经济学家单单使用“资本”一词时,他们是指具有上述意义的物资资本,而不考虑人力资本(对人进行投资的体现)或金融资本(那些能容易地转化为商品,但本身不是物质商品的流动资产)。在任何情况下,资本的定义都是武断的,但在不发达国家中要比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武断。例如教育被划入消费之列,虽然它越来越被视为“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研究和开发被定义为加入最终产品成本的中间产品,而它们也能被资本化为投资。大多数国家在计算资本形成上遵循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惯例。例如,表1所列是肯尼亚1972年的国内总投资。表1 肯尼亚1972年国内总资本形成的构成(按现行购买值百万镑计算)数量百分比按资本财货类别1.总固定资本形成 a.住宅建筑物 b.非住宅建筑物 c.其他建筑物和工程 d.土地改良及种植园和果园的发展 e.运输设备 f.机械和其他设备 g.家畜、家禽、奶牛等等的饲养2.存货的增长3.国内总资本形成159.924.920.637.12.621.351.12.29.0168.994.714.712.222.0 1.512.630.3 1.3 5.3 100.0按产业用途1.总固定资本形成 a.农业、狩猎业、林业、渔业 b.采矿和采石 c.制造业 d.电、煤气、水 e.建筑 f.批发和零售贸易、饭店和旅馆 g.运输、仓库和通讯 h.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 i.团体、社会和个人服务 j.公共行政机构和防卫2.存货的增长3.国内总资本形成159.917.2 2.228.711.3 7.3 5.620.927.534.6 4.6 9.0168.994.710.21.317.06.74.33.312.416.320.52 .75.3100.0按购买者类别1.总固定资本形成 a.私营部门 b.政府部门2.存货的增长3.国内总资本形成159.9128.3 31.7 9.0168.994.776.018.7 5.3100.0(4)萨缪尔森在其大作经济学,一书中,论及投资问题时认为,对于经济学者而言,投资(净投资或净资本形成)的意义总是在于社会的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即房屋、设备和存货的净增加额。对于一般人而言,投资的意义仅仅是购买几张股票,购买地基或开立储蓄存款的户头。但仅就这种行动而论,经济学者认为投资和储蓄都没有增长。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产生时,才有投资;只有当社会的消费少于它的收入,把资源用于资本形成时才有储蓄。净资本形成(或净投资)等于总资本形成(在一切新资本品上的总投资)减去资本品的折旧。不同的个人为了不同的原因都希望进行储蓄与投资。虽然是否储蓄主要取决于家庭,然而,净资本形成的大部分却在企业中发生。 投资的数量在不同的年份和年代具有极大的变动。因为,有利的投资机会取决于新的发现、新的产品、新的领土与边疆、新的资源、新的人口、较多的生产与收入。投资主要取决于动态的和比较难于预料的经济制度的增长因素,取决于经济制度本身以外的因素:技术、政治、乐观和悲观的预期、“自信心”、政府的税收与开支、货币供给量的拉动、立法机关的政策以及许多其他的因素。(5)哈维在现代经济学中对投资的定义与萨缪尔森基本相同。认为投资是一定时期内花在资本货物(房屋、工厂、机器等)的生产上或净增加的存货(原材料、商店中的消费品等)上的支出。只有当资本货物或存货有实际的净增时,才产生投资。把钱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不能说成是投资。定义中的投资指总投资,而模型中的投资限于净投资,即总投资减去折旧。在私营部门中,虽然住房建设中有些投资是由居住者自己提供的,但是其总量相对于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企业的投资水平是受到下列因素支配的:与成本有关的预期收入,技术上的变化,消费比率的变化和政府政策。公营部门的投资不仅包括中央政府的资本支出,而且也包括国营工业和地方政府的资本支出。中央政府的许多投资是比较稳定的,这主要有赖于政策所承担的义务公路建筑、学校和医院的建设等。国营工业的资本支出也是如此,它们在决定是否扩大生产能力时,同样根据其社会义务和财政情况。而地方政府投资也许会对利率的变化作出反应,许多用于建造新住房、学校、公路等的资金需要在公开市场上筹集。公共投资的实际重要性在于它是受政府直接控制的。因此,它很容易得到调整,使总投资维持在理想的水平上。要是私人投资不足,政府可以增加它在自己的资本项目上的开支。但是当私人投资处于高水平而政府要削减投资时,就存在困难了。许多照理应放在优先地位的项目如新公路的建设,往往受到抑制。(6)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一书中,米哈尔卡莱斯基认为国民收入等于生产性投资、存货增加、非生产性投资、集体消费、个人消费和进出口差额之和。其中生产性投资指在商品生产中用于再生产和扩大设备存量(机器与建筑物)的支出;存货增加指流动资本和存货的增加值;非生产性投资指对商品生产不起作用的新固定资产支出,例如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公园等;集体消费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不纳入国民收入的劳务生产企业所消费的非投资品,如办公用文具、医院的食品和纱布等。这里的投资和国民收入都是含折旧的总值。分析中对在建资本作了简化处理,使固定资本就等于某年所交付的新资本设备量。卡莱斯基将国民收入的构成分成两大类:用来作为增加国民收入手段的部分,即生产性投资和存货增加;那些成为商品生产目的部分,即非生产性投资及集体和个人消费。广义地称前一部分为生产性积累,后一部分为消费。(7)经济增长理论的作者多马认同关于总投资和总消费的通常的概念,只是在其增长模型中加以处理。需求包括消费(即消费者的开支),投资(私人资本形成)和政府支出(即政府用于货物和劳务的开支)。政府支出是三者之中最难处理的一个,处理方法是把政府开支作为外部因素而加在其他两者头上,将它和消费者开支合并(或将有关的部分和投资合并),或者干脆不考虑它的存在。最后一种办法肯定是最方便的,这样处理一个难处理的因素,在经济理论中并不乏先例。(8)我国学者梁小民在其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中,对有关资本与投资方面作了一些讨论。资本存量与投资。资本存量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和其他耐用品以及居民住房,是在某一时点的资本量之总和。投资是流量概念,指在某一时期内用于增加或维持资本存量的支出。总投资与净投资。总投资为用于资本存量增加与维持的全部投资,分为折旧与净投资。折旧又称重置投资,指用于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的投资支出,由原有资本存量的构成与寿命决定。净投资指用于增加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总投资减去折旧就是净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与存货投资。投资支出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范畴:企业用于机器、设备等投资的企业固定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居民用于住房建筑的住房投资,往往是一种长期投资;而由库存原料、半成品和制成品所组成的存货投资比例虽小,但波动却最大。一、 资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指出:“在任何情况下,资本的定义都是武断的,但在不发达国家中要比发达国家中更为武断。例如,教育被划为消费之列,虽然它越来越被视为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研究和开发被定义为加入最终产品成本的中间产品,而它们也能被资本化为投资。”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布鲁斯赫里克: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金德尔伯格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资本仅仅是指物质资本吗?它是否包括人力资本?如何看待研究和开发投资?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资本有过明确的定义。他首先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认为固定资本不仅包括机器和工具、建筑物、改良的土地。