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生物第三册 稳态与环境3.1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880年达尔文的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2)1928年温特的实验的结论:胚芽鞘的尖端的确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3)1934年郭葛的发现荷兰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中分离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得知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又名生长素)。(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这样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统称为植物激素。(向光性现象 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分离鉴定出这种物质 )2) 生长素的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了解)*生长素的的产生: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生长素的的运输:横向运输:在植物的尖端由于单侧光等因素的刺激下使生长素能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极性)运输:从植物形态学的上部(尖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部*生长素的的分布:分布广泛,但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等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植物生长。(附:顶端优势顶芽生长优于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的部位,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如果摘掉顶芽,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小,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4)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人工生产生长素类似物,如奈乙酸、2,4-D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先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可以使扦插的枝条易生根。促进果实发育: 胚珠发育成种子的时候,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子房就发育成了果实。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向雌蕊的枝头上涂抹生长素,使它没有受精就发育果实,培育成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2、其他激素(了解)*其他激素: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解除休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生长抑制剂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一种气体激素,促进果实成熟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 反射和反射弧(理解)*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高等动物对 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5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活动要进行必须反射弧要保持完整性)(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内正外负的变化),兴奋再经传人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在中枢部位,兴奋再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并能对刺激作出分析和综合,以确定是否反应和反应的强度,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2)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相对不疲劳性2) 突触的结构特点(了解)*突触的结构特点: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理解)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传递单方向,电化电转换忙”。要强调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小体的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的单向性。(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传 导传 递1.涉及细胞数目单个神经元多个神经元2.方向性双向传导单向传递3.实质电的传导“电化电”转换3、人脑的高级功能1) 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了解)*人脑的组成:大脑(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平衡) 脑干(维持呼吸、心跳)*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将失去相应的功能人体的运动功能区:中央前回 全身骨胳肌在上面的投影呈倒立的人形。动作灵敏精确的器官在中央前回的投影区面积大语言区损伤的人将失去相应的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内脏活动活动区:某一部位损伤将导致相应内脏活动不正常。2) 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了解)4、动物激素调节(了解)*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激素:都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对其他内分泌腺有调节、管理作用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附:激素的一般特征:(1)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2)激素通过血液循液运送到全身;(3)只要有微量激素,就可以发生很大的生理效应。)*反馈调节: 通过反馈调节,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动物激素:内激素(脑激素: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蜕皮激素:调节昆虫的蜕皮;保幼激素:使昆虫保持幼虫性状,抑制成虫性状的出现) 外激素(信息激素)(性外激素:昆虫体表的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引诱同种异性个体来交尾作为化学信号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使它们发生反应;聚集外激素: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间的信息联络;告警外激素: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受到动物袭击时用来告警同类个体;追踪外激素: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离巢外出时再归巢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理解)*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性:引诱剂诱杀甜菜夜蛾3、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4、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稳态的生理意义1) 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了解)*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2) 内环境(理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3) 稳态的调节机制(理解)*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4) 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理解)2、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1)大多数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系统的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但神经系统的调节占主导地位。3、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了解)*血糖调节: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正好相反。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是使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含量较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升高,两种激素的拮抗作用是使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反馈调节: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系统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2、免疫 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 (后天的) 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器官)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3、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 有抗体、细胞因子等 4、简述抗原和抗体: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而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我们给初生的婴儿预防接种疫苗,实际上是接种抗原,让孩子产生抗体。这是一种体液免疫。5、填写以下有关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 记忆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效应B细胞产生 抗体与抗原结合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 产生 细胞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效应T细胞 或直接与靶细胞结合,激活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机体首次接触该物质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和红斑狼疮等,该病往往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的是人的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传播途径有性交、血液、母婴等。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注射吸毒。6、麻风杆菌需要经过细胞免疫才能清除,而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消灭。3.4 种群和群落1、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点1)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 2)种群中的个体可以交配,将基因传给后代。3、举例: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中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适用对象: 植物 结果计算方法:统计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计算其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动物 结果计算方法: 重捕个体数标记个体数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出生率是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的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2.这两项指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影响。