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黄冈市规划研究设计院黄冈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009-12-12215目 录第一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宏观环境分析11.1国家和湖北省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查分析11.2武汉城市圈内兄弟城市的基本状况调查分析31.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32第二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微观环境分析402.1黄冈市基本状况调查402.2黄冈市农业、工业、服务业VRIO框架分析462.3黄冈市农业、工业、服务业IFE矩阵分析56第三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战略模式设计673.1黄冈市农业、工业、服务业在武汉城市圈内竞争力分析673.2黄冈市农业、工业、服务业SWOT分析1083.3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战略模式设计124第四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模型设计1274.1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系统分析与指标体系设计1274.2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系统模型1404.3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模型预测与评价145第五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方案设计1695.1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目标体系设计1695.2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战略规划指导思想1705.3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资源-产业对接规划方案设计172第六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机制设计1976.1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机制设计1976.2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政策分析201第一章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区域对接规划宏观环境分析1.1国家和湖北省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查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政府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的策略,这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武汉要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就需要通过走城市圈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城市的功能,把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聚集在一起,并通过这种功能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经济高度密集区,率先实现在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7个地级市(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和1个县级市(天门)在内的城市密集区。2004年,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创造了全省60的生产总值,6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城市圈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能否恰当地配置与有效地利用,关系到经济、技术、社会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尽快增强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城市圈之间的差距。因此,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城市圈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取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换的过程,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7年12月18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国家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鸿忠表示,改革试验区将围绕七个重点,大胆试验、率先突破。1)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2)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5)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 6)完善城市圈土地资源管理的体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7)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李鸿忠代省长指出,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城市圈内各城市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从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全国体制改革、“两型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市之力,克难奋进。