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doc_第1页
7最后一课.doc_第2页
7最后一课.doc_第3页
7最后一课.doc_第4页
7最后一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教案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明确: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自读成果。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词语,并明确读音和词义。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课文中能够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取,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第23段“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一课”的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选一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 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教师评价并点拨:朗读时,要有角色意识,要以声传情。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四个包含“最后一课”的句子朗读时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小弗郎士应该感到震惊。“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应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教师预设提问: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 (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 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710段)写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堂语法课的纪念;(1723段)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段):故事的高潮、结局。写下课时的情景。四、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预设提问: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品味,然后交流。)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 五、聚焦小说环境描写,从作品中探寻时代背景教师提示:现实主义小说是属于时代的。杰出的小说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解读环境描写是解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请大家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语句,仔细品读,了解时代背景。学生自读。同桌之间交流。明确: 第3段“画眉在树林边完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第4段,“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首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第11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第16段,“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第18段。“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曩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第21段,“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第24段,“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第一句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品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教师总结:进步的小说是时代的号角。小说家善感敏锐的心灵总是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解读环境描写、了解时代背景,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对于小说主旨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请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改写这篇小说。2对“最后一课”,小说两个主要人物各有怎样的认识和感受?阅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2.反复诵读,理解相关语句的深刻含义。3.反复诵读,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4.理解本文运用的第一人称手法。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4 教学方法:诵读概括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 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以学生展示为主,展示形式可多样) 二、自主学习卡预习练习情况反馈:(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三、品味人物: 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一)、小弗郞士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二)、韩麦尔先生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1“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监狱”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2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表现了孩子们习字的专心,由此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3.这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二)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三、质疑探究: 读2429节。问题: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