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十一五”盲人定向行走技能培训讲义二七年九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技能培训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及康复基本知识一、视力残疾的有关概念1.视力残疾的定义: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2.视力残疾的分级(此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类别级别最佳矫正视力盲一级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度二级0.020.05;或视野半径10度低视力三级0.050.1四级0.10.3注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视野半径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二、什么是定向与行走1.定向:是指个体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2.行走:是个体在定向的基础上依靠肢体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3.定向通常与行走密切相关因为定向的目的除了环境学习和空间认知之外,其主要目的即为行走服务,定向是行走的前提,是行走方向性、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定向的行走是典型的“瞎撞”,所以,定向也为行走服务;但是如果没有行走,定向得再精确个体也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行走也通常是定向的目的之一,二者相辅相成。4.定向行走目的使学员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初步掌握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基本做到在室内、学校、常用公共交通设施等环境中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三、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的必要性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决定个体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生物因素是个体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心理的发生依赖于个体身体结构的充分成熟,心理的发展以身体机能包括感觉、动作等的完善为前提。视力残疾客观上并不能阻止个体对行走需要的发生发展,相反他们更需要行走以协助他们感知世界。视力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探究反射”,但他们除了嗅觉之外仅剩听觉这一“距离感知觉”了,当他们听到声响时个体内部有探究“是什么”的需要,由于看不到,因而很希望通过触觉来感知,如果物体在触觉范围以外的话,个体必须挪动自己的身体以靠近物体,这就使个体产生了行走的需要。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具体的人,个体的社会化不仅是个体内部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个体只有通过和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反复接触,才有可能学会、理解社会所认可的知识、行为、价值观、信仰、习惯。“教育是从人类的社会化需要出发,通过经验的传递,形成一定社会成员的人际系统”,教育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其目的就是要造就一定的社会成员,把人类由生物的个体变为社会的成员,也就是使个体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品德和能力,并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职能。很难想象一个失去了独立生活最基本能力之一行走的个体,怎么能与社会其他个体或群体反复接触?“裹足不前”、“足不出户”的个体还谈得上什么全面发展、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因为行走的基础是定向,影响视力残疾人顺利行走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定向,所以定向行走是视力残疾人的最基本的特殊需要之一。而对视力残疾人而言,独立行走对促进个体的发展意义除了上述意义之外,还具有特别的意义:1.心理方面:促进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其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拓展个体活动范围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使个体获得更多的信息;形成个体的自尊与自信心。2.身体方面:促进个体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育、发展,强化身体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3.