而且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即人力资本。斯密说:“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象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侯,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7258页。显然,此时斯密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遗憾的是,斯密的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大多数经济学者所遗忘。过了两个世纪,到了本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T舒尔茨等人才拂去蒙在它上面的尘埃,使这一思想重放光芒。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指出资本并不总是有形的、物质的,它也可以体现在人力身上,形成人力资本,从而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舒尔茨发现,不论在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家,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率都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报酬率高出许多。即使是在不增加投资总额的情况下,只要把一部分投资从报酬率低的物质资本转移到报酬率高的人力资本上,就可以使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是通过一般教育、专业教育和在职训练等形式获得的,并凝结或体现为人力资源上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存量。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能力,也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也是为了未来预期的利益而发生的成本支出,也受折旧规律的支配,也能够带来利润,也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不同点表现为:物质资本是有形的,而人力资本是无形的;物质资本在存在形式上能够独立于它的所有者,而人力资本则不能,因而物质资本能够独立于它的所有者而被出售,人力资本则不能;物质资本够独通过分散化和多样化减少风险,但人力资本做不到。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经济性质上还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虽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经济性质上几乎相同,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确实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也提出30多年了,但是经济学家在定义资本的时候往往还是仅从物质资本上来考虑,很少考虑人力资本;由此定义的投资只是物质资本投资,并未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存在对投资的狭隘理解,导致难以准确估计整个社会的投资率,无法全面考虑投资结构,不能正确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低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通常简称R&D)是指那些为了提高科学或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资料、改进现有产品或现有生产过程的一种系统性的活动。然而,一般用来定义投资的资本中,并未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这是不合理的。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看,它不仅是大规模的新投资或新资本形成的前奏,而且研究与开发过程的本身往往就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虽然研究与开发的直接过程从总体上采取无形资本(Incorporeal Capital)形式,但也有可能采取有形资本(Corporeal Capital)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无论研究与开发的过程本身采取何种形式,它的最终结果都是导致有形资本的增加。人力资本及研究与开发长期被忽视是有客观原因的。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本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国家的经济都还是以传统工业为主。在这种经济中,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还不够高,物质资本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另一方面,研究与开发费用不仅绝对量很小,而且占产品成本的比例也很低,与物质资本的投资比,研究与开发投资简直是无足轻重。因而人力资本投资及研究与开发投资被忽视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的传统工业日趋衰退,而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也获得了蓬勃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航空航天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产业结构、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的素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与开发投资在这场革命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果说在斯密的时代把人力看作资本还需要严密的理论思辨能力和敏锐的科学预见能力的话,现在则只需要对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粗略的分析和概括,就不能否定人力资本投资及研究与开发投资这一科学的概念。鉴于以上分析,资本K包括两部分,即物质资本Kp和人力资本Kh。于是,有下列恒等关系: K= Kp + KhKp从其存在形式上包括设备、厂房与建筑物及存货;Kh包括由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形成的并体现在劳动力中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存量。研究与开发的结果如果增加了社会的技术知识,便应计入人力资本Kh,如果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资料、改进了现有产品或现有生产过程,便应计入物质资本Kp。总之,研究与开发费用Erd包括全形式的资本中,即有如下数学关系: Erd K这样,人力资本及研究与开发便都进入了资本的范畴。二、 投资经济学家通常用资本来定义投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近百年来,投资都是与资本联系在一起,都是指资本的形成。问题是在资本的涵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马克思并未专门分析投资与资本的关系,但把投资与资本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投资,即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由于马克思从价值生产的角度,把生产资本分为以生产资料体现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体现的可变资本,从价值转移方式上又把生产资本分为以机器、设备和生产建筑物等形式体现的固定资本和以原料、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工资等形式体现的流动资本,因此可以认为,他所说的投资就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形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种经济活动。