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与用农药防治害虫相比,此方法防治的突出优点是环保、无污染2、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1)种群增长的“”型曲线:是在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无敌害、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出现的曲线,一般为种群迁入新环境后或在实验室中才会出现,满足以下公式(2)种群增长的“”型曲线:是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原因,使种群数量不能连续增长,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K值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3)“J”型曲线与“S”型曲线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 理想条件有限条件种群增长率不变先快后慢,最后为零有无K值无有曲线图 研究种群变动的意义(了解)(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适时捕捞、采伐(2/K时最好)(2)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群落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把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注意和种群的区分:种群是同一地点同一生物的一群个体。生物群落是各种生物(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四、生物群落的结构(一)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上层:乔木 鹰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森林为例 中层:灌木 啄木鸟 底层:草本 雉 (2)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不同的地段拥有不同的种群。4、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中不同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群落。)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如杂草与小麦 捕食:如兔子吃草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如蛔虫与人 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概念: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 定义: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初(原)生演替: 面,或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主要类型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 灌木森林次生演替: 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5 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了解)(一)概念: 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同一整体。其范围范围有大有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片森林、草地、农田等。(二)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的结构(理解)(一)概念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2.生物生物角色特点地位或分类举例生产者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自养的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消费者生存必须直接和间接依赖于绿色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次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为食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捕食动物,营寄生的植物(菟丝子)和菌类(大肠杆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派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逐渐转化成无机物,归还至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营腐生的细菌、真菌和动物(白蚁、蜣螂、秃鹰等) (同种) (不同) +无机环境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类型:举例: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阳光、温度、水、湿度等 1、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指植物 消费者:包括各级动物 结构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_和_) 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2、写出下列名称:食物链: 草 兔 狐 狼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关系: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为其他生物所利用。消费者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为生产者提供水和二氧化碳。此外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一)能量流动的过程源头是太阳,生产者固定的总量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的来源:太阳能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的形式:有机物中化学能能量的散失:呼吸作用(热能)能量传递的方向:沿食物链,单向传递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利用的能量。如:草根下一个营养级能利用而未利用的能量。如:羊不能吃完所有的草这些能量终会被分解者分解. 方向上: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数量上:能量不能百分百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大约只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林德曼10%定律”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营养级越多,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 渠道: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过程: 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10%20%能量金字塔与数字金字塔的差异:树昆虫小鸟 小鸟 昆虫 树从能量金字塔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理解)1.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2.让流入分解者的那部分过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草场放牧,农田锄草,秸杆、粪便入沼气池*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应用) 在无机自然界存在形式: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石油、煤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含碳有机物2、碳循环: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碳返回大气的途径: 微生物分解 动植物呼吸 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 原因;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气温升高消除:植树造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过程: 甲是生产者 乙是分解者 丙是消费者 CO2 进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以元素的形式特点单向、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传递形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传递形式物理过程代谢产物以生物表现、动作以食物或养分举例声、光、电、热、磁等激素、尿液等舞蹈、运动食物的数量、种类3、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性引诱剂可诱杀害虫的雄虫。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一)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作用:当生态系统受到轻度干扰,生态系统通过“抵抗力”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到进一步的破坏。但是,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超过了“抵抗力”的能力,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这时候,如果停止破坏,生态系统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原来的状态。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小,抵抗力稳定性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大,抵抗力稳定性高。(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怎样的关系一般说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理解)人类的活动已经使我们的地球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全球出现环境危机。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草原生态系统:修筑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理: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稳定性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 二者往往存在相反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反之,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5、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大规模的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的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崩溃。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的程度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能量、物质投入。3.6 生态环境的保护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增长最快的是印度。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3.1《健康及其条件》听评课记录
-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探索积累听评课记录《22 《礼记》二则》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听评课记录9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听评课记录(区公开课)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8.5.1《直线与直线平行》听评课记录 (含详解)
-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组织、器官和系统》听评课记录
-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九上《10 民间工艺品制作》听评课记录1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听评课记录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听评课记录
- NBT 33018-2015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 《科技英语翻译方法》课件
- 血液透析诊疗指南
- 2023年河南省对口升学养殖类专业课试卷
- 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教案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下载
- 2023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看拼音写词语字帖(全册 部编版)
- 沙漠学全套课件
- 浪潮入职测评题库
- 《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聘用合同或任职证明正规范本(通用版)
- 三人制篮球赛计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