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国家战略和我市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试验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精心研究、科学制定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使其成为引领武汉实现科学发展、和谐进步的纲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制,实现重大决策的规范化、程序化,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根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需要和“两型”社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修订、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各级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要严格执行武汉市执法责任制工作条例,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两型”社会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1.2武汉城市圈内兄弟城市的基本状况调查分析1.2.1武汉市基本情况武汉市在全国的地理位置是中部偏东南,位于湖北省东部,即长江、汉水交会之处。武汉市总人口为831.26万(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不包括常年外出人口)。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64万人,占总人口的82.8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37.91万人,占总人口的17.14。2006年武汉市城镇化率已达到63.58%。武汉地处中国腹地中心,以长江和汉江为主构成江河纵横的庞大水系,湖泊镶嵌与纵横交错的水网之间,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称,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 8%,居全国大城市之首。现已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己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己探明储量矿种的30. 38%,累计探明储量96125. 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 75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建筑材料用石英砂岩、砖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等,其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1)农业基本情况根据2004年统计,武汉市8494. 41平方公里中,耕地面积206. 06千公顷,其中水田124. 3千公顷,旱地80. 35千公顷。这些年,武汉市政府认准武汉农业特有优势,加速蔬菜、畜禽、水产、水果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1)蔬菜行业2006年1-5月份,全市蔬菜种植面积预计58.6千公顷,比上年同期上升1.9%。蔬菜产量239.35万吨,比上年同期上涨3.1%。从板块建设上看,新洲的双孢子菇春菇面积达500万平方米;蔡甸区重点推广新一号莲藕新品种和双季藕等高效种植模式;洪山区的快生菜、特菜、反季节菜发展迅速,新增快生菜面积300多公顷;黄陂区的油菜一菜两用、大棚芦笋示范板块初具雏形。(2)禽牧行业2006年1-5月份,受蒙牛、友之友、香满楼等企业的拉动,奶牛存栏2.54万头,同比增长3.25%,牛奶产量为4.1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5%。在全市已动工建设畜禽养殖小区85个中,70个已建成投产,畜牧业生产规模上有所扩大,全市牲猪出栏为92.77万头,增长4.5%。家禽出笼为1863.36万只,减少0.6%。禽蛋产量为6.86万吨,增长2.4%。(3)水产品行业2006年实现渔业产值317139万元(现价),较2002年的222441万元(当年价)又增长了25.1%(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水产品产量达到396568吨,比2002年的363172吨增加9.2%。这几年间,各地具有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规模养殖也渐已兴起。例如,汉南区网箱养殖鳝鱼、新洲区涨渡湖的黄颡鱼、江夏区梁子湖的螃蟹和汤逊湖的黄颡鱼、鳜鱼等。各区这些品种水产品去年的产量是1201吨,735吨,2410吨、1016吨、1611吨,分别已经占到全市总产量的52.8%、20.1%、60.9%、27.8%和64.0%。(4)水果行业2006年水果(含果用瓜)的产量和产值分别为581718吨、54717万元(现价),较2002年数值553905吨、38520万元(当年价)分别增长5.0%、16.6%(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环境和市场效益,各地选择宜植品种大力培育,形成了特定品种区域化分布格局。例如,江夏区的柑桔、新洲区的雪花梨、东西湖区的水蜜桃、葡萄、草莓、蔡甸区的甜瓜等,2006年它们各自的产量是11639吨,7488吨;4430吨、4213吨、2279吨、25084吨,分别占相应品种全市总产量的56.5%、93.6%、28.8%、74.4%、42.6%、28.6%。2)工业基本情况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十大主导产业。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制造”知名品牌正在涌现。2006年武汉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9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5.18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25.63亿元,增长25.5%。其中,轻工业总产值785.91亿元,增长29.3%;重工业总产值2739.72亿元,增长24.4%。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9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5.18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25.63亿元,增长25.5%。其中,轻工业总产值785.91亿元,增长29.3;重工业总产值2739.72亿元,增长24.4%。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等十大行业工业总产值2794.09亿元,增长24.1。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5.24亿元,增长32.0。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1.16亿元,增长24.6。下面是武汉市十大主导行业的详细介绍:(1)钢铁行业武汉钢铁公司是武汉钢铁业的主体,武钢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于1958年建成投产。