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学期.doc_第1页
2010上学期.doc_第2页
2010上学期.doc_第3页
2010上学期.doc_第4页
2010上学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我们成为好老师培训人:邓明国(_杨威中学) 培训时间:2010年3月17日培训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全体教师 时代在前进,学科在变化,我们教师的任务也在变化。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古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把教师的作用精辟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文革前后的辞海定义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员”,这有些偏颇了。1993年,国家颁了教师法,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是讲“为学”,育人是讲“为人”,教书是广义的,育人是全面的,包括德、智、体、美。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状况,让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而这一代代学生要成为建设者、创新者,我们必须教好他们。因此落在教师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好老师?“、“如何成为好老师?”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聊聊。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美国人眼中的好教师:美国人眼中的好老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兴趣人”,即对教育工作真正感兴趣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热爱之情。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兴趣的学生;二是“智慧人”,即对所教学科的钻研及在此基础上对相邻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把握。毕竟,只有智慧才能唤醒智慧。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一棵棵树木知识点,更需要让学生把握住一大片“森林”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是“有心人”,即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毕竟,有心才能用心,用心才能动情,情动然后行动;四是“榜样者”,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毕竟,榜样的力量虽不是无穷的,但具有很神奇的力量。中国人眼中的好教师:师德方面要求勤勤恳恳,严肃认真,不拘言笑,严以律已,有责任心,公平公正;师生关系方面要求要热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方面要求知识丰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讲课生动风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性方面要求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穿着方面要求是朴素大方-尽管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好教师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共性的成分依然很多。当然,好的程度也有差异,有“极好”、“非常好”、“较好”、“还好”等,但一个好教师至少应该满足一些底线的要求。纵览历史上的优秀教师,横观当今的出色教育者,我们不难发现,为师者需胸有仁爱,腹有诗书!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孔子就倡导“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爱人。做教师更需要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倍的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的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一位学生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首先要是学生们心灵的朋友,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好老师最起码的要求。”这是出自学生肺腑的言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以真诚待学生的老师,会时刻得到学生的尊敬;时刻感受到做老师的快乐;时刻拥有敬仰的目光。当然,好教师除了要有仁爱,同时还要有智慧。既能从学生的心理考虑问题,又要超脱出来,不能等同于学生。好教师不只是“技术”的传授,还应会用“心”和学生沟通交流,甚至放下架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好教师不是要学生服从他的权威,而是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探索的能力。好教师敢于直面学生的批驳与怀疑,并为有这样随时能超过自己的好学生而骄傲。好教师的最高追求莫过于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出对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综上所述,思、行如此这般的就为“好老师”。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好教师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但要有思、行两者为基础,还应该不可或缺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侧重于“能”。1. 对新课程理念有全面而正确的把握;2. 对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有通透的了解;3. 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和能力;4. 对现实教学有深刻的反思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如何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教师个人学识的渊博不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准,而主要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看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本人的学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不是教师的学识,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我懂”与“学生懂”是两码事,教师的本领在于怎样将自己的懂让学生懂。教师发展有五个阶段适应稳定困惑成熟超越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别:老教师:怎样让学生学得好新教师:怎样讲得好三让我们一起成为好教师1. 自觉学习社会上有一句流言:由忙而盲,由盲而氓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丰富知识的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我常想:一个教师如果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做低质量重复的简单劳动,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也就更不会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我们应该把学习看成了自己发展的第一需要。古往今来,先哲对读书的比喻非常多,试析三例,以资共享/其一,以日喻读书。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蓬勃向上,恰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到了壮年虽已成家立业,进入人生最艰苦的阶段,但人生苦短,学海无涯,当勤学不辍,扬长补短;时至晚年,老有所学,以学促乐,正如点燃一支蜡烛,黑暗顿消,光明即至,夕阳美景自当别有一番情趣。其二,以月喻读书。清代人涨潮在幽梦影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台上赏月,皆因阅历之浅深耳。”同样是一轮月亮,由于少、中、老三个人生阶段的年龄和阅历不同,“隙、庭、台”观月的地点有别,“窥、望、赏”月的方式各异,所看到的情景和收获也不相径庭。读书亦然,阅历深者方能晓其三味,识其真谛,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明代思想家吕坤“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的名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三,以雨喻读书。董桥先生认为,人读书好比“听雨”,年岁有别,所得各不相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他看来,年轻时读书往往急于求成,略知表皮,理解不深,领悟不透,及至历经沧桑、饱经世事之晚读,方能品出书中真鼓掌,悟得深远意蕴,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曾国藩家书有言:“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奋发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在都“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得来。“春困秋管夏打盹,冬天不是读书天”一个人不好读书,就是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由。当教师读不读书,时间固然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读书的心思。我们读什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书,有关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方面的书。