社会化方面:为个体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促进个体的社会学习,丰富个体的社会阅历,提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个体将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日常生活技能方面:促进并改进个体的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5.此外,定向行走对视力残疾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意义重大:只有自己能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奉献于社会。四、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的可行性如前文所述,行走的前提是定向,个体要行走首先必须先学会定向,行走才能有安全和保障,否则个体就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因此,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其能否通过其他感知途径获得定向信息、培养个体的定向能力!如果定向问题解决了,行走也就有目标了。1.有研究表明,个体可以通过听觉学习定向:通过对到达两耳声音强度的差别以及声音到达两耳时间上的差别进行声源的定向和定位,大脑可以将声音与具体事物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个体即可通过听觉进行定向。根据多谱勒效应(Doppler Effect)的原理,当某一物体发出同样的声响时,距离近则响,反之则小;所以个体可以通过声音的大小来判断远近;根据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差(相位差),可以判断声音的方向;通过转动身体或头部,如所谓的“侧耳细听”,可以使双耳的距离差和时间差不断变化,以便更加精确地判断声音的方向和位置。受意识能动作用的支配,个体通常将所听到的声音与具体的事物建立神经联系,通过记住不同事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声音、注意各种声音的回声等信息能协助个体准确进行定向。由于经常锻炼和使用听觉,也就逐步提高了个体听觉的灵敏度,增强了听觉定向的能力。2.个体还可以通过触摸觉进行定向通过触摸觉,个体可以获得物体的温度、硬度、大小、质地、形状、重量、弹性、光滑度、轮廓等物理属性的定向信息,判断物体是什么,再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进行定向。有时个体如果被什么物体碰了一下,个体可以通过分析被碰的部位、作用力的强弱、作用面积的大小、物体的硬度、利锐等因素获得定向信息进行定向。个体有时还会利用冷温觉及其派生的冷辐射和热辐射,通过面部和头皮温度的变化来获得定向信息进行定向。3.此外,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一定非由视觉来感知的定向信息个体还可以通过嗅觉、平衡觉、运动觉等获得的信息进行定向;视力残疾者可以依靠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路标、线索、室内外编码系统、度量、罗盘、心理地图等定向信息;在人与人互动的社会化过程中,明眼人的帮助与指导是视力残疾人定向的又一条重要捷径;视力残疾者还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与指导来迅速准确地定向。现代科学技术也为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各种电子助行器、导盲犬等都有助于视残者学习定向。五、盲人的空间感知1.视觉与空间感知对明眼人来讲,视觉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视觉可以感知环境中物体的色彩、明暗、大小、宽窄、高低、远近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等,也可以通过双眼的视觉差别判断个体在环境中的位置、自身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再辅以听觉感知声音,皮肤觉感知温度、风向与风力、气流、嗅觉感知气味等,以此获得完整的环境空间印象。当失去其中任何一种感觉时,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尤其是丧失了视觉时,人对环境空间的认识往往变得更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2.盲人的空间感知特点盲人比明眼人更加需要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空间感知,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盲人的空间感知有以下特点:除了视觉刺激,借助于其他刺激触觉、听觉、温度觉、嗅觉。盲人也能形成自已特殊的空间感知。这些空间感觉与认知在头脑中经过整合,为盲人的行动提供指导。这可以用实际例子来说明。例如,当明眼人置身于街道上时,环境景象一目了然;哪里有高楼,是什么颜色;哪里有绿树,树有多少、树有多高;有多少行人,来往的车辆者是什么款式、什么颜色等等。他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比较完整。