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2013-2014上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教师版)2013-2014上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教师版)2013-2014上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教师版)2013-2014上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教师版)2013-2014上 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创)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提携提防 勒索悬崖勒马 乳臭/铜臭 曲高和寡和衷共济B笺注歼灭 地壳金蝉脱壳 标识/卓识 瑕瑜互见图穷匕见C伺候伺机 粮囤囤积居奇 玷污/粘贴 崭露头角抛头露面D圈阅圈养 塞车闭目塞听 炽热/诚挚 一声不吭引吭高歌1.D(A“勒”都读l,乳臭/铜臭读“xi”;B笺歼都读jin“壳”都读qio;C“露”都读l)2.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3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A】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B】任劳任怨。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C】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D】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2. B(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抱怨。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仿照第一种观点简要概括另外四种观点。(共计不超过20个字)(4分)英国政府和语文教育界没有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硬性规定,只是列举了各种观点。例如:一是“个人发展”观,着眼于学生,强调语文在儿童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二是“ ”观,着眼于学校,强调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其他学科传授知识的工具。三是“ ”观,着眼于学校以外的实际,强调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的需要。四是“ ”观,强调语文课有责任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五是“ ”观,它强调语文课程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他们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学会透过传媒的表象抓住其实质内容。3.学科交叉;成人需要;文化遗产;文化分析(各1分)4.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新京报评论以平常心看待莫言获奖有这么一段: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莫言获奖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引导人们重新关注文学,而对更多作家来说,要思考拿什么作品才对得起“作家”的称号。请写出莫言的两部作品名,并就莫言获奖,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80字左右。(5分)4.透明的红萝卜蛙等。晶报: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 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而今,终于和诺贝尔文学奖走在一起。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我们希望并相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中国,会有更多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伤、悲与乐、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人民日报: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 伟大的心灵超越语言,这话没错,只是,判断什么是伟大的心灵,人们不总是意见一致,也许这是一次例外。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获奖与否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文字的喜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立判断,回归自己的内心。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 辙熙宁五年秋七月,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欧阳文忠公薨于汝阴。公讳修,字永叔,生四岁而孤。韩国【指欧阳修母亲韩国夫人郑氏】守节自誓,亲教公读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公敏悟过人,所览辄能诵。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余安道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故事,知制诰必试。上知公之文,有旨不试。与近世杨文公、陈文惠公比,逮公三人而已。尝因奏事论及人物,上目公曰:“如欧阳修,何处得来?”盖欲大用而未果也。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邪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郑公尝有遗训,戒慎用死刑。韩国以语公,公终身行之,以谓汉法惟杀人者死,今法多杂犯死罪,故死罪非杀人者,多所平反,盖郑公意也。公之在翰林也,先君文安先生以布衣隐居乡闾,闻天子复用正人,喜,以书遗公,公一见其文曰:“此孙卿子之书也。”及公考试礼部,亡兄子瞻,以进士试稠人中,公与梅圣俞得其程文,以为异人。是岁,辙亦中下第,公亦以谓不忝其家。先君不幸捐馆舍,亡兄与辙皆流落不偶。元祐初,会于京师,公家以公碑诿子瞻,子瞻许焉,既又至于大故。辙之不敏,以父兄故,不敢复辞。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卜:选择 B. 皆经理其家 经理:治理C. 闻天子复用正人,喜,以书遗公 遗:给予 D. 亡兄与辙皆流落不偶 偶:遇,遇合,适合。5. B (料理,处理)6.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欧阳修“性疾恶”、“笃于朋友”的一组是(3 分) (6. C)论事无所回避 小人视之如仇雠 公愈奋厉不顾 上独深知其忠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A. B. C.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欧阳公生下四岁,父亲去世了,母亲亲自教他读书,由于家境贫寒,甚至用芦苇在地上画字学书。他聪明过人,过目成诵。B. 