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_第1页
【课外阅读】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_第2页
【课外阅读】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_第3页
【课外阅读】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_第4页
【课外阅读】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内容提要: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左传作者在记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20世纪的左传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较少涉及。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 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人物评论的兴起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其中如评管仲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并称其为“世所谓贤臣”;评晏婴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评伍子胥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均对其人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明了太史公自己的景仰敬佩之情。司马迁不仅为左传所载春秋人物立传,还以“太史公曰”形式,对这些人物予以直接的评价。如宋微子世家评:“宋襄(公)”,晋世家评“晋文公”,楚世家评“楚灵王”,越王勾践世家评“勾践”,史记循吏列传评“楚相孙叔敖、郑相子产、楚昭王相石奢等”。西汉末年大学者兼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均好春秋左氏传。王充论衡案书及桓谭新论识通都有刘向重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的记载。故刘向采左传中人物故事及其它先秦典籍史料辑成其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中的部分内容。如新序叙楚相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卫灵公之时史“以尸谏”、晋大夫祁奚老而荐贤、申公巫臣谋娶夏姬等人事。古列女传凡分“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辩通”、“嬖孽”七传,其中亦载叙了晋文齐姜、秦穆公姬、楚庄樊姬(贤明传),楚武邓曼(仁智传)及陈女夏姬(嬖孽传)等左传中人物。刘向之后,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撰成古今人表一篇,分别为“上智”、“中人”、“下愚”等“九等之序”,而其中尤以左传人物为多。诸如列入“上智”三等(上上、上中、上下)中的管仲、曹刿、宫之奇、百里奚、狐偃、介子推、先轸、弦高、董狐、令尹子文、叔向、季札、子产、晏平仲、齐太史、南史氏;列入“中人”三等(中上、中中、中下)中的颍考叔、楚武王、邓曼、楚文王、齐桓公、秦穆公、蹇叔、烛之武、晋文公、晋悼公、祁奚、子罕、行人子羽、伍子胥、申包胥、沈尹戌;列入“下愚”三等(下上、下中、下下)中的郑庄公、共叔段、周桓王、齐襄公、公子庆父、卫懿公、晋献公、骊姬、楚穆王(商臣)、齐懿公、晋灵公、陈灵公、夏姬、孔宁、仪行父、宋平公、羊斟、崔杼、庆封、齐庄公、楚灵王、费无极、卫灵公、邾庄公、夷射姑,等等,都是左传中很知名的人物。而且,班固根据其“为善”、“为恶”的标准,将他们分列于三类九等,已经表明了他对左传人物的评价态度。班固而外,据南朝刘宋史家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东汉文人刘梁亦曾著辩和同之论,评楚灵王“骄淫,暴虐无度”,并引左传所载孔子语评“臧武仲之智”等。