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1-2-3-4.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2-1-2-3-4.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2-1-2-3-4.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2-1-2-3-4.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2-1-2-3-4.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本课时编写:东光三中 苗宏钧老师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3、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如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要知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声音的产生出发,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实验探究,新课讲解: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呢? 声音的产生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操作并回答:(1)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2)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3)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声音的传播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速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3)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骨传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耳的构造。教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如图),并引导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从现在起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以便帮助这些人恢复听觉。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体验骨传导”。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着听音叉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用两个棉花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学生:听不到了。请同学们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能“听到”较强的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骨能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三、课堂小结: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 声速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四、骨传导四、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2、“东方之星” 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