显然,马克思所说的投资,只包括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和流动资本投资(存货投资),并不包括非生产性投资。因为他认为能够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定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本,而非生产性的建筑物,如住宅等,并不属于生产资本,因此没有被马克思包括在投资中。马克思所说的投资,也不可能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是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以便提高其生产率。在马克思看来,除了自身外,一无所有的工人是不可能拥有人力资本的,也不可能对其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只是仅够用于购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资料的工资。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也是把投资与资本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凯恩斯指出,投资就是资本设备价值的净增加。 参见 英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新1版,第68页。当然,他指的是净投资。为了强调投资与资本的联系,萨谬尔森还特别指出:“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投资总是意指实际资本的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及工具的生产。通常一般人所说的投资,是指用钱购买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买街角的地皮或开立储蓄存款的户头。不要把投资这一词汇的两种不同用法搞混了。如果我从保险柜中拿出1000元,把它存入银行或从经纪人那里买些股票,从经济学上看,投资并未发生。只有当实物资本品的生产通过建造房屋、生产汽车或类似的活动产生时,才有经济学家所说的投资。” Samuelson,PA,and WDNordhaus:“Economics”13th editi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9,P.110.由于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而且包括人力资本,因而投资不仅包括物质资本投资,而且还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不仅包括生产性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存货),而且包括非生产性的固定资本(住宅),因而物质资本投资不仅包括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投资,而且包括非生产性的住宅投资;资本从其数量上可以分为重置资本和新增资本,因此,投资可以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资本从其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房屋、设备和存货,因此,投资可以分为房屋上的投资、设备上的投资和存货上的投资。经济学家有时还把投资与储蓄联系在一起,从储蓄的角度定义投资。就在萨谬尔森给投资下定义的同一页上,他写到:“投资涉及为了增加未来的消费而牺牲目前的消费”, 同上书,第110页。“投资是指为了增加未来产量而放弃目前消费的一种经济活动。” 同上书,第975页。由于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储蓄组成的,因投资而放弃的消费便是通过投资的形式而实现的储蓄,凯恩斯甚至用储蓄等于投资这样一个恒等式来定义投资。本质上,储蓄的目的和投资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未来的生产,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而放弃目前的消费,因此,从储蓄角度定义投资的实质并不在于储蓄与投资在量上是否相等,而在于提供这样一个判断标准,即只要是放弃目前的消费而着眼于未来生产的活动,都属于投资。从储蓄方面来定义投资很有意义,因为它隐含了投资的目的性。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放弃目前的消费而进行储蓄,说到底是为了未来更多的消费,而进行投资也是为了未来更多的消费。因此,只要是为了未来更多的消费而放弃目前消费的活动,都是投资;反之,便不属于投资。这是后一方面定义的实质。多年来,人们总是把这两个定义当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认为尽管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事物。粗看起来,这两方面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形成资本也是为了增加未来的消费而牺牲目前的消费,但把这一定义与他们所说的资本的内容联系起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定义不一致,一些能够增加未来消费的支出并未包括在他们所说的资本中。典型的例子有两个:一般用来定义投资的资本中并未包括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人们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并不属于目前的消费,而是为了增加未来消费才对目前消费做出的牺牲,它的表现形式是消费,而它的实质是储蓄,是在人力上的投资。按照后一方面的定义它应属于投资,但是按照前一方面的定义,大多数人还没有把它看作是资本。一般用来定义投资的资本中,也未包括研究与开发支出。科技越发展,经济中需要支出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就越多。研究与开发支出并不属于目前的消费,而是为了增加未来的生产和消费而放弃目前消费的一种活动,因此,按照后一方面的定义它应属于投资,但是按照前一方面的定义,它既不属于房屋的建造,又不属于设备的购置,更不属于存货的增加,因而不被看作是投资。上述两个问题导致了从两个方面定义投资的不一致性。只有当资本的内容完全等于为了未来更多消费而放弃眼前消费的内容时,从两个方面定义的投资才不至于产生矛盾。因此,我们仅仅把投资与资本联系起来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强调资本包括由教育、训练和卫生保健等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本,以及由研究与开发费用所形成的物质资本。广义上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和,而广义上的投资也相应包括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即:I = Ip + Ih式中:I表示经济中总的投资,Ip表示物质资本投资,Ih表示人力资本投资。后两项之和为经济中的广义投资量。Ip所形成的物质资本是与劳动力并列的生产要素,而Ih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构成高素质劳动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 资本与投资的关系以上分析表明,资本能够带来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不仅包括有形资本,而且包括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即物质资本,它是由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存货构成的;而无形资本是指人力资本。与资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适应,投资是指为了增加未来的产量,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而放弃目前的消费以形成资本的一种经济活动。