欧阳公曾作朋党论进献给皇上,诚恳详尽地说明君子间是以同道为朋,小人间是以同利为朋,皇帝应斥退小人的伪朋,任用君子的真朋,但和他一道为范公喊冤的诸公终因朋党的议论不能久留朝中。C. 欧阳修退休后定居颍州,他怡然自乐,并不把居室没建好的事情放在心上。在滁州时自号“醉翁”,在琅邪山建了个亭子,用“醉翁”命名。D. 欧阳修称赞苏洵的文章是荀卿的文章,主持礼部试时得到苏轼的文字认为苏轼是奇异之人,后来苏辙考中下等,他认为苏辙的文章也不辱没家门,他对苏家父子都有奖掖。因此,父兄亡故后,苏辙没有推辞为他写碑的事。7. D(苏轼苏辙同一年考中,不是“后来”;且对“以父兄故”理解有误)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3分)8. (1)等到成年,去考进士,写作当时流行的骈文,已高出时辈。(“比”“绝”“伦辈”三处) (2)公与尹师鲁、余安道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3分)(2)欧阳公与尹师鲁、余安道都因为范公被逐喊冤,而被视为同党。【“直”、“见逐”、“目”三处】 (3) 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4分) (3)欧阳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他为政明察而不苛刻,宽简而不废弛,吏民安定。【句意正确,一句一分,注意“苛”、“ 弛”、“安”三处。】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日登海州乘槎亭 【宋】张耒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注】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在绍圣(1094-1098)以后,因朝中党争多次被贬。他早年便怀政治理想,却未能实现。乘槎亭在龙兴山(按:今孔望山)巅,可观海。张耒认为,文人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喷薄而出:“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答李推官书)苏轼曾称赞张耒的作品“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此诗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9.这是首登山观海诗。全诗节奏随诗人登乘槎亭的主观感受起伏,忽上忽下,时远时近,给人以海天空阔的印象。诗中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可以比作“沦涟”;而隔水雁阵,趁潮橹声,就可比作“波涛”;茫茫海水,参差烟浪,便近似“风飙”和“雷霆”。(本题意在梳理全诗构思脉络,也可答:诗人立足亭中,放眼海上,对面前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虽然表示欣赏,却并不感到满足。对广阔的雁阵、趁潮的橹声,虽有较大兴趣,但更向往烟浪参差、夕阳尽处的海上三山。)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3分)隔水飞来的“鸿阵”,在广阔的长空不断变换队形;趁潮归去的健儿,“橹声”频传,更见出和风涛搏斗时的急迫情状。诗人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由远天的雁群转向近海的浮舟。描绘了一幅天水相接、渔舟星罗的动人画面,表达了对古海州山光水色的叹赏与神往。(情、景、手法各1分)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诗人要乘槎浮海,直上蓬莱三山,向往烟浪参差、夕阳尽处的海上三山,表现出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向往之情,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虽然这理想未能实现,仍然具有开拓眼界心胸的鼓舞人的力量。尾联是由第二句引出的想象:那一望无涯的海上,不知“蓬莱”仙岛究在何处?也许就在夕阳尽处,“烟浪参差”的地角。(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可酌情给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赤壁赋)(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逍遥游)(3)乘骐骥以驰骋兮, 。(离骚)(4)岂无山歌与村笛? 。(琵琶行)(5)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6)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大学)(7)后生可畏,。(论语)10.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腹犹果然来吾道夫先路呕哑嘲哳难为听静影沉璧(6)虑而后能得(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缴 械 龙应台“爸爸,是我。今天怎么样?做了什么?” “在写字。礼拜天你回不回来吃饭?” “不行呢,我要开会。” 你说,“爸爸,把钥匙给我吧?” 他背对着你,好像没听见。抱着一个很大的塑料水壶,水的重量压得他把腰弯下来。几盆芦荟长得肥厚油亮,瘦瘦的香椿长出了茂盛的叶子。 本来要到花市去买百合的,却看见这株孤零零不起眼的小树,细细的树干上长了几片营养不良的叶子,被放在一大片惊红骇紫的玫瑰和菊花旁边,无人理会。花农在一块硬纸板上歪歪斜斜地写了两个字,“香椿”。花市喧声鼎沸,人贴着人,你在人流中突然停住脚步,凝视那两个字。小的时候,母亲讲到香椿脸上就有一种特别的光彩,好像整个故乡的回忆都浓缩在一个植物的气味里。原来它就长这样,长得真不怎么样。百合花不买了,叫了辆出租车,直奔桃园,一路捧着那盆营养不良的香椿。 “不要再开了吧?” 他仍旧把背对着你,阳台外强烈的阳光射进来,使他的头发一圈亮,身影却是一片黑,像轮廓剪影。他始终弯着身子在浇花。 八十岁的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个挂号包裹。每几个月就兴致勃勃地嚷着要开车带母亲去环岛。动不动就说要开车到台北来看你,你害怕,他却兴高采烈,“走建国高架,没有问题。我是很注意的,你放心好了。”没法放心,你坐他的车,两手紧抓着手环不放,全身紧绷,而且常常闭住气,免得失声惊叫。他确实很小心,整个上半身几乎贴在驾驶盘上,脖子努力往前伸,全神贯注,开得很慢,慢到一个程度,该走时他还在打量前后来车;人家以为他不走了,他却突然往前冲。一冲就撞上前面的摩托车,一个菜篮子摔了下来,番茄滚了一地,被车子碾过,一地烂红。 再过一阵子,听说是撞上了电线杆。母亲在那头说:“吓死哩人喽。你爸爸把油门当作刹车你相不相信!”车头撞扁了,一修就是八万块。又过了几个月,电话又来了;他的车突然紧急刹车,为了闪避前面的沙石卡车。电话那一头不是“吓死哩人喽”的母亲;母亲已经在医院里刹车的力道太猛,她的整个手臂给扭断了。 兄弟们说,“你去,你去办这件事。我们都不敢跟他开口。爸爸只听女儿的话。” 黄昏的光影透过纱门薄薄洒在木质地板上,客厅的灯没开,室内显得昏暗,如此的安静,你竟然听见墙上电钟行走的声音。他坐在那片黄昏的阴影里,一言不发,先递过来汽车钥匙,然后把行车执照放在茶几上,你的面前。 “要出门就叫出租车,好吗?”你说,“再怎么坐车,也坐不到八万块的。” 他没说话。 你把钥匙和行车执照放在一个大信封里,用舌头舔一下,封死。 “好吗?”你大声地再问,一定要从他嘴里听到他的承诺。 他轻轻地说:“好。”缩进沙发里,不再做声。 你走出门的时候,长长舒了口气,对自己有一种满意,好像刚刚让一个骁勇善战又无恶不作的游击队头子和平缴了械。 你不知道的是,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 “礼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开同学会?”他突然在后面大声对你说,隔着正在徐徐关上的铁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你想他可能没听见你“没时间”的回答。11.