而盲人则只能通过汽车行驶的声音判定道路的走向、了解车辆的款式,通过风吹树叶的声音感觉树的阴影以及散发的气味来辨别树的位置,通过语声了解周围行人的多少等等,借此形成自已的空间感知觉。盲人的空间感知觉决定了盲人四肢的运动范围及运动方向,指导着个体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危险情况下的行动。但是,盲人的运动距离感较差,并且运动范围局限于较小的区域,对于运动的物体、大型的物体及颜色等的感知觉不容易建立,形成的空间感与明眼人有极大的区别。总之,盲人的空间感知觉更依赖于非视觉的其他感知觉的综合感知。盲人的认知由点到面,再到空间,有些地方甚至比明眼人更能细致地感受。这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生活、学习,反复实践和多次的条件反射强化后形成的。3.盲人须掌握的基本概念自身形体的构成人身体的外部形态由头、颈、躯干、四肢构成。头包括耳、鼻、眼、嘴等器官,位于身体的最上部。颈俗称“脖子”,位于头与躯干之间。躯干包括胸部、背部、腹部和腰部。上肢包括左臂和右臂。分别由上臂(肩)、前臂(肘)和手(腕、手掌、手背、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所构成。下肢包括左腿和右腿。分别由大腿(髋、臀)、小腿(膝)和脚(踝、脚掌、脚背、脚趾)所构成。方位(位置)坚直方位上、中、下等。水平方位前、后、左、右、侧、旁、面向、背向等。方向固定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相对方向前、后、左、右、旁、侧、面向、背向等。距离公里(千米)、里、米、厘米、丈、尺、寸、步等。在实际教学中,盲人的距离概念常与行进时间的长短、行进和速度、声音的远近、步幅的大小等联系起来,是一种模糊的概念。量整个、一半、满、空、多、少、快、慢、深、浅、高、低等。时间年、月、日、时、分、秒、星期、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前天、过去、将来等。复杂的空间概念顺时针、逆时针、交叉、平行、垂直、向前、倒置、之间、中心、两端、四面、对角、水平、倾斜、毗邻、紧靠、附近、并列、朝向等。4.盲人须掌握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常识生活和环境常识室内物品书、纸、桌子、窗、各种家具、衣服、灶台、电冰箱、洗衣机、水池、便位、地毯、砖头、石头、木头、地板、黑板、墙、门、楼道、纸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中、玻璃制品、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可燃物品煤气、煤、液化气、天然气、电器等。各种材质食物、布料、木料、塑料、涂料等。可触性标志植物、树皮、树干、电线杆、门牌号标志牌、家庭或单位附近一些标志性建筑物、邮筒、外伸的电话亭、电线杆及其斜拉线等。大型标志书报亭、零售货物亭、篱笆、栅栏、商场、饭店、快餐馆、饮食店、银行、学校、邮局、书店、电影院、家属楼、办公写字楼等。道路交通常识道路及设施边、沿、拐角、斜坡、平坦、笔直、成排;大街、小巷、胡同、里弄、夹道;十字路、丁字路、岔路、环行路、坡路、砖路、水泥路、泥土、沥青路;行车道、路沿、人行道、盲道(行进标志、止步转弯标志)、路口、街道标志牌;交通岗亭、信号灯、路口护栏、人行横道、安全岛、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交车站及站牌等。常见交通工具小轿车、大轿车、卡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出租车、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第二章如何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一、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原则及工作要求1.定向行走的原则定向的原则:迅速、准确行走的原则:安全、有效、独立、自然2.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的目的就是使盲人及低视力者能够掌握一定的、适用的定向行走技术,从而实现其独立、安全、有效地行走,并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3.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对象盲人及低视力者4.指导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深入盲人所在的社区和家庭,根据盲人的具体需求,以其生活的家庭和工作地点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逐渐扩大盲人的活动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训练。盲人安全优先原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首先确保盲人的绝对安全。实用性原则贯彻“急则先学”“实用优先”“效果至上”的思想,讲求实际效果。5.盲人定向行走指导师应具备的相关条件思想要求:理解盲人、尊重盲人、热爱残疾人事业;懂得定向行走对盲人的重要意义;业务技术:通过学习及培训能较为全面地掌握盲人定向行走的相关知识、技术、技能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工作态度:本着对盲人的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平时工作认真仔细,及时细心体察环境变化、盲人状态及其对定向行走的影响。