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时期,随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政策的实施,武汉钢铁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区域布局之一将进一步发挥优势,使其成为钢铁产品中的精品生产基地,进而继续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可以说,钢铁业是当前武汉最具优势的产业。武汉现有规模以上钢铁制造生产企业 124 家,拥有特大型企业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与之配套的武冶设备制造公司、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钢材仓库、小额供应站、储运公司、铁路专用线等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机械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武汉粉末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主要研究机构。2006年全年,武汉市规模以上生铁总产量达1100.25万吨,钢铁总产量1125.53万吨,其中成品钢材总计1010.8万吨,规模以上钢铁业总产值达574.02亿元。武汉钢铁业具有综合经济效益高、价格、营销、售后服务优势、新产品开发能力强以及产品质量过硬这四个优势,其钢铁销售不仅遍布全国,更向海外辐射,产品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台湾、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2)汽车及机械装备行业武汉有世界三大汽车企业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和日本本田汽车公司,齐齐聚首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公司,构成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武汉集群”。跨国汽车企业如此密集布局于一地,在全国绝无仅有,在全球也不多见。由此,武汉的汽车行业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地位也可见一斑。机械装备业是“武汉制造”的重中之重。武汉市“十一五”期间确立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和电子信息,其中约七成是装备制造业。2006年5月,武汉市出台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绘就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将集约发展九大产业集群,重点构建三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到2010年,武汉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2300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为1105亿元,而2300亿元的目标意味着再造一个“武汉装备”。2006年,武汉市汽车及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443家。全年汽车制造量高达268056辆,金属切削机床总计1343台,制冷设备799套,轴承103.64万套,小型拖拉机 3279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758.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3.1%。(3)电子信息业近年来,激光对传统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日益重视,激光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有专家测算,未来5年中国激光产品市场需求将超过600亿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产业实现稳定增长,以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存储及激光等产品为代表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光电器件提高60%,手机生产成为武汉光谷区域的一大亮点,武汉NEC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武汉新光电有限公司(NEO)3个手机生产企业共生产手机304万部,实现产值38亿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的69.6%。200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9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湖北省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17.89%;完成工业增加值83.26亿元,增长了7.8%,占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的81%;实现销售收入180 亿元,增长20% ,占全省销售收入的73%。(4)石油化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武汉石油化工行业现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加工、无机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合成材料、染(颜)料、涂料、橡胶加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机械等多行业及化工研究、设计、职业病防治、压力容器监测、中等专业教育、物资供销、铁路(水路)专线、化工交易市场等配套服务机构的综合体系。武汉石油化学工业行业纳入统计口径的企业全行业企103个,从业人员2.23万人。武汉市石油和化学工业涉及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等5大行业类型。 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4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行业主要产品:加工石油370.85万吨、烧碱9.25万吨、硫酸18.75万吨、盐酸1.37万吨、聚氯乙稀4.34万吨、聚丙稀13.03万吨、双虎涂料2.10万吨、苯甲酸1.03万吨、苯甲酸纳1.90万吨、三聚磷酸纳3.49万吨、炭黑1.38万吨。武汉石油化工厂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400万吨,达到了403.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31.86 亿元。(5)环保行业2006 年武汉市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178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在从业单位中,有16个规模过1亿元,12个规模过5000万元,25个规模过1000万元。