如上所述,两汉的左传人物评论,主要是以史家著述中的传、论形式出现的,多半都带有史料的性质。两汉之后,左传“至魏遂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春秋类序)。晋时,杜预又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与范宁注谷梁传、何休注公羊传等“俱立国学”。杜预集解,注释 左传时常有对书中人物的评述文字。如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杜预即注曰:“不匮,纯孝也。庄公虽失之于初,孝心不忘,考叔感而通之,所谓永锡尔类。诗人之作,各以情言,君子论之,不以文害意。”在这段注文中,就表明了杜预对郑庄公“孝心不忘”的肯定性评价。此外隋志还著录魏晋南北朝时人撰的春秋大夫辞三卷、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等。这类书籍今皆不传,但据其书名可知已是以春秋左传人物言辞及世系为对象的专门性著述,显然在西汉研究的基础上已有了进步。二 学人之文:唐宋左传人物研究的发展变化唐代,是“春秋左传学”由总结到转变的重要时期。关于左传人物的研究,应特别注重的应是孔颖达与刘知己两人。孔颖达在唐太宗贞观初年主持撰著五经正义。其中春秋左传正义,根据隋时人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而以大量古代典籍资料以疏证晋杜预的左传注。其中就有对于左传人物的评论之词。如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因颍考叔之言而见姜氏“遂为母子如初”并以“君子曰”赞颍考叔“纯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在引杜预注文之后即疏之曰:尔雅释诂训“纯”为“大”。则“纯孝纯臣”者,谓大孝大忠也。此“纯犹笃”者,言孝之笃厚也颍考以有纯孝之行,能锡庄公。庄公虽失之于初,孝心不忘,则与颍考叔同是孝之般类也。今考叔能感而通之,是谓“永锡尔类”也。孔颖达在这里就表明了他认为颍考叔是纯孝、大孝,郑庄公“则与颍考叔同是孝之般类”的认识,从而也同左传“君子曰”及杜预注一样,表明了对郑庄公的肯定。距孔颖达五经正义后五十余年,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刘知已的论史巨著史通问世。刘知己既是赞扬左传超过前人,也是重视左传文学性超过前人的人物。史通中,载言篇言:“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已充分注意到左传写历史与人物“言事相兼”的特点;叙事篇分析叙事件的四种表述方式,“有直纪其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又三引左传之文以为范例云: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春秋左传言子太叔之状,目以“美秀而文”,所称如此,更无他说,所谓直纪其才行者;又如左氏载申生为骊姬所谮,自缢而亡,此则不言其节操,而忠孝自彰,所谓唯书其事迹者;又如左传记随会之论楚也,其词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此则才行事迹,莫不阙如,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所谓因言语而可知者这里,刘知己虽在论“叙事之体”,实际上已是说“写人之法”了。除此以外,还有杂说上说:“左氏之叙事也记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风”;申左篇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如此等等,已经是在具体分析论述左传描写人物语言性格的艺术方法。其新见卓识,至今还对我们有启迪作用。中唐时期文学家韩愈,在其进学解中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实际上是对左传具有虚浮夸大特色的一种认识,在后代颇有影响。其文集中,亦有子产不毁乡校之类文章,评述左传人物。如此文云:“我思古人,伊郑之侨”,“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不仅表明了对春秋贤相郑子产的思慕,更对他尊重民意、治国有方的才能政绩给予了赞颂。宋代春秋学繁盛,宋人对于左传人物的研究评述,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重要成绩。