身体状况:体力充沛、精神状态良好,能适应长时间盲人定向行走教学与训练需要。其他:有较强的方向感,了解并熟悉本地区的道路和交通状况。二、指导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及技巧1.指导盲人学习定向行走技能的方法及途径方法:动作分解法;连贯教学法;总-分-总法。途径:生理探索摸;口令指示;语言描述;强化训练。2.指导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流程训练前指导师与盲人彼此的接触、充分了解与接纳。特别要注意对盲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心理疏导,帮助其重塑走向社会的信心;同时,要让盲人对训练指导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础。这是搞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前提和关键。训练前评估;制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训练后评估。三、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教学主要内容1.周围生活环境的熟悉家庭区域环境的熟悉、学校区域环境的熟悉。2.基本概念的掌握形体的构成、自身形体的方位关系、室外环境概念、方向概念、他人形体的方位、身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动作概念、距离概念、地形概念、地址及关系、时间概念、量的概念、复杂的空间概念、外界环境概念。3.感觉训练听觉训练包括:风声、雨声、水流声、家庭的声音、学校里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交通工具声音、听觉注意、听觉选择、听觉记忆、声音的方向训练、声音距离的训练、音频与音强学、回声教学、混音与间歇音教学、音影。剩余视力训练包括:视觉辨认颜色、视觉明暗训练、视觉辨认门、视觉辨认窗、视觉辨认家具、视觉辨认餐桌、视觉判断道路、视觉判断障碍物、视觉判断道路旁的亭子、视觉判断围墙、篱笆、栅栏、视觉判断道路旁的大型建筑、视觉判断物体的运动、视觉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视觉追随训练、视觉浏览训练。触觉训练包括:简单形状的辨认训练、简单特殊形状的辨认训练、复杂形状辨认训练、复杂且特殊形状的辨认训练、大小辨认训练、软硬辨认、粗糙与光滑辨认、干与湿、质地辨别等。温度觉训练包括:冷与热、温与凉等。嗅觉训练包括:气味的识别、气味方向的确认、特殊场所气味教学等。动觉训练包括:肌肉记忆、动觉的时间估计等。4.定向训练包括:方向辨别、内时钟定向法、外时钟定向法、六点盲文定位法、线索、气流、阴影、气味、声音、热辐射与冷辐射、路标的应用、平路与坡路、直路与弯路、路的质地、常见建筑物的形态、入口定向、楼梯知识介绍、触觉地图、心理地图、阳光定向法、楼内房号编码系统、街道门牌编号系统、街道模式。5.行走准备训练包括:恐惧心理的克服、冒失心理的克服、害羞心理的克服、自卑感的克服、正确步态的训练、正确行走身体姿态的训练、异常步态的矫正、直线行走、避险与应急防卫、遇到汽车。6.随行技巧包括:接触、抓握、站位与随行、一人导多盲、换边、向后转、过狭窄通道、进出门、上下楼梯、落座、接受和拒绝帮助等。7.独行技巧包括:上部保护、下部保护、顺墙行走、沿物慢行、垂直定位、穿越空间、寻找失落物体、请求帮助、上下楼梯等。8.了解与使用盲杖了解盲杖知识盲杖的历史、盲杖的种类、盲杖的构成、颜色、盲杖的长度、盲杖的重量、强度、传震性、视残学生对盲杖的选择、简易盲杖的制作等。使用盲杖技巧斜握法、直握法、斜杖而行、持杖沿边缘线行走、盲杖触地辨别、盲杖探索障碍物、进出门、左右点地式行走(两点式触地行走)、三点式触地行走、持杖上下楼梯、携杖上下滚梯、校内持杖行走、携杖置杖、短杖技术等。9.走向社会了解外界了解环境包括:家庭周围环境的熟悉、行人交通知识教学、道路教学、人行道、安全岛、人行横道、十字路口、护栏、盲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立交桥、公交车站等。外出活动包括:活动计划安排、简单的外出活动等。异常天气下行走包括:晴天教学、风天行走、雨天行走、雨后行走、下雪天行走、下雪后行走等。乡村道路的行走包括:乡村道路、土路、砖路、石子路、山路、回家路线教学等。公共场所应用包括:公共场所概况教学包括:购物场所、医院、餐馆、邮局、银行、电影院、公园、图书馆以及地铁、公交车等。10.助行方法介绍简易助行器的制作与使用:小推车类、呼啦圈类。导盲犬介绍。电子助行器介绍。综上所述,我们在指导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时,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通过训练个体的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等以提高其感受性、在各种物体与其各种属性之间建立联系,以达到使个体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进行定向的目的;第二, 通过概念教学使个体掌握一些与定向行走相关的身体、动作、方位、距离等概念,为定向训练和行走技巧教学奠定基础;第三, 通过对个体进行平衡能力、姿势、步态、应急与避险、心理素质等行走前训练,为个体独立、安全、自然行走奠定基础;第四, 通过随行技巧、独行技巧、盲杖技巧的教学,使个体真正实现无论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环境都能安全、自如、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上述各种训练主要是充分依靠视力残疾人其他感知觉的代偿作用,通过机械记忆、动作模仿、建立条件反射、行为改变技术、行为塑造、操作学习、感觉运动学习等原理与方法来完成的。