一批企业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入环保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投资开发主体共同推进,众多环保设备(产品)和骨干企业支撑的产业体系。青山产业环保基地以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的武钢非钢环保产业、武汉天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主体,形成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除尘脱硫两大技术产品特色,年产值超40亿元。以武汉凯迪电力公司为龙头,联合武汉天澄环保科技公司、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公司及武汉锅炉集团公司等,形成烟气脱硫板块,具备独立完成300MW及以上机组烟气脱硫工程的设计、施工、设备成套、调试等总成包能力。以武汉凯迪蓝天公司(国内能源环保类第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武汉方元环境工程公司、武汉金城环保公司等为基础,形成污水治理板块,具备独立完成日处理5万吨处理污水处理工程总成包及关键设备成套能力;以武汉远东绿世界公司、武汉华丽环保公司、武汉江夏江南实业公司等为基础的绿色环保包装板块,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地位。(6)烟草及食品行业武汉食品工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相当规模。除制盐、制糖之外,卷烟、酿酒、软饮料、乳制品、调味品、冷食品、糕点、粮油加工、肉禽加工、饲料等行业都已具备。2004武汉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有104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67.81亿元,与上年同口口径相比,增长20.3%。主要产品产量:卷烟110万箱,同比增长16.0%;啤酒54万吨,增长4.7%;软饮料62.5万吨,增长53.0%;植物油20万吨,增长45.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对全市食品工业发挥了拳头、带动作用。全市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 16 家,其中过 10 亿元企业 2 家。在巩固提升武烟的同时,经过引进外资企业和发展民营企业,形成了以“一烟、两啤、三水、三面、四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食品品牌和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群。这些企业是武烟集团、百威啤酒公司、华润啤酒公司、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百事可乐饮料公司、乐百氏饮料公司(纯净水)、统一食品公司(方便面、饮料)、顶益(方便面)、华丰(方便面)、友芝友乳品公司、惠尔康扬子江乳品公司、光明乳业公司、维维香满楼乳业公司等。(7)家电行业2006年国内外知名家用电器制造大公司,继续看好武汉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辐射力强的区位优势,加大投资规模,建立家用电器工业园,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17亿元,比上年增长72.7%。以知名品牌为依托,重点发展空调器、洗衣机、橱具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电机、塑料件、五金件等配套零部件和防震材料及包装材料,形成与知名品牌产品配套的家电生产企业群体和产业链。 4个工业园投产后,形成年产850万台空调器的生产能力、武汉成为国内重要的空调器生产基地。在“十一五”期末,武汉家电产业将实现产值2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主要产品中,房间空调器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台,热水器生产规模超过100万台,冷柜生产规模超过100万台,压力锅及铝制品生产规模达到700万口。(8)纺织服装行业2006年,武汉市围绕纺织服装业发展战备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全市国有棉纺织企业改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初步形成两个棉纺基地(阳逻、蔡甸姚家山)、两个服装工业园(江北、汉正街)、三大主导产品(服装面料、装饰布、产业用布)的新格局。2006年,全市有纺织服装企业及个体工商户6363个,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102.19亿元,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120个,从业人员5.11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3.5亿元,增长20.1%;实现利税2.77亿元,增长9.9%;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3个,其中,纺织企业5个,服装企业8个。全市服装行业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有71个,实现销售收入3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利税1.65亿元,下降4.8%;利润1.33亿元,增长5.6%。武汉服装企业走品牌之路,创名牌产品。据中国服装协会公布的信息,武汉爱帝、太和集团、红人集团、猫人服饰公司、佐尔美服饰公司均入围全国服装行业2004年度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百强”行列,这是武汉首次有5个服装企业同时入围服装行业“双百强”的行列。(9)医药化工行业2006年,武汉医药行业纳入统计口径的企业70户。企业总资产75.14亿元,工业总产值69.94;增长了17.2;全市医药产业的主要门类包括: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和物及生化制品、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农用及兽用药、药用包装材料等7大类。其中以马应龙、中联、红桃K、大鹏药业为代表的中药饮片加工及中成药制造企业有28户,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占45.45%。以生物制品研究所、海特生物为代表的生物、生化制品的企业有7户,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占14.82%。以远大药业、滨湖双鹤、科益药业为代表的化学品(制剂、原药)制造企业有18,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占23.68%。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目前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有11户,占同期全市过亿企业数的9%。