文章开头运用哪种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11.语言描写。内容上:写出了女儿爱父亲、父亲关心女儿以及在父亲开车问题上父女俩存在的矛盾。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在父亲开车问题上父女俩的矛盾埋下伏笔。12. 下面两个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简要分析。(4 分)他轻轻地说:“好。”缩进沙发里,不再做声。12. 理解、无奈、不满(可抓住“轻轻地”“缩进”“不再做声”等细节体会) 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你想他可能没听见你“没时间”的回答。关铁门的动作和声音,“没时间”的回答,既有文中的“你”对自己毅然作出决定,让父亲“缴械”的满意,也应包含事后反省的自责、愧疚。1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缴械”的原因及你对这个文题的理解。(6分)13.原因:父亲年纪大了,不听儿女的劝告不交出钥匙,仍坚持自己开车;几次事故下来,终于交出了车钥匙如同“一个骁勇善战又无恶不作的游击队头子和平缴了械”一样。这个比喻,从女儿一方说,生动形象地写出劝说父亲不要开车的艰难;从父亲一方看,突出了倔强的父亲年事已高不得不让步的无奈。14.请探究文章中两处关于阳光的景物描写的寓意,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14.处“阳台外强烈的阳光射进来”,“阳光”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强烈”又隐喻着父亲倔强、不服老的性格。处“黄昏的光影透过纱门薄薄洒在木质地板上”、“那片黄昏的阴影里”营造了安静、昏暗、冷寂的氛围,突显了父亲“缴械”时的情形,表现了父亲的无奈,“黄昏的光阴”也隐喻了父亲的衰老。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7 题。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 曹文轩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那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令人窒息,荒凉寂寥。一种人认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酒囊饭袋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勉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现代人的定义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对图书的阅读。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因为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索。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各种各样的娱乐。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更要诅咒,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那时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只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从气质上看,读书人与不读书人不一样。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毫无魅力,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他们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他们不卑不亢地讲述发现,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令人过目不忘。有时我会恶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很难让人恭维。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它居然能将一个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风范奕奕!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选自曹文轩新浪博客,有删节)15.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15.首先提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读观点。接着就人的定义从两方面加以阐述:只有物质需要的人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要成为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现代人必须通过修炼。最后重申论点,指出修炼成现代人的重要方式是对图书的阅读。16. 文章第二节提到两种人生方式,第六节写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分别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各有哪些作用?(6 分)16.第二节对比论证,诗意描述不同人生方式的不同气象,“令人窒息、荒凉寂寥”的人生图景会更激发人们对“草长莺飞,繁花似景”的明丽美好图景的向往,进而突出“阅读”的人生方式的重要意义。第六节举例论证,举阅读让一个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风范奕奕的事例,突出了读书的后天大力,“书卷气”的迷人之处,有力证明了“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这一中心。17. 文章结尾提出“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请简要分析“美感”的内涵。(6 分)17.阅读的生活和人生将拥有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明丽美好的气象;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抵达人生的审美境界;阅读能潜移默化养就气质,它能将一个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富有魅力,风范奕奕。七、作文(7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罗”,据现代汉语词典:名一种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动过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请以“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参考译文:宋神宗熙宁五年秋七月,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已退休的欧阳文忠公在颍州去世。欧阳公名修,字永叔,生下四岁父亲去世。韩国太夫人自誓不改嫁,亲自教欧阳公读书。家境贫寒,甚至用芦苇在地上画字学书。欧阳公聪明过人,过目成诵。等到成年,去考进士,写作当时流行的骈文,已高出时辈。当初,范公贬饶州时,欧阳公与尹师鲁、余安道都因为范公被逐喊冤,而被视为同党。从此,朋党之论兴起,且愈演愈烈。欧阳公就作了朋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