其中如苏轼、吕祖谦等左传人物专论的出现,更把左传人物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层面。 北宋文学家苏轼,虽然没有关于左传的专著,但他重视左传及其中的历史人物,其文集中就留下了论郑伯克段于鄢、宋襄公论、管仲论、士燮论、论鲁隐公、论管仲、论孔子、论伍子胥等十多篇关于春秋左传人物的专题论文,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苏轼认为:“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其中之一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而兄弟之义亡”。但于郑庄克段之事,苏轼却不简单地指责庄公,而认为“段之祸生于爱。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当太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苏轼不仅为郑庄公克段进行了辩解,对春秋时期不时出现的骨肉相残现象进行了批评,还对谷梁、公羊二传在郑伯克段一事的评价方面,提出了异议,而对左传作者的态度给予了肯定。所谓:“左氏以为段不弟,故不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求圣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对于宋襄公,苏轼则给予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其宋襄公论云:“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王莽也。”并总结说:“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历来论宋襄公的经学家,多从谷梁传“信而有道”立论,苏轼则揭出宋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虚伪,道出了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本质。苏轼士燮论,评价晋范文子有“将帅之能”,为“社稷之臣”,并认为“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赵盾)也远矣”;而论鲁隐公则以为“隐公之智,曾不若途之人”。都能从历史人物的实际言行出发,给予符合客观的评价。苏轼对左传人物的评论,是左传人物评论研究史中的一笔重要财产。苏轼的同乡、北宋元中苏轼曾以贤良方正推荐其廷对的王当,亦著有春秋列国诸臣传30卷。此书所录左传记载的列国诸臣191人,诸如郑颍考叔、随季梁、齐鲍叔牙、管敬仲、鲁曹刿,楚令尹子文,晋狐偃、先轸、介之推,秦孟明,周王孙满,晋范武子、赵盾、范文子,宋华元,楚伯州犁、钟仪,晋祁奚,宋子罕、向戌,晋韩起、叔向,郑子产、子皮、子羽、然明,吴季札,齐晏婴,楚伍举、申无宇,齐陈桓子、齐庆封、崔杼,晋籍谈,楚沈尹戌、伍子胥,晋赵鞅、鲁阳虎,楚费无极、申包胥,鲁子路、冉有,越大夫种、晋赵襄子等,在当时列国政治舞台上有较多活动言行的贤臣、名将乃至庸臣、谗佞都包括其中。王当将这近二百人物,按鲁国十二国君即位顺序先后分卷系列,先列出各人国别、姓氏名字,然后各以传赞附于后。的确是一部资料丰富且有参考价值的左传人物传论。其赞论文字因事评人,议论纵横,亦颇有可取之处。例如该书卷七评晋子犯(名狐偃)、赵成子、臼季、先轸、介子推等人之“赞”曰:从亡之士,若狐、赵之忠烈,臼季之举贤,可谓善始善终者矣。子犯济河而投璧,犹有要君之意焉。此介推所以羞与为此也。成子家国皆让,宜其兴也。先轸勇而有谋,殆诗所谓“赳赳武夫”者也。文字虽不多,却大致道出了晋文公时文武诸臣的某些行事、特点。故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曾评价王当此书云:“所传诸臣皆本左氏,有见于他书者,则附其末,系之以赞。诸赞论议纯正,文辞简古,于经传亦多所发明”。稍后于王当又有长乐人郑昂亦作春秋臣传30卷,以人类事,凡215人,附名者又39人。从王当、郑昂二书,可见宋人已充分注重左传人物的评价,这是将左传从编年体改编为纪传体的早期著作之一,当是宋人左传评论的新尝试。与之相类者,尚有北宋末年徽宗之时费枢的廉吏传。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提要云:“盖作于宋徽宗末年是书书录解题作十卷,此本祗分上下二卷,与旧目不符。