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有形资本投资和无形资本投资。有形资本投资包括在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存货上的投资;而无形资本投资包括在教育或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以及健康上的投资。净投资是总投资扣除折旧后的价值;总投资是未扣除折旧的投资。第二节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一、 产业的分类产业就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这些行业或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习惯上称之为产业结构。从社会总产品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产出构成结构,也就是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结构。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非常复杂,分类的方法和标准也不一样,经常采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两大部类分类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和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过程中提出的高度抽象的概括。“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38439页。与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适应,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也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38439页。马克思不仅把社会生产的物质部门分为两大部类,而且还揭示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了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这种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进而社会总生产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划分方法以及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均衡关系的理论为后来人们研究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如果说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两大部类分类方法是高度科学的理论抽象的话,那么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产业分类方法完全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实际上是就主要的生产部门来划分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的工业,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食品工业、天然纤维纺织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等和以非农产品作为原材料的工业如日用金属品工业、日用化学品工业、化学纤维纺织工业、制盐工业、日用玻璃和陶瓷工业等;重工业是指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如原材料、燃料、动力、机器设备制造等产业部门。完全准确地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来划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轻、重工业的划分。因为有些行业既生产生产资料,也生产消费资料,如织布、造纸、玻璃等,甚至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也难以准确地区分到底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最早是由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费希尔教授和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提出来的。所谓第一次产业是指用自然界本来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部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捕猎、水产、矿业等;第二次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主要是指各种制造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则是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是提供服务的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为了统计上的方便,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等公用事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应和仓储业;金融、保险、地质勘探、房地产、公用服务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结构是经济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证明不仅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国家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其产业结构也不完全一样,而且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趋势。若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可看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趋势之一就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出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更快的趋势。如果考察一下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能得出相似得结论。美国从19291959年的30年中,生产资料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58.3%增加到64.8%,而消费资料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41.7%下降到35.2%。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从1909年到1970年,日本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由19.6%上升到62.2%,而轻工业的比重则由80.4%下降到37.8%(见下表)。