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范进中举》教学案例感悟与反思.doc_第1页
(语文论文)《范进中举》教学案例感悟与反思.doc_第2页
(语文论文)《范进中举》教学案例感悟与反思.doc_第3页
(语文论文)《范进中举》教学案例感悟与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捕 捉 瞬 间 的 精 彩范进中举教学案例感悟与反思 【建议思考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大胆质疑和交流。可是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必将随时产生与教师课前的设想和安排不一致的现象,出现教师可能没有想到而学生却颇感兴趣且有相当价值的新问题,于是动态生成点就闪现了。如何处理好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教学的关系,需不需要对闪现的动态生成点加以重视,加以培育,就成了教师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案例背景】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这篇文章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篇。这篇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此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为本文的关键在“好”字上,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从而使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的描述】为了能达成我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特地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引诗导入有这样一句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它张扬了古代读书人中举的欢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古代读书人中举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二、检查预习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我所了解的科举制度”、“我所了解的儒林外史”、“我所了解的范进中举”和“我所了解的吴敬梓”四个题目分组进行简要解说。三、自由评说学生自由选取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以上的两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四、精彩片段赏析(一)品读课文第五段文字紧紧抓住了范进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来刻画范进中举时复杂的心理,展现了他发疯时的情态。请同学自由朗读,边读边揣摩,怎样才能读出范进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他的疯态。(二)赏析 1、品味个性化语言,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 范进中举发疯时说了两句话:(1)“噫!好了!我中了!”(2)“噫!好!我中了!”思考:这两句话的内涵是否相同?为什么?你从中探究到是什么原因导致范进最终发了疯?2、小组合作,迂回探究(1)读课文第1、2段,思考:文章开篇写范进“中”相公回家,他可曾说过类似“噫!好!我中了!”这样的话,可曾发过疯?为什么?(2)范进“中”相公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怎么样了?这说明了什么?(3)范进这么穷,社会地位又这么低下,可曾受过什么屈辱?有过什么辛酸?他可曾因此想过放弃科举考试?为什么?(4)范进“中”举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课文中找出原话。(5)范进“中”举后人们对他空前的好,你认为这些人的表现是真心的吗?(6)此时,范进对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可见范进时个怎样的一个人?前面几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自己解决。而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有了前面的品读和赏析作铺垫,我认为学生很快就能按照我课前备课时作的设想,得出我所想要的答案:那就是范进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热衷于功名利禄,虚伪圆滑的人。没想到就在这个我认为最没有“问题”的问题上,学生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对于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有学生就举手回答了:“老师,我觉得范进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非常有毅力的人。”这个学生的回答不禁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根据他的理解,文中的范进不但不是作者所要批判的对象,而成了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理解明显已经背离了作者写作的意图,而我备课时也没有预料到学生居然会出现这样的理解。“该怎么办呢?”我暗暗问自己,“是坚决地否定他,告诉他,他的理解是错误的,然后再把标准答案强加给他呢;还是为了鼓励学生以后能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认可他的答案;还是”最终我决定抛开原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程序,先解决这个课堂意外。经过思考,我觉得不能把标准答案强加给他,因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时不应死守着预设目标不放,而应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关注学生,在坚守教学底线的同时善于捕捉生成性机遇。于是,我先不急着否定他的观点,而让他陈述这样理解的理由。于是这个学生就继续说:“从文中我们了解到范进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虽然屡试不中,但他却不言放弃,屡败屡试,一直考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了,这难道还足以体现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吗?”新课程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等过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我觉得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好时机,所以等他说完,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你们认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辨明这个问题。这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议论纷纷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一说:“我不同意他的理解。我觉得范进之所以能坚持考那么多年,是因为他想升官发财。正是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参加科举考试,说明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学生二说:“我不同意,如果没有毅力,在全家都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老母亲都快要饿死的情况下,范进还会继续科举考试吗”学生三反驳说:“这不能说范进有毅力,只能说明他自私。你们想想,在自己母亲都快要饿死的情况下,范进非但没有想着要去赚钱救母亲的命,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不是自私还能是什么?”学生四说:“我觉得也不能说范进自私,你们想想范进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除了读书他还能干些什么,身无长物的他出去能赚钱吗?而在那个时代,能够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也就只有科举考试了,所以范进才不惜一切代价参加科举考试。我觉得这些因素才是范进坚持参加科举考试的真正原因。”最后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了总结:“作者之所以写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地参加科举考试,在这几十年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还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成为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并不是为了表现范进坚持不懈,而是是为了表现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毒害,它不仅毒害了知识分子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精神,扭曲了他们的灵魂。”课上到这儿,我觉得很欣喜,因为我看到了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闪现出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声中,下课铃响了,在这堂课上,我虽然没有完成我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是一堂不完整的课,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学生和我的收获却颇多。【感悟与反思】在这堂范进中举的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也使我明白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深刻领悟到: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这也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充分预设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对课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2、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和服务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天性,让学生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把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舞台,强调师生之间平等的交往、对话和沟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学情境的预设都是为学生更生动、更有效地生成奠定基础。3、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