读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读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怎样读?(带着问题去读,读的时候想着教学中的问题,有教育的目光去读,合作交流着读)1. 研究问题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总是是研究的原动力。教师的研究,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研究,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职场。职场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目标的研究。二是对学生的研究,也就是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的研究。首先,我们来聊聊研究学生。案例1:一位教育局长在一次校长培训上,别出心裁地让校长们从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头来。校长们不停地挑选,结果,只有5个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的都不知所以,眼睁睁看着面前的“废木”。局长请来了木匠,请他谈看法,木匠直言不讳地说:“在我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边一块小木头,还可以加固用。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都是有用的木头。”于是该教育局长号召校长,要求教师努力争做一个“新木匠式的教育工作者”,做一个以人为本的灵魂工程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应该清楚,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装“美德”的口袋,学生是精神主体,是道德主体,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我们一直提倡教育中要目中有人。一位哲人望着桌上的半杯水,陷入了沉思。他想:如果我问来人看到了什么,回答还有半杯水的人生活很乐观,回答空了半杯的便函是悲观主义者。人的人生态度从半杯水可知!想到这儿,哲人不免有些自鸣得意。可正这时,有个小男孩夹着皮球走了过来,红扑扑的脸上热汗直流。没等哲人问他,小男孩已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并拍着皮还应去玩了。哲人哭笑不得,到底是孩子,连招呼也不打就喝了。但转念一想,哲人的脸不禁腾地红了。许多事情,我们思考得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以至迷失了本来的意义。喜欢赋予半杯水诸多意义的人,他们往往并不渴;真正懂得水的意义的人,是那些端起杯子一饮而尽的口渴者。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不也和哲人一样,在自鸣得意于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前卫的时候同样遭遇着哲人的尴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强音奏响的时候,在对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进行着全方位深层研究的时候,我们始终找不到德育“本来的意义”。因为我们总是期待在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人格灵魂的净化。结果常常是学生游离于我们精心创作的“作品”主题以外。因此教育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那么目中有人首先就表现在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人。目中有人其次是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却对学生的发展熟视无睹,否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尺”来度量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并以此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效果综种现象的存在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实现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教育实践过程不是个性张扬的过程,而是一个规范个性,甚至扼杀个性的过程;二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不能不接受“应试”煎熬。而应试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强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有些个性教育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反过来又强化了应试教育。目中无人再次是要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复杂性。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的行为既具有两元性,即“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又具有两重性,即“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如下的“人的行为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这样,人的行为可以划分为四个区,用于区分人的不同行为及其特点:第1区称之为“直觉行为”,即独立无意识行为。这是指那些正常的、可理解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也就是说,那些无角色意识的、无预谋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第2区称之为“习惯行为”,即角色无意识行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无意识的、无预谋的、不需经过深思熟虑的角色行为。第3区称之为“确认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这是一种基于自己的角色地位的社会确认行为,即经过深思熟虑的、有预谋的、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有计划达到该目标的角色行为。第4区称之为“自主行为”,即独立有意识行为。这是一种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行为。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在很多情况下,是无预谋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没有考虑到“学生”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的“直觉行为”;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等观念的指导下,想都不想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去认同老师的观点,这就是一种角色无意识的“习惯行为”;而当有些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做个“好”学生或“乖”学生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去“附和”老师,这就是不同于“习惯行为”的、有预谋的、有明确目的性的“确认行为”。而在课堂上敢于发问、敢于挑战权威的行为则是第4区的“自主行为”,可惜这样的学生太少,很多老师也不习惯这样的行为。可以说,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非常频繁地出入并活跃在这第2、第3区,如果把人的行为的成熟理解成从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那分析一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太多的学生的行为过早地进入第3区的“确认行为”,却遗憾地在此驻足不前了要知道,“自主行为”的第4区才是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思维活动!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使“自主行为”的第4区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辛勤耕耘的一块处女地。目中有人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坚信学生是需要我们引领才能发展的在一博客中见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上小学三年级时,同桌是一位很马虎的男孩,成绩在班上属于倒数,教师几乎都不喜欢他。最感头疼的是他的作业,不仅字写得没有规矩,还喜欢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终于有一天,语文教师忍不住了,当着全班干部同学的面,把他的作业本撕介粉碎,然后将他拖上讲台,要他当众检讨。男孩被弄哭了,教师又厉声问他:“你父亲是干什么的?”男孩答道:“瓦工。”教师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难题的答案:“这就对了,瓦工是干什么的?各稀泥的!怪不得你写的字像和稀泥,原来是遗传!看来你也只是个各泥的料,这书念不成了,干脆回家跟父亲学做瓦工吧!”今天想起,老师讲的话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可那天以后,孩子果然没来上学,跟父亲学瓦工去了。我不想失去一位好同桌,想告诉他应该读书,却没有见面的机会。好多年过去,我在路上偶然遇见他,他弓着脊背,像一个小老头,那时他还未过而立之年。我们相见,自然陌生了许多,彼此似乎想说点什么,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沉默了一会儿,我还是说出了以前想说的话:“你为什么不念书呢?”“我天生就是做瓦工的料。”他怯生生地回答。宽容和慧眼往往会造就成功。作为教师,我们要走出“唯木桶 理论”的误区,积极倡导“反木桶理论”不看短板看长板。也就是说,眼睛不要只盯着学生“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的指责、嫌弃,而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挖掘并发挥学生的特长,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