1909-1970年日本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 孙凡静:日本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按工业总产值为100计算)年份轻工业重工业年份轻工业重工业190980.419.6194743.556.6192072.827.2195055.844.2193064.635.4196043.656.4194030.070.0197037.862.2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作了开拓性研究,提出了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比较相似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把整个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通过考察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比的变化来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比即为霍夫曼系数,通过考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霍夫曼系数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霍夫曼系数的变化,霍夫曼得出结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霍夫曼定理不仅对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霍夫曼系数的大小来判定该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霍夫曼定理是从实证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也可以说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实践验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之二是“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比重会不断发生变化,工业化之前就业人口以较大的比重集中在第一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这是工业化的早期。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显著增加,并且逐渐超过第二产业,这就是“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也称之为配弟克拉克定理。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配弟克拉克定理,论证了不仅就业人口,其它生产要素也有这种趋势,包括资本、产值、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产品的分配等也都存在这种趋势。生产要素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对投资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三、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长时期来看,投资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但现有的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又有一种制约作用。一定的产业结构,是以往历年的投资结构所形成的,是投资在不同产业部门分配的结果。投资结构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投资结构通过资本的存量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从社会总产品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产业部门产出量的对比关系,而各个部门的产出量可以表示为该部门的资本存量与资本产出系数的乘积(产出量=各产业部门的资本存量*资本产出系数),因而产出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各个部门的资本存量与资本产出系数两个因素的影响。资本产出系数是指产出量与资本存量的比值,它的高低取决于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在分析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关系时,可以假定各部门的资本产出系数为一常数,这样影响产出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存量即资本存量结构,是由于各个产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而影响资本存量结构变化的因素有两个: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包括过去历年的投资比例和新增投资的分配比例);各部门资本存量的流动性大小。改变不同产业部门的投资比例可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改变资本的存量结构,从而调整产业结构;而使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存量相互流动也能改变各部门的资本存量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理论上说,如果资本存量的流动性很大,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各部门的资本存量结构,从而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以下的原因,使得原有资本存量的调整存在种种困难:资本存量本身的差异性。各个部门的资本存量必然表现在该部门所拥有资产上。由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的工艺也不一样,从而使得各部门、各行业所使用的资产千差万别,差异很大,各部门之间通用的资产仅占资产存量的很小一部分,这就为部门之间资本存量的流动带来了难以克服的技术上的困难。市场因素也制约着各部门资本存量的流动。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多余的设备和其它资产可以在市场上报价出售掉,但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使得各部门的闲置资产难以流动。体制的原因也阻碍了存量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由于各部门之间资本存量的流动存在困难,因而影响资本存量结构变化,最终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只能是投资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变化投资结构的调整。投资结构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产业结构 资本存量结构 历年的投资比重 资本产出效率 资本存量的流动性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这对矛盾中,产业结构并不总是扮演被动的角色,虽说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是由投资结构所决定的,但产业结构是一种存量结构,一经形成具有很强的结构刚性,而投资结构则是一种流量结构,投资结构的现状以及近期的变化情况也受制于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状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的产业结构是由过去历年的投资结构所塑造出来的,即投资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虽然如此,但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又往往制约着以后的投资结构,为了维持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的再生产,又要求投资按照原有的比例关系继续投入。从这一意义上说,产业结构又制约着新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又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投资结构。第三节 投资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也叫技术革新(Technological Change ),它通常是指生产过程的改进或引入新产品以便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本或同样数量的劳动投入能够获得数量更多或质量改进的产品。