实践证明,如果对视力残疾人进行专门的定向行走训练,会使个体的定向行走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个体无论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都能实现安全、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程序前期评估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并注意要掌握培训原则)组织实施训练建立培训档案终期评估1.前期评估在盲人的家属、亲友共同参与下,对盲人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生理特点(性别、年龄、视力、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是否有冒失、恐惧、自卑等心理)、基本概念(与行走有关的)、交通常识(此项可在行走训练过程中与讲解训练相结合)、定向能力、行走能力、行走需求(盲人及其亲友主诉、训练师询问、实地考察三种形式);实地考察盲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生活中经常行走的路线(工作、购物、就医、汇款、进餐、探亲访友等);了解可利用的训练时间、地点及可参与的亲友;评估针对此盲人需培训的内容,确定训练内容是以使用盲杖独行为主还是以导盲随行为主等。2.制定训练计划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心理素质、不同生活环境的盲人有其独特的定向行走需求,培训内容也各有不同,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并安排切实可行的训练内容。3.组织实施训练训练时间、地点根据前期评估了解到的被训练者的实际情况而定。训练内容室内训练包括辨认环境、室内定向定位、独立行走技术、导盲随行、使用盲杖的技术等。室外训练包括环境辨认、定向定位、导盲随行、使用盲杖技术、生活技能训练等。户外实地社会生活定向行走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盲人的行走需求;在训练师的辅导下进行日常生活行走训练;在实际环境中确定盲人行走的位置、路线、定向标志物、特定地点的线索(过人行横道的凭据,地下通道的寻找,行走、转弯的位置,公交车站的位置,乘车的方式等等)。注意:训练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师要逐步放手,直到被训练者能独立完成行走过程;与此同时,在训练中要讲解所遇到的基本概念、心理术语、交通常识等及注意事项。4.终期评估当训练结束后,再做一次评估:明确训练成果,树立信心;找到不足之处,作为制定下轮训练计划的基础。五、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基层档案用表在训练前为每一位盲人准备一套表格,为其建立档案,并在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就及时填写相关内容。下面介绍社区中可以推广使用的五种表格。表1基本情况表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人联系电话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经济来源国家救济家庭供养个人所得家庭成员及姓名能参与训练的亲友姓名及联系方式训练时间训练地点生理特点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是否有其他残疾优良中差正常轻度肢残聋其他中度重度表2日常定向行走情况表心理特点独立行走恐惧冒失自卑害羞是否是否是否是否定向能力辨别方向的能力及方法直线行走的能力和方法1. 问:如何辨别方向?2. 训练中观察1. 问:如何进行直线行走?2. 设定室内外目标进行观察并记录存在问题行走能力独立室内行走独立室外行走1. 问:经常行走的室内环境有哪些?2. 观察室内行走的情况,并记录存在的问题。1. 问:经常去哪些地方?路线如何?2. 在行走中观察盲人经常行走的路线及其行走表现,并记录存在的问题。表3行走需求情况表行走需求户内户周围工作、学习单位公共场所现有独立行走随行潜在独立行走随行注:潜在需求是指盲人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的,但通过训练指导师的评估及环境考察发现,对改善盲人生活有帮助的行走路线及公共场所等。例如:盲人常去一商场,但训练指导时发现别一商店环境更便利、货物品种更齐全而且质量好,行走更方便,到此商店购物即为潜在需求。表四训练记录表日期(年月日)训练内容训练效果(好、差)表五终期评估表项目掌握的内容或训练效果所用时间掌握运用定向技能掌握行走技能解决行走需求总评1. 优:全面掌握定向行走技术,能够熟练地应用,不需他人的帮助能重返社会参与生活。2. 良:基本掌握定向行走技术,能够应用,偶尔需他人的帮助能重返社会参与生活。3. 差:基本掌握定向行走技术,能够应用,仍需他人的帮助才能重返社会参与生活。第三章 盲人定向方法及心理地图的建立一、盲人定向方法1.阳光定向法通过了解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规律以及不同时间太阳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来判定固定方向短时内阳光在身体的照射位置相对固定、利用这点可以实现直线行走。2.内时钟定向法将自已看作处于时钟的轴心处,把自已周围的事物按时钟点位确定方向正前12点、正后6点、左9点、右3点。