安乃近、红桃K生血剂、华珍补肾健发冲剂、田田珍珠口服液、滨湖双鹤大输液、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牡壮骨颗粒等产品销售收入接近或超过 1 亿元。一批企业初具规模。 拥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及生产技术。如有一类药人工牛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有二类药康赛宁、喷昔洛韦、伊诺沙星、生血宁、奥沙普泰、雷诺昔分,以及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生物反应器技术等等。 武汉药品生产企业拥有产品生产批文 2500 多个,常年生产产品 500 多个。其中:国家一类新药 2 个,国家二类新药 7 个,三类、四类新药 59 个。(10)造纸及包装印刷行业2004年,武汉造纸及包装印刷企业有 2700 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110 户,完成产值 74.03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60.56 亿元,实现利税 7.17 亿元。 2004年,武汉造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29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 37.38亿元。支撑武汉造纸工业的主要是晨鸣、帅伦两家企业。武汉市包装印刷业门类比较齐全,有包装材料、包装纸制品、塑料包装制品、金属包装制品、玻璃包装制品、包装机械、包装辅助材料和绿色环保包装等 8 小类,能有效为轻工、纺织、食品、饮料、化工、医药、服装、家电、玩具等行业配套。2006年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39 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62亿元,销售收入12.63 亿元,利税1.7亿元,其中利润 1.1亿元。 主要产品:纸制品46.8万吨;塑料制品8.2万吨;包装装潢印刷36.5万印张;包装机械0.36万台;玻璃包装制品4.3万吨;金属包装制品4.7万吨。2004年,武汉市共有印刷企业862户,从业人数4.5万人。规模以上企业有4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9.9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南洋、长印、华恒、京华、新特等年产值 5000 万元以上的一批骨干企业为主体,众多中小企业群为补充的格局。3)旅游业基本情况武汉通常被称为武汉三镇,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汉阳这三块被长江和汉江隔开的地方。汉口是武汉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区,也是华中地区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汉高等学府集中的文化区,是武汉现代城市文化的体现;汉阳则是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开发区,凸现着武汉的未来。武汉的绝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武昌和汉阳,向中外游客展现江城风情万种的迷人风采和魅力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外,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商朝盘龙城遗址、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和中共八七会议旧址3处。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就像串串晶莹的珍珠,把江城点缀得更加美丽。著名的湖泊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和墨水湖、莲花湖、月湖等。武汉现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2黄石市基本情况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2007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城市之一。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黄石具有良好的区位环境。黄石处在“两线一江一路”(京广线、京九线、长江、沪蓉高速公路)交汇的中心地带,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93年黄石被国家列为沿江开放城市。黄石南翼有大沙铁路连接华东,北翼有京九铁路连通北京、九龙。沪蓉高速公路经黄石长江大桥穿城而过。黄石总人口255万,其中城镇人口为128.72万人,乡村人口为126.67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黄石市城镇化率达到50.41%。黄石自然资源丰富。黄石位于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已经发现矿床(点)300多处,矿产4大类78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品类的28%;已探明或初步探明储量的有33种。其中,金、铜、锶、钴、硅灰石等14种矿产的储量居湖北之首。铁、铜、金、煤、石灰石等是黄石的优势矿产。尤其是石灰岩、白云岩找矿前景看好,且远景规模大,质量好,宜露天开采。天青石、熔结凝灰岩等矿产尚未开发利用,品种配套程度高,潜在经济价值大。全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不含延伸加工)达4000余亿元,有利于依托本地资源形成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工业为主体的系列产品。1)农业基本情况黄石市是江南鱼米之乡,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通过多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黄石的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农业的基地,大冶市还被定为湖北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市。可以从以下几个介绍黄石市农业的基本情况:(1)蔬菜行业黄石市现有蔬菜生产基地26万亩,年复种面积41万亩。一些特色蔬菜经济效益高,发展势头好,现有藜蒿2万亩、莲藕4万亩、莲子3万亩、高山辣椒0.2万亩、竹笋13万亩。全市蔬菜年产量63.6万吨,其中商品菜43万吨,野生蔬菜和森林蔬菜年开发利用3.5万吨,实现年产值8亿元。灵溪豆豉、金柯辣椒、太子豆腐、金牛藠头等加工蔬菜畅销省内外,实现了产业增值。(2)畜牧行业黄石市是湖北省最早建成的瘦肉型猪出口基地,现有13个万头规模化瘦肉型猪养殖场,全市年出栏生猪达到90万头。黄石的优质家禽资源丰富,年出栏570万只,著名的“洪山鸡”、“江汉鸡”都有大冶地方鸡的血统,阳新番鸭以其食用、药用价值而闻名全国;“四斗粮鸡汤”、“白鸭”牌皮蛋都黄石市知名品牌。