然断自列国,讫于隋唐,凡百十有四人。”费枢在这百余名历代“廉吏”中,也载入了左传所记春秋时期列国著名大夫,如郑子产、晋叔向、齐晏婴、秦百里奚、吴季札等。先分时代列一总论,然后分人系一小传,传后亦多系以赞论予以褒贬评价。例如其评晏婴云: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节俭力行重于时。既为相,食不重味,妾不衣帛论曰:晏子事齐三君且为相矣,而节俭如此。先简叙传主姓名履历,再评述其为人“节俭力行”的 品行特点,既能将人物有关的重要信息告诉读者,也借以批评了宋代当时的奢侈世风。南宋初时,世称“东莱先生”的学者兼散文大家吕祖谦,其学“于左传最深”,所著关于左传的研究著作就有春秋左氏传说及春秋左氏传续说、东莱左氏博议等数种。其中传说、博议两种多涉及对于左传人物的评论。著者常从“文”的角度出发,对左传其文及其所载人、事发表议论。春秋左氏传说20卷,当是吕祖谦为门人讲授所作。春秋左氏传编续说12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继左氏传说而作,以补所未及”,并以为“是书当成于晚年矣。其体例立于随文解义,故议论稍不如前说之阔大。然于传文所载,阐发其蕴,并挟摘其疵”。传说及续说,随文解义,对左传所载重要史事分条发表议论,颇类于散文家的史论。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充分注意到了对左传所载人物言行的评价论述,是宋代左传人物评论的重要成果。如吕祖谦在春秋左氏传说卷首之看左氏规模一文中说: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升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能如此看,则所谓先立乎其大者。所谓一人之所以变迁者,今且举两端而言之:有自善而入恶者,有自恶而入善者。在这里,吕祖谦是将“一君之治乱”、“一人之变迁”与“一代之升降”、“一国之盛衰”同样看重的。在春秋左氏传续说纲领一文中,吕氏更进一步说道:“左氏亦是子产、叔向一等人。其记管、晏、子产、叔向事,皆连当时精神写出,深知精髓。若不是此等人品,无缘记得如此精妙。”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吕祖谦不仅高度评价了左传对管仲、晏婴、子产、叔向等春秋贤臣的着力叙写,而且也充分肯定了左传作者自身的人格人品。因而,吕祖谦在传说及续说中,对左传所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形象都有深入的分析和可取的见解。如看左氏规模中,详析郑庄公及其“克段”之事,对庄公、叔段、姜氏之间的是非曲直,都从道德伦理和左传作者的写人技巧方面作了具体论述,评价左传“序郑庄公之事,极有笔力”,是“以十分笔力,写十分人情”。此外,如左氏传说卷一论左氏叙宋华父督弑逆之恶,邓曼谓斗伯比非众条论邓曼之贤与斗伯比之智,卷二至卷四论春秋五霸中“桓公为盛”、“文公度量不广、未到坦然大度处”、“宋襄本不足以预五霸之列”,及论“管仲犹有三代气象”,卷四秦伯犹用孟明条赞秦穆公用人能“信之不移、任之不易”,卷六晋楚战于晋师败绩条评论楚庄王霸业,卷九吴季札聘列国观人材论一旦季札“自吴出,见诸国贤者,便倾盖如故,若素相知,以是知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郑子皮授子产政条论子皮与子产之政之功,卷十二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条论费无极之佞等,都有可取之处。当然,由于时代及思想认识的局限,吕祖谦在左氏传说及续说中,也发表了一些不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见解,如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条,批评左传不见楚庄王“傲然有纂逆无君之心”之大恶、而亦以其为“贤君”,卷二十孔文子将攻太叔仲尼对以甲兵之事未之闻条批评“左氏于定、哀之间载孔子事甚多,其间皆传闻之失实,此以知左氏本不曾登圣门”等等。东莱左氏博议25卷,吕祖谦自序称“为诸生课试之作也”,成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其门人张成招为之作注。全书凡168篇,论事评人,内容十分丰富,颇为后世教授生徒习作史论之文者注重。其中既有借古喻今、借题发挥之辞,也有实事求是、持平公允之论。