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大纲.doc_第1页
paper大纲.doc_第2页
paper大纲.doc_第3页
paper大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殖民地思想(文化优越感,不安全感)Through the event, we can saw Hong Kong person resisted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trongly.我们暂且不从表层意义去探讨这场社会运动的对与错,而是从群众心理及文化社会的角度,深层意义地探究为何香港人如此抗拒?究竟香港人与大陆之间存在什么问题?国民教育是一个爆发点,There are two fundamental 条件 in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one is Beijing,as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obey the commit that not intervening inter affairs of HONGKONG, the other is 香港特区政府有高度自治能力,能落实有效统治,使其繁荣稳定。但它的运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大陆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大陆任何重大的政经变动,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运作1. HONG KONG peoples problem of identification从历史讲起“If a people is not thinking positive about themselves (including their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simply cannot talk of any ethnic identity at all”“re-ethnicization must accompany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HONG KONG culture in order to ensure a smooth and stable transition” -Prof.Leung Pak-wah, Edwin, TRANSITION FROM DE-ETHNICIZATION TO RE-ETHNICIZATION: THE RE-EMERGENCE OF CHINESE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BIRTH OF A NEW CULTURE IN HONG KONG PRIOR TO 1997香港人不再抗拒中国国民身份,但其中存在自由主义价值和the critical spirit, 与大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大差异,所以他们more prefer香港人身份2.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大陆3.文化优越感 A香港人与西方接轨 而以前的观念是西方人是贵族B对大陆人的藐视 十多年前香港还是很发达 远远超过大陆战后香港社会迅速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整合,生活水平和西化成都不断提高,再加上自由人权意识和法治秩序的逐步建立,与中国内地在1979年改革开放前,在毛式社会主义和孤立主义统治下造成的长期贫穷落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在1997年回归后,形式大不同了。大陆经济飞快发展,而香港两级分化严重。例如成批成批的大陆人到香港买名牌。但香港人一边收大陆人的钱却一边骂他们是蝗虫不认同国家 党 因为大陆与香港的政策很不一样 他们不接受更偏爱英国 英国曾统治过 感觉高人一等4.不安全感A以前是领先 现在 经济depend on 大陆B4.后殖民地主义论postcolonialism ,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身份/认同(Identity)在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中,identity具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一个社会里的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性别、阶级、种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身份”这个词语来表示;另一方面,当某个人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它也就可以被理解为认同。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及为什么要追问是谁。 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想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6 自我/他者(Subject/Object)对身份和认同进行讨论,必然会引出一个关于“我”(我们,主体)与“他”(他者,他们,客体)的关系问题。文化身份的建构,始终都与建构者(叙述者“我”)和被建构者(被叙述者“他”)密切相关。 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关注自我/他者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中进行讨论。例如殖民与后殖民、男人与女人、白种人与黄种人等。对于自我/他者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研究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并由此解构和消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既定的概念与偏见。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讨论。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了的跨国支配,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也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方学中,赛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在东方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7而他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更进一步,将文化和帝国时间直接联系起来。赛义德明确指出,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6 汤林森(J. Tomlinson)于1991年出版了文化帝国主义一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在这里,他将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分为四个层次或是途径来加以解剖和分析,而其中,现代性批判是其关注的焦点。 第一,不平等的信息流,即作为一种媒介帝国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第二,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威胁,即作为一种民族性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第三,消费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即作为一种全球资本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第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即作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帝国主义。 混杂性(Hybridity)从词源上来讲,混杂性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另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种或方言之间的混杂。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最早将混杂性的概念借用到了后殖民理论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 在后殖民研究中,巴巴认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被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巴巴还特别强调被殖民者的能动性(agency),认为唯有混杂的状态才能使能动性成为可能。8 比尔阿什克劳夫特认为混杂性是“由殖民行为所带来的两种文化接触地带所产生的跨文化形式”。在后殖民话语中,混杂现象既不完全属于殖民者一方,应该注意的是,它也不完全属于被殖民者一方,它一方面重复现有文化的起源,另一方面也在殖民压迫下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实践,以新的文化来抵抗旧的文化。 模拟(Mimicry)模拟是近年后殖民理论中常用的一个词汇。它与另一个同义词,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古典文论中运用的“模仿”(mimesis)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模仿(mimesis):同源系统内的运作表现,是模仿者对被模仿者忠实的复制; 模拟(mimicry):目的在于产生出某种与原体相似与不相似之间的“他者”。这个他者介于模拟者与被模拟者之间。 模拟,正是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生动描述。 从后殖民的角度看,被征服者在被殖民之后被迫不断地对殖民话语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也不断从内部对其进行改造,在殖民意识中发现、撕开裂缝,打破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其中制造含混与杂糅,生成第三个空间,以抵抗本质主义、整体性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