(3)水产品行业黄石市现有水域面积88万亩,可用来发展养殖的水域60万亩,其中,湖泊面积36.6万亩,绝大多数属浅草型湖泊,水产资源丰富,水库面积8.3万亩,适合发展网箱养殖。2004年黄石市水产品产量9.4万吨,水产业总产值8.3亿元,经济价值高的名特优水产品占水产品总产量的50%以上,其中优质螃蟹1270吨、鳜鱼686吨、鮰鱼2200吨。(4)林产品行业黄石市地理环境适宜林木的生长,林场面积较大,主要品种为杨树、樟树、竹林等。现有杨树基地7万亩、经济林基地6万亩、中药材(吴茱萸)基地2万亩、竹类基地28万亩、香樟构树基地8万亩、苗木花卉基地0.6万亩、油茶2万亩,共43.6万亩。(5)粮油行业黄石市共有耕地面积7.93万公顷,占全省的2.36%。已有近70万亩优质稻基地,60万亩优质油基地。水稻优质率达65%, 高于全省个8百分点。其中湘晚釉号被评为国家一级大米, 是我省三个国家一级大米品牌之一。油菜连续两年全部实现优质化, 优质率达100%,高于全省个26百分点。黄石畜牧公司“外三元瘦肉猪规模化养殖科技示范园”是国家科委和农业部“ 九五” 攻关项目, 是国家科技示范基地,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已形成仔、种、肉、猪和料等分类市场。(6)其他特色行业苎麻:阳新是苎麻之乡,其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都适合苎麻的生长,产品质量好,而且广大农民都有种植加工苎麻的经验,现有种植面积8万亩,其中“华苎四号”、“中苎一号”面积2万亩。黑芝麻:黑芝麻属于保健食品,市场前景好。阳新县是全省黑芝麻的主产区,地理环境适宜,有较强技术、经验的优势,黑芝麻产量高、品质好。全县现有面积1.5万亩,年产750吨。2)工业基本情况黄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黄石市已形成冶金、建材、能源、纺织、机械、轻工、食品、化工、医药、电子、服装等14个主导产业,共有5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拥有东贝压缩机、劲酒等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黄石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以下对黄石的优势产业分别介绍。(1)医药化工业涉及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制造等产业,行业总产值16亿元,业内规模以上企业近40家。以三九制药、芳通药业、飞云制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是黄石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2)轻工业轻工行业总产值10亿元。形成了一批后劲十足的企业,其中以劲牌酒业、青岛啤酒、珍珠果米酒为代表的食品、饮品板块已具有相当规模,极易产生新的产业集群。 (3)纺织服装业纺织服装业行业总产值达15亿元。现有规模以上纺织、印染、制衣企业20多家,其中美尔雅集团、美岛服饰引领黄石服装企业集群,号称“美氏家族”。重点发展:纺织、装饰布、产业用布、高档面料、服装、西服、T恤、女装。(4)能源工业行业能源工业行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 。水、电、煤等能源充足。拥有黄石矿业集团、黄电股份有限公司、西塞山电厂、市自来水公司等一批重要国有企业。 (5)机械工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行业总产值近40亿元。先后引进了三环集团、人本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来黄石投资。重点发展:机床制造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制冷设备制造业和管件制造业。培育亚洲最大的轴承坯锻压生产基地。(6)建材行业凭借丰富的非金属矿藏,形成了黄石雄厚的建材工业,包括非金属矿采选和矿物制品制造。业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产值达到21亿元。形成了以华新水泥、秀山水泥、华祥水泥为主的水泥企业集群。重点发展水泥板块、新型墙体材料板块和建筑及节能设备制造。(7)冶金行业冶金行业在黄石已有3000年历史。清末时期,民族工业先驱张之洞在黄石开创了中国钢铁制造的先河。如今,冶金业是黄石最具实力的行业之一。目前,该行业主要包括: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及压延、金属深加工,业内规模以上企业达76家,工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具有开发新材料、开展产品延伸加工的天然势。近10家企业组成的板材制造企业集群将在五年之后发展成“中国彩板薄板城”。3)旅游业基本情况黄石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是一座矿冶文化古城和旅游城市。以铜绿山为主脉,黄石地区已发现39处古铜矿冶遗址,鄂王城、五里界古垣城展现了东周时期青铜采冶管理系统的完整性;西塞山先后几次发现金窖、银窖、钱窖,与一百余次兵争以及张志和等诗人的履迹相结合,其考古意义极为深长。黄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多达上百处,现已形成西塞山怀古、东方揽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八景”和天台、云台、宫台等“三台”,景色怡人。黄石作为革命老区,革命传统遗址众多,如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旧址、湘鄂赣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有的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孝感市基本情况孝感,因西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孝感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具有全省一流、全国同等城市少有的交通优势:京广、汉渝、长荆3条铁路,京珠、汉十两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贯穿全境;各类公路四通八达,覆盖全市城乡;汉江、府河、环河、汉北河等23条内河航道纵横交错,通江达海;与市区相距仅32公里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将孝感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距离拉得更近,从而构成一个十分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孝感既处于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中西部特大城市武汉的第一辐射圈层内,又处于湖北省以武汉为中心的“一点三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这些都为孝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06.01万人。年内出生人口3.46万人,出生率6.83。死亡人口1.88万人,死亡率 3.12。人口自然增长率3.71。孝感物华天宝,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汉川的汈莲、孝南的焦湖莲藕、孝昌的太子米、安陆的银杏、大悟的乌桕和板栗等名特优农副产品久负盛名。