如卷一郑庄公叔段条,评“庄公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欲必致之死。岌岌乎险哉,庄公之心与”,已极尽对郑庄公的斥责之能事。而周郑交质条,评“平王欲退郑伯而不敢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巽懦暗弱,反为虚言以欺其臣,固已失天子之体矣”,其说与左氏传说看左氏规模所言“郑庄公为卿士,当用则用,当废则废,何必以虚言欺之?此全失人君之体则王纲解纽,委靡削弱,因以不振,皆是平王自坏了”相近,又颇与客观事实相符。稍晚于吕祖谦的程公说撰有春秋分纪90卷,宋理宗淳三年(1243年)由其弟程公许刊印。此书取左传事迹,以史家表志之例分编。凡分年表、世谱、名谱、书、附录等部分。“其世谱,则王族、公族以及诸臣,每国为一篇,鲁则增以妇人名、仲尼弟子”;“名谱,则凡名著于春秋者分五类列焉”,对左传所载人物,有所传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充分肯定此书的价值说:“条理分明,叙述典赡,所采诸儒之说与公说所附序论,亦皆醇正,诚读春秋者之总汇也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体例多与公说相 同”。两宋时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上述诸种文史类著述外,还有一种以左传人物行事为题材的赋作,别具一格,颇值得注意。如被收入历代赋汇中的宋人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李宗道春秋十赋、毛友左传类对赋等即是。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是继北宋初年吴淑事类赋以后又一篇以赋为学的大赋宏文,凡一百五十韵,计一万五千言。从篇幅上讲,此赋为历代赋中文字最长者,从内容上看,此赋则罗列了春秋经传中的重要人事典实,诚如郭维森、许结先生中国辞赋发展史所评,乃是一“艺术化的春秋学辞典”。例其赋文云:越椒有熊虎之状(定公四年),伯石是豹狼之声(昭公二十八年)郑子产善相小国(昭公四年),楚商臣能行大事(文公元年)郑庄有礼(隐公十一年)、齐襄无常(庄公八年)虢公无德而禄(闵公二年),楚围不义而强(昭公元年)邓曼妇人,知莫敖之必败(桓公十三年);然明君子,识程郑之将亡(襄公二十四年)宫之奇为人太懦(僖公三年)、阳处父立性过刚(文公五年)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形象性或艺术性,但却也表明了作者对左传人物的某些认识与看法。李宗道春秋十赋中“越椒熊虎之状,弗杀必灭若敖;伯石豺狼之声,非是莫丧羊舌”云云,亦与徐晋卿赋体例近似。 三、专门之学:元明清左传人物评论的继续与繁荣元明清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以清人的成就为突出,而一批左传人物评论专门著述的出现又是其重要特点。元人如吴澄春秋纂言十二卷,“采摭诸家传注而间以己意论断之”,其中即有人纪一篇。明人陈懿典(字孟常)读左漫笔一卷,为其读左传时随笔漫记,凡27条,皆就左传中有关人物、事迹发表议论。试举其例如:箕之战条: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首),面如生。陈孟常曰:“不但尔日,千古怒气尚如生也”。齐晋案之战条:此段叙事,典赡委宛,而词令俱胜。事多与汉事相类。邵克、张侯之血战,汉高虏中吾指之喻祖之;逢丑父之脱齐侯,纪信之诳楚祖之;宾媚人萧同叔子之对,吾翁、若翁之对祖之。师归而诸将让功,可见春秋人物犹有三代遗意。屠蒯条:谈言微中,是滑稽而讽谏者,大胜后世东方大夫之流。其存智氏于言外,胜优孟之于孙叔敖多矣。陈懿典或就某一事而品评人物,或径直就某一人物发表见解,往往也颇中肯。还有明末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的史怀一书。史怀20卷,有选择地评论了左传等八部古代史书,其中评左传部分,内容颇多涉及对左传人物的评论。例如,左传庄公四年记载,楚武王伐随,其夫人邓曼曰:“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在这里,邓曼是将军队的安危、国家的祸福,摆在自己丈夫的生命之上的,故史怀就称赞说:“此社稷为重、君为轻之说,已先孟子看出,何其高识也!”