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端午的鸭蛋 第一课时主编 杨会杰 3月7日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 )百索子 门mi( ) 汪曾q( )lo( )子 z mo( )( ) 车yn( )2.解释词语。曾经沧海难为水:_ 与有荣焉:_ 囊萤映雪:_ 肃然起敬:_ 3.本文的作者是_,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第1段,说“端午”,_ 第2、3段,说鸭蛋,_ 第4、5、6段说“端午的鸭蛋”,_ 。文章流露出_ 。4.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二、阅读阅读课文2-3段,回答下列问题。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第2段:第3段:6.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7.下列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8.“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9.袁枚是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10.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7课端午的鸭蛋 第二课时主编 杨会杰 3月7日班级 学号 姓名三、精读课文,语句赏析 1.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2.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白嘴吃也可以。4.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5.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6.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色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四、拓展训练1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说说你的看法。 2从下列4个话题中任选二个,写一个片断。要求:既充分利用课文,又要有自己的创造。 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导游,要向外地游客介绍你们高邮的端午风俗,你会怎么说? 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厨师,该怎么向游客们介绍高邮的咸鸭蛋的腌制方法和吃 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小朋友,请向外地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可爱的鸭蛋络子 假如你是一位到高邮旅游的游客,刚吃了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你会怎么评价 3.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4.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请说说你的看法。五、这节课我的收获是:端午的鸭蛋参考答案一、 课前预习1、略 2、略 3、汪曾祺、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着重写“鸭蛋络子” 4、略5、第2段:家乡鸭蛋的名声;第3段:家乡鸭蛋的特色。二、阅读6、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最深刻的记忆,也有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令自己最难忘。作者情系鸭蛋,在它身上凝聚着情趣,诗意和满腔的深情。对家乡鸭蛋的难以忘怀,这是人类普遍的心里。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7、A口语色彩浓重;B有淡淡的幽默;C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8、不能,这里的“吱”字表现出筷子一扎下去的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快感。9、清代。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10、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三、精读课文,语句赏析1、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2、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3、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空头”“白嘴”有地方特色4、“文白夹杂”,雅俗共赏,增添了“淡淡的幽默”。5、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6、这段文字初读觉得很平淡,但仔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一个普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生活情趣无处不在四、拓展训练1、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2、略3、略4、略五、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静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第18课吆喝 第一课时主编 杨会杰 3月9日班级 学号 姓名一、 课前预习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招( ) ( )于 隔( ) 敲小( )铁( ) 饽( ) ( )秸 ( )(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随机应变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C.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油嘴滑舌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拾金不昧3.本文选自_,作者_是北京人,著名_、_、_。文章用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_。4.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二、结合下面语句,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幽默的特点。 6.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7.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8.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三、阅读(一)阅读课文11段、12段,回答下列问题。9.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10.第11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13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11.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12.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特色。13.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14.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二)小贩(节选)孙 犁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新课标第一网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15.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16.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7.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18.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19.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你有没有类似的发现,请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1招徕 囿于 隔阂 钹 铁铉 饽饽 秫秸 荸荠 2.C3.北京城杂忆 萧乾 作家 记者 翻译家 平易而又不乏幽默 吆喝 对往昔岁月的怀想和浓郁的生活情趣4.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北京的声与色。 拨浪鼓和小鼓给他以快感。5.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二、品味语句 6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再现了街头的热闹。.7用这样写实的语言写出了卖馄炖的人一边忙乎一边吆喝的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吆喝声就在耳边响起。8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卖荞麦皮的”吆喝和儿童时 的“我当时惊恐的情状,写实中透露出幽默和风趣。三、(一)9.叫卖有不同的内容。叫卖有不同的声调。10.叫卖的方法:吆喝制作的过程;借甲物形容乙物;戏剧性吆喝。叫卖的声调:声音细而高;声音低而沉;忽高忽低。11.写实的成分多,当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