技术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快,它对我们时代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已成为无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技术进步及其资本投资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中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核心概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第一,技术进步的形式是什么,它是采取体现的还是不体现的形式,或者两种形式兼而有之;第二,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是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抑或中性技术进步;第三,技术进步是如何实现的,它是天赐之物或者说是时间的函数,还是投资的结果;第四,已经实现的技术进步又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作用于经济增长,还是被包含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中,从而有赖于这样的投资。经济学家们对于上述四方面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一、 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一些经济学家(例如索洛),把技术进步看作是不体现的技术进步(disembodiedtechnical progress),认为“这种技术进步,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没有任何成本,完全独立于资本积累或经济系统的任何其它变量。” Pearce,D.W.:“The Macmillan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P.111;它不必体现在新生产出来的投资品中或新教育和培训出来的工人身上,并能够被经济中的一切劳动力和资本存量加以利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产生,因而只是时间的函数。由于这样看待技术进步的形式,所以在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与资本和劳动并列,且完全独立于资本和劳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因为技术进步是不体现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假定不同年代生产出来的资本都是一样的,即同质的,不存在着这一单位的资本比另一单位的资本体现了更多技术进步的问题,独立存在的技术进步使一切单位的资本都同比例地从技术进步中获得好处,也使所有的劳动力都同比例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外一些经济学家(例如卡尔多)则认为,技术进步采取的形式只能是体现了的技术进步(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即在技术进步能对经济增长起作用之前,它必须体现在新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本中。由于技术进步被包含在物质资本存量中,因而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资本品就不能再被视为同质的。新机器由于体现或凝结了较多的技术进步,就比旧机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例如,50年代建造的炼钢炉与90年代建造的炼钢炉,即使是容积相同,它们的工艺过程、技术水平和生产效能也不会相同。二、 技术进步的具体类型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就是说,技术进步使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任意给定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较前增加。或者说,生产即定数量的产品所需投入量较前减少。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包括技术进步的总量生产函数,一般地可写为: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一般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即它是与增长模型的其它变量相独立的。还假定技术进步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增长率发生作用的。上式中包含的时间变量t,表示生产函数对应的技术水平随时间的转移而不断进步,从而任一资本和劳动组合下的产出量不断增加。技术进步可以根据它对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分配份额的不同作用而区分为三种:假如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称为中性技术进步。假如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称为节用劳动(多用资本)的技术进步。假如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称为多用资本(节用劳动)的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向上移动,这就产生了一个指数问题,即将新生产函数(包括技术进步)的哪一点同原来的生产函数的哪一点进行比较,由此可以有三种类型的中性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索洛中性技术进步),每种类型都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三、 实现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在索洛的批次模型(Vintage Model)中,技术进步被假定为时间的函数:它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而然地产生,时间成了技术进步的唯一条件。毫无疑问,技术进步需要时间,但它并不是由时间本身带来的。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是近代,特别是本世纪的特征。技术进步与时间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纺织工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进步都发生在1770年前后的10年中;英国农业经历的两个技术改良的浪潮,一个发生在18世纪40年代,另一个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布鲁斯赫里克: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页。而现代新技术革命则发生在本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显然,技术进步不是时间的函数,决定技术进步的因素是投资。对于封闭经济而言,如果它不从本期国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作积累,用作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它就无法摆脱经济的停滞状态,更不敢奢望技术进步的恩惠;而如果它只进行物质资本的净投资,不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本的净投资,不进行研究与开发,它虽然也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技术进步,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的;相反,如果社会只进行人力资本的净投资,而没有物质资本的净投资,它也只能实现极为有限的技术进步,因为技术进步通常需要物质资本投资,离开了物质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只有当社会不仅进行物质资本净投资,而且进行人力资本净投资,并将社会的净投资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之间进行正确分配的时候,技术进步的步伐才能最快,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最强。