其他如称郑商人弦高用自己的财物犒秦师以救国家之难是“天生妙人、天定妙著”;评邾文公在“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条件下迁都是“知命”;评晋平公能用楚囚钟仪使归求成为“非独妙于观人,亦巧用于人”;评秦穆公用孟明视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古今惟秦穆一人”;如说“春秋诸霸佐皆不及管仲,而齐桓本质较之晋文、楚庄、秦穆最劣,独以能用管仲胜之耳”等等,都可见出钟惺对人才重要性和左传人物的认识水平。此外,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著录明刘节撰春秋列传与姚咨春秋名臣传亦应予注意。春秋列传5卷,取左传、国语所载列国诸臣,类次行事,各为之传。始于蔡公谋父,终于蔡朝吴,凡202人;春秋名臣传13卷,始于周之辛伯,迄于虞之宫之奇,凡148人,传末各附以小赞,大旨与宋代王当春秋列国诸臣传相出入。清代的左传人物评论,著述丰富,成绩斐然。以下试分三个阶段概而论之。清初至乾隆以前的清前期,主要有马左传事纬,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左传姓名考,顾栋高 春秋大事表,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冯李骅春秋左绣等重要著述。清初著名史学家马(字宛斯)的左传事纬12卷,是在宋代叶清尘随事类编的春秋纂类、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等左传纪事本末体基础上后出转精者。左传事纬易原书编年体例为叙事,以事为纲,将左传所载内容类分为“郑庄小霸”、“楚武始强”、“齐桓霸业”至“越勾践灭吴”等13题及“郑叔段之乱”等108篇,每篇之后又置一篇评论,对所载主要人、事予以论断、分析。故读此书能使读者对春秋年间重要史事之本末一览即解,能掌握左传人物的重要事迹与性格发展过程,并能了解马辅本人对左传人物事迹的见解。此外,书中附载有马氏自撰左丘明小传、左传图表、名氏谱、左传字奇等,亦是研治左传者可参考的有用资料。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53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纪事本末类”提要认为“此书因章冲左传事类始末而广之”。但此书与章冲书以鲁国十二公为序不同,而“以国为记”,凡分周、鲁、齐、晋、宋、卫、郑、楚、吴、秦、列国等卷,颇便于掌握列国人物、事件的发展演变之迹。顾栋高用四十年精力著成的春秋大事表50卷,是清代前期春秋经传研究最有分量的著作之一。该书“以春秋列国诸事,比而为表”,内容涉及世族世系、政治外交、军事史实、人物等,凡131篇。在专门的材料归纳之后,又加以评论。其中如卿大夫世系表、楚令尹表、宋执政表、郑执政表、乱贼表、人物表、列女表等,均是左传人物研究的成果。如其人物表之叙论云:昔班孟坚纂汉书,列表十,其终曰古今人表。余读之殊苦其不伦以余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人物号为极盛。无论孔子大圣,垂法万世,即如柳下惠之和圣,季札、蘧伯玉之大贤,亦古今罕俪。而谗佞、乱贼之徒,后之殊形诡状者,亦莫不毕见于春秋之世。无他,国异政则贤否绝殊,世变亟则奸邪辈出也。谨就其中,区其类为十有三:曰贤圣、曰纯臣、曰忠臣、曰功臣、曰独行、曰文学、曰辞令、曰佞臣、曰谗臣、曰贼臣、曰乱臣、曰侠勇,而以方伎终焉。 从这则叙论文字中,我们即可了解到顾栋高之所以为此人物表以及他将二百四十年中人物区分为十三类而各列其中之用意。这其实正是史家的一种历史人物评论方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顾氏此著亦有高度评价说:“然条理详明,考证典核,较(程)公说书实为过之。其辩论诸篇,皆引据博洽,议论精确,多发前人所未发,亦非公说所可及”。陈厚耀春秋世族谱1卷,为补自宋以来湮没不见的晋杜预春秋释例中“世族谱”一篇而作,而与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世系表二卷,互有详略,可以相辅而行。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四”该书提要曰:“读春秋者以此二书互相参证,则春秋氏族之学几乎备矣”。春秋左绣30卷,四库全书总目“春秋类存目二”又作左绣,为清康熙间学者冯李骅、陆浩同编。卷首有朱轼写于康熙五十九年的左绣序称:“左氏,文章也,非经传也大率定、哀以后,有绝世雄才不逞所志,借题抒写,以发其轮困离奇之概云耳”。