使用中要保持站位和朝向不变。3.外时钟定向法将面前的事物按时钟点位置确定方位。通常将自己前面定位在6点钟位置。使用环境:以圆桌为钟面,以自已的位置为6点,确定他人的位置,或桌面上餐具、食品的位置。以盘碗为钟面,离自已最近处为6点钟,确定不同位置是什么菜。4.线索定向定位法定向线索是指在环境中的某位置可感知到的相对固定声音、气味、风向、光线等,成为能为盲人判定方向起到引导作用的标记。而盲人利用这些已掌握的线索,来判断自己的位置、确定行走的方向就是线索定向定位法。线索的条件能够作为盲人定向的线索,必须是环境中容易被盲人运用听觉、嗅觉、视觉(剩余视力)和触觉等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得到而具有一定特征的标记。线索的种类声音盲人运用听觉器官能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声音线索。气味盲人运用嗅觉器官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气味线索。感应盲人通过皮肤对温度、湿度的感应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感应线索。盲人可根据太阳自东升起至西落下,以及不同时间温度辐射差异的自然现象来判断方向。明暗低视力者能用视觉器官通过光线或阴影获得为定向起引导作用的信息,为明暗线索。盲人户外活动时,当其视觉感知到光线由明转暗,就可知自已靠近了建筑物或大树。色彩线索低视力者用视觉器官通过颜色获得为定向引导作用的信息,为色彩线索。盲人在室内或室外可根据周围物体的颜色,确定自已的行为方向。5.路标定向定位法把某一特定环境所特有的物体如路口的电线杆、家里拐角处的鞋柜等,作为定向定位的标志或参照物,用于盲人确定并保持方向以及物体的位置,获得其他信息从而标记出路线的途径和行进的方向。路标,是道路上指示方向和路线途径的标志。盲人可在经常通行的路面或路旁,以某种固定设施为参照物,标记出路线的途径和行进的方向。路标的条件能够作为盲人定向行走的路标,必须是沿途路面或路边容易被盲人感触得到而具有特征相对固定的标记。路标的种类a视觉路标低视力者根据自已有限的可视程度,以沿途的环境、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门窗、消火栓、标牌、路灯等)作为自已行走的路标。b触觉路标盲人可以根据路面质地以及路边可以触及到的其他设施,作为自已定向行走的路标。如比较规则而有明显边缘的线条。6.垂直定位法通过已知物体的方向确定自己当前行进方向。如以某一相对固定的物体为基准(如:墙、门、桌子、马路边等),盲人用背部及脚跟紧靠该物体,根据所依物体的方向确定自已行走的方向。二、心理地图心理地图的形成盲人运用听觉、残存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温度觉、身体运动知觉及本体方位等来感知环境空间,并通过线索、路标、边缘线等物体特征的感知,来判定环境中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判断自己与周围物体之间的位置和关系,从而得到空间印象,形成特定的空间感,在大脑中即可留下印象并逐步形成简单的心理地图,也就是说,盲人的心理地图是物体之间以及盲人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盲人在明眼人的导盲过程中,能够把心理地图在大脑中整体记忆,在下次行走过程中,再把一幅一幅的心理地图连接起来,就是盲人定向行走的心理地图。譬如:会议室沿墙壁有一排椅子,中间是椭圆形的桌子,门与窗相对。当盲人进入后,先沿墙壁行走感知椅子,再感知桌子的形状,继而感知桌子与椅子的关系。由门向前直行,感知门窗的相互关系。通过几次探索,大体可感知室内的情况、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空间感,也就形成了室内的心理地图。同样做法可进一步延伸到其他环境中,逐渐形成复杂的心理地图。盲人利用心理地图行走盲人就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地图实现定向行走的,如:“今天,我去盲人按摩店上班”“路过音像店和水果店时,可以听到美妙的音乐,闻到水果的香味”“再沿着马路的道牙走一会儿就到了”心理地图的特点1.关系型地图盲人形成的心理地图多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上例中的会议室。盲人能把常出入的生活或工作场所以关系型心理地图的形式进行整体记忆。2.顺序型地图盲人很难对城市道路各地区等大环境建立完整的空间印象,但可寻找最具环境特点的信息来记忆,如路边的邮筒、丁字路口的电线杆、某处特有的气味等,这些都可成为盲人行走的线索和路标。当环境连续变化时,每个连续变化的可感知的环境信息连接起来,即可构成一幅行走用心理地图。这种地图是建立在关系型地图基础上的顺序型心理地图。明眼人帮助盲人建立心理地图的要点依靠逻辑顺序而非视觉空间概念,在介绍特定的环境时,应按一定的顺序让盲人感知物体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盲人快捷、方便、有效地建立起心理地图。第四章盲人定向行走技术一、使用盲杖技巧1.盲杖的构成盲杖由腕带、杖柄(手柄)、杖身(体)、杖尖构成。最适宜的盲杖长度为从地面到盲人胸骨剑突的高度。2.盲杖的颜色盲杖的杖体应是白色或银白色并有统一规格的红色反光胶带缠裹杖体、红色反光胶带为交通警示标志。3.盲杖的种类盲杖按结构划分:直段式盲杖、胡弗盲杖和折叠盲杖;按使用功能划分:低视力、全盲、多重残疾人使用的盲杖。通常在城市里和人多的场所适宜使用折叠式盲杖,而在农村多适宜使用直杖。4.盲杖的作用第一,盲人用盲杖在地面上轻轻地敲击,借盲杖提前接触前面的路面情况,发现和了解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