无论如何,技术进步是通过净投资而实现的。经济中的净投资及这些净投资在不同投资形式上的合理分配,才是决定技术进步的主要条件,从而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条件。就开放经济而论,情况会有变化。一国可以通过技术进口的方式从它国获得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这些技术并不是由本国投资形成的,而是它国投资的结果。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技术进步产生的条件仍然是世界经济中的净投资。不仅如此,一国如果想要引进它国的先进技术,通常也需要购买它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诀窍,并在本国进行投资活动。离开了资本投资,也无法引进它国的先进技术,无法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耐人寻味的一个事实是,西方国家一直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三项:生产率(即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即物质资本投资)和劳动投入。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入低经济增长时期,而在经济增长的三个决定因素中,生产率增长即技术进步的速度下降得最明显,因而刺激生产率的想法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但是具体行动的建议却寥寥无几。“不幸的是,经济学家们并未能很好地理解促进生产率增长的过程”,“直到最近,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几乎全是以资本形成为中心的”。 美罗伯特E霍尔、约翰B泰勒:宏观经济学理论、运行和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370371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认为技术进步重要,另一方面却无法从技术进步上下手?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独立因素。技术进步既不会凭空产生,又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它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正是投资。分析技术进步的条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搞清楚技术进步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去实现技术进步的目标。否则,就只能够期望技术进步的惠顾,却从不考虑我们现在的投资政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不知道只有靠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它。四、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投资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在得到这样的结论后,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已经获得的技术进步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具体过程十分复杂,为了便于分析这一过程,我们假定:经济中仅仅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第部类和第部类;技术进步的类型是中性技术进步,即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由经济中上一时期的投资带来本期的技术进步,而本期的投资将带来下一时期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结果是第部类提供的资本品的生产效率每年都按相同的速度在提高;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由于新的物质资本投资中体现了更先进的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因而进行新资本投资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平均利润,而且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物质资本经济寿命中等的企业只能够获得平均利润,而那些设备严重老化的企业不仅得不到平均利润,而且还有可能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不得不通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方式对陈旧的固定资本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的、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的资本品来代替旧的、效率较低、技术已落后的资本品。在一个竞争的经济系统中,每个企业在进行物质资本投资时都倾向于采用技术先进的物质资本。以便获得超额利润,这就迫使经济中的第部类内的企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以及其它形式的投资,以提高本企业生产的资本品的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使用资本品的企业更新原有的资本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时都会选用凝结了新技术的资本设备。没有物质资本的投资,两大部类的生产规模就不会扩大,经济就不会增长,技术进步的成果就得不到利用。上述分析表明,已经实现的技术进步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作用于经济增长,而是被包含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中,并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来作用于经济增长,因而技术进步依赖于投资。第四节 投资与经济增长一、 经济增长的内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国民产出的增加,而衡量产出的指标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由于经济具有周期波动的特点,于是当经济刚开始摆脱萧条走出低谷时,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在增加,但往往仍然低于上一个繁荣时期曾经达到的水平,经济中仍然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对于实际部门而言,只要产出增加便认为是经济增长;而在经济学家们看来,这只是经济在恢复上一个收缩期内失去的地位,只有在下一个高峰超过了上一个高峰的情况下,才认为经济实现了增长。因此,严格来讲,经济增长的实质是潜在国民产出的增加或经济系统生产能力的增长,它不同于产出量的简单增加。经济增长也不同与经济发展。有时,“增长”和“发展”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但很多时候,区分这两个词是有益的。严格讲,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系统更高的产出水平、更大的生产能力,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产出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一般来说,经济的不断增长应该能够导致经济的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合理、收入分配更公平、社会制度更完善,但也出现过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