春秋左绣一书,正是从“文章”而不是从“经传”的角度来论左传之文及左传之人物的。该书首载读左卮言及鲁十二公说、周十四王说等专文。读左卮言,是冯李骅“专以文论”左传文章、文学成就特色的长篇专论,内容既是丰富,文字亦为华美。作者于其“格调”、“笔法”、“篇法”、“作意”、“叙法”等一一论之,指出了左传“极工于叙战”、“好奇”、“极长于诗”等许多特点,还高度评述其描写人物的杰出成就说:“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中间出色写晋文公、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读其文,连其性情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鲁十二公说与周十四王说,是两篇评价春秋时期鲁国君主与周室天子的人物论。如评鲁十二公云:“隐有让国之贤”,“桓有弑兄之恶”;评周十四王云:“平王惠及仲,首昧匹嫡之训”,“桓王助沃逐翼,全懵裂冠之戒”,“襄王守匹夫之孝,自致鄙汜之辱”,“灵王生而有髭,虚有其表,景王多言,举典徒托空言”,如此等等,虽文字简括,却以事论人,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回味春秋时周天子及当时诸侯一类人物的性格行事。以乾隆、嘉庆八十余年为标志的清代中期,关于左传人物评论研究的文著很多,这里仅就所见范乙青春秋左传释人与赵青黎读左管窥予以论述。春秋左传释人12卷,卷首乾隆五十三年范乙青自序云:子舆氏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然则欲论事者,首贵知人。人之始未详,即 欲论事,而其道无由也孰谓读左氏传者,不当作如是观?自王朝、列国卿士大夫,暨戎狄蛮夷,共得人一千九百有奇。支分派别,编为六卷;复考订王朝、诸侯世次四卷,又辑王后、诸侯夫人下逮臣妇为一卷,传中称引之古人为一卷,名之曰春秋左传释人。举二百四十二年之人,逐一覆定从事左氏春秋者,流览乎此,传中之人无一不悉其本末,夫而后因人以论事,即事以征义,默会乎左公之微言,以折衷春秋之大旨,庶乎立言有本,不至流为空疏、浮滑之谈。在此序中,范氏不仅概述了此书的内容、体例,还说明了之所以要撰此“释人”之书的用意缘由,提出了“欲论事者首贵知人”、“因人以论事”的读史治史观,充分表现了对左传人物的重视。此书以“释人”为主旨,全书在先列“世系图”、“年表”之后,分卷依次释“王朝世次”(周平王以下十四王)、“诸侯世次”、“小国世次”、“王朝臣考”、“诸侯臣考”、“小国臣考”、“戎狄臣考”及“妇人考”、“古人考”、“同名考”,共得一千九百余人。全书体例严密,排列条分缕析、纲举目张,俨然成为一道左传的人物长廊。对于列入书中的人物,自周王、诸侯、大夫乃至妇女等,大都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说明文字,简介其姓名、出身、履历及行事功过,其中亦不乏中肯的见解。其例如评晋悼公:晋悼公名周,襄公曾孙,出在周。成十八年,栾书等迎而立之,年十四岁。即位之初,用人行政,国运一新。是年韩厥为政。襄元年,为宋围彭城,取其叛臣五人以归。四年,听魏绛之言和戎。七年韩厥请老,知为政。十年、十一年,合诸侯,三驾伐郑服楚不敢争,霸业复振。君明臣忠,下和上让,其气象规模,视文公尤为正大。十三年,荀偃为政,废新军。十四年,会诸侯伐秦。十五年卒。在位十五年。今黜宋襄公,进为五霸之终。(卷二晋世次)在这篇仅一百六十余字的文字里,简介了晋悼公的名氏出身及用人行政、复振晋国霸业的主要事迹,给晋悼公以高度评价,使之列为“五霸”之数。这与他在该书卷首凡例中论五霸,桓公为盛,晋文、秦穆、楚庄尚属振拔有为之主,而宋襄公“以贪鄙之才,行暴虐之政”,不当列五霸之伍的认识是一致的。又如卷8卷世次论子产,在近二百字的篇幅中,系统而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子产的身世与内政外交之功绩,评价其“生平事大睦邻,敬君爱民,用人行政,美不胜书,列邦贤人如季札、叔向、晏婴,无不倾倒”,赞之为“春秋二百四十年名卿中一人而已”。其他如卷11将从晋文公重耳之亡中诸女性季隗、姜氏、怀赢等均纳入评论范围,且赞齐女姜氏“与子犯谋醉文公而遣之真可谓女中之雄”,表明了对妇女及一般人物的注重。读左管窥为乾隆时学者赵青黎晚年所著。该书共51篇,其中以论左传人物为题者,即有鲁隐公论、桓公论、五霸论、僖公论、鲁三家论、孟献子论、至论、子产论、晏婴论、定公论等三十余篇,占全书五分之三强。赵青黎在评论左传人物之时,常持传统道德伦理与尊周室正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