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2答案务必写到答题卷中。3考试结束,考生只交答题卷,试卷自己保留。一、语言基础题(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 黜陟(zh) 诛戮(l) 趑趄(zj) 嗫嚅 (ni r)B. 所怙(g) 遽去(j) 斗斛 (h) 尚飨(xing)C. 病偻(lu) 飧饔(sn) 挈挈(qi) 偃蹇(yn)D. 强聒(gu) 巉岩(chn) 夙愿(s) 攒蹙(c)【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B项,“所怙(g)”错误,“怙”应该读为“(h)”;C项,“病偻(lu)”错误,“偻”应该读为“(l)”;D项,“强聒(gu)”错误,“聒”应该读为“(gu)”。故选A。【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得软脚病(等到)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应付)B. 已去而复顾(照顾) 字而幼孩(养育)C. 率赂秦耶(一概)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D. 闻其言而壮之(壮胆)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主张和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比:(等到)”错误,应该为“比:近来”。B项,“顾:(照顾)”错误,应该为“顾:回头看”。 D项,“壮:(壮胆)”错误,应该为“壮:赞许,推崇”。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 其莳也若子C. 才畯满前D. 自余为僇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也可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A项,“羞”通“馐”,美味食物。C项,“畯”通“俊”,才智出众的人。D项,“僇”通“戮”,刑辱的意思。故选B。【点睛】“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挹山人而告之 赤壁之游乐乎?B. 飞鸣而过我者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C.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此居齐安三年D. 其势弱于秦 将归于临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第一个“之”, 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的。B项,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D项,第一个“于”,介词,“比”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到”的意思。故选C。【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C.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D. 惟兄嫂是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例句:定语后置句,“有异态”作为定语修饰“州之山”,句子翻译为:有奇异姿态的山水。A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有这样的势力,然而被秦国的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B项,定语后置句,“不遇于时者”作为定语修饰“大丈夫”,句子翻译:不为时势所赏识的有志气的人能做的事情。C项,状语后置,“于斯亭”是个介宾短语,它放在了中心词“饮酒”的后面,翻译时应把“于斯亭”放在“饮酒”的前面。句子翻译为: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此为乐。D项,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句子翻译:听兄嫂的话。故选B。【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6.以下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B.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C. 奔走于形势之途D.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A选项,成立:古义:这里是成长立业。今义:指开始存在或有根据。 B选项,有时:古义:有固定时限。今义:有时候。C选项,形式:古义:地位和权势。今义:地势或事物的发展状况。D选项,移徙:迁移,移动。故选D。【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箕踞而遨 旦视而暮抚B.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甚善,名我固当C. 望西山,始指异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D.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掠予舟而西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A项,名词作状语,箕:像簸箕一样;旦:在早上;B项,名词作动词, 实:结果实,名:命名,称呼;C项,意动用法,异:认为奇异,乐:以为乐。D项,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西飞。故选D。【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8.下列各项中,句子意思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据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现在君实您之所以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B.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C.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译文:渺远广大与大气同在,无法看到它的边际,广大无垠与大自然同游,而不知它的尽头。D.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译文:言语有穷尽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无穷无限,这些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看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现象,最后圈出动词和虚词,进行比对。A选项,所以:用来的,表示手段、凭借,而不是表原因。句子翻译:如今您来信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故选A。【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宜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B.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C.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D.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C.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贬官。D. “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B. 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C. 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D. 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答案】9. D 10. B 11. B 12. (1)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2)(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七重城”是地名,不能断开,所以“城”后断句,排除选项AC,“进爵为公”的意思是“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所以“公”后断句,“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的意思是“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所以“三人”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陛下”、“殿下”理解错误,陛,是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而“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错误,由原文“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可知,唐太宗刚开始并不理解刘仁轨以下犯上,下诏诘问后才理解。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因:乘机。规:规劝。赍:带上。慰勉:慰问勉励。(2)“为所”:被动句式。 慢:轻慢。引决:自杀。【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动乱,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画画,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参军。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太宗李世民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妨害。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后来任命他为新安县令。多次升迁到给事中。他遭到李义府的憎恨,离京任青州刺史。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则天皇后主持朝政,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终年八十五岁。则天皇后诏令全体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乾陵墓地。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他任大司宪时,袁异式还是宪台御史,心里惶惶不安,乘着酒性向他求情解释。刘仁轨手端酒杯说:“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后来主管政务,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他就是这样从小小县尉做到辅国大臣,善于博取声誉,得属吏部下欢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井陉: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情缘起,“柳”字暗点特定场景,言简意赅。B. 颔联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点出了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呼应。C. 颈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意思是无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D. 诗歌前两联重在表现赵都督的耿耿忠心,后两联重在描写其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14. 诗歌的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3. D 14. 