主要矿产有7大类23种,其中优质矿11种。应城石膏地质储量2.49亿吨;应城、云梦岩盐地质储量2.8亿吨;大悟磷矿地质储量1.72亿吨;另外还有芒硝、稀土、金、银、铜、镍、重晶石、云母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其中应城的石膏、应城和云梦的岩盐、大悟的磷矿以其大储量、高品位而被并称为“孝感三宝”。1)农业基本情况孝感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刁莲、焦湖藕、太子米、银杏、板粟和乌桕等名特优农副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已先后建成了11个国家级商品粮、优质棉、“两高一优”示范区和名特水产品、畜禽、林果生产基地,培植了孝感麻糖米酒、安陆银杏、汉川水产、南大市场等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孝感农业正在进一步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孝感牌”麻糖是孝感著名地方传统特色产品,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粮棉生产全面丰收。孝感市2007年春播总面积418.6万亩,较上年增加3.8万亩,增0.9%。其中粮食284.9万亩,较上年增加2万亩;棉花3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32.6万亩,较上年增加0.6万亩;蔬菜64.1万亩,较上年增加1万亩。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2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农产品达到84个。林业生产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1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4.3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板栗2.0万吨,下降0.1%;银杏771.0吨,增长4.0%;松脂105.0吨,增长38.5%。畜牧、水产业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0.6万吨,比上年增长5.2%。年内牲猪出栏243.9万头,增长3.4%;大牲畜年末存栏38.4万头,下降3.9%。全年水产放养面积96.5万亩,比上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33.8万吨,增长5.2%。2)工业基本情况2006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21.7%。中省工业增长17.5%,地方工业增长22.7%;轻工业增长27.2%,重工业增长17.4%。市区龙头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6.2%。市本级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5.6%。其中,市开发区工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23.2%。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增势强劲,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4亿元,同比增长21.9。近两年,孝感市高新工业园着力培育特色工业产业,通过招商引进和自我发展,初步形成了光电子、汽车及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速加快。孝感正在加快汽车机电、纺织服装、盐磷化工、食品医药、金属制品五大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骤,争取到2011年,五大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1)汽车机电行业在汽车机电方面,湖北汽车齿轮厂、三江集团、万山特种车辆厂等企业现已实现武汉城市圈内配套,目前正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思路,依托东风、神龙公司,大力发展汽车内饰件等汽车配套产品。(2)纺织服装行业轻工纺织方面,丰富的棉花,为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力争扩大孝棉实业集团、汉川马口纺织、汉川汉正街服装工业城、红人服饰公司等企业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建设纺织服装出口创汇基地。(3)盐磷化工行业依托云应地区盐化工企业以及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延伸产业链,建设成为湖北省重要的盐化工、磷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4)食品医药行业食品医药方面,孝感食品加工业在全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6%,孝感的麻糖、米酒是市场上公认的湖北特产。依托金龙泉啤酒(孝感)公司、福源食品、达利食品、孝感麻糖米酒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传统名品,开发新品,形成规模和市场优势,加快发展啤酒、饮料、麻糖米酒、食品加工等产品。午时药业、湖北端药、长江志诚、华龙生物制药等一批制药企业与圈内科研单位展开合作,颇具发展潜力。(5)金属制品行业金属制品方面,80%原材料来自武汉,26%的产品返销武汉,并与武钢有直接对接的基础,圈内竞争优势明显。依托福星科技、保丽家具等骨干企业,加强与武钢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建设钢材、铝材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钢丝绳、钢构、钢制家具、铝制品等行业。3)旅游业基本情况孝感山奇水秀,境内许多地方都是旅游的好去处。已被辟为旅游度假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双峰山,双峰并立,群山环抱,苍松翠柏,秀色可餐,在白云古寨可追思历史,到青龙溶洞可探访幽境,是游春、消暑、休闲的山中胜地;江汉明珠汈汉湖波光潋艳,碧荷连天,鱼鳖虾蟹游水底,鸥鹭鹅鸭戏波间,是泛舟、赏荷、垂钓的水上乐园。目前,以双峰山、汈汊湖、观音湖和八汊洼等为代表的山水湖泊风情游,以董永故里、楚王城和白兆山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博览游,以大悟、孝感革命烈士陵园和应城汤池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教育游都极具开发潜力。1.2.4咸宁市基本情况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咸宁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邻赣北、南极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境内京广铁路、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南北贯通,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距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的空中里程均为1000公里,是湖北对外开放的南面窗口,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咸宁市人口270 万,其中农业人口 199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4%,农村劳动力79.4 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9.9%。咸宁矿产资源贮量丰富,其中金、镁、锌、煤、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次之,能源、水气矿产少。已发现矿产37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8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7种、矿泉水1种。全市有11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其中,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镁、锑、独居石、钽、地热等5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金、铌、冶金用白云岩等3种,居第四位的有煤、钒、锰3种。1)农业基本情况粮油生产实力较强,特产资源尤为丰富,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咸宁市现有桂花面积3.5万亩,产量140吨,居全国第二。咸宁市桂花品种数量、古树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等五个主要资源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市6县市区45个乡镇分布有桂花,拥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种群,近三十个桂花品种,1963年、1983年国家先后两次命名咸宁为“桂花之乡”,2000年,国家再次命名咸安区为唯一的“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市茶园面积15万亩,年产量1.16万吨,是全国砖茶规模最大的产区。全市有万亩茶场一个,即国营羊楼洞茶场;万亩以上乡镇2个即赤壁神山、新店;有千亩以上茶场4个即咸安的浮山茶场、崇阳的鸡鸣峰茶场、桂花茶场;通山闯王的虎头山茶场。全市茶叶生产已形成具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和一些好的品牌,如赵李桥砖茶厂,国营羊楼洞茶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川玉茶饮品责任有限公司。好的品牌有全省十大名茶,“松峰茶”、“毫峰茶”;全省二十佳名茶“锦峰茶”、“川玉茶”,还有一些农业部优质产品,“玉名露”,“鄂南剑春”等,国际名茶“罗针茶”“九宫白毫”等。咸宁市楠竹147万亩,立竹2.2亿支。已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78个,万亩以上基地26个。全市建成以楠竹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230多家,开发出10个系列600多个品种,有12个品牌荣获全国林(竹)业博览会金奖。咸宁市苎麻年产量1.9万吨,苎麻加工能力长纺锭2.9万锭,短纺锭20万锭,是全国苎麻生产加工的重点地区之一。苎麻是咸宁传统的特色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苎麻之乡”的美誉,是出口外销商品麻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赤壁、嘉鱼、咸安是三个主产麻县市区,现已形成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苎麻种植业带。带区内3000亩以上的苎麻乡镇19个,其中万亩以上的乡镇有8个。咸宁市猕猴桃3.6万亩,年产鲜果750万公斤,是国家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各类中药材植物达919种,是中国华中地区中药研究开发基地;食药两用的雷竹栽培基地面积3万亩,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工业基本情况咸宁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初步形成了纺织、医药、建材、食品、冶金辅料、金银首饰、涂覆模具和森工造纸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1)食品饮料行业食品饮料产业中,以桂花为原料的食品饮料如桂花糖、桂花蜜、桂花糕、桂花酒等已形成系列产品。嘉鱼无公害蔬菜、崇阳瑞发雷竹公司、赤壁猕猴桃果汁公司、通山柑桔产业为主体构成了绿色食品业。(2)医药行业医药产业以通城福人药业、市制药厂、稳健公司(嘉鱼、崇阳)、崇阳础强公司、稳强公司为主体。批量生产的中药品种有血得康糖浆、神龙药酒、金酸苹糖浆、金刚藤糖浆等,国家级新药滋心阴补心气口服液系列产品的年生产能力达800万支,麻塘风湿专科医院开发的“松龄春”药酒在国内外和东南亚享有较高声誉,并已建成以崇阳卫生用品总厂为龙头的全省最大的卫生材料生产出口基地。(3)林产品加工行业林产品加工快速发展,以巨宁公司、阻燃板厂、赤壁晨鸣纸业、崇阳金昌板纸为主体。全市森工企业发展到300余家,其中巨宁集团、德仁集团、晨鸣纸业和兴林阻燃刨花板厂四大龙头企业,总投资额8亿余元,年创产值3.88亿元,为国内市场提供大量优质实木地板、竹地板、复合地板、木心板、装饰板、阻燃板、书写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房更名协议合同范本
- 减肥合同协议书
- 道路交通事故处置专项应急演练方案
- 施工电梯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 合肥市人民医院疼痛介入治疗医师资格认证
- 淄博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病历书写质量考核
- 镇江市人民医院用血合理性评价考核
- 苏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骨科专病诊疗考核
- 宁德市人民医院疼痛患者摆位考核
- 赣州市中医院透析设备消毒考核
- 2024年9月电工三级试题与答案
- 科室消防培训课件
-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34篇)
- 英语A级常用词汇
- 外研版小学英语单词表汇总全带音标(一年级起点)
- (完整版)针灸室晕针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塔吊附着整改措施
- FZ/T 64078-2019熔喷法非织造布
- 中式面点师(初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43-T 1954-2020生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 等离子体物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