尾联的意思是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既表达诗人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也借此表达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诗歌前两联重在表现赵都督的耿耿忠心,后两联重在描写其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解读有误,理解颠倒,前两联重在描写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重在表现他的耿耿忠心。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人思想追求及写作背景来归纳。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有何含意。分析诗句“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表层意思是哪里愿意学习那些书生之辈,终其一生在窗前死啃经书。结合题目“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表达的是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诗用在尾联这样写,也潜藏着他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苦衷;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2)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5)秋声赋中从“秋气”这一角度描写秋状的句子是_,_。【答案】 (1). (1)凄神寒骨 (2). 悄怆幽邃 (3). (2)浮光跃金 (4). 静影沉璧 (5). (3)无丝竹之乱耳 (6). 无案牍之劳形 (7). (4)至丹以荆卿为计 (8). 始速祸焉 (9). (5)其气慄冽 (10). 砭人肌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怆”“邃”“璧”“牍”“荆”“慄冽”“砭”。【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B. 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C. 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D. 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B. 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C.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D. 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18. 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答案】16. A 17. C 18. C【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错误。原文是“世之庸妄者此离经也,此背训也”。C项,“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错误。原文“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D项,“应问责失职的学官”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应问责”。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并没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科举取士“存在的不足”。故选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强调“养士”;B项,强调推动风俗推进文明;C项,强调的是苦读儒家经典以求科举成功以实现平生抱负;D项,强调学习与解放思想相结合。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戈壁绝尘严风华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谁都是戈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苍凉是戈壁的神。(节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1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B. “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震惊的心情。C. 文章运用由近及远、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D. 文章结尾寥寥数字将戈壁最突出的特征凝练写出,收束有力,词简意丰,含义隽永,堪称画龙点睛之笔。20. 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1. 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9. C 20. 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丝绸之路的昔盛今衰。表达作者对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的敬意和礼赞,以及对如今沧桑巨变的惋惜和感慨。运用大量的史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底蕴。 21. 茫茫戈壁已不再是商品运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已经消失。丝绸之路上悲喜交加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归于沉寂。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繁华不再的深沉慨叹和无限惋惜之情。【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选项,“文章运用由近及远”错误,文章运用的是“由远及近”手法描绘戈壁之景。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引用部分的内容,表达的感情,然后再从主旨方面分析其作用。由原文“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和“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可知,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丝绸之路的昔盛今衰。由原文“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可知,达作者对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的敬意和礼赞,以及对如今沧桑巨变的惋惜和感慨。由原文“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可知,运用大量的史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底蕴。【21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由原文“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可知,茫茫戈壁已不再是商品运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已经消失。由原文“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可知,丝绸之路上悲喜交加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归于沉寂。由原文“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繁华不再的深沉慨叹和无限惋惜之情。【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科院物理所在成立90周年所庆和公众科学日之际,特意策划了井盖涂鸦活动。物理所的专家从上千个物理学知识点中 了物理公式让学生画在井盖上,“最有学问的井盖”也由此产生了。长期以来,“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了大众认知范围的,一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颇有些 的神秘意味。其实,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应当形成基本的共识。毕竟,科普知识不但是文明的需要,很多时候也是学习和应用的需要。而在此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如果说以“学问”而闻名,多如牛毛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2014年11月,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内,数十个窨井盖上都被画上了鲜艳耀眼的图画, 的瓢虫、憨态可掬的小熊猫( )。这只是“井盖涂鸦”的一个缩影,很多大学、小区的井盖,都曾进行过艺术化改造,成为一道道让人 的风景。“学问井盖”“艺术井盖”,虽然卖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体现了设计性与创意性。“最有学问的井盖”背后有创意大学问,城市街头需要更多“创意金手指”。街头创新多了,城市也就会因此不同。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在此前,如果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以“学问”而闻名,更多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B. 如果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以“学问”而闻名,而在此前,更多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C.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如果说以“学问”而闻名,而在此前,多如牛毛的“网红井盖”打的则是艺术牌。D. 如果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以“学问”而闻名,而在此前,多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班组长胜任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版带状疱疹常见症状解析及护理技巧
- 3-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 青春期功血科普
- 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0人笔试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护士考编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低压电工复审考试及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生儿护理分析题库及答案
-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第五章习题和答案
- 2025年工会法及女职工权益保护综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题库题(含答案)
- GB/T 6324.2-2004有机化工产品试验方法第2部分:挥发性有机液体水浴上蒸发后干残渣的测定
- 印刷oled el概述培训课程
- 设施农用地管理课件
- HI-IPDV10芯片产品开发流程V10宣课件
- 非煤矿山露天开采讲解学习课件
- 国际物流培训课件
- 售后维修服务单模板
- 广东省惠州市基层诊所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地址信息
- 商业发票 国际贸易商业发票模板
- 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解剖重建临床分析课件
- 无人机科技未来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